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复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_农垦改革论文

农业复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_农垦改革论文

农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垦改革已走过了17个年头,目前进入了一个更为关键的时期。认真回顾总结一下17年改革的成就、经验和问题,明确“九五”期间改革的思路和任务,对推进下一步的改革,加快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垦17年改革的回顾

农垦在大规模开发建设初期,依靠体制的优势,在开发难度极大的偏僻地区,开垦出大量耕地,迅速形成规模和生产能力,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承担起了国家赋予的特殊政治任务。但在农场形成规模、转入正常生产经营后,其体制上的弊端便显露了出来,如集中过多、统得过死,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经营上的自我封闭,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单一,等等。这些弊端的存在,削弱了国有农场的活力,使国有农场在全民所有制、机械化大生产、组织程度高等方面的优势难以发挥,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陷入了长期亏损的困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垦系统对传统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围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体制进行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探索。

(一)改变统收统支的财务体制,实行财务包干。

从1979年起,国家对农垦企业实行了财务包干办法,初步理顺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使企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负盈亏,较好地解决了企业长期吃国家“大锅饭”的问题,企业开始有了压力和发展生产的动力。同时,财务包干的实行,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改变了企业过去“办好办坏一个样,盈利亏损一个样”的状况,使企业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调动了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扭亏增盈的积极性。实行财务包干当年,就实现扭亏为盈,结束了农垦亏损的历史。

(二)调整产业结构,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

农垦企业从1979年开始试办农工商联合企业,在抓好农业这个基础的同时,大力发展工业和商业。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开辟了更广阔的生产门路,加速了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实现了产品的多次增值,走出了一条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路子,出现了农工商各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局面,提高了企业整体效益,增强了抗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打破封闭格局,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

十几年来,农垦系统始终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重点战略来抓,敞开大门,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发展与各方面的经济联合,并组建了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同国外的经济联系也不断扩大,从引进资金、技术装备开发农业资源,发展到与外商合资办企业,并走出国门,到国外去办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使农垦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弥补了农垦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不足,扩大了企业发展的空间,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四)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多种经济成份。

1979年后,农垦系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破除了单一全民所有制观念,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在坚持全民所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企业放手发展非国有经济,调整所有制结构,初步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体,集体、个体、私营、“三资”和股份制企业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实现了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五)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为寻求适合农业生产特点和有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的经营体制,在改革初期推行以“定、包、奖”为主要内容的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从1983年起,在农垦系统大力兴办以职工家庭农场为主,联户承包、机组承包等多种形式的小农场,近两年还出现了一些租赁制和股份合作制的小农场,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各种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了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随着双层经营体制的确立,结束了农业生产上长期高度集中、吃大锅饭的体制,职工获得了一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现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职工收入和最终经营成果挂钩,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同时,国有农场的统一经营和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又使国有农场的整体优势得以发挥,从而大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发展。

(六)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推动企业走向市场。

改革以来,各级农垦部门根据简政放权的要求,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推行场长负责制,实行了不同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1992年后,按照“转机条例”的要求,各级主管部门转变职能,进一步下放权力。以三项制度改革为重点的企业内部改革也迅速展开,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正在形成。同时,发展了一批企业集团,推进企业的兼并、租赁和拍卖,兴办了一批股份合作制企业。这些改革,大大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

(七)解决政企矛盾,探索理顺政企关系的途径。

为解决政企矛盾,理顺政企关系,十几年来农垦系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模式。一是政企分设,即在保留原企业管理机构的同时,又设立了一套政府机构。二是以政代企,即以新建立的政府机构取代原企业的管理机构,保留企业牌子,政府机构起主要作用。三是在农场内设立管理区,由政府明确授权农场管理区行使政府管理职能。实践证明,前两种模式在运行中都存在很多问题,基本上是不成功的。第三种模式不是成立一级政府,机构精干,但赋予一级政府的管理权限,特别是赋予财税、工商、土地管理等职能,既加强了农场的政权建设,又减少了政企矛盾,还节约了行政经费,减轻了企业负担,是理顺政企关系的较为可行的途径。

(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

为加快企业改革,推动企业向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转变,近年来农垦系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股份制试点。从1994年起,又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明确提出了在国有农场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一年多来,垦区上下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确定了48个试点单位,目前试点工作已进入实施阶段。

