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21世纪的教育_社会教育论文

谈21世纪的教育_社会教育论文

面向21世纪话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的大门,虽然人类历史并不是在世纪之交必然产生质的突变,但是,正象人们在岁末年初之际,总要对来年进行思考、议论、预测并寄托着某种期盼一样,人们,特别是政治、经济领域的战略家、学者以及未来学的专家们,早已开始对21世纪的事进行讨论了。作为一个国家战略问题之一的教育,也不能不成为这种讨论的热点之一。这里,笔者拟从更为宏观的角度说一说个人对21世纪的教育的某些看法。

一、21世纪的重要特征及中国的潜在优势

对于21世纪的特征,从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出发,可以作出多种多样的表述。我认为,从教育的角度看,有两个特征值得特别重视。一个是“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纪”,一个是“21世纪是一个信息迅猛发展的信息化的世纪”。它们与21世纪的教育发展密切相关,并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共识。

对于第一个特征,不管这种竞争是在什么领域,不管是战是和,是打大战,还是局部战争,谁掌握了智力,谁就握有优势和主动权。这已为大量的实践所证明。

正如钱学森同志在《要为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设计我们的教育事业》一文中所说的:“在21世纪,国与国的竞争,综合国力的比赛,最关紧要并有决定性的,是公民的教育文化水平。水平高的占优势,水平低的处劣势,甚至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这就是智力战”。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最近写了一本新书《War and Anti-war》,书中认为,知识已成为核心的资源,是一种弹性的生产要素。他认为,第三次浪潮的经济体系真正革命性的一点就是:土地、人工、原料,甚至资本都可以视为有限资源;但是知识,不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用知识可以生产更多的知识。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人力资源在世界上处于第一位。可以设想,如果12亿人民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用知识武装起来,智力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做到了12亿神州尽舜尧,那么人口多这一历史重压,恐怕就不仅仅是一种沉重负担了!对于这个问题,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讲得非常明确,他说:“我多次说过,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我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可以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我理解这里小平同志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公式,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智力资源的优势=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对于第二个特征,教育在这样的世纪中,其地位与在工业化的世纪里将会有重大区别。其作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基础地位将会更加突出出来。因为一个文盲众多的国家,在这样的时代是很难生存下去的,正如美国学者莱维斯在其《21世纪的教育》一文中所说的,“教育在工业化时代只是一种陪衬,而今则是信息时代的基础”。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潜在的优势在人才资源,或者换一句话说,潜在的优势在教育。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国家都把教育放在战略地位的理由之一。当然,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教育的这种战略性地位,决不仅仅是纯生产力意义上的。因为,它不仅在这个急剧变化的社会里,决定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且,人们在这样的社会中,将会面临社会角色和岗位的多次调整,而教育就意味着获得新的社会岗位和角色的机会。这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问题,这些都是政治性的。

二、21世纪,教育给受教育者什么

回答这样的问题,同样是多样化的。从最一般和宏观的角度看,教育要教给受教育者的是: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可以说,这三个“学会”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界的共识。它很可能将主导着未来的教育思想,并对未来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及方法产生深刻影响。

1.学会生存。这是人类发展的基本要求。这种要求具体表现在学会正确处理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作为社会的人,必须懂得自己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并以此为准绳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有利于保障和改善人们的社会生存条件。这本质上也是一个学会作人的问题。人不是独来独往的老虎,人类决不会永远容忍弱肉强食的动物生存模式。现在存在着两种不同而对立的生存价值观:一个是个人第一,社会第二;一个是社会第一,个人第二。一个是大写的人——社会,一个是小写的人——个人。被西方发达国家极力鼓吹的个人第一的生存价值观,连鼓吹者自身也正在咀嚼着他们所种下的苦果。1994年8月26日德国《经济周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作《阴冷的气候》。这篇文章综述了欧洲一批学者和政党领袖近期发表的一些观点。用保守政论家阿希姆·费斯特的话说就是:“工业社会受到疲惫、价值观低落和个人主义的威胁。”社会科学家迈因哈德·米格尔则说得更直截了当。他认为: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最后会自己毁灭了自己。这可能就是他们感到“阴冷气候”的原因所在。新加坡的政治家李光耀先生想必是深刻地看到了这一点,他在1994年9月16日接受美国报刊联合采访时,明确告诉采访者,他主张“社会第一,个人第二”。李还指出:这种靠损害社会而过分尊重个人的作法已经造成了很大的社会混乱,给公众带来痛苦、不安全感和使他们失去安乐感。我们希望出现这种情况吗?我们说:不!”。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制度之所以先进,在我看来,标志之一就是我们扬弃了西方国家一再要人们仿学的那个“神圣的”个人主义生存价值观和生存模式。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个人”价值观和生存模式。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作为自然的一分子,要学会正确处理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的关系。要在掌握改造自然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切实保护小小地球的自然生态环境,给后代留下更好的生存环境和条件。未来的100年中,现在我们正在大量消耗着的许多资源将面临枯竭,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他们占地球人口的少数,却消耗着人类的大部分资源;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科学技术落后,环境意识淡薄,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正日益恶化。学术界已经提出“别让地球失去耐心”的警告(见《瞭望》杂志1994年40期),而教育在这方面,却仍然是苍白无力的。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悲哀吗?

