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军:比电影更精彩的人_王中军论文

王忠军:比电影更精彩的人_王中军论文

王中军:比电影更精彩的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的人论文,精彩论文,电影论文,王中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身为华谊兄弟的董事长,王中军短短几年内在影视业界异军突起,成为国内毫无争议的“电影大亨”。这些成就,使得他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是对当前中国电影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开拓者。

造就中国的“时代华纳”

王中军率领的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虽然不是中国最早进入影视行业的民间资本,但却是片子做得叫座,市场化、资本运作程度和能力最高的公司。起码,他把中国电影从赔钱做成了赚钱的买卖。

自2000年华谊兄弟成立以来,在五年多的时间里,共投拍电影二十多部,在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排行榜上创造了连续3年冠军的传奇神话。2005年1月,华谊投资的《功夫》和《天下无贼》两部电影的国内票房收入分别突破了1.7亿元和1.2亿元,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罕见的超过1亿票房的作品。为什么别人都搞不掂的“烫手山芋”,到了王中军这里却能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呢?对此,王中军表示:“假如真的要让我总结,我觉得有两个因素促成了华谊兄弟的成功,第一是成功汇聚了一批人,第二是华谊兄弟比较特殊的资本结构,也就是财!”“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这是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饰演的主角“黎叔”的名言,相信这也正是王中军的心声。王中军曾经说过,“公司最大的竞争力就是人才”。看看今天的华谊兄弟,确实令人艳羡:其旗下已经拥有了刘嘉玲、关之琳、王姬、范冰冰、吴若甫等多位大牌演员,此外还有像冯小刚、张纪中、陆川等的著名导演,在影视界堪称“豪华阵容”。可以说,正是这样一批人,奠定了华谊兄弟成功的基础。除了好的剧本之外,王中军赚取票房惯用的招术便是明星策略。他坚信娱乐行业是明星的天下,启用“大腕儿”是高票房的有力保障。纵观他所投资的电影,几乎全部有相当强大的演员阵容。《大腕》和《天地英雄》更是用了洋“腕儿”,将眼光投向了国际市场。明星策略也的确在王中军熟练的商业运作中屡试不爽,为华谊赚得盆满钵满。

而华谊取胜的第二个关键是与“财”相关,王中军在影视投资方面崇尚大制作。商业嗅觉敏锐的王中军,认为越是大投入的大制作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反而越安全,同时还能为公司带来品牌上的巨大收益。如今,王中军已经和冯小刚合作了7部“大制作”电影,这也让王中军在中国开启了电影大成本制作的时代。

另外,王中军还信奉“拿来主义”。在他的生意中,王中军可谓把这一原则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他的明星策略和大制作即是对好莱坞电影商业模式最简单的移植和借用。此外,王中军还充分发挥他做广告起家的优势,借鉴美国大片的经验,巧妙地将大量的“软广告”“嫁接”到影片之中。在2003年的贺岁片《手机》中,主角始终拿着赞助商摩托罗拉的手机,而《天下无贼》的广告赞助商更是达到了10家之多。广告成为王中军的电影在票房之外的又一大盈利方式。

目前,华谊兄弟位居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的第359位,娱乐传媒业的第一名。2004年,华谊兄弟在中国电影市场销售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为35%,可谓三分天下有其一。然而,对于华谊的现状,王中军似乎并不满意。他并不掩饰自己的勃勃雄心:“我希望华谊兄弟能够在未来成为中国的‘时代华纳’”。以艺术家的气质做生意

在所有的称谓中,王中军特别喜欢“商人+艺术家”这个称谓。尽管已经是生意人,但学艺术出身的他还是对财经、管理之类的东西提不起兴趣。他觉得自己骨子里还应该算是一个艺术家,本性中带着艺术家的感性和冲动。

王中军手上最大的“王牌”———冯小刚,就是在聊天中“聊”出来的。在与王中军签约前,冯小刚也接拍过很多戏,但都没有签长期。而在与王中军的闲聊中,爱好的相投使两人一拍即合。“我当时也没拍过电影,首先小刚是画画出身,我自己也是学美术的,经历也比较像;他也在部队呆过,我也当过兵,我觉得什么都是凭感觉。”默契的感觉,使王中军顺利签下了冯小刚,且一合作就是几年之久。

