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葡萄糖酸辛联合布拉氏酵母菌在小儿病毒性肠炎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在我院儿科进行治疗的86例小儿病毒性肠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每组选取43例研究独享。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予以葡萄糖酸锌联合布拉氏酵母菌进行治疗。本研究将通过比较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后各项炎性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葡萄糖酸锌联合布拉氏酵母菌在小儿病毒性肠炎患儿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结果:经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各项炎性因子水平无差异(P﹥0.05);研究组患儿各项炎性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葡萄糖酸锌联合布拉氏酵母菌对小儿病毒性肠炎患儿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各项炎性因子水平,且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较低,临床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葡萄糖酸锌;布拉氏酵母菌;小儿病毒性肠炎;炎性因子;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3-0151-02
小儿病毒性肠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消化道传染病,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在临床上,小儿病毒性肠炎患儿会出现腹泻、恶心呕吐、腹痛、食欲不振和发热等临床症状,对于患儿的身体健康会造成一定的影响[1]。在本研究中,将采用分组比较的方式分析葡萄糖酸锌联合布拉氏酵母菌在小儿病毒性肠炎患儿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具体研究内容请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在我院儿科进行治疗的86例小儿病毒性肠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经临床检测确诊为小儿病毒性肠炎。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选取43例研究对象。在对照组中,男21例,占比48.84%,女22例,占比51.16%;年龄4~31个月,平均年龄(17.46±3.15)个月;病程0.3~5.8d,平均病程(2.28±0.42)d。研究组中,男22例,占比51.16%,女21例,占比48.84%;年龄7~33个月,平均病程(18.18±2.91)个月;病程0.1~5.3d,平均病程(2.26±0.47)d。两组研究对象在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本研究的比较。
排除标准:①排除存在先天性重症疾病的患儿;②排除存在营养不良症状的患儿;③排除半年内患过急性感染病的患儿;④排除存在器官功能异常的患儿;⑤排除监护人同意参与此项研究的患儿。
1.2 方法
所有患儿在入院后均予以常规临床检测,根据检测结果予以患儿退热、止吐和电解质平衡治疗。
对照组:予以患儿利巴韦林片(国药准字H19993827,2010-07-13,生产单位:国药控股星鲨制药(厦门)有限公司)100mg口服治疗,一次三次,一周一疗程,连续治疗两疗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研究组:予以患儿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国药准字H20093614,2009-05-08,生产单位:哈尔滨乐泰药业有限公司)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注册证号:S20100085,2010-11-02,生产单位:法国 BIOCODEX)进行治疗,其中前者一日两次,每次10ml;后者一日两次,每次0.25g。一周一疗程,共治疗两周[2]。
1.3 评定标准
在治疗前后检测所有患儿的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8(IL-8)等炎性因子的水平,在整理归纳后进行组间比较。
记录所有患儿治疗过程中出现胃肠道反应、皮疹和局部疼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数,在整理归纳后进行组间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患儿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数据输入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患儿治疗前后的平均炎性因子水平采用(x-±s)进行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n)、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或χ2进行数据分析,P<0.05代表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各项炎性因子水平差异比较
经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各项炎性因子水平无差异(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后各项炎性因子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各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经比较,对照组患儿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研究组,组间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在本研究中,两组患儿治疗前各项炎性因子水平无差异(P>0.05);研究组患儿各项炎性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得出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锌是一种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通过对患儿进行锌元素的不中能够有效的提高患儿肠道上皮细胞的活性,并加速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的修复速度,从而有效的缓解患儿临床症状。相关研究表明,小儿病毒性肠炎患儿在出现腹泻症状时,会造成患儿体内锌元素的大量流失[3]。因此,葡萄糖酸锌能够有效的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而布拉氏酵母菌则是一种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成人或小儿腹泻的药物,该药物在进入人体后能够起到调节肠道功能和增强人体消化能力的作用,药代动力学表明,布拉氏酵母菌的半衰期只有3~9h[4]。该研究结果表明,布拉氏酵母菌在进入患儿体内后,不会长时间驻留,安全性较高。因此,两种药物联合使用能够显著的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高,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极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顾健,李斌.葡萄糖酸锌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12):32-33.
[2]孟繁.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葡萄糖酸锌治疗儿童急性腹泻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12):265-266.
[3]史秀岩.葡萄糖酸锌联合布拉氏酵母菌对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18):122-123.
[4]田宇波.葡萄糖酸锌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小儿秋季腹泻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32):67-68.
论文作者:李琛,刘秀芬,阎志新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9
标签:患儿论文; 酵母菌论文; 小儿论文; 葡萄糖论文; 布拉论文; 因子论文; 肠炎论文; 《心理医生》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