2.学会学习。21世纪的社会将是学习化的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结构性大调整,作为人类进步标志之一的学校教育,越来越变为普遍的基础教育。据估计,在目前的工业发达国家,一个人进入社会之后,平均要更换4至5种工作岗位。这就意味着人必须有多次的知识和技能的补充和更新,才能胜任新的社会角色的需要。就是“从一而终”的社会岗位,人们原来具有的知识和技能也面临这种迅猛变化的挑战。学习,将成为一个人的终身需要和过程。教育也将从传统的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信息科学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将为学习化社会提供越来越充分的保证,从而进一步确立21世纪终身教育思想的地位。

3.学会创造。创造是人类的特征之一,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手段。如果不会创造而只会重复,人类就不可能进步,就不可能有更高更好的生存条件和质量。如果人类只停留在享用前人所创造的成果,那将是人类向动物的回归,是人类的一大悲剧。所以,教育的责任之一在于开发人的创造思维,教给人们更有效的创造。

不难看出,要想正确理解这三个“学会”的思想、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社会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其技术基础是正在迅猛发展着的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而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浪潮,将为我们提供日益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国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勇于创造的民族,她那悠久的生存发展史已经为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做出了举世公认的贡献。如果教育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解决了这三个“学会”的问题,那么可以预期,21世纪将是东方文明再造辉煌的世纪。我想这是必定无疑的。

三、21世纪人才模式走向及高等教育的专业化

如前所述,21世纪将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在这种时代,一个人进入社会之后多次转换社会岗位和社会角色的趋势将会加剧。人才模式的走向是“复合”与“综合”。这种能够较快地适应新岗位新角色的人才,在未来社会肯定是占优势和“吃香”的。实际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有同志曾经对60年代大学毕业的学生进行过抽样调查研究。结果是,约70%的人是在非原专业的岗位上工作,这有没有“规律”意义呢?特别是在今后个人选择余地越来越大的社会背景下,这个比例很可能还会增大。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现在的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通的基础教育,现在意义上的普通基础教育正在向高层次延伸。本科教育的过分专业化是不可取的。在21世纪教育出来的毕业生,应该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迅速转移业务岗位的能力,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同样是不可取的。钱学森同志在谈到中国21世纪的人才素质时,曾经指出:“学科的分隔不但对院系的设置会造成麻烦,而且在今天和今后,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所面临的工作都不是单一的,总是综合多方面的,所以,出来的硕士(钱老认为,21世纪,中国全体公民应受到硕士水平的教育,引者注),如果其知识只限于一个学科,不知其他,那将是书呆子,教育就失败了。”(《教育研究》1989年第7期)。大家知道,失败的教育其损失和影响是无法估量的。所以说,培养会生存、善学习、敢创造的复合型和综合型人才,将成为21世纪人才模式的基本走向。

这里还有两个问题,涉及到教育价值尺度问题,一个是“学而优则仕”,一个是“个人设计”问题。

关于“学而优则仕”,把它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价值观,早已被批得体无完肤。但是,如果从社会主义条件下教育和用人的价值尺度来看,我看未必是完全错误的。它与我们用干部的“四化”标准并不矛盾,社会主义的“仕”总得有人去做,我们总不能“学而劣则仕”吧?现在,我们不是主张“双向选择,择优录用”吗,优在哪里?学而优恐怕是优中之一。须知,这些仕是掌握着国家各级权力的人,学而不优能胜任吗?何况,学而优则“士”(包括院士、博士、硕士、学士)是理所当然的。从教育的角度看,一个学校的学生中,多出了几个仕,甚至出了几个“大仕”,于国于民于己又有什么不好?我看,这是一件光荣的事。

关于“个人设计”问题。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个人设计与个人主义曾经是等价的。正象把个人利益与利己主义等价一样。其实,在实际生活中,作为一种思想,谁都有这样那样的个人设计,作为这种思想的外在行为表现,就是所谓个人选择,这是我们历来所提倡的,比如我们常说的,“出身不能自己选择,道路是可以自己选择的”。很多出身并不好的革命志士,正是拒绝了家庭、亲友为他们进行的“他人设计”而走上革命之路的。可以说,他们都是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经过慎重而认真的个人设计,自己决心走上革命之路的,可见,个人设计与个人主义并不是等价的。更抽象一点讲,设计和选择的能力,恰恰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由此才争得了人类不断扩大和改善了的生存空间和条件。所以,问题不在于人们有没有个人设计,而关键在于在个人设计时的价值取向。是看这种设计是顺人类社会发展方向而前进,还是逆社会发展潮流而动;是以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为基准,还是以自我利益为基准,不同的价值取向,可以产生不同的甚至完全对立的个人设计。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教育者的责任在于正确地引导和指导个人设计,使这种设计与社会发展方向相吻合,从而把个人的志趣与对社会的责任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做,可能更有利于培养各个领域的突出人才。

