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He-Ne激光照射HBsAg阳性血液的荧光光谱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仕颖[1](2017)在《肿瘤靶向诊疗药物载体的构建》文中提出肿瘤靶向药物载体的构建可以极大的提高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然而,肿瘤区域的复杂微环境和肿瘤病人的个体化差异常导致标准化的治疗方式的失效。为了满足对肿瘤精确治疗的更高要求,亟需要设计出集肿瘤靶向、诊断、成像、治疗和预后为一体的多功能诊疗药物载体。传统的,通过修饰小分子配体或者通过纳米粒子在肿瘤区域特有的增强穿透和滞留(EPR)效应可以实现药物载体对肿瘤组织的主动靶向或被动靶向。进一步的,从免疫细胞的肿瘤趋向性和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的独特性能中得到启发,通过对药物载体进行生物仿生功能化修饰甚至直接利用具有肿瘤趋向性的免疫细胞为载体将能构建更为有效的肿瘤靶向诊疗系统。与此同时,利用能量共振转移(FRET)荧光成像技术和肿瘤细胞在治疗过程中的信号转换,可以实现对药物分布、药物释放、实时响应和治疗效果等动态过程进行监测,从而实现对肿瘤治疗方式优化、剂量优化、过程优化的个性化治疗方式。论文第一章介绍了实现肿瘤靶向的基本方式和肿瘤治疗过程动态监测的研究现状,并详细阐述了肿瘤靶向诊疗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第二章中我们利用双能量共振转移过程构建了一种肿瘤靶向诊疗前药FAM-GC(Mal-hyd-DOX)SDEVDSK(Dabcyl)RGD(简写为 V-Prodrug)用于肿瘤靶向化疗、药物释放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估。荧光素(FAM)和酸敏感腙键键连的阿霉素(DOX)的荧光通过FRET被二甲氨基偶氮苯(Dabcyl)猝灭。RGD三肽序列可以有效的诱导V-Prodrug向αvβ3整合素表达的肿瘤细胞内富集,并且在酸性条件下诱导腙键断裂。释放的DOX将恢复荧光并用于药物释放监测,而释放的DOX将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且激活凋亡酶-3(caspase-3)的表达。而激活的caspase-3将特异性地识别和切断V-Prodrug中的DEVD多肽序列,从而诱导FAM的荧光恢复并用于治疗效果评估。第三章中我们设计了一种诊疗一体化的比例荧光探针FAM-K(PpIX)SDEVDSK(Dabcyl)RGD(简写为P-PpDIX)用于细胞凋亡成像、肿瘤靶向光动力学治疗(PDT)和治疗效果反馈。其中,P-PpIX中的RGD三肽可以增强其在avβ3整合素过度表达的肿瘤细胞内的富集。而P-PpIX中的光敏剂PpIX的PDT效果可以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杀死肿瘤细胞,而肿瘤细胞凋亡过程中产生的caspase-3将特异性地识别和切断P-PpIX中DEVD多肽序列,进而导致的FAM和Dabcyl之间的FRET过程的终结,实现FAM荧光恢复。与此同时,因此可以通过比例荧光成像的方式对PDT诱导的细胞凋亡程度进行反馈,从而极大地提高了 P-PpIX对PDT治疗效果评价的准确性。第四章中我们设计了一种生物仿生级联生物反应器(简写为mCGP)用于肿瘤的成像,饥饿治疗和光动力学治疗。其中,卟啉有机金属框架(简写为PCN-224)纳米粒子被用作纳米光敏剂,也用作过氧化氢酶(简写为catalase)和葡萄糖氧化酶(简写为GOx)的载体。在载有GOx和catalase的PCN-224表面包裹肿瘤细胞的细胞膜,进而赋予了 mCGP良好的免疫逃逸和肿瘤靶向的能力。通过同源靶向实现向肿瘤细胞富集后,mCGP将会催化肿瘤细胞内的过氧化氢(简写为H202)分解产生氧气(02),促进肿瘤细胞内葡萄糖的降解,并在光照条件下增强单线态氧(1O2)的产生,以此增强mCGP对肿瘤饥饿治疗和光动力学治疗的协同效果。最终,这种增强的饥饿治疗和光动力学治疗的协同效果能实现对肿瘤生长较好的抑制效果。第五章中我们利用一种通用的两亲性细胞膜嵌入肽键合物(C16-K(X)RRRR,其中X为药物或荧光分子)以及巨噬细胞来实现肿瘤靶向传递,成像和光动力学治疗。通过C16与细胞膜的疏水作用力和含正电荷的四个精氨酸序列与细胞膜的静电相互作用力,该细胞膜嵌入肽键合物可以稳定地嵌入到诸如红细胞(RBCs),巨噬细胞(RCs)和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细胞膜中。其中,细胞膜嵌入肽键合物中的赖氨酸侧基可以作为通用的位点,用于键接抗肿瘤化疗药物喜树碱(简写为aCPT)、光动力学治疗药物原卟啉(简写为aPpIX)或荧光分子5(6)羧基荧光素(简写为aFAM)等。结合RCs对肿瘤细胞及肿瘤的趋向性,实现对肿瘤的靶向药物传递和肿瘤诊疗的目的。
白光富,胡林,许锋,刘杉[2](2009)在《He-Ne激光照射人血液对荧光光谱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取离体健康人血液,用2mW、6mW、8mW、10mW不同功率的低强度He-Ne激光照射30min后,再以407nm和532nm作为激发光测量了全血的荧光光谱。发现对于不同功率的He-Ne激光照射过的血液,荧光峰值与照射前有明显的变化。应用光谱基础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王乐新[3](2009)在《人体血样的光谱特征探索与研究》文中提出光谱技术应用于生物组织的特性研究是生物医学光子学的一个热点课题,通过分析光诱导产生的光谱及其特性,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或诊断生物组织病变,其目的是借助内源或外源性的荧光分析辅助阐明溶液状态下生物大分子的构象。本文探索研究了人体典型血样的光谱特征,对正常人体血清、高血糖血清及高甘油三脂血清的光谱学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系统研究了温度、浓度、波长对血清荧光光谱的影响,从实验角度探讨了血清荧光强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由于激发荧光、浓度淬灭和吸收作用的共同效果,导致血清的荧光光谱强度随血清浓度变化;血清的荧光光谱线型及峰值位置与激发光波长无关,荧光峰强度与激发光波长紧密相关,光谱有两个较强的发射区,中心波长在330nm和452nm处。