十几年的改革,使农垦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克服了旧体制的许多弊端,在较大程度上转换了企业的经营机制,使农垦经济摆脱了长期发展缓慢、效益低下的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1995年,农垦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82亿元,比1978年增长4倍,年递增10%;实现利税60亿元,全系统已从改革前连续12年亏损变为改革后连续17年盈利,累计盈利191亿元,累计缴纳国家税金216亿元,利税合计达407亿元; 职工收入3284元,比1978年增长95.86%;棉花总产52万吨,比1978 年增长6倍;干胶总产33万吨,比1978年增长2.3倍;牛奶总产103万吨, 比1978年增长2.8倍。改革开放后的17年,是农垦经济发展最快、 效益最好的时期。实践证明,农垦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出台的改革措施是成功的。没有改革就没有近十几年经济的大发展、效益的大提高。

二、改革的基本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17年来,农垦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推动改革一步步走向深入。在改革的过程中,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改革的基本经验。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农垦原有的经济体制运行了几十年,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人们思想观念上根深蒂固。没有理论的突破、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就不可能进行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上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从1979年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到1984年确定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目标,1992年又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而发展到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全面系统地描绘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蓝图。这些重大突破,为我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带动了农垦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繁荣和发展,冲破了传统办场理论的禁区,如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建立双层经营体制的理论;产供销一体化、农工商综合经营的理论;立足农场,走出农场,全方位开放的理论;在国有农场发展多种经济成份的理论等。我们在办场理论上的突破,促进了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打破了旧的办场模式的禁锢,对农垦改革实践上的重大突破和顺利推进,起了关键作用。

2.敢试敢闯,勇于创新。农垦企业既是全民所有制的国有企业,又主要经营农业生产。既有与城市国有企业和农村集体农业相同的一面,又与它们有很大区别。在改革上既要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又不能完全照搬,必须在中央大政方针的指引下,敢闯敢试,勇于突破,勇于创新,努力探索具有中国农垦特色的改革路子。如农业改革,在借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做法、兴办家庭农场的同时,根据国有农场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实际,特别注意加强了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保持了统一经营的优势,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分配制度改革上,农垦企业的农业职工已不再按等级工资进行分配,实行生活费自理,劳动报酬与最终经济效益挂钩。农垦企业还根据自身特点,较早提出和发展了农工商综合经营;较早提出在国有企业内大力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并取得了了实质性的进展;较早进行了职工住房制度改革,推行了住房商品化;农垦企业改革的一项最大突破,是推行了农业生产费自理,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流动资金由职工自筹,并允许和鼓励职工自费更新和添置农机具和其它生产资料,实行自费经营。没有这种敢闯敢试的精神,就没有今天农垦改革的局面。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农垦企业分布在全国各地,经营对象不同,规模大小不等,生产力水平差异大,因此在改革的指导上特别强调不搞一刀切,实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对边疆、内地、城郊和沿海等不同类型的垦区和企业、以及不同的产业和行业区别对待,在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前提下,允许根据各自不同的实际,选择不同的改革突破口,采取不同的改革办法。在农业改革上,既强调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形式,又允许联户承包、机组承包等多种形式并存;在二三产业企业改革上,也不强调推行一种形式,可以承包,可以租赁,也可以搞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由于坚持了从实际出发,因此改革效果显著,进展顺利。

4.加强领导,搞好协调。改革的成败,关系农垦的命运。因此,农垦系统一直把改革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从部农垦局到各垦区都是一把手亲自抓改革。每项新的改革措施台出,都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多次召开会议,反复论证;每年的工作会议,都把改革作为第一位的任务进行部署;各级领导还亲自抓改革试点,深入解剖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试点经验,推动面上工作。改革又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垦工作的方方面面和众多部门。因此,不仅政研体改部门全力以赴抓改革,而且其它部门也把改革放到重要位置,列入本部门的工作日程,提出本部门的发展方案,使农垦各项改革综合配套,协调进行。由于领导重视,各部门密切配合,上下左右形成合力,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观念跟不上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尽管我们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思想观念问题仍未得到很好地解决,传统计划经济的观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市场经济的观念还没有牢固地树立起来,“等、靠、要”依赖国家的思想还很严重。有的仍留恋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改革的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改革的动力不足;有的缺乏敢闯敢试的精神,怕这怕那,遇到问题就走回头路,出现反复;有的存在畏难情绪,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停步不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垦改革的力度和经济发展的速度。

