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书如何实现五大飞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大论文,如何实现论文,励志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励志书在风光占尽、风头出够之后,逐渐进入了一个发展的平静期。当初风生水起,一书出后,动辄频繁再版,一册成功,各家纷纷仿效的势头,如今成为书业的激情往事。不过,由于励志书阅读的门槛低,针对的范围广,时代感较强,还是一块开发潜力较大的诱人的蛋糕,这类书的市场占有率相对而言还是颇为可观。与火暴时期不同的是,读者的心态如今更为成熟,甄别力更强了,看似琳琅满目、实则经不起推敲考量的励志书市场正经历着一个发展的瓶颈:生存或者消亡?这是一个问题。
笔者对励志类图书关注已久,在此不揣浅陋以编者和读者的双重身份,对当前励志书市场小作归纳,认为如果要突破目前的瓶颈期,励志书的运作需实现以下五方面的飞跃。
一、作者:从“东拼西凑的写手”到“善于推销理念的成功人士”
谁有资格给别人励志?谁有能力教给别人如何成功?据悉,许多由书商操作的励志书出笼很简单,请一两名枪手,拿十来本同类书七拼八凑一下,观点随处借,案例互相抄,一年策划他二三十本没问题。这样的书命运如何呢?在励志书的“黄金时代”,也许精心打造的书卖上几十万册,这样的书发两三万也没问题。但是在资讯发达、各种信息交流极为方便的今天,很少有人再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了,“文抄公”的拼凑之作难逃读者的火眼金睛,这样随意出炉的书,被无情退货是其必然命运。
笔者认为,由谁来写励志书,实在是一个执牛耳的问题。没有合适的作者,宁可不做励志书,也不要坏了出版者的操守,毕竟这样的书要干涉千万人的心灵。
励志书的作者天生重要,因为励志书往往会宣传一种独特的工作、生活理念,这样的理念应该来自生活和实践,为个人或多人的成功经历所印证,而只有真正成功过的人才有可能知道怎样去成功。所以,励志书的作者应该锁定成功人士。我们所说的成功人士,未必有多大的名气、做多大的官、发多大的财,但至少应阅历广博,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当然仅仅是成功人士还不够,因为一种理念被广大群众接受需要有力的宣传,一位合适的作者还应该是一个宣传高手,因为作者是推销自己理念最恰当的人,他更有可能生动有力地说服人,他的广博阅历,他对周遭具体而真切的见闻感受,他的现身说法,更易于激发人们的响应、共鸣。
具体来说,我们在选择励志书作者时应考虑如下条件:作者的背景经历,专业造诣;作者是否口才出众,交游广泛;作者是否仪表不俗,善于沟通;作者是否经常有参加培训和研讨的机会等等。这样的作者,其作品有更多的得到宣传的机会,能够得到更多的推荐,甚至上电视、网络媒体访谈效果会很好,是非常理想的人选。
来自台湾的励志大师陈安之是世界华人成功学的第一人,全亚洲最顶尖的演说家,有着国外培训师的背景,并亲自拜访过100多位各行各业的“世界第一名”人士,深谙成功之道,27岁时已是亿万富翁。他每年读书四五百本,知识渊博,口才雄辩,善于推销自己,也善于推销自己的成功理念,所以他的著作《自己就是一座宝藏》、《绝不裸奔》等和他的演讲、培训一起获得了成功。
像这类优秀的作者自然是出版者的顶级人选,属难遇又难求之人。现实中的陈安之所有著作都由他的专门出版机构“梦工厂”来操作。不过,“瞄准月亮的人比瞄准树梢的人射得更高”,我们在联系作者时要向高标准看齐,这应该是努力的方向。
二、理念:从做人常识、庸俗人际关系到提升生命品质、个人竞争力