此研究对光诱导荧光光谱诊断技术中血清样品温度、血清浓度、激发光波长的选择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从理论上给出了血清微弱发光的微观模型,探讨了发光强度随血清中血糖和甘油三脂浓度变化的规律。分析了正常血清和异常血清吸收光谱之间的差异,利用血清的吸光度来判断血清中甘油三脂是否异常。2.探索研究了不同浓度血清同步荧光光谱的变化规律和不同生化指标血清同步荧光光谱的特点。同波长差不同生化指标的血清,同步荧光出现了不同于正常血清的光谱特征,光谱的形状也不同。不同波长差血清同步荧光谱线的形状、精细结构不同,能很好地区分血清样品是正常还是发生了病变,为进一步的临床诊断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3.探索研究了正常和异常血清的散射光谱和同一生化指标不同浓度血清散射光谱的规律。正常血清散射光谱与高血脂和高血糖血清散射光谱特征峰差异明显,峰值强度随血脂、血糖浓度增大而增大。峰值强度I446/I464和I615/I628比值随血糖浓度增加近似线性变化,高血脂血清散射光谱无此现象,可凭此区分高血糖和高血脂血清。4.研究了正常和异常血清荧光偏振光谱偏振度,进一步探索了偏振度随血清中血糖和甘油三脂浓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荧光区域,血清中各荧光团之间能量转换机制及偏振度的变化现象。5.提出了基于分形理论的光谱分形特征分析方法,应用分形理论计算光谱曲线的分形维数,利用分形维数的差模识别不同血清光谱,为分形理论在光谱识别上应用作了初步探索。本文研究结果对研究光与血液相互作用的机理,借助血液的内源或外源性的发光特性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以及研究血液中生物大分子的构象特点及变化规律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陈志清[4](2008)在《小鼠稀释血及肝癌与健康小鼠血清荧光谱的高斯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癌症早期诊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荧光光谱方法灵敏度高,且所需样品少,在癌症的早期诊断方面极具发展潜力。本文用导数光谱分析法和高斯分解法研究了不同浓度小鼠稀释血液的荧光光谱特性;并对肝癌小鼠和正常小鼠血清荧光光谱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导数光谱分析和高斯分解过程中所获取的光谱特征信息能够清晰地反映稀释血液荧光发射光谱曲线的构成细节和组合状况;肝癌组和正常组小鼠血清荧光谱的系列高斯基函数峰位(中心波长)、半宽度和相对强度等参数的组合状态之间存在显着差异。用波长407nm的单色光激发不同浓度的小鼠稀释血液并检测其荧光光谱。实验发现,当稀释血液浓度在1%~10%范围内变化时,其荧光谱曲线上的锌卟啉“表观特征峰”位置(波长)有随稀释血液浓度的增加而产生“红移”的异常现象。在对由实验检测所得荧光发射光谱数据曲线作二阶导数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其二阶导数光谱中出现的极小值的数量和位置进行多峰高斯拟合,拟合过程和结果揭示了稀释血液荧光发射光谱曲线的本质构成细节和组合状况:锌卟啉和原卟啉Ⅸ特征发光谱的高斯基元函数的峰位(谱峰中心波长)并未改变,而是其谱峰相对强度随稀释血液浓度变化而变化,其叠加效应产生“红移”现象。此结论对于正确认识上述“红移”现象的本质、并进一步研究其潜在的用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血清中卟啉含量极少,用导数光谱法和高斯分解法对小鼠血清荧光光谱中卟啉的微弱信号进行了分析研究。对肝癌和健康小鼠血清的荧光光谱作二阶导数处理及高斯分解,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肝癌组和正常组小鼠血清荧光谱经高斯分解后得到的系列高斯基元函数的中心波长、半宽度和相对强度等参数的组合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这对于研究和发展新的检测和诊断早期癌症的方法和技术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的研究方法结果可以为研究光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的机理、为研究光生物效应、以及癌症早期诊断的荧光光谱方法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方法。
黄贞[5](2006)在《基于PID控制激光针灸仪的设计与实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灸起源于我国,由于它本身潜在的实力:一种整体自然疗法,作用独特,可治疗西洋医学束手无策的许多疾病,易与科学技术结合,操作易行,无副作用等,已成为世界通行的一种医学科学。然而在临床上传统的针灸常会发生如弯针、滞针、折针、晕针、刺伤重要脏器等异常现象;还有如神阙、乳中等穴位根本就不易针刺。而且由于传统针刺是用金属刺具刺入人体穴位而起作用,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血液传染,特别是艾滋病等通过血液传染的疾病则对传统针疗提出了难题。激光针灸以无痛、无感染、无明显禁忌穴、安全、不晕针且剂量可控、操作简便等优点,开始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并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课题以激光针灸治疗疾病的效果为依据,以传统中医针灸理论为基础开发的性能完善、智能化、便捷式、大众化激光针灸仪。文章首先介绍了激光针灸产生和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及其医学基础,探讨了激光针灸治疗的作用机理,分析了激光针灸的生物医学效应及临床与实验研究,对激光治疗的安全剂量问题进行研究。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传统中医理论,设计激光安全照射控制程序;同时利用数字PID控制算法控制LD驱动,结合光学系统设计,实现了传统中医针刺补泻手法,最终完成软、硬件的设计和实现,工作波形的采集。最后基于最小二乘法进行系统建模并利用Simulink进行系统仿真,得到仿真波形。本仪器实现了现有激光针灸治疗仪所无法实现的传统中医丰富的针刺补泻手法,同时利用了数字PID对输出光功率进行闭环调节,提高了仪器的稳定性,以具有高度集成、超低功耗的MSP430单片机为控制核心,使其具有成本低、体积小、稳定性好、使用灵活、操作方便、安全等特点。其特有的安全照射剂量控制使本仪器能够安全、方便的为大众所用,适宜推广到大众医疗保健。
