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海南 571127)
摘要:当今旅游业成长十分迅速,黄石旅游纪念品是游客来到黄石各大景区的一张名片。黄石旅游纪念品的发展与旅游业发展速度的不相匹配,而且已成为旅游业深入发展较弱的组成部分。2008年,阳新布贴被评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类即兴使用碎布头制作并赋予美好祝愿图案的传统民间手工艺。而且它的载体多用于日常生活的服饰、婚嫁用品和宗教用品,阳新布贴大多呈现抽象稚拙的造型组合、浓郁的装饰性颜色、浪漫无羁的构图和多样化的传统工艺互相糅合,具备浓烈的黄石本土特色和民间的审美趣味,它继承与发展的意义久远。从旅游纪念品关于游客的含义,以及黄石旅游购物特色等进行深入剖析,以此来讨论旅游纪念品的外在和内涵。并依据阳新布贴的艺术内涵,结合黄石市场现状对旅游纪念品进行阐述。而后通过黄石区域文化特征和时代发展的矛盾之解析,来讨论时代发展对于黄石矿冶文化辐射旅游纪念品的影响。通过具体案例来重新设计黄石旅游纪念品,让矿冶文化重新赋予民间艺术内涵。
关键词:旅游纪念品;阳新布贴;黄石地域文化;区域化设计
一、黄石旅游纪念品的市场研究
(一)黄石市旅游纪念品的市场概况
黄石市大大小小的景区都有售卖旅游纪念品,但是种类结构单一,真正能够突显黄石地方特色的新型旅游纪念品不多,大多数商家出售的旅游纪念品都大同小异,如:手链、项链、手串、真丝围巾等等。黄石的旅游纪念品忽视了地域性,没有去深层次的挖掘黄石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再如缺乏新意,外包装和色彩不时尚,不具备现代感,不能很好的去激发旅游者的购买欲。与此同时,黄石市景区不少的旅游纪念品价格定位也不明确。游客们外出旅游,购买旅游纪念品的随意性很大,价格过于昂贵的纪念品往往不被被旅游者接受,价格控制在百元以内、便携式的特色旅游纪念品最受旅游者们喜爱。因此,旅游纪念品不能动辄定价数百元,让游客望而却步;也不能只为了降低成本,粗制滥造,造成旅游纪念品质量较差,销路不佳。黄石的各大景点售卖旅游纪念品主要以个体小商店为主,没有形成具有规模的旅游纪念品集散中心,更缺少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专营店,不足以形成旅游纪念品的卖点。黄石市的旅游纪念品要想发挥它的功能,激发旅游者的购买兴趣,还需从本地文化,民间艺术着手。将本地具有特色的文化融入旅游纪念品开发中。
二、阳新布贴的制作工艺与市场现状
阳新布贴是湖北省黄石市的地方传统工艺美术品。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布贴最早的起源是阳新本地的农村妇女使用缝制衣服时裁剪下来剩余的边角料,一般是在黑色或深蓝色的布料上,精心拼贴而成的色彩纷呈的图案。大都是实用的日常用品,妇女儿童都十分喜爱。它经常用于衣服的装饰、帽子、鞋子和披肩等穿戴物和布枕以及儿童玩具等等。在阳新民间十二岁左右的女孩儿便在母亲或女性长辈的指导下,学习用缝制衣服剩余的边角料在布料上进行粘贴。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也就延续至今。体现了阳新劳动人民当地淳朴的民风和独特的审美。许多报刊争相报道,称阳新布贴具有令人“触目难忘、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一)阳新布贴的制作工艺
阳新布贴是在黑色或者蓝色底布上面运用剪裁、拼贴还有缝制和刺绣而形成。是拥有浅浮雕效果的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它的最基础的制作工艺流程是剪样、拼贴、缝制还有进行细微的调整。
第一步是绘制图案,在图纸上绘画出图案,最好有两张相同的图纸,进行对照。第二步是剪样,并进行分解剪样。把分解图和原图进行对比参照。挑选出与图案相对应的颜色,底布为黑色,所以使用图案的颜色是饱和度高的橙黄色和红色,并使用黑色和白色进行增加氛围。然后将图案与之对应颜色的单个部分复制下来。第三步是拼贴,拼贴同样是阳新布贴的重要组成步骤,也有学者把拼贴称为组合定位。把每一个单个图形怎样有规则地拼贴组合在一起是十分关键的,因为它决定着整个图案的构图以及组合结构是否协调有序。在进行拼贴时要注意画面的层次感,所以颜色的组合就显得尤为重要。第四步是缝制,缝制是把拼贴好的图案边缘精心牢固的固定在底布上。在缝制过程中要特别的注意和处理两个问题:画面周边的处理、图案多层次的处理。
(二)阳新布贴的市场现状
