论恩格斯“运用概念的艺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恩格斯论文,概念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 恩格斯把主体运用范畴网络、概念框架整理感性材料的能力、规则和方法,称之为“运用概念的艺术”。要掌握“运用概念的艺术”,不仅需要了解具体学科概念,而且需要洞悉关于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的科学——逻辑学,还需学习以往哲学研究的结晶。人类社会实践和认识史生动地展示了学习“运用概念的艺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恩格斯 运用概念的艺术 学科概念 逻辑学
主体运用范畴网络、概念框架去整理感性材料的能力、规则和方法,是主体能动性或认识主体性的突出表现,所以恩格斯对之十分重视,把它称为“运用概念的艺术”,并强调要努力学习和掌握这门艺术。他说:“自然科学不要忘记,那些把它的经验概括起来的结论是一些概念,而运用这些概念的艺术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和普通日常意识一起得来的,而是要求有真实的思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54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恩格斯的这一论断的含义可通过分析天文学的一个命题来说明。在“太阳围绕地球旋转是假象,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才是本质”这个命题里,有三种概念:1.天文学本身的概念“地球”、“太阳”;2.形式逻辑的系词“是”;3.哲学范畴“假象”、“本质”。这三种概念概括了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这个科学事实。天文学的概念可以通过学习天文学来掌握,而逻辑学、哲学的概念则只能通过学习逻辑学、哲学来掌握。由此可见,自然科学家除了要掌握本学科所特有的概念范畴以外,还应该掌握逻辑学、哲学的范畴,掌握运用这些范畴概念的规则和方法,即“运用概念的艺术”。只有这样,才能对观察和实验的材料,进行正确的加工整理、抽象概括,形成科学的理论。因此,深入研究和阐发恩格斯“运用概念的艺术”的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仅就范畴概念在思维中的作用、恩格斯“运用概念的艺术”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我们的启示等问题谈一些看法。
众所周知,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自然科学高歌猛进的时代。当时,自然科学已从搜集材料阶段发展到整理材料形成体系的阶段。但是,当时的自然科学,由于受经验论的支配,崇尚经验归纳、鄙薄标举主体能动性的一切哲学和理论思维,因而在纷繁复杂、矛盾重重的观察材料面前陷于混乱。为救谬补偏,恩格斯指出:“无论对一切理论思维多么轻视,可是没有理论思维,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或者连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了解。”(第482页)这是说, 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靠感知去把握,所以过分崇尚感性经验的自然科学家便无法揭示自然现象的内在的普遍联系。恩格斯认为,只有诉诸理论思维,才能把“自然的事实”“联系”起来。
那么,应以什么为工具去联结事物、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呢?恩格斯说:“离开了思维便不能前进一步,而且要思维就必须有逻辑范畴。”(第533 页)只有运用逻辑范畴才能把握和理解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但是,当时的自然科学家所使用的“范畴是他们盲目地从那些被早已过时的哲学的残余所统治着的所谓有教养者的一般意识中取来的,或者是从大学必修课中所听到的一点儿哲学中取来的,或是从无批判地和杂乱地读到的各种各样的哲学著作中取来的,所以他们完全作了哲学的奴隶,遗憾的是大多数都作了最坏的哲学的奴隶”(第533页)。 在这里,恩格斯十分强调辩证的逻辑范畴在理论思维中的作用,揭示了自然科学家们陷入混乱的原因——思维受形而上学的哲学范畴支配。因此,只有辩证地运用逻辑范畴,即运用辩证的概念框架去加工整理、综合联结观察实验材料,才能摆脱混乱,建立起科学的理论体系。
对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恩格斯还以氧气的发现为例加以说明。 1774年,普利斯提勒通过加热氧化汞,得到了一种能够助燃且为动物呼吸所不可缺少的气体。对于这一实验结果,他用燃素说的概念框架加以解释,称之为“无燃素空气”。拉互锡重做了普利斯提勒的实验,但用新的概念对实验所得到的气体加以解释,称之为“氧气”。这一发现揭示了燃烧的本质,引起了化学革命。恩格斯在叙述了这一段史实以后评论说:“普利斯提勒和舍勒分析出了氧气,但不知道他们所析出的是什么。他们为‘既有的’燃素说‘范畴所束缚’。这种本来可以推翻全部燃素说观点并使化学发生革命的元素,在他们手中没有能结出果实。”(《资本论》第2卷第20页)由此可见,运用概念框架去加工整理、 综合联结、解释自然现象对形成科学理论具有重要的作用。
