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性及其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差异性论文,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战略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80年代开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即在全球经济的整合趋势下,各种贸易与生产要素,如物质、资本、技术、知识、市场、人力资源以及政策等,在全球范围自由地流动与配置。经济的全球化使得跨国公司以很快的速度和规模得以发展。对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为跨国公司经营有效管理的重点之一。那么国际人力资源管理(IHRM)与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有何不同?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困境有哪些,不同的战略模式所对应的管理模式又有哪些典型的代表?战略背景下,国际人力资源管理者角色又有了什么变化?本文将对这些问题的前人研究进行综合论述。
一、关于国际HRM与国内HRM的差异性研究
关于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性问题,Acuff(1984)、Morgan(1986)、Dowling(1988)的观点最具代表性。
(一)Acuff观点
通过比较国内与国际人力资源活动,Acuff(1984)识别出来五个主要区别,即国际人力资源拥有更多功能、更复杂的管理、更多的参与到员工的个人生活、不同的管理重点和受到更多外部因素的影响。
处理更多的功能指国际人力资源管理除人力资源管理的任用、发展、激励和维持等功能,还需要执行派遣人员的遴选和重新安置以及维持派遣人员税后所得一致等工作。更复杂的管理表现要面对着母国、东道国和第三国的员工。国际人力资源管理者要确保派遣人员了解自己的薪酬、居住安排、健康保险和家庭照顾等,有些跨国企业更设置部门单位提供这些派遣人员有关派外相关的咨询和服务,因此,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势必会更多参与员工的生活,以提供必要的协助。当海外操作成熟后,人力资源功能常会调整,比如由派遣人员薪酬和配置转向为当地招聘甄选以及教育训练和发展的工作等。由于面对着不同国家当地政治和经济环境,国际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更多外在因素的影响。
(二)Morgan观点
Morgan(1986)提出的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3个维度共27种组合的概念模型,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处在人力资源活动、员工类型和企业经营所在国类型这3个维度之中的互动组合。他认为,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相同,然而,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所面对的是不同国家,如母国(Home Country)、东道国(Host Country)、第三国(the third country),以及不同员工类型,如母国员工(Parent-country Nationals,PCNs)、东道国员工(Host-country Nationals,HCNs)、第三国员工(Third-country Nationals,TCNs)。他认为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在于三点:高瞻远瞩的考量、较大的范围与活动和更多的风险涉入。
(三)Dowling观点
Dowling(1988)归纳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在6个方面有异于国内人力资源管理:需考虑更多的人力资源因素,例如国际税收,培训与提供行政服务,与所在国政府的关系,语言翻译服务等;需要一种更广阔的视野,为若干个国家的不同员工群体制订计划,并予以管理;对员工个人生活的更多关心;转变管理重点;风险暴露以及更多的外部影响。
Bourgeois(1980)认为环境不确定与文化差异性提升了国际人力资源的复杂性“环境”。影响环境不确定性的程度与环境的复杂度和变动的因素包括顾客、供货商、竞争者、政府机关与科技进步等。在当今全球化趋势下,跨国企业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国籍员工,由于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习惯作风等差异,对企业经营的一些基本问题常会产生不同的态度,从而给企业的全面经营带来风险。跨国企业是在一种不同的文化地域和背景下跨国经营,形成一个“多文化的机构”(Drucker,1974),在此情况下,企业会面临来自不同文化体系的摩擦与碰撞。总之,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是多维度、多面的,随着各维度情况的变化,较之于国内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出更复杂的特征。
二、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战略性国际人力资源管理
Ulrich(1992)认为人力资源与公司战略的结合能作为人力资源战略的指导,使公司执行能力提高、适应能力增强、更能符合顾客需求。而人力资源与公司战略的结合有垂直一体化、水平一体化、外在一体化和功能一体化四种形态。
萨拉曼(Salaman,1995)提出整合性的人力资源战略的概念,认为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公司对整体战略的制定,而人力资源战略是依据公司整体战略来制定的;文化的改变会影响工作与角色的设计;结构的改变则形成个人态度与行为。文化与结构的改变最后都会形成以能力为基础的人力资源战略,产生人力资源功能与活动。然而,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战略面临着国内人力资源管理所不具有的困境及战略模型。
(一)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两难困境
国际人力资源所面临战略管理两难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国家的文化和结构对当地人力资源实践的影响、在全球范围使用标准化的决策还是适应性的人力资源实践、人力资源运行中集权与分权之间的平衡问题。
(1)文化—结构困境(The culture-structure dilemma)
每种文化都有反映他们自身行为标准、准则、国家规制和法律的价值观、信仰、习惯和习俗。文化一结构困境在于并不是所有的文化因素都在社会的结构中被制度化,而是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的社会化过程,才能够对一种文化达到完全了解。国际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熟悉自己的文化,理解其他文化,允许文化的差异性,特别应了解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文化因素和社会结构问题。
(2)标准化—适应性困境(The standardization-adaptation dilemma)
标准化—适应性的问题普遍存在,其关心的问题是人力资源的哪些方面可以被标准化,并在全球范围内适用,哪些方面应该本土化或者只在一个特定国家适应性运行。全球化支持者强调经济的规模与规范;适应性支持者强调当地条件的回应;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全球化与本土化是同时存在的。
(3)集权—分权困境(The centralization-dece ntralization dilemma)
