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观时代的精神状态--微观批评的兴起与公共文化空间的重构_艺术批评论文

聚焦微时代的精神状况——微批评的崛起与公共文化空间重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构论文,批评论文,状况论文,精神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微时代”的来临与媒介的变革息息相关,它是以网络媒介的日常化为特征的全媒介时代的产物。微时代的命名是一种约定俗成,也是一种众望所归。与微时代相关的命名,最早可能与微软、微博、微电影等的深入人心相关。在电影领域,“微电影”胜出“网络电影”、“电影短片”,“微时代”胜出“多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全媒介时代”,也隐喻了“微时代”来临的不可阻挡。

       “影院大银幕观赏”本来是电影存在的根本条件。但这一条件在经历过电视传播的冲击后,现在又面临着网络的更为猛烈的冲击。电影的观看并未在电影结束后停止(甚至也不是从影院观赏开始,观众可能早就在影院外其他媒介中开始对电影的耳濡目染,他可能早就被全媒介的舆论空间所包围),而是继续在影院外进行,在微博、微信、电视、多媒体、大众报刊传媒上,在受众的日常生活中,在一个全媒介的话语空间中继续进行。电影观赏不再仅仅限于梦幻般的影院观赏,在电视上、网络上、移动媒体上,都可以随时观看,电影形态也不再局限于银幕电影,草根化、世俗化、粗鄙化的微电影也颇为喧闹——种种美学现象让我们想起现代美学中曾经广泛讨论过的关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或“审美活动的日常生活化”的命题。在这种背景下,在消费行为与青年文化的大狂欢中,高雅艺术与大众通俗艺术的界限与鸿沟被抹平了,甚至艺术观赏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也消失了,原来的经典的美学秩序与艺术等级遭遇解体。

       在微时代,一些电影(如被称为“现象电影”的电影)的票房高低似乎不再与电影品质有绝对的、直接的关系。“艺术品质”一般的小成本电影能够“轻易”获取令人瞠目结舌的高票房,甚至公认质量差,无论专家还是普通观众都一直批评吐槽的“烂片”也能引起轰动,也会有不错的票房。电影成为一种“低度艺术品质”的大众艺术形态,艺术向文化降解,艺术现象向文化现象扩散。相应地,正统的电影艺术批评也往往遭受失效、失语的窘境。

       这似乎是一个电影本体消失的年代,电影的外部因素如话题性、时尚性、明星效应等的重要性压倒了电影的艺术、语言、形式等的本体因素。很多时候,看电影已不再是欣赏艺术和表演,而是花钱买谈资,以及适应年轻人恋爱与社交需要,是“伴随性”的生活方式之一种。微电影、网络剧更是如此,它们或很“草根”或与商业关系密切,尽管艺术表达往往比较粗糙。

       电影批评是电影传播和意识形态再生产的重要方式。但与电影生态的巨大改变相比,微时代电影批评的生态、形态、写作方式和传播方式、功能价值等也都在发生着巨变。

       新时期以来,电影批评的历程是一个呼唤电影艺术本体、关注电影艺术美的过程。但因为电影是一种以大众文化性为主导的艺术门类,是一种满足观众世俗理想的“世俗神话”。就此而言,艺术形式方面的标准逐渐成为一种“弱指标”。以品位、精致、韵味、意义等为宗旨的形式批评、艺术批评有时就难免“削足适履”、“南辕北辙”了。电影还是一种“强视觉艺术”,以画面为主要媒介,声音元素、外在情节和人物的行为动作,尤其是对话语言等,都在接受交流中居于次要地位。微时代的电影长于造型,弱于表现心理,更不适合表现诸如个体意识、个人记忆、梦境与幻觉、心灵自传、叙事游戏等“艺术电影”、“作者电影”所擅长表现的内容,它是面向大众的、通俗化、消费型的艺术。

       电影艺术批评还面临的一个矛盾和悖论是,电影的艺术性与票房(一定程度上的受众美誉度和欢迎度)常常不成正比,专业的、学院的批评往往遭遇尴尬,艺术批评失效、失语。比如,《失恋33天》艺术性很一般,几乎没有情节发展,流水账,对话太多,是“电视剧化”的电影。《泰囧》遵循类型电影的创作规则,小人物、小情怀、公路片,但也很难说在艺术上有多大的创新,更不用说《小时代》,在主流媒体和一些知识分子影评人的批评中票房逆势上扬。《私人订制》也是如此,一边是“恶评”贬斥不断,一边是票房屡创新高,甚至还出现了匪夷所思的“负口碑”营销,越骂票房越好。

       毫无疑问,要进一步解析《失恋33天》、《泰囧》、《小时代》、《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甚至《富春山居图》等的高票房奇迹或怪相,除了艺术分析、档期、营销等的产业分析外,还可以有受众心理、文化心理、象征性寓言、社会话题、议程设置等的文化分析。

       在今天以网络、博客、微博等新媒介为载体的电影影评迅猛发展,在新媒介、全媒介的背景下,观众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可以发表议论和评价,可以吐槽,而观众网络影评对票房的影响力在不断上升。甚至有的导演雇佣水军帮助宣传营销,直接证明了网络影评的不可小觑。但电影的网络批评也面临诸多问题。如何规范化?要不要规范化?能否使其真正起到让受众辨别影片优劣,推动电影产业健康发展的作用?这些问题都是应该关注的。