综观市场上流行过的或流行着的励志书,如《谁动了我的奶酪》、《细节决定成败》、《没有任何借口》、《把信送给加西亚》等等,其销售上了各种各样的排行榜,应该说是运作成功的畅销书。但是,这些广为流传的书中所宣扬的理念,如今遭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或者是炒作太甚,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或者其宣扬的理念非但不能励志,反而误人不浅。比如说《谁动了我的奶酪》,童稚的故事,简单的寓意,读后给人不过尔尔的感觉,说白了就是“求变”,中国早有古话:“树挪死,人挪活”,“穷则思变”,“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等等。如今不过换了一个洋说法,就被吹捧为应对现代变革中的社会的先进理念了。这也许就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效应吧!《没有任何借口》且不论真书伪书之争,把军队里的“绝对服从”精神,搬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已很过分,要求无原则、无理性地去执行指令,视一切背逆为借口,更是对个人独立思考精神的一种践踏,滋长的只会是发号施令者的自我膨胀。《把信送给加西亚》把战争年代关系到众多人生死存亡的一个克服重重困难冒死完成任务的故事展示的精神扩展到日常工作中,在讲求效益、讲求投入产出比的今天,这种精神有时是不必要的考验,盲目推广,则有混淆芝麻与西瓜之嫌。更有很多励志书教人一些处理人际关系的实用诀窍、获得老板青睐的招数,如《这样的员工老板喜欢》、《职场政治》……凡此种种,这些畅销的励志书所宣扬的理念,并不能指导人有品质地工作和生活,或者是不能教给人理性而有追求地生活,是达不到励志的效果的。《细节决定失败》一书则明目张胆地说“大的决策和战略不需要个人决定”——这哪是鼓励人立大志、干大事呢?分明只让人安心做好机器的零件,做好“哑巴奴隶”、“应声虫”。这样的书读者能受益多少就可想而知了。
励志书的上述问题其实会严重影响读者对此类图书的阅读期待,以至购买欲望,真心喜欢这类书的也许是管理者、老板们,而真正的上帝——读者并不买账。当然,这样的反馈也会影响管理者、老板们对此类理念的再思考,影响下次的购书选择。
读者期待的励志书应该具有以下特征:有时代感,符合当前社会的现状;成功经验有可供借鉴性、可重复性;书中的观念有助于人既脚踏实地又志存高远;理性、人性化,能够激发个人的奋斗精神,鼓励人高品质地完成生命历程。
一本励志书其成功的重点就在其理念。拥有怎样的理念,有没有真诚地考虑到读者的心灵欲求,能否请适当的人表达出适用的信息,是一本励志书有没有必要存在的前提。
三、装帧:从自我吹捧到自我营销
当代社会讲求“炒作制胜”,自卖自夸成了类似于“举贤不避亲”的美德,但凡事都需有度。封面装帧、内文设计好比图书的衣服,其展示、宣传的功能自不待言。但是,注意一下当前的励志书,就会发现有两大装帧方面的“注水”现象。其一,人为地将薄书“装”成厚书。通过使用大号字、缩小版心、加大字距行距、图文对读等等设计手段,使图书印张增多、定价提高、分量加重。其二,封面中大量用“最高级”的宣传语进行夸饰,如:“财经记者们打造的第一部中国人励志经典”(《收到信的加西亚》),“中国人靠自己去成功的百年精要”(《成功八策》),“员工培训最佳解决方案”(《诚信的种子》),“最实用的沟通艺术读本”(《别想讨好所有的人》)……
用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来装帧图书、推销图书的做法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对于日趋理性的读者而言,对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会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或者说有一种逆反心理——对华而不实、夸大其词的拒绝。
成功的装帧是要得体地体现图书的“自我营销功能”。“得体”,即适度,过犹不及。图书的自我营销是指依靠图书自身的视觉感受、触觉感受、文字风格、具有针对性的信息传递等手段吸引读者眼球,凸显自身特色,促成读者购买的营销方式。
