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 陕西西安 710000
摘要: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电动车成为重要的出行工具,由于其与自行车存在的区别,建立的交通流模型也应有所不同,因此,对非机动车交通流模型进行讨论和修正,得到一个新的模型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电动车;非机动车交通流;交通里特性
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行,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得城市的各个生活功能区间的距离也随之不断的增大;再者,我国的个人小汽车拥有量不断增加,导致城市交通的拥挤问题越来越严重。前者导致了传统的人力自行车无法满足现有的生活半径,后者导致了小汽车在城市中的短距离出行的不方便,所以电动自行车开始成为人们城市中出行的第一选择[1]。电动自行车与人力自行车相比,具有各自的基本特征,并且其相应的交通流也具有一些差别。所以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考虑他们对非机动车交通流模型建立的相关影响,并且考虑非机动车混行的安全性以及非机动车混行对机动车行驶所产生的影响。
1 非机动车交通流基本特征
1.1 外形尺寸
自行车外形尺寸最大为:长190cm,宽60cm,静态停车占用的道路面积为1.2m2~1.8m2,
电动自行车市场品牌众多,尺寸差异较大,一般宽度在60~70cm,而自行车宽度在55~60cm范围,研究表明[1]电动自行车85%位宽度为68cm。
电动三轮车具有不同的类型,各种类型具有不同的尺寸标准,具体见下表:
1.2 非机动车交通特征
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现在自行车保有量略有下降,电动自行车的保有量在逐年上升。电动自行车使用者原出行方式转移比例如下:公交车占50%,自行车占18%,步行占10%,地铁占7%,出租占7%,燃气踏板车和小汽车各占2%,班车和摩托车各占1%,其他占2%。总体可以看出,电动自行车替代公交车和自行车的趋势非常明显,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替代地铁和出租车,比例也不容忽视。
电动自行车的不同时耗出行比重在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数据,但是根据各个城市的数据可以分析出,电动自行车出行时耗在20分钟以内的均占30%以上,出行时耗在30分钟以内的平均达35%左右,出行时耗在40分钟以内的平均达60%以上[2]。
对于电动三轮车和电动自行车来说,考虑他们工作为第三行业-服务业,对于快递业他们的出行分布在全天的各个时间段,但对整体情况来说,交通流还是呈现出一定的潮汐性。
自行车交通在短途出行中占有很大优势,但由于自行车是靠人力骑行,出行距离跟个人体力有关,《在大、中城市出行距离一般为6km,小城市相对较远,为10km;电动自行车行驶距离比自行车稍远,一般国内行驶里程为25km[3]。近年来随着一些锂电池等技术的发展,在电动车质量不断减轻电池容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电动车的显示里程一般为40km。
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20-95)中的规定,自行车设计速度宜按11~14km/h计算[4],而电动自行车比普通自行车的行驶速度大。《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GB17761-1999)中规定:“电动自行车行驶时速不大于20km/h,行驶于非机动车道上。”
2 非机动车交通流的特性
自行车交通流具有摇摆性、群体性、离散性、潮汐性、灵活性、流动性、连续性、胀缩性、行为性等特性,相比较于自行车交通流,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除了具有以上的特性外,还具有超速性、超载性。
超速性:规范中规定电动自行车的行驶速度不得超过25km/h,但现在的电动车有的在设计时甚至可以达到60km/h,并把这一项当作优势项目去吸引消费者。在正常行驶过程中,对于拥挤道路来说,电动自行车和电动三轮车会跟随行驶,但对于交通量较少的情况来说,一般的驾驶人都会超速行驶。
超载性:2010年7月27日下午,国家标准委通过其官方网站再次对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标准之争做出回应,列举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和强制性国标,重申电动自行车必须遵守“20公里/40公斤”的特性指标。道路上的电动自行车当载运一个成人时,一般情况下都属于超载行驶。
3 电动车对非机动车交通流模型的影响
与机动车交通流的特性相似,非机动车交通流同样包括流量、速度、密度三个基本参数,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交通流理论课本中已经进行过讨论,本节将具体讨论混行的非机动车交通流对非机动车交通流三参数之间的影响。
对于在电动车和自行车均饱和的情况下,将电动车有效行驶面积换算成对应的自行车有效行驶面积,那么电动车饱和流率就相应换算成自行车有效面积下的数值,自行车饱和流率与相应有效面积下的电动车饱和流率之比,即为电动自行车相对于自行车的换算系数。计算模型为:
4 结语
对于当今的非机动车交通流,一般情况下是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自行车三种车型混行,传统的非机动车交通流模型建立时只是单纯将其看作全部是自行车来处理的,不符合实际情况。本文讨论了混行的非机动车交通流存在的必然性和交通特性,以及建立交流模型是需要考虑的参数变化,并且给出了相应的变化参数的计算公式,可以改进传统非机动车交通流模型。
参考文献:
[1]王丹. 路段非机动车交通流特性研究[D]. 长安大学,2014.
[2]徐吉谦,张迎东,梅冰. 自行车交通出行特征和合理的适用范围探讨[J]. 现代城市研究,1994(6):26-30.
[3]韩宝睿,马健霄等.电动自行车的交通特性研究[J].南京:森林工程. 2008.24(06):29-33.
[4]颜敏. 城市居民出行距离影响因素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2008.
论文作者:王欣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7
标签:通流论文; 非机动车论文; 电动自行车论文; 自行车论文; 电动车论文; 模型论文; 城市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