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缝合技术在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_崔振英,后群,邓泽海,李靖,马显琼

(云南省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云南 个旧 661000)

【摘要】 目的:探讨鼻中隔缝合技术在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我科进行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联合鼻中隔缝合术治疗的53例患者作为缝合组,同期选取在我科进行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联合鼻腔填塞治疗的53例患者作为填塞组;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术后鼻中隔黏膜均居中,手术成功;缝合组术后主观不适感各维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填塞组(P<0.05);缝合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填塞组,但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鼻中隔缝合技术应用于鼻内镜手术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同时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主观不适感,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 鼻内镜;鼻中隔矫正术;鼻腔填塞;鼻中隔缝合

【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5-0080-02

在鼻内镜手术中,为了固定鼻中隔,常采用鼻腔填塞,虽有一定效果,但填充后患者常出现鼻塞、咽干咽痛、耳闷耳堵塞感、睡眠障碍、头昏、头痛等不适症状,还会引发患者负面情绪,影响术后恢复,更有甚者可能诱发鼻心反射,危害患者身心健康。本研究对我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进行鼻内镜手术的患者采用鼻中隔缝合术治疗,效果满意,且并发症少,现就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我科进行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联合鼻中隔缝合术治疗的53例患者作为缝合组,同期选取在我科进行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联合鼻腔填塞治疗的53例患者作为填塞组;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鼻中隔偏曲,有手术指征,凝血功能正常,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伴有鼻息肉、鼻窦炎等鼻腔病变者,有鼻部手术病史者,合并严重内科疾病患者,术前1个月使用过血凝酶或鼻喷激素者。其中填塞组男31例,女22例;年龄21~52岁,平均年龄(36.6±5.4)岁;病程病程 1~13年,平均(3.5±3.4)年;缝合组男30例,女23例;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36.1±4.9)岁;病程病程 1~11年,平均(3.4±3.1)年;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分析,差异不显著,组间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进行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手术,对合并下鼻甲肥大患者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同期进行等离子黏膜下消融术和/或骨折外移术,如术中有活动性出血点需进行电凝止血。处理完毕后填塞组进行膨胀海绵填塞双侧鼻腔处理,术后48h内拔除鼻腔填塞物并进行鼻腔冲洗。缝合组采用4-0可吸收缝合线进行无张力缝合,缝合方式参照吴彦乔[1]等的缝合方法(鼻中隔连续褥式缝合术),对鼻中隔进行自后向前的连续褥式缝合;具体步骤为缝合线末端打结,进针位置选在中鼻甲前端处鼻中隔一侧,穿过鼻中隔全层进入另一侧鼻腔,从首次进针同平面向下进第2针,自另一侧鼻腔再进针穿透鼻中隔进入对侧,针间间隔约1.5cm;自第1针向前约1.0cm进第3针,穿到对侧,第4针进针点为第3针向下约1.5cm;连续缝合7~9针,呈现“弓”字形;采用前后缝合方式对鼻中隔切口处进行缝合,缝合完毕后在鼻中隔前端单线打结;术后常规处理。

1.3 观察指标

术后2d对两组患者术后主观不适感进行记录,随访6个月对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4 评价标准

主观不适感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价,得分0~10分,得分与主观不适感程度成正比。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术后主观不适感比较

缝合组术后主观不适感各维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填塞组(P<0.05),详见表。

表 两组术后主观不适感比较结果(x-±s)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经治疗两组患者术后鼻中隔黏膜均居中,手术成功;术后填塞组3例出现鼻腔粘连,2例出现鼻中隔血肿,并发症发生率为9.4%(5/53);缝合组1例出现鼻腔粘连,1例出现鼻中隔血肿,并发症发生率为3.8%(2/53);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χ2=0.6118,P>0.05)。3例并发症患者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

3.讨论

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是目前用于治疗鼻中隔偏曲的重要手段,可有效改善患者头痛、鼻出血等症状,同时也可改善患者鼻腔环境。术后为稳定鼻腔结构,防止鼻腔出血传统的处理方式为鼻腔填塞,可通过压迫鼻腔达到防止出血及预防血肿的目的;同时还可通过促使黏膜黏附于鼻中隔软骨基质表面确保鼻中隔黏膜位置正确,预防术后粘连的发生;但填充物会增加患者术后鼻痛、头痛等主观不适感,抽出填塞物是还可能对患者鼻粘膜造成二次伤害,疼痛还会导致鼻肺反射,引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影响患者预后[2,3]。鼻中隔缝合术不需要进行鼻腔填塞,减少了患者的不适感和疼痛感,有效降低了鼻腔填塞物对于鼻腔内血管和神经的压迫,避免了抽取填塞物时对患者造成的二次伤害,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鼻中隔缝合技术应用于鼻内镜手术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同时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主观不适感,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英力,吴彦桥.鼻中隔连续褥式缝合术在鼻中隔矫正术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23(14):790-791.

[2]付宝花,刘红,陈福权,等.鼻中隔矫正术后鼻中隔缝合和鼻腔填塞结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7(33):122-124.

[3]鼻中隔缝合与鼻腔填塞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效果比较[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25(23):1068-1070.

论文作者:崔振英,后群,邓泽海,李靖,马显琼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7

标签:;  ;  ;  ;  ;  ;  ;  ;  

鼻中隔缝合技术在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_崔振英,后群,邓泽海,李靖,马显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