       总之,在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背景下,电影批评的形态、功能等都正在发生着巨变。言简意赅、网络体、微博体的影评客观上鼓励用最简括的文字抓住影片最核心的问题,也许直接表达意见(赞!或是衰!)最能抓住眼球。——简言之,就是电影批评的“微批评”化了。

       随着多媒体时代甚至全媒介时代的来临,电影的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并未消失,相反是更为重要了,只是这个公共文化或公众舆论空间的形态、方式等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天生具有商业性和大众文化品性的电影为现代文化转型以来的大众文化空间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克鲁格在论述电影时为强调庶民观众的能动主体作用而把电影比喻为一种类似于“巴别塔”的“建筑工地”。在建筑工地上,不同的话语交汇冲突,形成了巴尔特所说的“多重意义”。正是电影文本的这种“无可避免的多重性”使得它能“以其丰富多样的结构和魅力,为观众提供参与的机会,成为彻底开放和民主的公众空间中的一种运作范型。由于这种空间需要想象的介入和争辩,它成为基础广大的、志愿结合的汇集地。从而形成舆论性的公众话语”[1]。这种面向大众的公众话语空间在今日中国仍然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甚至不妨说“启蒙”的一部分未竟之业,也得依靠这种公众话语空间来完成。事实上,就中国的大众文化来说,它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仍然起着一种无法替代的进步作用。与知识分子一直以来掌握着至高无上的话语权的高雅艺术相比,天生具有平民精神、商业价值和大众传播媒介特性的电影恰恰以“无可避免的多重性”使得它能够以其丰富多样的结构和魅力,而为广大观众提供参与的机会,成为开放和民主的,能够产生多重意义和舆论导向的公众空间。正如克鲁格所指出的那样,它成为启蒙的训练场,也成为基础广大的、自愿结合的民意汇集地。这种人际关系便是通向启蒙的最佳途径。

       正是在电影的传播和接受的当下过程中,多种文化因素或隐或现地发生作用了,多种意识形态也进行对话,或冲突或交汇而产生新质,新的公共话语空间也由此产生。

       但在一个微时代,电影的公共空间则呈现出新的特点——公共话语空间的跨媒介扩展、全媒介延伸。电影的传播和公共空间的打造绝非止于影院观看,而是与网络等多媒体全方位展开、多元化建构,这是全媒介时代的“众声喧哗”。当下电影网络批评崛起正是其表现之一。就电影批评的角度而言,面对“艺术批评”、“形式批评”的失效,再加之电影外部环境的市场化、国际化趋势和体制改革的深入,尤其全媒介语境导致的电影传播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电影网络批评的崛起是势所必然的。借助于电影的跨媒介传播,这个空间的启蒙意义无疑更重要了。

       这个公共文化空间具有明显的青年亚文化特性。首先,具有明显的青年亚文化特性的电影正在崛起。这些电影通过影像执着地表达着他们这一代人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他们是“视觉思维的一代”,也是“感性至上”的一代。他们可能“娱乐至上”,也可能有点“物质主义”,他们主导的青年流行文化具有“易变性”,一会儿“哈韩”,一会儿“哈日”;他们耽于娱乐,却不太关心是否会“娱乐至死”。

       毋庸置疑,大部分“现象电影”都与青年受众有关,大多为青年题材且多为爱情轻喜剧,堪称一股内地电影的青春浪潮。在这些电影中,青春仿佛变成为一种以都市为核心背景的物质和文化消费的载体。影片往往风格清新,影像时尚,声色华丽,而且还玩弄叙事游戏,常有时尚题材与欲望主题的隐晦表达。这些电影虽然在艺术上差强人意,也被批评为个人主义、物质享受至上等,但他们的确体现出回归个体、感性、物质,回到“小时代”的当下青年文化特点。

       其次,以这些电影为主体,形成了一个青年性的公共文化空间。显然,不“潮”的、心态不年轻的人是无法进入这个空间的。它以喧闹嘈杂、无序、无厘头在拒斥老年、中年文化。在这个公共文化空间中,80后、90后、00后的青年在长大成人。他们正从边缘逐渐步入社会,不再在社会的边缘嬉笑颠覆,而是渴望物质、安全、理想兼具的有质量的生活,他们与社会有更多的磨合,即使是叛逆与抵抗,也是一种不那么激烈、直接的“微叛逆”或“软叛逆”、“微抵抗”或“软抵抗”。他们常常不理会“精神导师”、主流媒体们的教导或鞭挞,而是用自媒体表达自己的意见,更会用“脚”投票,用购买电影票、组织“粉丝团”的方式,用刷刷上涨的票房发出他们的声音。他们有更多形而下的、物质的梦想,他们更在寻找和树立自己的青年亚文化、青年意识形态代言人和青年文化偶像。

       总之,微文化,几乎是青年文化的代名词或者说是青年文化的绝对载体。微时代,我们不放弃,不抛弃,我们将在顺应中创造新文化。

标签:;  

关注微观时代的精神状态--微观批评的兴起与公共文化空间的重构_艺术批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