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源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1〕,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发展论文,中国论文,障碍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虽然我国资源产业的基本理论与发展战略思路的研究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的,但至今为止,我们对资源产业的性质仍存困惑,对市场在解决资源问题上的作用及其局限性,资源产权管理,资源产业竞争与垄断的规则,资源与其它因素(人口、环境、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选择等问题仍没有足够的认识,这些问题仍然是资源产业的理论与实践函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资源产业是“社会与自然”毗邻的产业
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产业是指自然资源发现、再生、保护和使其增殖为目的的经济部门,包括矿产资源产业、土地资源产业,森林资源产业,草地资源产业,水资源产业、海洋资源产业和空间资源产业等。资源产业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1.资源发现业,对未被人类社会认识和利用的自然资源的调查与勘查,对替代和新兴资源的研究与开发;2.资源保护业,对已知自然资源的采掘,聚理和初加工过程中的保护或防治灾害;3.资源再生业,对正在或已被人类社会利用的自然资源进行恢复和增殖,促使自然资源再生。
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把资源产业仅仅界定为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一旧的观念突出了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突出了人对自然界的征服;片面强调经济增长,不计自然成本。可持续发展或现代生态文明发展方式,把资源产业界定为资源发现,资源保护和资源再生。这一概念突出了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增殖,《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开发利用和保护增殖并重的方针”,就是表示开发和利用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生产过程;保护和增殖是人类发现、保护和再生产资源的过程,这是两个不同性质的过程;突出了人是自然的一员,自然本身具有发展权;强调了人类不能用今天的发展去损害明天的发展。我国森林资源的破坏、土地资源的退化,水资源的污染,草地资源的过度放牧,矿产资源的乱采滥挖,与对资源产业概念的传统认识不无关系。
资源产业是处于“社会与自然”毗邻的产业,它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是自然的生产与再生产和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的统一,因此,资源产业是国民经济生产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并且是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我们将其称为零次产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类经济活动起源于资源产业又回归于资源产业。零次产业具有前一次产业和最后一次产业的特点。
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零次产业,在零次产业的基本条件下才有第一次产业的生产和发展。同样,只有在零次、一次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第二次产业的产生和发展。第三次产业的发展是以零次、一次、二次产业的发展状况为出发点和界限。
在我国,资源产业长期依附于后序产业,没有视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并被认为是一种非物质生产部门。1989年中国统计年鉴第一次把地质普查和勘查放在第二产业中,列为物质生产部门。但土地、森林、草地、水资源等的管理,仍隶属于第一次产业中的农、林、牧、副、渔业。
一般来说,把资源产业从产业分类中独立起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演进规律;也是我国严峻资源形势的客观要求。资源产业这一概 念的确立,必将提出一系列理论范畴,如资源价值、资源核算、资源资产、资源投人与损耗等。
确立这一概念的重要意义在于:如何以最低的环境成本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何以最低的资源代价和社会代价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并保障今后的可持续增长。如何依靠科技力量挖掘资源潜力;如何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有效配置资源;如何在可持续能力的意义上理解资源的价值。