2.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过去我们把改革的重点放在企业改革上,有些同志过分强调农垦办社会、承担政治任务等特殊性,不想、甚至不愿在管理体制改革上有大的动作。虽然我们在管理体制改革上做了一些工作,如精简机构、给企业放权、转变职能等,但都未从根本上触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的管理体制,有的虽然从行政局改为公司,但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没有实质性变化,基本上属于行政型公司。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已严重影响企业改革进程。

3.场办工业改革没有大的突破。过去我们对场办工业的改革缺乏深入的研究,没有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以至于场办工业经营机制转换慢,结构不合理,农工商一体化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竞争力差,经济效益低。由于场办工业在农垦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场办工业改革缓慢,直接影响到整个农垦的改革与发展。

4.政企矛盾基本没解决。在理顺政企关系方面,过去虽然进行了许多探索,但这些探索还处于试验阶段。在各方面关系尚未理顺的情况下,企业为争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行政职能不仅没有减少,有些反而不得不进一步增加,使企业行为与政府行为严重混杂,政企矛盾更为突出,企业难以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加大了改革的难度。

三、“九五”期间农垦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经过17年的积极探索和艰苦努力,农垦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开创了新的局面。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国有农场的道路。今后5 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农垦要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并为下世纪初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根据农垦“九五”计划,到2000年,新增商品粮100亿斤; 新增棉花300万担;新增干胶10万吨;国民生产总值达到650亿元, 年递增11.2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130元,年递增10.55%;利税总额100 亿元,年递增10.76%;人均收入高于全国农村的50%。要实现这些目标, 必须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中,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赖于经济体制的转变。因此,农垦今后经济工作的第一位任务仍是改革,必须进一步加快经济体制的转换,依靠体制创新,摆脱传统体制带来的问题和困扰,增强经济活力,转变经济增式方式,形成新的优势,再创农垦新辉煌。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中央要求,结合农垦实际,今后5 年农垦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加快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大多数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农垦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垦区成建制改组为集团公司,按《公司法》规范运转;完善农工商综合经营体制,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和产业化经营;发展非国有经济,形成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扩大对外开放,完善垦区市场体系,实现农垦经济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全面接轨。通过“九五”期间的改革,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农垦经济体制,保证农垦“九五”计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按照上述目标,今后5年农垦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一)加快管理体制改革。

当前,农垦改革已进入配套推进阶段,要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必须对管理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否则企业改革将难以顺利进行。从中央的要求看,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把专业主管部门逐步改组为不具有政府职能的经济实体,或国家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单位,我们要长期维持原体制也是不可能的。管理体制改革已是势在必行,早改革早主动。

垦区管理体制改革总的思想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逐步弱化行政职能,加快实体化进程,积极向集团化、公司化过渡。

各垦区的情况差别很大,要区别不同情况进行改革。

1.大部分垦区要走集团化、公司化的路子。这一类垦区主要是指有直属企业的垦区。按照中央精神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目前的行政管理机构和行政性公司,已难以继续存在下去,而撤销管理机构、改变企业的隶属关系,又被多次证明是不成功的,每次这种变动,都伴随着巨大的损失和震荡, 极不利于农垦生产力的发展, 国务院(1982)56号文件、中央(1986年)8号文件和国务院(1991)42 号文件,对此都有明确的论述。因此,最为现实的选择是走集团化、公司化的路子,这既避免了由于管理机构撤销、企业下放带来的损失和震荡,又符合中央精神,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具体改革办法是:省级农垦主管部门改组为集团公司,所属企事业单位成为集团成员,同时,减少管理层次,撤销省级主管部门所属管理局一级机构,改为派出机构,有条件的逐步转为经济实体。改革后垦区的管理体制由行政管理体制变为企业集团体制,主管部门与所属单位的关系由行政隶属关系变为母子公司关系,由对企业的两级管理变为一级管理,由适应计划经济的行政管理型变为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服务型。集团公司通过政府授权,行使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职能,统一对国家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通过集团化,发挥垦区的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增强竞争实力。在过渡阶段,集团公司仍保留行政机构牌子,受政府委托行使行政职能。待各种条件成熟时,取消行政机构牌子,按《公司法》规范运转。