正因如此重要,所以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运用概念的艺术。恩格斯首先阐明了研究“运用概念的艺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说:“辩证思维是以概念本性的研究为前提的”,又说:“对于思维形式和逻辑范畴的研究是有益的和必要的”(第545、560页)。
其次,揭示了“运用概念的艺术”所要研究的对象。在这方面恩格斯做了三方面的工作:1.建构辩证思维的概念框架。在深入研究黑格尔哲学的范畴体系和吸收自然科学新成果的基础上,恩格斯探讨了一系列辩证范畴的内容及其联系和转化。例如,他阐述了原因范畴和结果范畴的相互转化及其向“相互作用”范畴的过渡(参见第551页); 揭示了对立与统一、质量与数量、肯定与否定、有限与无限、偶然与必然、现象与本质、普遍与特殊等一系列范畴的联系和转化。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辩证思维的概念框架已大体确立。2.探讨运用辩证的概念框架整理加工感性材料的一系列方法。唯心主义唯理论过分强调先天概念对感性材料的规范、主导作用,因而偏重演绎、综合、抽象到具体,轻视归纳、分析、具体到抽象。而唯物主义经验论则与之相反。恩格斯批判了它们各自的片面性,提出了演绎与归纳并重,分析与综合结合,逻辑与历史统一,具体到抽象与抽象到具体统一等一系列辩证的逻辑和推理形式,这些方法和推理形式既防止了对概念的唯心主义运用,也克服了忽视概念运用的经验主义倾向。3.在批判继承黑格尔的判断理论和总结科技史、生产史、认识史的基础上,对辩证判断的形成、分类及其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做了前无古人的研究和阐述(参见第523—530页)。上述三方面揭示了辩证思维的结构和运作机制,构成了“运用概念的艺术”。也就是说,在实践的基础上,以辩证的逻辑方法、运用辩证的概念框架去改造整理感性材料,形成科学的判断,建立科学的理论,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运用概念的艺术”的基本内容。
如何才能掌握“运用概念的艺术”即理论思维的能力呢?恩格斯指出:“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第465页)为什么恩格斯强调只有学习哲学史, 才能掌握“运用概念的艺术”呢?这是因为抽象地发展了主体能动性的唯心主义哲学,留下了关于运用概念的艺术的丰富遗产,亚里士多德概括出实体、性质、数量、关系、时间、地点、状态、主动、被动、具有等10种范畴。他认为,这些范畴不仅是存在的最一般规定,而且是词义的最高种;它们既有本体论的意义,也有逻辑的意义,是逻辑思维的工具。康德根据从判断提取范畴的原则,把亚里士多德的10种范畴加以增减,提出了作为科学思维之先天条件的12个范畴,并探讨了范畴如何借助图式,按照一定的规则,对感性质料进行综合联结形成科学知识。这是一份关于运用概念的艺术的宝贵遗产。黑格尔批判了康德否认范畴的客观内容、忽视范畴的联系或转化,且把其数限死为12个的错误,根据思维和存在有同一和对立统一的原则,建立起一个博大精深包括几百个范畴的动态范畴体系,为辩证思维提供了较完整的概念框架。所以恩格斯说:“对于思维形式和逻辑范畴的研究是有益的和必要的,而且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只有黑格尔才系统地做到这一点。”(第560 页)正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之前的哲学家已对运用概念的艺术做了较深入的研究,所以恩格斯才说要掌握这门艺术就必须学习哲学史。
恩格斯还指出,掌握这门艺术除学习哲学史外,还要学习科技史,因为在科技史的大花园里,智慧之花绚丽多彩,它为人类理论思维的发展铺下了一块块奠基石。踏着这些奠基石,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就可以不断提高。在历史上,理论思维的丰富成果,往往体现在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之中,因此“要继承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事业,就应当辩证地研究人类思想、科学和技术的历史”(《哲学笔记》第54页)。
恩格斯“运用概念的艺术”给我们以启示:自然科学要不陷入唯心主义歧途,就必须摆脱经验主义;要从经验科学上升到理论科学的阶段,就必须以理论思维作指导。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力地证明了这一启示的正确性。19世纪60年代末,由于工业和科学实验的发展,已经知道了63种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其中多数元素的原子量。当时的许多科学家如奥特林、迈耶尔等,都曾试图发现这些化学元素之间的联系,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他们整理材料方法不当,所以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结果没有取得很显著的成效。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在研究这些材料时,运用了科学的分析、比较和分类等辩证的方法,通过理论思维进行概括,终于取得了关于化学元素周期律的伟大成就。门捷列夫在化学的研究中,既重视观察实验,又重视理论思维。