二、我国资源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我国资源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一方面是由于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另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的粗放增长观念的导向造成资源浪费和短缺加剧。
(一)我国资源的稀缺状况和短缺趋势。我国自然资源总量比较丰富,如矿物资源,1994年中国矿产资源探明储量潜在总价值为9272万亿元(按统一的国际市场可比价格计算),已发现矿产168种,有探明储量的矿产151种,矿区23万多处,矿种比较齐全、远景储量可观,巳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为世界第三位。全国耕地约18.06亿亩,森林面积和蓄积总量为世界第五位。天然草地4亿公倾,是耕地的4倍,居世界第2位。淡水资源居世界第六位,
但是人均占有量严重短缺,呈递减趋势,如矿物资源低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水资源为1/4,是美国的1/5,加拿大的1/50;草场资源为1/2,是美国的1/20,耕地面积为1/3,由于人口因素,土地高度稀缺。严重的结构性短缺,如用量大的支柱性矿产资源,贫矿多,富矿少;共生矿、伴生矿、难选矿多,单一砂少;中小型矿多,大型、超大型矿少。资源分布格局与消费市场不匹配,造成北煤南远,南粮北调,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使我国运输能力全面紧张,我国资源的严峻形势制约我国经济的现在和未来。
(二)掠夺代替竞争的格局。由于市场行为主体已向多元化发展,但各个市场主体与资源产权关系不明确,导致滥用管理权,争夺使用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乱挖滥采现象。地方与地方争夺。如晋、陕、蒙交界的能源“黑三角”地区兴建了数百个矿区。在神府煤田1400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有地方煤矿531个,毫无顾忌地滥采乱挖。“有水快流”的开采方针,导致集体、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争夺。在“中央、地方、个人一齐上”,“有水快流”、“资源共享”的驱动下,珍贵的矿产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如山东招远金矿“金三角”地区每天进山采金的民工2万余人,大小矿井300多处。全国每年有数十万两黄金去向不明。个旧锡矿、峨山铁矿、云龙锡矿、会泽铅锌矿、潼关金矿等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据统计全国10300多个大中型国有矿山企业、私营矿山企业、个体采矿者之间也有大量复杂的矿权纠纷,以至造成开一吨矿石、浪费7—8吨矿石,平均回采率只有25%一30%,自然资源惨遭破坏和浪费。
(三)资源产业的供给增长赶不上需求增长。由于资源产业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它一面要消耗和占用大量资源,另一方面在较长时间内不能提供产品,生产能力形成迟缓。假定各生产部门同时开始扩大生产规模,当资源产业的新增生产能力还远未形成时,加工产业的大小企业早已造成投产,甚至已经经历了几个再生产周期。加速增长本身并不能消除短缺,即使对资源产业采取倾斜政策,资源的供给总量仍赶不上需求增长。
(四)不合理的比价关系,是资源产业瓶颈趋向恶化的深层次体制障碍。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产品高价、原料低价、资源无价”的价格体系。如,煤炭价格过低,成本得不到合理补偿,难以维持简单再生产,以至债务沉重,贷款愈来愈多。虽然原材料和能源价格逐步放开,但其它产业成本上涨,造成轮翻涨价,又反弹回来,使资源价格调整困难。实际上,资源产品比后续产业产品价格应有较大辐度的上涨,才能吸引投资,扩大资源产业的生产规模。很明显,在过低的价格关系下,面对短缺的资源产品,恰恰是鼓励人们继续用增加消耗的办法来扩大生产。从根本上说,资源产业发展的障碍在于:资源产业及资金来源单一化;地方政府目标行为短期化;资源产业经营方式依然垄断化;等等,这些都是体制制约的主要表现。
三、市场在资源产业管理中的作用
市场能否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决定于资源的稀缺状况和短缺趋势;决定于资源能否满足进入市场的条件;决定于市场的固有功能是否适应资源管理的具体要求;及资源产业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是否完善和健全。
(一)满足资源进入市场的条件
资源要素的报酬分为两部份:第一部份是资源的发现,再生、替代、保护的费用,这部份费用叫补偿租金。这部分费用增加,一般来说,要素的供给也随之增加。如通过补偿租金的增加,大力发现和发展核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太阳能、风能、燃料电能,使新能源取代旧能源;第二部份要素报酬由它的稀缺性决定,这一部分叫经济租金,资源要素的报酬主要是由经济租金决定的,或者叫自然成本。因此,满足资源进入市场是有条件的。