秦少平[6](2006)在《激光光谱技术用于肝病、肺病的诊断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应用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肝纤维化小鼠血清、肝硬化患者、肺癌患者的血清荧光光谱,通过分析血清荧光光谱的差异,试图在光谱方面找到诊断疾病的依据。 文章综述了激光光谱技术在医学诊断上应用及发展现状,应用氩离子激光器为激发光源,利用488.0nm波长的激发光激发血清得到荧光光谱,计算了荧光的峰值点位置、带宽、相对强度比、荧光光谱的小波变换分析。 在采集范围内,肝病(纤维化小鼠和肝硬化患者)血清荧光光谱的主峰位置较健康血清蓝移,带宽减小,用小波变换分析表明,光谱在510nm、527nm、556nm、590nm、614nm、633nm处出现极大值,且相对强度比I590/I556和I590/I510较健康血清变小。 对肺癌及健康血清荧光光谱的比较分析得到,病变后主峰值点位置较健康蓝移、带宽增大,偏振荧光光谱在水平方向较健康蓝移,带宽增大;偏振荧光光谱在垂直方向较健康蓝移,带宽减小。定义的相对光强参数I590/Imax、I630/Imax减小,I530/Imax增大。 光谱的采集范围内主要的荧光物质有核黄素和抗坏血酸(荧光峰大约在525nm附近),黄素-flavins(荧光峰大约在556nm附近),锌卟啉(荧光峰大约在590nm附近),原卟啉(荧光峰大约在630nm附近),病变时荧光光谱图各位置相对强度比反映了相应荧光物质的浓度比。 本论文的结果对肝病、肺病的光谱诊断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意义。
杨小燕[7](2006)在《酒精中毒后的血液荧光光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新西兰白兔灌注白酒制作成不同程度酒精中毒模型,用多功能光栅光谱仪检测醉酒白兔血液的荧光光谱,进而从理论上分析和解释了荧光光谱峰产生的机制。 研究了波长为407nm的非相干单色光激发严重酒精中毒的兔全血、红细胞混悬液,其荧光光谱的检测结果表明:随着酒精中毒出现昏迷到生物体征逐渐恢复的过程中,同一浓度的全血、红细胞溶液的荧光强度都发生了规律性的变化。分析认为酒精中毒引起红细胞的体积增大,并增加了血液的粘度。前者能增加分子间碰撞几率,引起荧光淬灭;而后者却能增加辐射跃迁的几率,使得荧光增强。在全血和红细胞溶液中,荧光光谱的变化规律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同样方法和实验条件下得到了一般酒精中毒兔全血、红细胞混悬液的荧光光谱,结果表明:从酒精中毒至慢慢恢复的过程中,同一浓度的全血、红细胞溶液,其荧光强度的变化规律与严重酒精中毒时一致,只是变化幅度较小。 研究了波长为407nm的相干激光激发不同浓度的、严重酒精中毒的全血溶液的荧光光谱,结果表明:酒精中毒后的全血荧光光谱的峰值、强度与溶液浓度间均有较强的依赖关系,进而利用能量转移理论解释了其产生机制。 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研究酒精中毒情况下生物体征的损伤和血液的破坏程度以及能否恢复、血液中酒精含量的判定等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兰秀风[8](2005)在《光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的光谱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理论和实验上研究了光诱导人全血、人脑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的荧光光谱及其特性,以及高胆固醇血症血清的光谱学检测机理与方法。 根据波长为407nm的LED光诱导的人与实验小白鼠的全血荧光光谱谱线形状、谱线随血细胞浓度的变化趋势以及荧光的发光机理相似的现象,首次提出了在进行光与人血液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时,可研究光与小自鼠血液相互作用的光谱学特性、发光机理及其产生的生物效应的物理机制,为研究光与人血相互作用机理提供参考。 通过对波长为457nm的LED光、波长为457.9nm的Ar+激光和波长为632.8nm的He-Ne激光激励下的全血荧光光谱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采用激光光源激发可以显现血细胞荧光光谱的部分精细结构,这说明血细胞中的荧光团对激发光波长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是由其自身的能级结构和状态所决定的。此外,He-Ne激光诱导的血液荧光光谱强度相对较弱,因此在ILLLIT临床应用中,He-Ne激光引起的光生物效应也较小。由于弱激光的生物效应具有双相性和可累积性等特点,故采用He-Ne激光进行血管内照射疗法,可较容易控制其照射剂量与作用效果,因而更为安全可靠。 在检测了波长为407nm的LED偏振光诱导人全血溶液静态荧光偏振光谱偏振度的基础上,研究了偏振度随浓度的变化规律,并采用能量转移理论分析了在不同荧光区、不同浓度下,血液中各荧光团之间的不同能量转换机制及偏振度的变化现象。 首次研究了正常人血清与高胆固醇血症血清的光谱学特性,结果表明正常人血清与高胆固醇血症血清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谱峰形状均存在较大的差异,且正常人血清的吸收率和荧光强度均较低,因此可以通过比较待测血清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初步判定血清中胆固醇含量是否异常。 