他把前者看成是“科学的躯体”,而把后者比作“科学的灵魂”,认为只有在理论思维的指导下进行观察实验,才能避免盲目性,少走弯路。如果门捷列夫缺乏理论思维的头脑,就不可能站在科学的最高峰;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其次,现代科学的发展,更需要理论思维的指导。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的发展进入了现代阶段。现代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进行着高度的综合。从本世纪30年代起,特别是二战以后,在整个现代科学的发展中,综合的趋势占了主导地位。自然科学日益整体化,边缘学科、综合性学科、横断学科和“元科学”大量涌现。与此同时,又出现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日益结合的趋势,终于形成了现代科学的完整体系。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现代科学不产生“丧失完整性的悲哀”,就更需要发挥理论思维的指导作用。理论思维是以辩证法来观察客观世界的,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辩证方法。“辩证法不是把自然界看作彼此隔离、彼此孤立、彼此不依赖的各个对象或现象的偶然堆积,而是把它看作有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各个对象或现象互相有机地联系着,互相依赖着,互相制约着。”(《斯大林选集》下卷第425 页)不仅应该用辩证法来观察和认识自然现象,而且应该用辩证法来观察和认识社会现象。这在当今改革开放中,更显示出其重要性。
再次,理论思维还能把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大量经验知道,提炼升华到科学理论高度,使之条理化以纳入现代科学的完整体系之中。1984年,钱学森同志在首次全国思维科学学术讨论会上指出:“什么是知识?大家常常想到科学:连成一个体系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与之连在一起的社会科学。但知识还不限于这些,人们在实践中认识了很多东西,其中有些还没有进到科学的结构里边去,这就是经验。比如中医治病,很多是根据经验。这也是知识,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但不是现代科学。是不是叫前科学,即进入科学体系以前的人类的实践经验。将这些前科学总结了、条理化了,使之纳入到科学体系,这也联系到思维科学,是思维科学的光荣任务。”(见《光明日报》1984年8月10日第1版)要完成这项任务,是非常需要理论思维的。可以预料,如果我们通过理论思维把人类的实践经验升华到科学理论的高度,使前科学变成科学,那将孕育着一场科学革命,也会引起一场技术革命。
当今正在世界范围兴起的新科技革命,也需要理论思维的指导。近十多年来,欧美、日本的经济学家、科学家、新闻记者、社会学家、未来学家和社会预测学家关于新科技革命的议论连篇累牍,有的把它叫做“第三次浪潮”,有的称之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不管叫什么,他们都认为,西方国家在本世纪50-60年代达到了高度工业化以后,就从工业社会转向了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里,信息具有巨大的价值,是第一大战略资源。由于电子计算机、通信卫星等新的信息工具的接连出现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信息的数量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如此大量的信息,采用目前的手段显然无法处理。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在信息社会里不再构成资源。也就是说不能以敏锐的观察和准确的判断去及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不能将得到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整理、贮存,不能把选择出的最能影响人们行动和决策的信息尽快地运用到实践中去,那么信息也是不会变成生产力的。要从瞬息万变、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提取有用的知识使之变成生产力,就需要理论思维。理论思维是理论化的辩证思维,它能够提高人们的吸收、筛选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够把信息、知识、智力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使之变成生产力。例如,要实现我国制定的电子和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就必须处理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电子技术应用和电子设备制造、“引进、消化、开发、创新”与自己研究、重点和一般、集中与分散、生产资料类产品和消费类产品的关系。这些关系都是对立统一的,没有辩证的头脑、缺乏理论思维是处理不好这些关系的。理论思维必将在科技革命中显示它的全部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