阳新布贴在1985年才被发现并披露于世。曾在1987年参展“第一届中国艺术节”;在1989年以来,已经先后出展前苏联、苏丹、塞浦路斯、捷克斯洛伐克、利比亚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
阳新布贴的身影虽然已经走出了阳新,跨出了国门,但是它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从前在阳新大街小巷都能见到布贴的身影,随机走进一户人家就能找出几个能够制作布贴的人。可是现在的调查结果表明,在一个人口超过1500人的村子里,会制作布贴的不超过10个人,而且其中有9成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
在阳新文化馆保存的布贴仅有40余幅,以此推算,全县目前会创作布贴的的人中青年人只有500余人,而其中技艺娴熟者实为凤毛麟角。创作人数减少,质量下降。工艺面临失传,这就是阳新布贴的现状。如今,阳新布贴致力于发展产业化,可是成绩并不理想。存在的内因是阳新布贴的定位,所以使得阳新布贴的发展模式与其生存的形式和所需要的环境系统相互分离,源头失去了活力,也就是致使阳新布贴慢慢被人们淡忘的原因。
(三)阳新布贴的元素内涵
阳新布贴的元素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造型、题材、色彩。阳新布贴的图案给人一种稚拙以及古朴的感觉,阳新布贴的图案造型设计不拘泥于谱本,随着工匠的手工拼接而成,完成的作品没有雷同的组合图案。
阳新布贴的图案大多运用的是象征造型,运用了谐音、寓意等手法,图案纹样几乎没有具象形态,大多是粗犷古朴的外在形象来表现人或动植物的形态。然后在构成上面,这些元素不一定全都是按序排列,图案虽然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处理,但只是要求神似,物象造型原始稚拙古朴。
阳新布贴取材比较广泛、图案画面精美、内涵丰富,大多来自于传统民俗中的宗教、神话传说、戏曲、民间故事等等,有人物、动物、植物等,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每一种图案都采用谐音、寓意、类比等手法,以此表达了一定的寓意。如:用老虎镇邪祛灾,做成了小孩穿戴的围兜,外表既美观又能体现出长辈对小孩驱灾避邪的夙愿。每一幅布贴的主题都表现出美好的夙愿,或者祝福婚姻幸福,或者寓意子孙繁衍,或者祈盼子孙早日成材等寓意。
阳新布贴的色彩处理主要突出黑漆点金,色彩丰富明亮。虽然都是一些边角料但是经过了农妇的重新组合搭配,多为黑底布上贴补了许多色彩鲜亮的布料,色彩十分热闹,体现出了民间世俗的审美情趣。阳新布贴除了大面积的色彩比较,细节的装饰上皆显示出创作者的心意。每一件布贴作品,无不做的细致入微,其作品精致的美不胜收。
三、阳新布贴元素与黄石旅游纪念品的设计研发
(一)主题筛选
设计出具有黄石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我们首先要了解黄石的特色文化。黄石的矿藏很丰富,首当其冲的应该是“矿冶文化”。再者就是“红色文化”,黄石拥有三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后就是黄石市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级名录一个,国家级名录四个,省级名录五个,市级名录二十个。
在黄石市“矿冶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大冶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铜录山古铜矿遗址是全国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黄石市下属的县级市---大冶市,发掘出来了从西周到西汉时期的采矿井和采矿巷,数量多达360个,古代的冶炼铜炉有7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它被世人发现于1973年,是至今为止中国保存最好的,最完整的,采掘时间也是最早的,冶炼水平也是最高的,规模也是最大的,保存也是最完整的一处古铜矿遗址。国内外许许多多的专家学者们观看后都赞不绝口,而且还称此为“这是中国继秦始皇兵马俑后一奇迹”,“可以和中国的长城与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1982年,国家把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列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4年,铜绿山开建古铜矿遗址博物馆。