在娱乐圈外的领域,王中军这种简单、随性的艺术家气质给他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成功。2006年初刚刚加入华谊兄弟董事会的雅虎中国CEO 马云就是王中军多年前在《中国企业家》杂志举办的年会上结识的朋友。这个互联网风云人物,为华谊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数千万美元的资金,而是巨大的影响力和无穷的商机。王中军和太合控股董事长王伟都是车迷,太合有充足的资金,当时正在寻找新的投资点。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太合以2500万元入股,成为华谊兄弟中王中军以外最大的股东。

“电影大亨”的人生传奇对于王中军这位中国影视界大亨而言,现实的人生也许比那些他投资的曲折离奇的电影更加精彩,而此番的主演,则正是他自己。

1960年,王中军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军人家庭。他没有插过队,却有一段自己“导演”的类似“插队”的农村生活。十四岁那年,由于正值文革时期,学校里没有正常的学习氛围,这让王中军心灰意懒。想起春节跟着爸爸回东北探亲的情景,他便向爸爸提出,想回农村老家去读书。父亲一口就答应了。一年的农村生活使王中军体验了城市中所没有的割草、放牛和拣柴火等每天的“必修课”,对于他来说,与其说是艰苦,不如说更多的是新奇和刺激。

初中刚毕业,不安分的王中军又有了新的计划。在那个年代,当兵是时代热潮。出于赶潮流的冲动,王中军向爸爸提议要去当兵。没想到他提出这个请求还没有12小时,在机缘巧合下,就被军区大院的一位叔叔带去了部队,顺利地穿上了军装,成为一名侦察兵。在军队的4年多,不仅使王中军成为一名军事技术过硬的士兵,更重要的是磨炼了意志,使他从中得到了不少锻炼。直到现在,王中军还经常以军人自居,从他的言语中,显而易见他对这段军营生活的珍视。

复员后,王中军进入国家物资总局,初任普通科员,后调至该局机关刊物,担任美术编辑。然而,生性冲动的他很快厌倦了机关工作,毅然辞去公职,充分发挥自己的美术才能,做起了职业设计师、摄影师。两年后,凭着自身的努力,他拥有了第一部汽车,成为当时北京先富起来的人。此时,已到而立之年的王中军,依然不改冒险的本性。他又一次作出了出人意料的决定———出国。所不同的是,这次王中军的目的性很强,“就是为了镀金,读个学位,打打工,看看外面的世界。”他给自己定下了五年内赚足10万美金的目标。1989年,王中军奔赴美国攻读纽约州立大学大众传媒专业硕士学位。和几乎所有赴美留学生一样,上学、打工成了他生活的两大组成部分。1994年,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不仅获得了学位,而且怀揣在美国赚到的10万美元,回国创办了“华谊广告公司”,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

创业之初,公司的起步相当缓慢。而“拿来主义”又一次帮了王中军的大忙。得益于在美国的经历,他看准了中国的银行尚没有统一标识这块市场空白,说服中国银行将此项业务交给了自己。在中行全国15000多家网点的形象标准化工程使华谊公司立刻摆脱了困境,从此开始飞速发展。三年后,华谊广告进入中国十大广告公司行列。

经过了广告公司的原始积累阶段,王中军开始将投资的触角伸向其他行业。电视剧是继“华谊广告”之后王中军延伸的第一个领域。1998年,王中军尝试制作了第一部电视剧———英达导演的《心理诊所》,并一举获得成功。从此,王中军在影视界一发不可收拾。如今,华谊兄弟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私营影视公司,5年拍出20多部电影,每年的电视剧产量达到200多集,基本实现了从编剧、导演、制作到市场推广、院线发行等完整的体系。王中军也凭借华谊强大的实力,坐稳了影视产业的第一把“交椅”。

从创办华谊兄弟起,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飞速成长为影视业的“龙头老大”,王中军这一路走来,在许多人看来,似乎过于顺遂。然而,细心的人会发现,在他不无“取巧”的“拿来主义”中,在他“简单就好”的人生哲学中,在他生性冲动的性格特点中,在他一张一弛的生活态度中,无不体现着一种高妙的人生智慧与商业智慧。也许正是这些因素,而不是单纯的“运气”,造就了王中军今天的成功。

标签:;  ;  ;  ;  

王忠军:比电影更精彩的人_王中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