首次研究了波长为407nm的紫色光和波长为253.7nm的紫外光激励溶液状态下的人脑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分子的荧光光谱及其特性。理论与实验结果均表明TrxR的荧光光谱与TrxR分子的构象和空间结构密切相关。 本文的研究结果对研究光与血液相互作用的机理、借助血液及其组分的自体发光特性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以及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构象与结构特点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降雨强,王晓波,冯玫,肖连团,贾锁堂[9](2004)在《He-Ne激光照射对兔血液携氧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弱激光血管内照射对血液携氧能力的影响,探讨弱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的机理。方法:用低能量He-Ne激光对兔进行血管内照射,测量照射前后血液的血气含量,研究激光照射导致的变化。结果: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在照射前后都有明显的增加,pH值在照射后一段时间内则有所下降。结论: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可使兔血液的携氧能力增加。
李建东,吴敏,丁建华[10](2004)在《高斯拟合法研究肝病变白鼠血清荧光光谱》文中提出本文以 488 .0nm激发光激发CCl4 诱发白鼠肝病变过程中白鼠血清的自体荧光光谱 ,在对荧光光谱作了二阶导数分析基础上 ,根据其二阶导数光谱中出现的极小值的数量和位置进行多峰高斯拟合 ,使用特定高斯曲线峰值的比为参量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 ,能够将健康与病变血清很好的区分开。表明对荧光光谱进行非线性拟合对于分析血清荧光光谱的精细结构可能是种有效的方法
二、He-Ne激光照射HBsAg阳性血液的荧光光谱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e-Ne激光照射HBsAg阳性血液的荧光光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肿瘤靶向诊疗药物载体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引言 |
2 肿瘤靶向方式 |
2.1 增强穿透和滞留(EPR)效应 |
2.2 主动靶向 |
2.2.1 小分子靶向 |
2.2.2 多肽靶向 |
2.2.3 抗体靶向 |
2.2.4 核酸适配子靶向 |
2.2.5 仿生靶向 |
2.2.6 免疫细胞靶向 |
3 肿瘤治疗动态过程的监测 |
3.1 药物释放监测 |
3.2 治疗效果评价 |
4 肿瘤靶向诊疗系统 |
5 选题思路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双能量共振转移的肿瘤靶向诊疗前药及其药物监测释放和治疗评价的研究 |
1 前言 |
2 实验部分 |
2.1 试剂 |
2.2 测试方法 |
2.3 合成V-Prodrug |
2.3.1 Fmoc-GCSDEVDSKRGD的合成 |
2.3.2 FAM-GCSDEVDSKRGD的合成 |
2.3.3 FAM-GCSDEVDSK(Dabcyl)RGD(简写为Apo-M)的合成 |
2.3.4 Mal-hyd-DOX的合成 |
2.3.5 V-Prodrug的合成 |
2.4 细胞培养条件 |
2.5 Apo-M的荧光响应 |
2.5.1 Apo-M对caspase-3的响应 |
2.5.2 分子内FRET效应的证明 |
2.6 DOX释放的实时监测 |
2.7 紫外光和阿霉素诱导的细胞凋亡成像 |
2.8 Apo-M在紫外光照下的稳定性 |
2.9 V-Prodrug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 |
2.10 V-Prodrug在细胞内的分布 |
2.11 细胞毒性 |
2.12 实时原位药物释放监测和凋亡成像 |
2.13 药物释放监测和凋亡成像的流式分析 |
2.14 Caspase-3的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 |
2.15 α_vβ_3的免疫印迹试验 |
3 结果与讨论 |
3.1 V-Prodrug的合成 |
3.2 Caspase-3响应性 |
3.3 UV和DOX诱导的凋亡成像 |
3.4 分子内FRET效应的验证 |
3.5 V-Prodrug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 |
3.6 酸敏感释放和药物释放监测 |
3.7 亚细胞器分布 |
3.8 细胞毒性 |
3.9 治疗和治疗评价 |
3.10 V-Prodrug诊疗性质的流式分析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肿瘤靶向光动力学治疗和治疗自评价的比例荧光探针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剂 |
2.2 测试方法 |
2.3 细胞培养条件 |
2.4 活性自由基(ROS)的产生及检测 |
2.4.1 光,O_2,NaN_3对ROS产生的影响 |
2.4.2 光开-关响应ROS生成及检测 |
2.4.3 细胞内ROS的生成及检测 |
2.5 P-PpIX的稳定性 |
2.6 P-PpIX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 |
2.7 细胞毒性 |
2.7.1 MTT法 |
2.7.2 Annexin V-FITC/PI染色 |
2.7.3 流式凋亡分析 |
2.7.4 细胞膜通透性检测 |
2.8 STS诱导的细胞凋亡检测 |
2.9 P-PpIX的诊疗一体化 |
2.9.1 共聚焦 |
2.9.2 流式细胞仪对比例荧光变化的分析 |