黄石的红色文化是在土地革命时期,彭德怀以及一些无产阶级革命家前前后后在阳新和大冶组织并建立起来了红八军、红三军团以及红十五军等主力红军。接下来便成为了红一、红四方面军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威震大江两岸的“六州”刘仁八起义在南山头开始发动,“大冶兵暴”也是在南山头策划的,中外闻名的红三军团也是在南山脚下的刘仁八村成立的。阳新被称为中国革命烈士县和红色港湾。当时全县一共有60万人口,其中30万的英雄儿女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因此留下了大冶刘仁八红三军团组建军队的遗址,湘鄂赣边区红军烈士墓林以及一大批的革命遗迹遗址。
黄石的“阳新布贴”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布贴是阳新地区劳动妇女艺术的结晶,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与此同时还体现了阳新地区人民勤俭节约的美德。以前在阳新,大多数农村女孩十二岁左右就开始在母亲或者女性长辈的传导下,学会用五颜六色的边角布料进行布贴的拼贴。到了出嫁的时候,便开始循着祖辈传下来的习俗,把做嫁衣时剩下来的各色边角布料,装进十分别致的“布角包”里带到男方家里,待到怀孕后就可以开始做起各种各样好看的布贴物品,不需要花多少钱,就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得到又实用又美观的衣服和附有贴画的玩具。与此同时,在亲戚朋友家有小孩子庆生之时也能作为礼物祝贺。作为优秀的民间艺术,我们应该用继承与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运用一些绘画方式与之结合,设计出具有“阳新布贴”元素的旅游纪念品,让旅游者能了解黄石的“阳新布贴”。
(二)设计原则
任何的旅游景点都有着它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旅游纪念品设计应该融入黄石的人文特色及文化背景,旅游纪念品的基本特性就是它的纪念性与情感的表达。情感的表达便是旅游纪念品的灵魂体现,设计的旅游商品赋予当地的人文特色,游客大都愿意购买。
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可以增强人们的购买性,旅游者是最能合适也是最具说服力的宣传者,我们在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时,应该把阳新布贴作为一种元素,承载着黄石市的矿冶文化题材,优秀的文化相互结合。旅游纪念品不是有多高的收藏价值,而是他所拥有的虚拟价值,对于黄石市文化的概括与传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现代感设计性的旅游纪念品外包装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拥有几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可以进一步宣传旅游纪念品的相关信息,也就是介绍旅游纪念品的地域文化,便于游客保存收纳。第二就是宣传与介绍旅游纪念品的材质与工艺,以及制作方法说明等等。第三就是可以对商品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运输过程中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第四是便携性,方便携带。在设计旅游纪念品时,应该在尊重纪念品的地域性的同时增强它的设计感。
在设计的同时还要有创新能力,旅游纪念品同时也是具有时尚感的商品,与时代共同进步。对于旅游纪念品的创新是没有一个界限的,创新即是生命力,创新即是财富之源。还可以推出整套旅游纪念品设计,让旅游纪念品具有整体性,丰富旅游纪念品种类,提升黄石旅游纪念品的品质,让不同消费水平的旅游者拥有更多的选择性。
四、阳新布贴元素与黄石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实践
(一)方案构思