1.资源的供给由资源禀赋、产业投资、产业素质、资源价格和产业政策决定。其中资源供给的规模和数量,主要是由资源禀赋决定。资源禀赋受地域,地理,位置、气候的制约。可再生资源通过增加投资,可以增加供给,但增加的数量和规模不完全取决于投资数量的大小,而是受自然资源本身繁衍规律所制约。不可再生资源的供给由既定的供给量决定,如矿物资源的既定总供给量包括:潜在供给量和现实供给量。潜在供给量=已探明储量+未探明的可用储量的总和。现实总供给量=已探明储量中已投产部份的产量。资源禀赋是资源进入市场的首要条件。
2.非竞争性的环境资源可使用量是不能进入市场的。资源的可使用量包括竞争性的经济资源可使用量和非竞争性环境资源可使用量。非竞争性的物品只能估量它的水平,而不能预先用货币计量它的价值;只接受政府的拨款,而不能上缴利润;只能由政府管理,而无法通过市场调节。
3.资源进入市场的净收益应当大于资源的经济成本减资源的环境成本。资源的经济成本包括补偿租金和经济租金(自然成本)。企业的资源环境行为包括企业的资源环境破坏行为和企业的资源环境治理行为。在传统体制中,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其环境行为无涉。因此,市场既不能内生地限制企业的环境破坏行为,又不能内生地鼓励环境治理行为,所以存在不计环境成本的问题。
(二)市场在解决资源问题上的局限性
市场的固有功能是否适应资源管理的具体要求呢?前面已经涉及到这个问题,再进一步作以下分析:
1.市场规律与自然规律客观上有其各自的特点,市场只能调节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活动,不能调节自然的生产与再生产活动。资源与其它生产要素的重要区别正在于它自身存在的价值是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所支配,是完全离开人的经济活动而独立实现的。资源无法利用市场去追求自身存在的价值。资源产业是“社会与自然”毗邻的产业,它与物质循环规律(指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形式的有规律的复杂系列),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指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转化过程中能量总量不变),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决定资源分布的地域性特征),自然节律规律(指自然地理现象、生物现象随时间变化规律),生态平衡规律(指生态系统在其内部各组分间的相对补偿和自动调节的能力,及其相对动态平衡)等自然规律相联系。
2.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对资源的权利,义务和享用的公平性,很难通过市场来解决。
3.市场很难调节资源环境的外部性。外部受益时不需要支付报酬,外部受损时,也得不到相应补偿。这种资源的外部受益或外部受损都是非市场性的。试图通过市场机制的固有功能来自动地推动像污染控制和环境冶理,超越了市场功能作用的范围。96年我国公布的《中国环境保护法》完全是从法律体系,宏观管理体系、生态环境的自然体系、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体系等方面推进环境保护,力图达到保证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
四、加快市场机制进入资源产业的步伐
市场怎样在资源产业的发展中起基础性的作用呢?
(一)推进资源价格合理化。资源价格要充分体现资源的补偿租金和经济租金即自然成本,体现资源的稀缺状况和短缺趋势。据地矿部有关统计,每年国家拨款用于地质勘探费达33亿元,但资源补偿费偏低,预计只可征收10亿元左右,因此,用于地质勘探费的资源补偿费入不敷出。另外,依据矿产开发量征收补偿费也缺少“贫富矿兼采”的开采约束,严重地影响了矿山资源的回采率。这种计算收费制度无疑形成了这样—种开采心态,浪费的资源是国家的,多得的效益是自己的。为杜绝这种破坏性的开采,应使外部损失内在化,促进提高矿产资源的回采率。具体措施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源无价”的观念,改进资源补偿费的计算方法,对于浪费的资源储量加倍征收,达到激励采矿单位对复 杂矿层和贫矿富兼采的目的,才有利于资源的整体合法开发与保护。
(二)提高资源的经济弹性系数。如果我们只知道资源价格的上升或下降能调节资源的供求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知道资源价格上升或下降能在多大程度上引起资源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变动,从而知道资源供应企业的总收益或资源消费单位的总开支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以此调节资源的供需矛盾和结构矛盾。但是,自然资源的供给弹性是由自然资源稀缺性所决定,无论资源价格怎样变动,自然资源的总供给大体上是给定不变的,自然资源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接近垂直的线,因此,自然资源的供给弹性是不足的。但是自然资源是有供给弹性的,供给弹性的大小,一方面是由相关商品价格所行致的;另一方面是由需求曲线所决定的。