集权—分权的困境与差异性—整合的问题密切相关。处理的问题是给予当地公司多少自主权,控制力与协调力在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的分配问题。对公司的组织、配置、人力资源功能以及政策与程序的开发有重要作用。有学者(Claus,Lisbeth,1998)认为像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战略计划和组织发展等问题应采取集权形式,而具体人力资源功能,比如薪酬、福利、劳动关系等应采取分权的形式。集权与分权应该找到平衡点。
(二)战略性国际人力资源管理
Alder and Ghadar(1989)称之为战略性国际人力资源,认为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一方面要与组织战略相契合;另一方面,则要成为能解决跨国公司控制的内生变量,保持跨国商业活动的弹性和一致性。Schuler(1993)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用于连接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战略管理,强调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合作与一致性。Taylor(1996)将战略性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产生于跨国公司的战略活动的、并且影响到这些跨国公司的关系和目标的人力资源管理议题、功能、政策和实践。”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被运用来明确地连接组织内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管理的过程,也强调在不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下的协调与一致性。另有学者认为,战略国际人力资源是在国内的背景(Schuler&Jackson,1987;Wright&McMahan,1992)与国际的背景下(Adler&Dhadar,1990;Schuler,Dowling&De Cieri,1993),探索HRM与战略之间的理论与经验的连接。Lengnick-Hall(1988)认为战略性人力资源就是使人力资源战略与国际经营复杂环境相连接,也必须弹性地采取人力资源战略以适应复杂的国际商业环境。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型(Adler&Bartholomew,1992;Adler&Ghadar,1990;Evans&Lorange,1989;Kobrin,1992;Schuler et al,1993等)是用战略的、宏观的视角,集中从跨国公司如何有效管理和控制业务运行方面,研究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学者们研究连接跨国公司战略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或从国际化进程角度进行,或从国际战略方面进行,并且吸收了一致性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公司目标相契合的观点。最具代表性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型应属De Cieri&Dowling模型、Schuler模型和Taylor模型。
(1)De Cieri和Dowling模型
Hellen De Cieri和Dowling(1993)提出战略性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型框架,探讨内外部因素对战略人力资源的影响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该模型显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外生因素(产业、国家和地区特征等)和内生因素(公司结构、组织与产业生命周期、国际进入方式和公司战略等)。跨国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与跨国公司的目标相互影响(见图1)。
(2)Schuler模型
Schuler等(1993)提出战略性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构架,表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受单位间连接和内部运作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包括产业特征、国家地区特征和国家文化,内部因素包括跨国公司国际运作结构、总部取向以及竞争战略等,该模型还分析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议题、功能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践。跨国公司的目标除了追求竞争力、效率、当地回应之外,还包括弹性和知识与学习的转移(见图2)。
Schuler模型为跨国公司在运作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时提供参考,相对较为完整,体现了战略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含义,解释了跨国公司的影响因素。
(3)Taylor模型
Taylor等(1996)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资源基础论和资源依赖论的观点,开发了跨国公司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决定因素模型。该模型运用资源基础论和资源依赖论,在母公司、子公司和子公司内的员工群体三个层次上,分析了四个重要的因素:运用跨国公司的母国人力资源体系作为其全球战略国际人力资源体系的资源;运用不同子公司的战略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运用不同员工类型的差异;更加明确战略国际人力资源体系的演变(见图3)。
Taylor认为,母国公司层次上战略国际人力资源系统有两个主要方面:母国公司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导向和母国公司战略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功能。跨国公司的战略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功能是母国将本国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功能体系转移到他的子公司或集中精力开发这些功能。母国公司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导向指跨国公司高层管理,在设计其整个国际人力资源体系,特别是用于其他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时的管理哲学或方法。她介绍了三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导向:输出性导向(建立反映当地背景的子公司)、出口性导向(传递母国公司系统)和整合性导向(运用最好的方法并在整个组织中使用这些方法,创造一个世界范围的系统)。高层管理者是重要的公司决策制定者,他们的观点决定着公司的整体国际战略及战略实施的方法。由于高层管理的信仰随着海外经历或高层管理的离职等会发生改变,公司也可能改变其国际战略,所以,战略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导向会发生改变。
资源依赖理论说明,子公司对母公司的资源依赖程度越高,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被母公司控制的程度就越高(Martinez&Ricks,1989)。子公司建立方式(Rosenzweig&Nohria,1994)对母子公司HRM系统一致性程度影响在于建立子公司的投资类型,Taylor认为,全新运行方式建立的公司与母公司一致性较强。文化和法律距离(Rosenzweig&Singh,1991;Schuler et al.,1993)方面,Taylor认为,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文化越相似,一致性越强;法律环境越相似,一致性程度越高。