2.10 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
2.10.1 a_vβ_3整合素的表达 |
2.10.2 caspase-3的表达 |
2.11 P-PpIX的抗肿瘤活性 |
2.12 活体成像 |
3 结果和讨论 |
3.1 P-PpIX的合成及表征 |
3.2 P-PpIX对caspase-3的响应性 |
3.3 P-PpIX对caspase-3的比例荧光成像检测 |
3.4 活性氧自由基(ROS)的生成检测 |
3.5 P-PpIX的靶向性 |
3.6 细胞毒性 |
3.7 STS诱导的细胞凋亡比例荧光成像 |
3.8 PDT治疗及治疗效果自评价 |
3.9 活体抗肿瘤治疗 |
3.10 活体PDT治疗效果自评价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一种仿生级联反应器用于肿瘤靶向饥饿治疗和光动力学治疗的研究 |
1 前言 |
2 实验部分 |
2.1 试剂 |
2.2 测试方法 |
2.3 mCGP的合成 |
2.4 细胞膜的提取 |
2.5 mCP,mGP和mCGP的制备 |
2.6 细胞培养环境 |
2.7 mCGP的催化反应 |
2.8 ~1O_2的产生及检测 |
2.8.1 光开-关响应~1O_2生成及检测 |
2.8.2 H_2O_2,N_2和NaN_3对~1O_2产生的影响 |
2.8.3 细胞内ROS的产生及检测 |
2.9 靶向性 |
2.10 亚细胞器分布 |
2.11 细胞毒性 |
2.11.1 MTT法 |
2.11.2 流式分析 |
2.12 活体成像 |
2.13 抗肿瘤实验 |
3 结果与讨论 |
3.1 mCGP的合成 |
3.2 mCGP的催化性能研究 |
3.3 ~1O_2产生能力 |
3.4 同源靶向性 |
3.5 免疫逃逸 |
3.6 肿瘤靶向 |
3.7 细胞毒性 |
3.8 肿瘤生长抑制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肿瘤靶向细胞载体及其接触增强光动力学治疗效应的研究 |
1 前言 |
2 实验部分 |
2.1 试剂 |
2.2 测试方法 |
2.3 CPT-COOH的合成 |
2.4 aCPT, aPpIX和aFAM的合成 |
2.5 细胞培养 |
2.6 插膜实验 |
2.7 亚细胞器的分布 |
2.8 细胞膜载药量 |
2.9 细胞毒性 |
2.10 活性氧检测 |
2.11 细胞膜完整性检测 |
2.12 生长抑制实验 |
2.13 接触增强光动力学治疗(“CONCEPT”)效应 |
2.14 肿瘤细胞趋向性实验 |
2.15 肿瘤靶向实验 |
2.16 抗肿瘤实验 |
2.17 体外溶血实验 |
2.18 血生化和血常规检测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设计和合成 |
3.2 键合物的嵌膜行为 |
3.3 亚细胞器分布 |
3.4 细胞相容性研究 |
3.5 活性氧自由基(ROS)的生成实验 |
3.6 接触增强光动力学治疗(“CONCEPT”)效应 |
3.7 aPRCs对肿瘤细胞的趋向性实验 |
3.8 aPRCs的肿瘤靶向性 |
3.9 活体肿瘤抑制实验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He-Ne激光照射人血液对荧光光谱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分析与讨论 |
(3)人体血样的光谱特征探索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引言 |
1.2 研究意义及价值 |
1.3 生物医学光子学发展及其研究现状 |
1.3.1 生物医学光子学 |
1.3.2 国内外学科现状 |
1.3.3 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内容 |
1.4 光与生物组织的相互作用 |
1.5 生物组织的光谱测量与诊断技术研究状况 |
1.6 血液光谱的研究现状 |
1.6.1 血液的散射光谱研究 |
1.6.2 血液的吸收光谱研究 |
1.6.3 血液的荧光光谱研究 |
1.6.4 光谱技术诊断与治疗肿瘤研究现状 |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生物医学光子学的理论基础 |
2.1 光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 |
2.1.1 光与生物组织体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 |
2.1.2 分子能级 |
2.1.3 分子轨道与键能 |
2.1.4 分子激发态 |
2.1.5 溶剂对激发态的影响 |
2.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基本理论 |
2.2.1 吸收定律 |
2.2.2 吸收光谱的应用 |
2.2.3 分子光谱定量分析中的定量方法 |
2.2.4 电子跃迁类型 |
2.2.5 振动能级间的跃迁 |
2.2.6 转动能级间的跃迁 |
2.2.7 光谱表征 |
2.3 荧光光谱的基本理论 |
2.3.1 荧光的分类与产生 |
2.3.2 荧光分析的特点 |
2.3.3 荧光光谱的特征与检测 |
2.3.4 荧光光谱的主要参量 |
2.3.5 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
2.3.6 影响荧光光谱峰值位置 λ_(max)的因素 |
2.3.7 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
2.4 生物组织产生的稳态光谱 |
2.4.1 内源荧光(自体荧光) |
2.4.2 外源荧光光谱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影响血清荧光光谱因素的实验研究 |
3.1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
3.1.1 血液 |
3.1.2 血液的成分 |
3.1.3 血液的理化特征 |
3.1.4 血液在人体中主要功能 |
3.2 不同波长激发光对血清荧光光谱影响的实验研究 |
3.2.1 实验仪器 |
3.2.2 实验样品与方法 |
3.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2.4 讨论 |