四、21世纪教育科学将面临重大的挑战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科学,但是,毋庸讳言,教育科学相对于其他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的某些门类而言,仍然是相当落后的一个领域。当许多关于物质世界的学科门类已大踏步走入科学殿堂的时候,教育科学却仍然在经验领域中摸索前进。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教育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对这样的巨系统我们还缺少解决的方法;其次,它的研究对象不只是物而与人直接相关,而关于人、人脑、人的思维、人的性格等的内在机理和本质还知之不多;第三,教育与一定的社会相联系,这大大增加了教育研究的复杂性。这些,决定了教育科学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它的进步有赖于其他科学的进步,它需要向其他科学学习,拜其他科学为师,利用其他科学的成果。

在教育实践中也存在着两个巨大的难题。第一是因才施教问题。现代学校教育,无疑在大规模、大批量地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它对所谓“因才施教”则可能造成负面影响。除少数门类的人才培养,如艺术、体育方面外,大都是用“大锅煮”的办法,这显然不利于特异人才的培养。而对大多数人才而言,也大都采用“考试”这个唯一的单色“过滤器”进行筛选;它象一个没有知觉、没有感情的机器,无视人的多彩的个性差异,貌似公正地运转,而实践证明,由它筛下去的相当一部分是“冤枉”的。千百年来,都是如此,到现在也没有走出这个“魔鬼大峡谷”。这不能不说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一种无奈和困惑。

其次,还有一个难题或教育的无奈和困惑,就是如何对待与日俱增的知识量。据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估计,一个人生下来到他活到50岁的半个世纪里,知识量将增加32倍。教育如何把这样巨大知识量有效地传给后人,就是一个尖锐的问题。现代的学校教育对策是“分兵把口”,于是专业越分越细。而现代及未来科学发展及相应的人才模式却是要“复合”和“综合”。这是一个巨大的矛盾。如何解决,现在还没有理想的办法。

这些,都是教育科学面对21世纪的重要课题。它们的解决,我认为与四方面的学问的深入研究有密切关系,一个是人性生物学和社会生物学的研究。它有可能揭示人的个性特征的本质并给予科学的考查、测度。在这方面已经有不少学者进行研究,代表之一是美国哈佛大学E.O.威尔逊,他著有《社会生物学》。一个是脑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研究,它可能使我们真正掌握人的思维的内在机理,包括伴随思维的物理、化学和生理过程。再一个是最近由钱学森同志提出的“大成智慧学”的研究。它是用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研究方法对人类各门类科学进行综合集成从而获得智慧,它将大大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大大节省人们的学习精力(见《光明日报》,1994年5月5日)。最后是信息科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它将会影响未来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育管理模式,给教学带来革命性变革。

可以预期,在21世纪的100年里,这几个方面的科学研究肯定会有很大发展,并获得突破性成果,利用它们的研究成果,就有可能使我们把大规模的学校教育与因才施教有机地结合进来,把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可以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教给受教育者最系统、最有用的东西,从而大大提高教育效益,培养出成批的出类拔萃的人才。以这些科学作为桥墩,我们的教育科学之桥就会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之上,真正成为宏大的科学建筑群中的辉煌建筑之一。

五、21世纪中国高校管理改革的出路是“两个办学”

一个“联合办学”,一个“自主办学”,是我国面向21世纪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两大发展趋势。这两个办学,可以使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逐步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从而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而难点也恰恰在这两个“办学”方面。

联合办学的基础是互补互利,共同发展,使联合各方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得到共同提高。联合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方式。可以是学校与学校的整体联合;也可是学校之中的局部联合;可以是比较松散的联合,也可以是紧密的联合;当然,联合办学也不是容易的事,它受到社会因素、利益机制、财政乃至社会心理上的制约,也需要一定法规上的规范。在联合的路上每走一步都是困难的。但从大教育观及21世纪学习化社会的大趋势看,通过联合办学,形成全社会的学习化网络,将是21世纪的时代潮流,这应该说是教育的一大进步和飞跃。

自主办学,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自主办学,问题还很多。我看目前也只能算开了个题。首先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自主,按我的理解,它首先是受一定法律规范保障的行为规则和权力的界定。国家法律将成为管理学校的最高的“婆婆”,其次,是学校的举办者和投资者。其次,就学校内部而言,它意味着适应于上述规则和界定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第三,建立适应于上述运行机制的组织结构和保障体系,如稳定的财政支持等。这些,应该是自主的起码内涵,缺了一条,特别是缺了第一条,所谓自主办学,恐怕是自主不起来的。

不管联合办学也好,自主办学也好,都需要试点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同时,它也呼唤着相应法规的早日出台。21世纪正在呼唤我们从旧的有序向更新更高层次的有序迈进。而两个办学的实现,正是这种新的更高层次的有序的体现之一。

人类社会走向21世纪的进程已经开始倒计时,跨入21世纪的大门前夕,人类应该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教育的诸多怎么办正摆在我们的面前,勇敢地迈上前去,历史定将作出应有的回答。

标签:;  

谈21世纪的教育_社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