按以上办法进行改革,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撤销管理局问题,二是改成公司后保留行政牌子和行政职能问题。下面分别进行分析。

关于管理局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主管部门对企业的具体事务大包大揽、无所不管,因此必须要有管理局这个层次。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自主权的扩大,管理局这个层次就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了。这是因为,第一,有管理局这个层次存在,就多一层对企业的干预,企业也就难以实现自主经营。第二,有的垦区管理局的机构庞大,财政拨的行政经费不能满足其需要,依靠企业的上交弥补,加重了企业和职工的负担。第三,垦区成建制转为企业集团后,必须按集团体制的要求设置新的经营管理机构,管理局就更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当然,在改革的方法和步骤上要稳妥。第一步,对现有人员进行分流,大量的人员要转为兴办经济实体,保留少量的管理人员,作为集团公司(总局)精干的派出机构,该机构不再是一个管理层次,由对企业的两级管理变为一级管理。第二步,待集团公司按《公司法》运转后,撤销派出机构,全部转为经济实体。

关于集团公司保留行政机构牌子问题。集团公司之所以要保留行政牌子,是由农垦的特殊性决定的。一是农垦承担着办社会、管社会的职能,这些职能在短期内难以分离出去,在分离出去之前,必须由农垦继续承担。二是农垦承担着特殊政治任务,这些政治任务是国家从长治久安的大局出发赋予农垦的,农垦更应责无旁贷地继续承担起来并完成好。这些职能的存在,就要求集团公司在过渡阶段继续保留行政牌子,行使行政职能,保留行政牌子也不挤占省政府职能部门的编制和职数。因此,在这方面没有必要担心,只要把道理说清楚了,别人理解了,就可以做到保留行政牌子和行政职能。从已经改为公司的几个垦区的实践看,也是这样做的,如上海市农工商(集团)总公司、云南省农垦总公司、广东省农垦集团公司等,在公司化、实体化的同时,都保留了行政机构的牌子和行政职能。

2.兵团管理体制改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管理体制,要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之所以要保持基本稳定,是因为兵团所处的地理、政治环境极为特殊,承担着不可替代的繁重的政治任务,兵团体制的稳定,有利于这些任务的完成。但是,保持稳定不等于不改革。兵团的基本任务是生产建设,所有工作都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经济的发展和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兵团内部难以稳定,更谈不上完成所承担的政治任务。而经济的发展必须有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管理体制和企业运行机制,在这方面兵团尽管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但改革的任务仍很繁重。

兵团的改革重点应放在完善机构设置和改变管理方式上。机构设置要体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要求,兵师两级要进一步精简机构,压缩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企业负担。管理方式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切实转变兵师两级管理企业的职能,认真贯彻转机条例,还权于企业,把企业推向市场。兵团所属团场尽管承担了许多特殊职能,但基本属性是企业,必须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尽快走向市场。

3.其它垦区管理体制改革。这一类垦区是指没有直属企业的垦区。由于没有直属企业,目前尚不具备转为集团体制的条件和实力,难以走集团化的路子。同时,由于在历次机构改革中,机构、人员精简幅度较大,已无进一步压缩的余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机构规格低、人员少,加之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管理企业的方式和方法,在宏观管理、指导和服务上显得力不从心,有所放松。因此,这类垦区改革的重点是:第一,适应经济体制转换的要求,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宏观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为企业深化改革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第二,有条件的垦区,要按照国务院(1991)42号文件要求,将下放到地、县管理的原省属农垦企业,恢复由省级主管部门直接管理的体制,积极创造条件向集团化过渡。

(二)加大企业改革力度。

今后一个时期,企业改革仍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必须紧紧抓住不放,务求取得大的成效。

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着力进行企业制度创新,认真抓好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加速面上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其它改革,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把改革与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使农垦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按照上述思路,企业改革要重点在两个方面上下功夫,一是抓好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二是推进面上企业改革。

从点上的工作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场制宜地组织好试点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同时抓好与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有关的配套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先行一步探索明晰产权、调整企业负债结构、政企分开、减轻企业社会负担等难点问题的路子,并在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力争取得大的突破,为面上深化企业改革提供经验和办法。

从面上的工作看,要紧紧围绕以下方面深化改革:

1.改革国有农场内部的经营管理体制。国有农场内部经营管理体制虽经多年改革,但基本上未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框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进一步改革。规模较大农场要按照公司制的要求重构管理系统,原承担生产管理的科室,要转变为为基层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实体化公司;撤销分场一级管理机构,转为经济实体;生产队由原来的纯生产单位改为经营实体,规模小的要逐步合并。通过改革,农场与生产队、场办二三产业企业的关系变为母子公司关系,各子公司作为独立法人参与市场竞争。一般小农场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经营管理体制。

2.逐步剥离企业的社会职能。农垦企业办社会、管社会问题,一直是困扰农垦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既加重了企业负担,又影响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这是一个迟早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对剥离企业的社会职能,必须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努力进行探索。但从目前农垦的实际和大环境看,尚不具备迅速、彻底剥离的条件。因此,在剥离的方法和步骤上,又要根据各自的实际,循序渐进、稳妥进行,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动荡。近期要做的工作,是在企业内部首先进行分离,把管社会的机构、职能、人员从企业经营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并向社会开放,逐步过渡到自负盈亏。从近几年的实践看,在农场内部设立精干的管理区的办法,是一种较为可行的形式,但在建立管理区的同时,要争取地方政府授权,赋予必要的政府职能,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财税、工商管理、土地管理等职能。这样做,既实现了初步的政企职能分离,又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同时还避免了体制大变动带来的动荡,有利于农垦的改革与发展。

3.继续深化农业改革。进一步稳定完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大力推行土地承包、核算、盈亏、风险“四到户”的生活费用、生产费用“两费”自理,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发展集约化规模经营。并积极探索具有突破性的改革措施,扩大土地租赁制的范围,试行股份合作制,进行有限责任公司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

4.努力搞活场办二、三产业企业。要进一步改革场办二、三产业企业(简称场办企业,下同)的管理体制,具备条件的农场在改革为集团公司的同时,要调整与所属办企业的关系,即由目前的行政隶属关系改为母子公司关系,赋予场办企业独立的法人地位,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尚不具备条件的农场,对场办企业也要视同独立的法人进行管理,减少对场办企业的行政干预,使其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独立自主地开展经营活动。要加快场办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步伐,把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风险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人事、劳动、分配制度,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活力。要在场办企业积极发展租赁制,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企业。对小型亏损或微利的企业,可以租赁给集体或个人经营,并提倡和鼓励职工入股,改造成股份合作制企业,通过发展租赁经营和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形成一个更为灵活的经营机制,促进场办企业的更快发展。

5.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步伐。围绕垦区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鼓励企业兼并和联合,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大力推进贸工农一体化,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农科教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实现产业化、规模化、集团化经营。特别要发展与周围农村的横向联合,带动地方共同发展区域经济。

6.扩大对外开放。要继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智力成果,大力发展三资企业。引进外资要与老企业的改造相结合,并鼓励外资优先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完善加工、良种和花卉基地建设,以及能够形成规模效益的出口创汇项目。要加强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和直接营销,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组建外向型企业集团,发展境外企业,开展跨国经营。要发挥边境垦区和农场的地缘优势,带动内地发展边贸。

7.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在积极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同时,要通过多种途径发展非国有经济,进一步调整所有制结构。一是拍卖、转让一批小型微利或亏损的场办二三产业企业;二是大力兴办集体企业、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以及个体和私营企业;三是积极引进外资,大力发展三资企业;四是鼓励职工自费开发“五荒”资源,发展自营经济和庭院经济,形成一个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竞相发展的格局。

在抓好上述几项改革的同时,要积极培育垦区市场体系,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保证企业改革顺利进行。

四、振奋精神,努力工作,进一步加快农垦改革进程

“九五”期间,农垦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且又非常艰巨。农垦经济能否顺利地与市场经济接轨,胜利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关键取决于我们能否抓住机遇,抓紧时间,加快改革,造就出新的经济优势。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改革的紧迫感,全力抓好“九五”期间的改革工作。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是一劳永逸的,它伴随改革开放的全过程,随着改革的深入、利益格局的进一步调整,必然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在新的理论的指导下,用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办法来解决。要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学习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和五中全会的“建议”,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头脑,摆脱传统理论和思想观念的束缚,牢固树立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要善于运用邓小平同志的战略思想、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农垦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当前特别是要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大力加强农垦经济改革理论的研究,尽快改革农垦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的状况。各级农垦部门和企业要舍得资金投入,积极支持体改部门、实际工作者、理论研究单位和各级农垦经济研究会等社会团体,开展农垦经济改革理论的研究,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避免实践中出现大的失误和反复。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标准,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以新的理论、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实践,开拓出农垦改革的新局面。