3.2.5 结论 |
3.3 血清浓度变化对血清荧光光谱的影响 |
3.3.1 测试系统与实验样品 |
3.3.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3.3 讨论 |
3.3.4 结论 |
3.4 温度变化对血清荧光光谱的影响 |
3.4.1 血清荧光光谱的测试系统 |
3.4.2 实验样品与实验方法 |
3.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4 结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血清的微弱发光图像分析 |
4.1 血液的微弱发光原理 |
4.2 血液微弱发光图像的测试系统 |
4.3 全血和血清的微弱发光图像 |
4.4 血糖对血清微弱发光图像的影响 |
4.5 甘油三脂对血清微弱发光图像的影响 |
4.6 用等高线的方法研究血清的微弱发光图像 |
4.7 分析与讨论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正常和异常血清的光谱特征 |
5.1 正常和异常血清吸收光谱的实验研究 |
5.1.1 吸收光谱测量系统 |
5.1.2 温度对血液吸收光谱的影响 |
5.1.3 不同生化指标血清样品的吸收光谱 |
5.2 正常和异常血清样品荧光光谱的实验研究 |
5.2.1 葡萄糖对血清荧光光谱的影响 |
5.2.2 甘油三脂对血清荧光光谱的影响 |
5.3 正常和异常血清样品的同步荧光光谱 |
5.3.1 不同浓度血清对同步荧光光谱的影响 |
5.3.2 不同波长差对不同生化指标血清同步荧光的影响 |
5.3.3 正常和异常血清共振散射荧光的研究 |
5.4 正常和异常血清样品偏振荧光光谱研究 |
5.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3 分析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分形理论的差模法荧光光谱识别 |
6.1 光谱识别的基本理论 |
6.1.1 分形理论的产生和应用 |
6.1.2 分形维数 |
6.1.3 平滑移动 |
6.1.4 标准化 |
6.1.5 差模比较法 |
6.2 光谱数据处理 |
6.2.1 符号定义 |
6.2.2 算法 |
6.2.3 流程图 |
6.3 光谱识别 |
6.3.1 标准值的求取 |
6.3.2 光谱识别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小鼠稀释血及肝癌与健康小鼠血清荧光谱的高斯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血液荧光光谱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1.3 血清荧光光谱诊断研究概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荧光光谱的理论基础 |
2.1 光对生物组织作用 |
2.1.1 光子能量与分子结构 |
2.1.2 分子的激发态 |
2.1.3 荧光光谱及其特点 |
2.2 荧光光谱的主要参量 |
2.2.1 荧光强度与荧光量子产额 |
2.2.2 峰位和谱带宽度 |
2.2.3 荧光寿命 |
2.3 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
2.3.1 共轭效应 |
2.3.2 取代基作用 |
2.3.3 平面刚性结构效应 |
2.4 影响荧光光谱峰值位置λ_(MAX)的因素 |
2.4.1 环境极性 |
2.4.2 溶液的pH值 |
2.4.3 能量转移 |
2.5 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
2.5.1 温度的影响 |
2.5.2 环境极性的影响 |
2.5.3 光照的影响 |
2.5.4 样品浓度的影响 |
2.5.5 溶液粘度的影响 |
2.5.6 溶液pH值的影响 |
2.5.7 溶解氧的影响 |
2.5.8 膜电位的影响 |
2.6 荧光光谱的检测及特点 |
2.6.1 灵敏度高 |
2.6.2 选择性强 |
2.6.3 样品用量少及分析方法简便 |
2.6.4 能提供较多的物理参数 |
2.7 荧光物质分析 |
2.8 导数光谱分析法 |
2.9 高斯分布函数及其导数的性质 |
3 小鼠稀释血液的荧光光谱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样品制备 |
3.1.2 实验仪器 |
3.1.3 获取稀释血液发射光谱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3 荧光光谱分析 |
3.3.1 稀释血液荧光光谱的第一区域(波长为430~540nm) |
3.3.2 稀释血液荧光光谱的第二区域(波长为580~720nm) |
3.4 导数光谱分析 |
3.4.1 数据处理 |
3.4.2 导数光谱分析的主要步骤 |
3.4.3 不同浓度稀释血液的二阶导数荧光光谱 |
3.5 荧光光谱的高斯分解 |
3.5.1 稀释血液荧光光谱的高斯分解 |
3.5.2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4 肝癌小鼠血清的荧光光谱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动物及肿瘤谱 |
4.1.2 小鼠肿瘤模型制作 |
4.1.3 样品制备 |
4.1.4 实验仪器 |
4.1.5 实验方法 |
4.2 肝癌小鼠的血清荧光光谱研究 |
4.2.1 340nm激发光激发的小鼠血清荧光光谱 |
4.2.2 405nm激发光激发的小鼠血清荧光光谱 |
4.3 不同时期肝癌小鼠血清荧光光谱分析 |
4.4 本章小节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基于PID控制激光针灸仪的设计与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激光针灸概述 |
1.1.1 激光针灸的发展简史 |
1.1.2 激光针灸的特点 |
1.2 激光针灸治疗仪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激光针灸治疗仪的分类 |