以资源基础论的观点,分析员工群体的管理。当跨国公司依赖于一个特殊的分公司时,分公司拥有的特殊员工会拥有专用性的技能和知识,其实跨国公司依赖于这些员工。对于跨国公司而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代表着一个重要的控制机制,用人员配置、考核、薪酬、开发等能够直接控制个体行为,保证员工以公司最大利益为行事准则。
Taylor模型的主要贡献在于,说明了战略性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来自于国家、母公司、子公司三个层次以及母子公司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三、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管理模式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不同,对应的管理模式也不同。按照不同的维度与管理观念,管理模式不同,最具代表性的战略管理模式包括:
(一)EPRG模型
Heenan and Perlmutter (1979)创立EPRG模型,以管理导向的观念,将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态度分成本国中心模式(Ethnocentric)(使用本国员工)、多中心模式(Polycentric)(使用东道国员工,采用本土化策略)、地区中心模式(Regiocentric)(使用区域内一个国家的员工)和全球中心模式(Geocentric)(使用全球最有资格的员工)。
(二)IN-DI模式
卡姆奇(Kamoche,1996)从资源能力的角度出发,认为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应注意平衡协调与控制(整合),以及弹性与灵敏度(差异化)。整合(Integration)与差异化(Differentiation)分成四个象限,分别是高IN低DI、高IN高DI、低IN高DI、低IN低DI,按照战略导向、职业生涯管理、人员配置、管理形态的不同,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不同。
(三)整合—响应模式(Integration-Reaction Model)
Taylor等(1996;Janssens,2001)认为,战略性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导向有三种模式:输入型、输出型与整合型。输入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导向是高层管理者为子公司创造一个反映当地环境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其它公司有较低的内部一致性,与当地环境有较高的外部一致性)。这个导向强调差异性。一个输出型的战略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导向是跨国公司的高级管理更喜欢母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整体转移到海外分公司(高度的内部一致性和低度外部一致性),在跨国公司的海外分公司复制母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践。跨国公司综合的战略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导向倾向于用“最好”的方法,并将之运用到整个公司,创造一个世界系统。该导向下,允许某些地方差异。
Schneider(1988)基于全球整合和地方差异化两个维度,将跨国公司国际人力资源战略划分为“地理中心型人力资源战略”、“母国中心型人力资源战略”、“多元中心型战略”三类。“地理中心型人力资源战略”具有高全球整合和高地方差异化特征,“母国中心型人力资源战略”具有高全球整合和低地方差异化特征,而“多元中心型战略”则具有低全球整合和高地方差异化特征。
Sheth&Eshghi(1989)以一致性与本土化两个维度划分人力资源战略,并提出各种战略的适用情况。将IHRM战略分为转特性人力资源战略(Adhoc Human Resource Strategy)、分权化人力资源战略(Decentralized Human Resource Strategy)、全球性人力资源战略(World Wide Human Resource Strategy)和伞状型人力资源战略(Umbrella Human Resource Strategy)。
Hannon et al(1995)为了解决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困境,构建出了全球整合——当地回应的模型(GI-LR),作为解决标准化—适应性困境的战略回应,将之归结为三种不同的战略,分别为:自主型人力资源战略(低全球整合,高当地回应)、接受型人力资源战略(高全球整合,低当地回应)和主动型人力资源战略(高全球整合,高当地回应)。
四、战略性国际人力资源管理者角色问题
Bartlett&Ghoshal(1992)认为,当全球管理者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时,相应的区域管理者、业务管理者、功能管理者和公司高层管理者就相应地成为当地人力资源管理者、国际人力资源管理者、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和全球人力资源管理者,每种均有其特殊的角色、职责和责任。Hugh,Scullion等按照不同的公司类型,研究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在集权的/全球化的公司,由于很多产业走向全球化,某些产业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资源开发也越来越需要弹性(Evans and Lorange,1989)。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主要是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人员接续计划、职业生涯管理、战略配置、高层管理者薪酬和管理外派管理人员的流动等(Hugh,Scullion et al.,2000)。在分权化的公司,管理高级管理者的开发和接续计划是公司人力资源职能最重要的角色(Hugh,Scullion,et al.,2000)。Lisbeth Claus(1998)分析了公司国内人力资源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全球化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联系与区别,说明了全球化视野下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的管理角色(见图4)。
五、小结
对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研究,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且较为集中。随着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问题更是提上了日程,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模式与管理模式、战略背景下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以及国际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战略性角色仍是今后国际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重要研究议题。
标签: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战略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人力资源战略论文; 人力资源配置论文; 人力资源计划论文; 人力资源成本论文; 人力成本论文; 模型公司论文; 全球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