例如房租上升,土地供给曲线则富于弹性;能源需求猛增,煤气层的发现和利用就成为接替能源,石油、煤价就上涨。提高资源价格弹性系数有利于防止资源空心化。西方资源经济理论早在70年代中期就提出稀缺价格理论的四项研究课题:一是环境投入产品分析;二是资源核算体系和自然资源折旧;三是宏观资源管理政策的制订;四是可持续发展程度和可供使用的资源的关系,并认为这是解决一种新的短缺——累积的且不逆的环境退化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对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我国远景目标纲要要求,所有自然资源产业都要建立和完善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体系,建立资源更新的经济补偿机制。我国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目标是:建立科学的资源普查制度;完善资源核算制度;明晰资源产权制度;严格资源开发监督制度;以及富有远见的资源开发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
(四)将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帐户体系。我国自然资源空心化现象严重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缺陷不无关系。无论是旧国民经济平衡体系(MPS体系),还是现在使用的国民帐户体系(SNA体系)所计算的国民经济总量,都没有包括自然资源的实物帐户和价值帐户。阿兰·兰德在《资源经济学》一书中分析说:“由于国民总价值是以市场价值为基础,所以它不能反映那些不通过市场的商品量和服务量的变动情况,所以,自然资源和环境舒适资源的价值不能在国民经济帐户上反映出来”。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全面地评价各类资源的存量、流量和补充量,计算各类资源的消耗速率,储量变化和价值变化,核算各类资源的增减和人类福利水平的函数关系等,所以自然资源应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五、我国资源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
(一)实行单种资源时空上的集约开发和聚合资源有时空上整体开发战略。无论单种资源或聚合资源外部性都很强,废弃物都大量产生,资源与环境负担都很沉重。尤其是聚合资源具有不可分割性,综合利用潜力很大,因此,通过资源的综合规划,跨区域规划等,实施单种资源时空上的集约开发和聚合资源时空上的整体开发战略。资源、环境与经济建设应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如晋、陕、蒙接壤区国家级能源基地开发规划与布局,是聚合资源整体开发战略的范例。对该地区的煤炭、电力、天然气、水资源、铁路运输和地方经济以及环境治理,应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分步实施,达到整体开发,综合利用,共同富裕的目的。
(二)资源与环境一体化战略。资源问题在自然再生产方面与环境问题是一致的,环境问题引发了严重的资源短缺,资源经营与利用又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因此,资源与环境实行分别管理,但要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耦合机制。
(三)资源产业结构多样化,资源经营集约化和高度化战略。我国资源战略不能建立在少数几种资源的基础上,多样化是战略的出发点。建立以优势资源为主、资源种类、结构多样化,效率和质量高度化,经营集约化的资源战略体系。
(四)科技引推战略,要利用科技力量引导和推动我国资源结构的多样化、高度化和集约化。
(五)产业□□导向战略。以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需求来逆推资源产业的发展方向、结构、规模和速度。
(六)资源产业发展与金融业发展相结合的战略。1.通过政府采购支持本国资源产业的发展;2充分利用多种“优先权”支持资源产业的发展,如优先准许资源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在海外直接筹资,发行债券和股票;优先准许资源产业中的骨干企业进行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偿试;优先给予骨干企业直接对外贸易权,在竞争中成长为工、贸一体化的大型跨国企业;优先允许资源支柱产业以较优惠的政策引进外资等。
(七)利用国内与国外两种资源,不能片面强调自给、使国内资源过度开发和非最优开采期采伐,在单位矿地上或并非最优矿地上连续 追加劳动和资金,使其经营效益低于机会成本,不利于集约化经营。
注释:
〔1〕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我国资源产业产权关系与市场结构》的成果之一,项目批号79500019。
标签:中国资源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市场规律论文; 价格保护论文; 国资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