1.2.2 激光针灸治疗仪的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激光针灸的医学基础 |
2.1 激光医学基础 |
2.1.1 激光主要参数 |
2.1.2 激光的特性 |
2.2 经络与腧穴理论 |
2.2.1 经络的基本概念、组成和作用 |
2.2.2 腧穴理论 |
2.3 激光针灸的作用机理 |
2.3.1 激光针灸的五种生物效应 |
2.3.2 激光针灸的光子辐射效应 |
2.3.3 激光针灸作用机理假说 |
2.3.4 激光针灸对穴位的作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激光针灸疗法研究 |
3.1 激光针灸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
3.1.1 激光针灸的实验研究 |
3.1.2 激光针灸的临床研究 |
3.2 激光针灸治疗疾病的安全剂量研究 |
3.2.1 人体皮肤的结构和光学性质 |
3.2.2 皮肤随激光照射其温度的变化 |
3.2.3 激光照射时皮肤温升的理论计算 |
3.3 传统中医针刺疗法研究 |
3.3.1 针灸取穴的选用原则 |
3.3.2 针灸补泻 |
3.4 激光针灸针法实现研究 |
3.4.1 提插补泻手法的实现研究 |
3.4.2 捻转补泻手法的实现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PID 控制激光针灸治疗仪的设计 |
4.1 激光针灸治疗仪的功能和总体结构 |
4.1.1 半导体激光针灸治疗仪的功能 |
4.1.2 半导体激光针灸治疗仪的总体结构 |
4.2 激光针灸治疗仪的硬件设计 |
4.2.1 激光驱动电路及其保护电路、保护装置 |
4.2.2 光功率采样电路的设计 |
4.2.3 捻转补泻手法实现电路的设计 |
4.2.4 MSP430 单片机 |
4.3 激光针灸治疗仪的软件设计 |
4.3.1 数字PID 控制理论原理 |
4.3.2 软件数字滤波的实现 |
4.3.3 程序流程 |
4.4 波形采集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PID 控制激光针刺补泻手法的Simulink 仿真实验 |
5.1 系统建模 |
5.1.1 最小二乘法系统建模方法 |
5.1.2 系统建模 |
5.2 控制系统仿真 |
5.2.1 仿真程序 |
5.2.2 仿真波形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激光光谱技术用于肝病、肺病的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光谱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现状 |
1.1.1 敏化荧光法 |
1.1.2 自体荧光法 |
1.2 血清荧光光谱诊断研究的现状 |
1.3 敏化荧光的研究 |
1.4 大连理工大学的研究概况 |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参考文献 |
2 分子荧光光谱简介 |
2.1 分子荧光的产生 |
2.2 荧光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
2.2.1 荧光激发光谱 |
2.2.2 荧光发射光谱 |
2.3 环境因素对荧光光谱及荧光强度的影响 |
2.4 荧光分析方法简介 |
参考文献 |
3 实验装置及参数确定 |
3.1 实验装置 |
3.2 仪器参数的选择 |
参考文献 |
4 肝病变血清的荧光光谱的研究 |
4.1 白鼠血清的荧光光谱研究 |
4.1.1 白鼠血清荧光光谱峰位与半峰宽的分析 |
4.1.2 白鼠血清荧光光谱的小波变换分析 |
4.1.2.1 小波变换方法简介 |
4.1.2.2 用小波变换法研究肝病变小鼠血清荧光光谱 |
4.1.3 小结 |
4.2 肝病患者的血清荧光光谱的研究 |
4.2.1 血清光谱的峰位与半峰宽分析 |
4.2.2 肝病患者血清荧光光谱的小波变换分析 |
4.2.3 小结 |
4.3 实验结果的讨论 |
参考文献 |
5 肺癌患者血清的荧光光谱研究 |
5.1 实验方法与样品制备 |
5.2 血清的荧光光谱分析 |
5.2.1 荧光光谱峰值位置和带宽分析 |
5.2.2 荧光光谱的偏振分析 |
5.2.3 荧光光谱的相对光强分析 |
5.2.4 小结 |
5.3 实验结果的讨论 |
参考文献 |
6 结论与展望 |
6.1 实验的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7)酒精中毒后的血液荧光光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血液光谱学的研究现状 |
1.1 荧光光谱分析技术 |
1.2 荧光光谱的基本理论 |
1.2.1 荧光光谱及其特征 |
1.2.2 荧光光谱的检测 |
1.2.3 荧光光谱的主要参量 |
1.2.4 荧光与物质结构的关系 |
1.2.5 影响荧光光谱峰值位置λmax的因素 |
1.2.6 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
1.3 血液光谱学的研究现状 |
1.3.1 正常血液的光谱学研究现状 |
1.3.2 病变血液荧光光谱的研究现状 |
2 乙醇光谱学研究现状 |
2.1 乙醇的荧光光谱研究现状 |
2.2 酒精对人体的危害 |
2.3 乙醇与人体细胞的作用 |
2.3.1 乙醇对神经系统的作用研究 |
2.3.2 乙醇对肝脏细胞的作用研究 |
2.4 酒精中毒引起血液体征的变化 |
2.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3 重度酒精中毒血液的荧光光谱研究 |
3.1 407nm Xe灯诱导重度酒精中毒全血溶液的荧光光谱研究 |
3.1.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1.2 实验结果 |
3.1.3 分析与讨论 |
3.2 407nmXe灯诱导重度酒精中毒红细胞溶液的荧光光谱研究 |
3.2.1 实验装置和方法 |
3.2.2 实验结果 |
3.2.3 分析与讨论 |
3.3 半导体激光器诱导重度酒精中毒血液荧光光谱研究 |
3.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3.2 样品制备 |
3.3.3 实验结果 |
