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 菁(青岛市城阳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山东 青岛 266108)
摘 要:中国民族声乐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就民族声乐的唱法而论,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而把民族风格仅仅看成是地方色彩,把民族声乐曲目仅仅限制于地方民歌和地方戏曲,这显然是一种极为狭隘的看法。只有声情并茂才是声乐艺术魅力之所在。
关键词: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 曲目与风格 唱声与唱情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民族音乐在培养民族审美、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方面,具有其特殊的作用。在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作为中职学校幼师专业的声乐教师,我们有责任将民族民间歌曲引入教学之中,并通过歌唱这种艺术将民族民间歌曲中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音乐内涵传授给学生,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
一、民族声乐从广义来说,包括传统的戏曲、曲艺演唱和民间演唱,形式繁多,十分丰富
我这里所指的民族声乐实际是现代民族歌唱,它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与传统民族声乐形式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出,互有联系又各有特点。近几年来有“民美”、“民通”几种说法,说的是许多歌者在传统民族唱法上借鉴和结合西洋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创新的民族声乐演唱方式,取得了一些成绩。我认为,这些是成功地对民族声乐演唱的探索和创新,西洋传统唱法有着科学的发声原理(呼吸、共鸣以及声区理论等),借鉴它的练声方法有助于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发声方法,避免过度用嗓等。就唱法而论,民族唱法和西洋传统唱法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两种唱法中:语言的规律不同;咬字吐字的方法不同;运腔和气口不同;表现手法不同等等。相同之处在于:都讲究声音和字的结合;注重气息的运用等等。毛主席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曲目和风格
民族声乐,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演唱曲目,主要包括民歌(改编和新编民歌)、创作歌曲、歌剧选段和古曲,目前演唱曲目还在不断扩大。但有时限制了民歌手扩大演唱曲目的做法,会妨碍民族声乐的发展和提高。他们把民族风格仅仅看成是地方色彩,把民族声乐曲目仅仅限制于地方民歌和地方戏曲,认为毛主席的《蝶恋花》、《沁园春·雪》以及聂耳的《铁蹄下的歌女》、星海的《黄河颂》、《黄水谣》等歌曲只有掌握西洋美声唱法的人才能演唱,这显然是一种极为狭隘的看法。我以云南民歌《猜调》、创作歌曲《永远跟你走》以及艺术歌曲《牧笛》为例,谈谈我在演唱以及训练学生不同风格的曲目时的感受。
1.云南民歌《猜调》是有着浓郁南方色彩的小调,中国传统民歌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地方色彩。《猜调》在演唱时要注意它的咬字,譬如“什么长长街前卖嘛”的“街”要念成“gai”;再者要注意它的风格,大部分地方民歌的演唱风格在歌谱中无法完全体现,有时候只能靠老师的口授,或是模仿音响资料,例如“哪样长长海中间”的“哪”在谱子中是“4”,在唱的时候要唱成上滑音,带着说话的感觉。
2.《永远跟你走》是新创作的歌曲,音域宽广,感情丰满,适宜在晚会或比赛中演唱。在演唱这类歌曲的时候要注意声与情的结合,前半部分中低声区不妨结合一点通俗的咬字,例如“很小的时候”的“候”、“赞美你的歌”的“歌”可用气声唱,这样唱的优点在于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准备下一句的呼吸而且在情感表达上更贴近观众,使观众感到很亲切。在后半部分诸如“爷爷告诉我”、“有你才有新中国”、“你开辟的道路越走越宽阔”等句一定要拉开唱,决不能唱得小家子气。这是表达赞颂和感激之情的乐句,一定要把管道立住立好,声音要饱满、有穿透力,使观众听后有一种满足感。
3.《牧笛》是一首适合花腔女高音演唱的歌曲,很多学生在最初演唱这首歌曲时都让人感觉唱得民歌味太浓了。实际上在演唱时应当管道都不变,上下通畅连成一条线,在唱前面引子的时候注意把声音拉起来,用一点头声,保持管道的统一,“点”(唱歌的把位)可以适当扩大。后面的跳音是本首歌的特点和难点所在,跳音要跳得轻松,不应有喘不上气的感觉,要用小点唱灵巧。在训练学生演唱这首作品时可以选用一些跳音练声曲用以加强腹部及横隔膜的弹力,让学生提高演唱这种跳跃作品的能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声与情——歌曲演唱的艺术处理
声与情、技与艺向来是歌唱中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关于声与情早在《乐府传声一曲情》就有记述:“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为尤重。盖歌声众曲之所尽同,而情者一曲之所独异。”如果“唱者不得其情”,即“声音绝妙,而与曲词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令听者索然无味”。在艺术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曾有过“唱声”与“唱情”的不同主张。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声与情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只有声情并茂才是声乐艺术魅力之所在。
以上是我在学习以及训练民族声乐唱法几年时间里的一点认识和心得体会,希望更多人接受和喜爱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了解祖国的音乐文化,永远唱响民族音乐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李凌《关于发展声乐艺术的问题》.人民音乐,1977年月号。
[2]喻宜萱《声情并茂,技艺结合,提高声乐表演艺术水平》.《声乐表演艺术文选》,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1980年9月。
论文作者:荆 菁
论文发表刊物:《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0
标签:声乐论文; 唱法论文; 民族论文; 民歌论文; 曲目论文; 西洋论文; 艺术论文; 《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1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