励志书通过装帧手段来实现图书的自我营销可以通过以下途径:①切中读者需求而且设计醒目的书名。人们购买励志书都是为促进解决工作生活中实际遇到的困惑、问题,所以,抓住读者心理需求的书名是吸引读者拿起此书的保证。②生动而具体的目录。目录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向读者展示这本励志书将从哪几方面来解决书中论述的问题。读者购书欲望很容易被一个制作精心、内容吸引人的目录所激起。③具有时尚感的封面设计。励志书的读者多为年轻人,追逐时尚、美感是其天性。形式的新颖往往容易让人联想到内容的独特,一本书的品位如何,在购书之时很大程度上要靠封面来体现。④能够高度概括特色的内容简介和相关人士诚恳、有见地的推荐语。内容简介应突出强调这本书与其他励志书相比特色何在,主张什么样的理念,能够应付生活、工作中的哪类问题。推荐语则会从他者较客观的角度对这本书进行评介、推荐,是促成读者购买的有力参考。
就好比一个美人,静静地从各个角度展示自己的美比大声冲别人嚷嚷“我很美”,更容易令人接受。
四、策划营销: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到让读者成为最后的赢家
当前的励志书有一个很明显的倾向,就是大打培训牌,迎合管理者、老板之流的喜好,从而达到团购的目的。虽有不错的经济效益,但给人很恶俗之感。
像《细节决定成败》、《执行》、《没有任何借口》等等励志书都是企业用来培训、教育员工的“理想”读本,《五星级员工是这样诞生的》、《天职——美国员工创业精神培训读本》等书,更是为企业量身订做的。
我们知道,当图书一旦成为某一部门的宣传和教育的材料,它的有效阅读将会大打折扣,并且老板喜欢的书极有可能员工并不喜欢。因为老板追求的是企业最终的利润,而员工追求的则是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这两种追求有时相得益彰,有时则利害相悖。
一本真正成功的图书应该是作者、出版者、读者都受益的。如果出版者和作者都赚了钱,而读者的抱怨却接踵而至,那和生产了伪劣产品的道理是一样的,虽然图书没有因内容问题可以退换的惯例,但让人大呼上当的赚钱书也发的是“不义之财”。在如今提倡以人为本的形势下,图书的策划、营销也应该真正地以读者为本,而不是想方设法“曲线救国”,单纯追求营销数量、码洋的最大化。照顾到了读者需求,能够让读者认可买账的励志书,出版者、作者的利益必不致受损。
同时,以读者为本位的励志书,其策划营销方案必然产生出考虑读者利益(合理定价)、读者需求(内容切合生活、工作需要)、读者感受(不夸大宣传)的好书,从而营造出版者良好的商业形象,营造励志书良好的市场形象——这将有利于促进图书的销售,形成良性的循环互动。
五、售后:从到此为止到延伸服务
由于图书开架销售,又是内容产品的特殊性,一般的图书除了严重的印装问题外,购买之后概不能退换。所以大部分图书包括励志书,销售以后和读者的联系就“到此为止”了。
因为励志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担任心理医生的角色,找励志书来看的人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渴望寻求来自外界的指点和慰藉。一本书所包含的内容是有限的,而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也许,读者在读完某个作者的励志书后仍意犹未尽,甚至渴望得到作者的亲自指点,这些都是很自然的正常想法。
为了贯彻以人为本的做法,励志书的操作者可以作一些延伸服务,可以作为沟通作者和读者的桥梁。比如,可以在争得作者同意的情况下,在书末附上作者的邮箱或作者任职机构的网址;可以召集作者和读者的见面会,进行现场沟通;可以为某作者的励志书单设一个网址,供读者与作者在网上直接沟通;甚至可以成立某某作者的书迷俱乐部,让成员定期与作者沟通等等。
励志书的售后延伸服务可以扩展其品牌影响力和感召力,更可以使图书的理论和实践相联系,实现理论的最大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可得出如下结论:励志书市场仿佛一块极有分享价值和生产潜力的蛋糕,但是如果不精心打造,即使做得再大也会发霉变质;如果精心打理,求新求实,突破当前急于求成、粗制滥造的现状,出版者、作者、读者将可以共享这块香喷喷的大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