(二)进一步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

随着改革向深度广度发展,改革的重点工作已经转向制度创新,越来越涉及到一些深层次的难点问题,新的形势对领导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各级农垦部门的一把手亲自抓改革,才能使改革真正推向前进,取得明显效果。农垦系统的各级领导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高度重视改革工作,象抓发展一样抓改革。各级农垦部门和企业的一把手要亲自抓改革,亲自调查研究,结合本垦区、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从总体上作出部署,实行分类指导,精心组织实施各项改革方案,及时研究和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加强领导,扎扎实实地把改革推向前进。

(三)进一步搞好部门协作。

农垦改革已由过去破除旧体制为中心转向以建设新体制为中心,对改革的综合性、配套性和协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已不是某一个部门的具体业务,它几乎涉及农垦系统的所有部门,没有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很难将改革推向前进。各级体改部门要继续发挥好综合协调的职能,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克职尽责,积极主动地抓好改革。其它业务部门要转变职能,从抓微观的具体事务转到抓宏观政策的制定和指导上来,从只抓发展转到改革与发展并重上来,要从全局出发,维护整体利益,把改革作为自身的重要工作,主动配合体改部门,共同研究,通力协作。如果囿于部门利益扯皮推诿,互相掣肘,只会贻误时机,拖延改革,影响发展。只有各部门主动配合,密切协作,齐抓共管,共同努力,才能加快改革进程,完成改革大业。

(四)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改革决不仅是各级领导的事,而是一项需要千百万职工群众共同参与的事业。我们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和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是符合广大职工群众根本利益的。职工群众是改革的主力军和强大动力,离开职工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改革就失去了群众基础,不可能取得成功。要在政治上保证职工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尊重职工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企业制定的改革方案和重大政策,要充分体现职工群众的意志和要求,化为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职工参与改革、搞好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充分尊重和听取群众意见,在制度上保证职工了解和参与企业的改革和经营管理,实现职工群众对企业领导的有效监督。要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坚持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武装广大职工,加强文化和技术知识教育,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以便更好地行使主人翁的权利,履行主人翁的义务。企业的党组织和工会组织,要做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化解改革进程中由于利益关系的调整而带来的矛盾,理顺各方面关系,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生活,特别是要关心困难企业和离退休职工的生活,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通过多方面的工作,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使广大职工把自己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真正联系起来,从而激发人们更加高昂的改革热情。

(五)把深化改革同企业改组、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

深化改革与企业改组、技术改造、加强管理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互为保证的关系,只有几方面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搞好国有企业。首先,要把改革与企业改组结合起来。从搞活整个垦区的国有经济出发,通过资产运作,增加国有资产存量的流动盘活能力,推动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引导国有资产向高效益的领域转移,对垦区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其次,要把改革和技术改造结合起来,增强农垦经济发展后劲的重点不能完全放在铺新摊子上,而是要放在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潜力上,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进一步提高技术改造投资比重,并向重要产业和优势企业倾斜,使我们的企业不仅有好的机制,同时还有先进的产品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再次,要把改革同加强企业管理结合起来。把加强科学管理作为企业固本治标之计,一手抓改革,一手抓管理,在坚持和发扬长期以来积累和形成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的同时,以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来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管理方式,建立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市场,向管理要效益。

(六)努力为企业改革和发展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农垦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不仅同其它企业一样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而且由于农垦企业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困难和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外部环境,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也就难以顺利进行。而要形成一个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要靠国家统一出台的大政策,另一方面农垦特有困难和问题的解决,还要靠农垦系统上下共同努力去争取,如政企不分、社会负担、债务包袱、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等一类问题,没有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各级农垦部门和企业都要把改善外部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主动地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求得理解,争取支持。做这方面的工作,要有耐心,要细致,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锲而不舍地把工作做到家,千方百计争取一个有利于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外部环境。

标签:;  ;  ;  ;  ;  ;  ;  ;  ;  ;  ;  

农业复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_农垦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