3.3.4 分析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Xe灯诱导一般酒精中毒血液的荧光光谱研究 |
4.1 Xe灯诱导一般酒精中毒全血溶液的荧光光谱 |
4.1.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4.1.2 样品制备 |
4.1.3 实验结果 |
4.1.4 分析与讨论 |
4.2 Xe灯诱导一般酒精中毒血液的红细胞荧光光谱 |
4.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4.2.2 样品制备 |
4.2.3 实验结果 |
4.2.4 分析与讨论 |
4.3 一般酒精中毒、重度酒精中毒血液的荧光光谱特性的比较 |
4.3.1 一般酒精中毒、重度酒精中毒全血溶液的荧光光谱特性比较 |
4.3.2 一般酒精中毒、重度酒精中毒血液的红细胞的荧光光谱特性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和展望 |
5.1 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光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的光谱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光生物医学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
1.1 研究背景 |
1.2 光生物医学的研究状况 |
1.2.1.生物组织的激光治疗技术研究状况 |
1.2.2.生物组织的光学诊断与检测技术研究状况 |
1.3 光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2.光生物医学的理论基础 |
2.1 光对生物分子的作用 |
2.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基本理论 |
2.3 荧光光谱的基本理论 |
2.4 生物组织产生的光谱 |
3.血液的光谱学研究 |
3.1 血液的一般光谱性质 |
3.2 人血液与实验小白鼠的血液荧光光谱比较 |
3.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2 实验结果 |
3.2.3 分析与讨论 |
3.3 不同激励光诱导下的全血荧光光谱研究 |
3.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3.2 实验结果 |
3.3.3 分析与讨论 |
3.4 血液偏振荧光研究 |
3.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4.2 实验结果 |
3.4.3 分析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高胆固醇血症血清的光谱学研究 |
4.1 胆固醇结构及其生理功能 |
4.2 胆固醇含量的检测方法 |
4.3 研究血清胆固醇检测方法的意义 |
4.4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5 高胆固醇血症血清的吸收光谱研究 |
4.6 高胆固醇血症血清的荧光光谱研究 |
4.7 本章小结 |
5.硫氧还蛋白还原酶的光谱学研究 |
5.1 TrxR的生化特点和生理功能 |
5.2 研究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方法 |
5.3 研究人脑TrxR结构的意义 |
5.4 人脑TrxR的样品制备与荧光光谱检测方法 |
5.5 紫色LED光诱导的TrxR的荧光光谱研究 |
5.6 紫外光诱导的TrxR的荧光光谱研究 |
5.7 本章小结 |
6.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博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高斯拟合法研究肝病变白鼠血清荧光光谱(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实验方法 |
2.1 样品制备 |
2.2 实验仪器及检测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结论 |
四、He-Ne激光照射HBsAg阳性血液的荧光光谱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肿瘤靶向诊疗药物载体的构建[D]. 李仕颖. 武汉大学, 2017(06)
- [2]He-Ne激光照射人血液对荧光光谱影响研究[J]. 白光富,胡林,许锋,刘杉. 激光杂志, 2009(02)
- [3]人体血样的光谱特征探索与研究[D]. 王乐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04)
- [4]小鼠稀释血及肝癌与健康小鼠血清荧光谱的高斯法研究[D]. 陈志清. 南京理工大学, 2008(01)
- [5]基于PID控制激光针灸仪的设计与实现研究[D]. 黄贞. 燕山大学, 2006(02)
- [6]激光光谱技术用于肝病、肺病的诊断研究[D]. 秦少平. 大连理工大学, 2006(08)
- [7]酒精中毒后的血液荧光光谱研究[D]. 杨小燕. 南京理工大学, 2006(02)
- [8]光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的光谱学特性研究[D]. 兰秀风. 南京理工大学, 2005(07)
- [9]He-Ne激光照射对兔血液携氧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 降雨强,王晓波,冯玫,肖连团,贾锁堂.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04(05)
- [10]高斯拟合法研究肝病变白鼠血清荧光光谱[J]. 李建东,吴敏,丁建华. 激光杂志, 2004(05)
标签:荧光光谱论文;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论文; 荧光分析法论文; 荧光强度论文; 荧光淬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