一共设想了三个方案,第一个是以数字油画的形式,数字油画又称为数字彩绘和编码油画,进行绘制的时候只要在标有号码的填色区内填上相应标有号码的颜料,就可以完成的手绘产品。它可以让没有绘画基础的人立马绘制出一幅让人惊叹的艺术作品的同时又可以享受到绘画过程的乐趣。同样,在标有号码的填色区域内贴上相应标有的布贴,就可以让没有基础的人完成一幅布贴作品。
第二个是类似以综合材料绘画的形式,综合材料绘画是界定于现代绘画中的非传统材料的绘画作品。例如,在画面上粘贴其他材料,然后结合颜料进行绘画。运用多种材料,使布贴作品具有点线面,是传统阳新布贴中的一个创新,使布贴作品不再拘泥于单一的材料。
第三个是小物件进行组合排列,一组作品要有主次,主次分明起到更好的烘托主体的作用。例如口金钱包上增加布贴元素,抱枕为载体,增加布贴元素。帆布包为载体,增加布贴元素,都是很好的方式。
(二)方案定稿
斟酌后决定主要是以综合材料进行创作黄石旅游纪念品设计。有成品可以直接购买,也有材料包(步骤图,带色稿纸,可裁剪线稿,做布贴所需各种颜色的布料,剪刀,胶水和针线)方便携带,购买回家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感受制作布贴画的乐趣。小物件的旅游旅游纪念品有口金包帆布包,花朵的图案,深得女性的喜欢。价格适中,送人自留皆适合。
(三)方案定稿的设计内涵
这是一幅综合材料布贴画,是以阳新布贴元素在黄石旅游纪念品中的运用。这幅布贴画用夸张的手法再现了古代工匠在铜录山古矿里熔矿炼铜的过程。黄石矿冶历史悠久,用阳新布贴承载着黄石的矿冶文化,不仅继承与发扬了本地民间艺术,同时也向游客展现了黄石作为“青铜古都”的历史风貌。运用两种材料作为绘画媒介,以其不拘一格的特点,突破了一般印刷制品和手绘作品的局限,新材料的应用和对绘制技法的探索表现了设计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内容,带给观赏者与众不同的视觉享受。本次作品(如图三)以丙烯和布料,使画面呈现特殊的质感和肌理。打破对传统阳新布贴的思维定式,充分发挥综合材料的多样性所营造的效果,形成独特自由的技法风格。
一组作品要有主次,小物件进行组合排列,会起到更好的烘托主体的作用。帆布包上的布贴元素是石榴花,黄石市的市花,其花语是成熟的美丽、富贵和子孙满堂。美好的寓意,送给亲朋好友真切的祝福。
五、总结
设计黄石旅游纪念品,应该着手于调查黄石的区域特色文化,把最能代表黄石的文化提炼出元素到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中。运用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法则,深入到本地的旅游行业中去仔细的剖析,合理使用已经掌握的理论体系进行市场调研。具体的分析产品产生目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情感化与区域化相结合的方式设计适合黄石市的旅游纪念品。设计此次的旅游纪念品对于继承与发扬阳新布贴和延续阳新布贴有着积极地意义。与此同时,让铜录山古铜矿遗址焕发了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殷海霞. 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探究——以阳新布贴为例[J]. 大众文艺,2012,(02):293-294.
[2]王相和,王莉莉. 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研究——以黄石地区为例[J]. 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09):138-139.
[3]杨勇,范方志. 同质化、信息不对称与旅游纪念品市场[J]. 新余高专学报,2006,(01):41-43.
[4]刘重嵘. 阳新布贴的艺术语言特色及其传承[J]. 服饰导刊,2012,(01):55-56.
[5]琚胜利,陶卓民.国内外旅游纪念品研究进展[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1):137-146.
[6]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
作者简介:范娜(1993—),女,湖北省黄石人,海南师范大学,学生,硕士,学科教学(美术)专业。
论文作者:范娜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阳新论文; 黄石论文; 纪念品论文; 旅游论文; 黄石市论文; 图案论文; 文化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