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利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设备观察两种手术方式(TransPRK和FS-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并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选取接受近视激光矫正手术的患者63例124眼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术前、术后1月、3月及6月的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对比TransPRK组和FS-LASIK组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年龄、等效球镜、眼压、角膜厚度及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ransPRK和FS-LASI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前移,以FS-LASIK更显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前移的后表面有回弹的趋势。
【关键词】 角膜屈光手术;全准分子激光;飞秒激光;Pentacam;角膜后表面高度
【中图分类号】R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6-0169-02
近年来,角膜屈光手术发展迅速,是矫正屈光不正的主要手术方法。根据切削深度的不同,可分为板层角膜屈光手术和表层角膜屈光手术。角膜屈光手术术后角膜后表面形态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角膜屈光状态的稳定性,对手术的远期预测和风险评估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经角膜上皮的全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是新型的表层角膜屈光术,能一步完成角膜上皮和基质层的切削,较传统的表层手术(LASEK等)术后反应轻、视力恢复快,但关于其术后角膜后表面形态、角膜生物力学变化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旨在利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观察TransPRK术后角膜后表面的高度的变化,并与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进行比较。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病例分析。收集2016年8月—2017年4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眼视光科接受近视激光矫正手术患者63例124眼的临床资料。入选标准:年龄18~50岁,术前等效球镜度数-3.0D~-6.0D,排除其它眼病,术后遵医嘱用药,且术后1月、3月、6月的随访资料齐全。TransPRK组31例(62眼),其中男19例女12例;FS-LASIK组32例(62眼),其中男17例女15例。术前,两组患者的年龄、等效球镜、眼压、角膜厚度及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病例一般资料
注:以上数据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术前检查
术前,所有患者进行视力、综合验光、裂隙灯、眼压、眼底、角膜地形图以及Pentacam眼前节分析检查。Pentacam眼前节分析设备由同一名技术娴熟的技师完成,以此获取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后表面高度等数据,并重复检查3次。具体检查方法如下:在暗室环境中,受检者下颌置于设备的下颌托上,嘱其注视蓝色的视标,瞳孔处于自然状态,对焦完成后内置的Scheimpflug相机在2s内完成360°旋转扫描,拍摄50张图像。
1.3 手术方法及术后用药
术前0.9%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常规消毒、铺敷,用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行表面麻醉1次,开睑器开睑。手术由同一医师完成,切削区直径设定为6.3mm。TransPRK采用阿玛仕750s准分子激光一步完成上皮和角膜基质的切削。术毕,术眼均配戴绷带式角膜接触镜并于4日后取出。术后左氧氟沙星滴眼液4次/天,使用10天;0.1%氟米龙滴眼液4次/天,每2周减量1次,共使用8周,根据患者眼部情况酌情增减激素用量。FS-LASIK使用科医人FS200飞秒激光制作110um厚度的角膜瓣,蒂部位于上方,采用阿玛仕750s准分子激光完成角膜基质的切削。术后左氧氟沙星滴眼液4次/天,使用10天;0.1%氟米龙滴眼液4次/天,每周减量1次,共使用4周,根据患者眼部情况酌情增减激素用量。
1.4 术后随访
术后1月、3月、6月复查,记录患者的裸眼视力、等效球镜、眼压以及角膜顶点后表面的高度值。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患者术前一般资料采用t检验;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高度数据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ransPRK和FS-LASIK组间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量的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TransPR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较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FS-LASIK组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角膜后表面高度术后随访单因素方差分析
注:P<0.05有统计学差异。
3.讨论
表层角膜屈光手术经历PRK、LASEK、Epi-LASIK的发展,近年来又出现了经角膜上皮的全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该手术去除上皮和光学矫正均通过准分子激光一步完成,有效地缩短了治疗时间,同时避免了酒精、机械刀等的刺激作用,术后疼痛反应轻、上皮愈合时间短且术后视力恢复快,是一种新型的表层角膜屈光手术。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在2001年通过美国FDA的批准用于临床。因其避免了角膜板层刀制瓣相关的并发症,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屈光手术医生所青睐[1],成为板层角膜屈光手术的代表之一。
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基于Scheimpflug成像原理,通过360°旋转扫描采集大量的数据,重建眼前段组织的图像,以测量角膜厚度、前房深度以及角膜前、后表面高度等[2]。2015年圆锥角膜全球专家共识中指出目前最佳及应用最广泛的早期圆锥角膜诊断试验就是断层扫描技术(Scheimpflug或光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角膜后表面高度异常为诊断早期或亚临床圆锥角膜必备要点。因此,使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设备测量角膜后表面高度以观察角膜屈光手术后后表面的变化情况是可行并可靠的。
角膜后表面的变化是评价角膜屈光手术后安全性的重要指标,而角膜后表面高度是其形态的量化值。既往多项研究表明:激光角膜切削术后,角膜呈现不同程度的前移[3,4]。本研究中使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定量观察TransPRK和FS-LASIK术前、术后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的变化情况,发现术后两组病例角膜后表面高度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增高,FS-LASIK组前移的程度较TransPRK组大。究其原因,可能与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厚度减少[5]、前弹力层结构被破坏、角膜生物力学结构发生改变等因素有关[6]。而在角膜厚度一致的情况下,表层切削手术TransPRK因为保留了更多的角膜基质床,生物力学稳定性较FS-LASIK更好。随着时间的推移,前移的角膜后表面有回弹的趋势,TransPRK组在术后6月时已基本回弹至术前水平,而FS-LASIK组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降至术前水平。分析原因可能与角膜的愈合反应有关。随着时间的延长,角膜伤口逐渐愈合,角膜张力提高,其后表面高度趋于稳定。
综上所述,TransPRK和FS-LASI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前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前移的后表面有回弹的趋势。TransPRK组角膜后表面前移的量和恢复的时间较FS-LASIK组更优。当然,本研究尚需更长时间的观察和更大的样本来证明两种手术方式术后角膜后表面形态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陈跃国.准分子激光屈光角膜手术的发展趋势[J].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11;13(1):1-3.
[2]范雯.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在眼前节影像分析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2;30(2):176-179.
[3] Seitz B,Torres F,Langenbucher A,et a1.Posterior corneal curvature changes after myopic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J].Ophthoalmology,2001,108:666-672.
[4] Baek T,Lee K,Kagaya F,et a1.Factors affecting the forward shift of posterior corneal surface aft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J].Ophthoalmology,2001,108:31 7320.
[5] Lee DH,Seo S,Jeong KW,et a1.Early spatial changes in the posterior corneal surface aft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J].J Caratact Refract Surg,2003,29(4):778-784.
[6] Seller T.latrogenic keratectasia:Academic anxiety or serious risk?[J].J Cataract Refract Surg,1999,25(10):1307-1308.
论文作者:曹时燕,顾荭,杨兰兰,陈爱蔚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6月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7
标签:角膜论文; 术后论文; 表面论文; 高度论文; 手术论文; 术前论文; 患者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6月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