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是现时代管理精神的精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时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精神论文,精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是现时代管理精神的精华。这是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的根本性质。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性质,对于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主义管理实践的根本指导作用,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哲学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理论化、系统化的集中表现。马克思曾经讲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1〕。所谓时代精神, 就是指概括地反映了某一特定时代的本质特征和内在必然性、代表着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对人们的思想和实践活动起着长期普遍的主导作用的文化形态,它是一定时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人们对时代精神的反映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哲学是从总体上把握时代的内容,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它以该时代的具体科学为中介,通过哲学家头脑的抽象,把人们在处理自身同外部世界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活动和过程中最珍贵、最精致、最深刻的智慧和思想提炼、概括、集中到哲学里来。哲学就是用这样一种特殊方式来把握自己时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的。我们所说的真正的哲学,也就是真正触及到自己所处时代的脉搏、映现出自己所处时代的精神、从而真实地把握了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并推动该时代前进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的哲学,是现时代精神的精华。现时代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是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和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界的时代。在这一时代,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所体现的批判的、革命的意义和对新世界的追求与创造精神,是主要的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集中这种时代精神而创立的。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又立足于当代的社会实践和科学认识,把新的时代精神不断集中到自己的体系中来。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现时代,是现时代精神的集中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同时代一起前进,反映时代精神,推动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管理领域而形成的一门哲学学科。它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高度概括,是现代管理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现代管理实践的哲学指南。因此,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是科学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现时代管理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系统。它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即所谓“元哲学”。此外,它还包括各分支学科或应用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学科,是对自然、社会、思维各个领域中的“元问题”的研究。例如,在社会领域中,教育、经济、法律、文化等都是具有“元问题”性质的领域。对这些领域中“元问题”的研究,就相应地形成了教育哲学、经济哲学、法律哲学、文化哲学等既具有哲学的理论性又具有明显的应用性的哲学学科。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就是属于这一类哲学的应用学科。
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管理实践相结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管理问题,从思维和存在的角度,科学地阐明现代管理的本质、规律和内在机制,直接提供适合于社会主义管理实践的管理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就是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所研究的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关系问题展开的,都是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关系问题在不同侧面的具体表现。例如,所谓管理决策,就是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的反映,即两者的认识关系问题;所谓管理控制,就是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的改造,即两者的实践关系问题;所谓管理效益,就是管理客体对管理主体的意义,即两者的价值关系问题。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的理论形态主要是哲学的,而它研究的内容则主要是管理方面的,是一种哲学形态的管理理论。
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管理科学的桥梁。它一头联系着哲学理论,另一头联系着管理理论。哲学既通过管理哲学概括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又通过管理哲学指导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实践的概括和指导,主要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对现代管理理论的概括和指导来实现的。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和应用学科,在为社会主义管理实践制定科学的管理观和方法论原则的时候,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并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20世纪是管理的世纪。瑞士经济学家肯德讲:“19世纪是工业世纪,20世纪则作为管理世纪载入史册。”〔2〕20 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管理实践和管理科学迅猛发展,硕果累累。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就是根植于管理科学这块沃土上的。
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理论。人类的管理活动大致分为两个层次,与此相应,管理科学也大致分为两个层次。
管理活动的第一个层次是各种具体管理活动。例如,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军事管理、教育管理,等等。这是管理活动最基本的层次。研究该层次管理活动的,是各门具体管理科学。例如,经济管理学、行政管理学,等等。这类管理科学研究具体管理活动的管理方法、组织、功能、模式和过程。它们具有技术性较强的特点,可以直接转化为管理人员的实践活动。由于人们管理活动领域广泛,形式多样,因而各个层次的管理科学门类繁多。另外,管理活动本身又是多层次的,所以每一种管理又有不同的层次。例如,经济管理就分为工业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商业经济管理;工业经济管理又分为公司管理、工厂管理、车间管理,等等。这方面的管理理论都是对管理实践的直接反映。
管理活动的第二个层次是管理活动的一般,即我们通常泛指的管理活动。这种管理活动的一般,是对各种具体管理活动的抽象。进行这一抽象概括并在此基础上对管理活动的一般方法、模式、过程等进行研究的理论,就是理论管理学,即普通管理学。这类管理科学通过各门具体管理科学同管理实践相联系。同具体的管理科学一样,它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但是,同具体管理科学相比,它同管理实践的联系更间接一些,因而也就有更广泛的指导意义。它的特点是更抽象并因此而理论性更强。由于管理活动是一个多阶段的发展过程,包括许多独具特色的活动和因素,所以一般管理学又有许多分支,例如,管理决策论、管理组织论、管理职能论、管理心理学,等等。
管理科学的两个层次都反映了管理活动的共性,因为理论的本质就是反映同类事物的共性。但是,第二个层次比第一个层次更抽象化、更理论化,反映的内容更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因此,一般管理科学研究的内容和管理哲学研究的内容更为接近。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就是从现代管理科学特别是从现代一般管理科学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是直接以现代一般管理科学为材料,又比现代一般管理科学更高的理论层次。
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不仅概括和总结了现代管理科学,而且概括和总结了现代自然科学。现代自然科学的某些观点和方法,在现代管理中具有方法论意义。为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现代管理运用了大量的现代自然科学知识,这些现代自然科学知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例如,系统论中的整体与部分、控制论中的信息与反馈、耗散结构论中的有序与无序、模糊集合论中的取大与取小、电子计算机中的硬件与软件,等等。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就反映了现代管理中运用的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所体现的哲理。
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科学地揭示了管理活动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就是关于管理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认为,作为哲学范畴的管理,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目标所从事的对系统的一种协调活动。从本质上讲,管理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特殊的实践活动。
管理活动首先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社会实践。这不仅在于管理活动同其他社会实践一样,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基本特征,而且还在于它在整个人类社会实践的总体中具有永久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管理活动具有永久性。因为管理活动纵贯于整个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在整个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管理活动始终是一项不可缺少的社会实践。无论是古代社会或现代社会,都始终存在着管理,特别是现代社会,管理活动得到空前发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起着十分广泛而重要的作用。在未来的社会中,管理活动也不会消失,而且还会愈显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愈显其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以至整个人类社会都成为一个管理系统。在人类社会的全部实践中,管理活动与生产活动一样古老,比科学实验也要悠久一些,还比阶级斗争出现得早,在阶级斗争消灭以后,仍将继续伴随人类历史存在下去。管理活动的这种永久性,是客观的、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管理活动具有普遍性。因为管理活动横贯于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管理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形式、各个领域都是不可缺少的。人类的社会生活大体上可以分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等形式和领域。如果将人们在某种特定环境条件下的生活也称为社会生活,那么社会生活还可以分为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机关生活、航海生活、航空生活等形式。这些社会生活,只要是作为“社会人”的生活,都无不处于一定的管理之中。而且,不管个人的意愿如何,也不管特定的管理与特定的人们的价值关系如何,这些社会生活总是由管理维系着的。管理活动的普遍性也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在人类的全部社会实践中,管理活动因其具有永久性和普遍性,成为人类基本的社会实践,同时,还因其所处的特定地位和所起的特定作用,而成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与人类的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科学实验等社会实践相比较,管理活动具有更广的普遍性和对其它社会实践的明显依附性与巨大制约性。
在人类社会实践的总体中,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科学实验三大基本实践,以及其它各种社会实践,都是指某种特定社会活动范围内的实践活动,而管理活动则不同,它存在于社会活动的一切范围之中。因为一切社会活动要得以顺利进行,都要给予严格而科学的管理。在人类的全部社会活动中,管理活动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管理活动对其他社会实践的广泛的渗透性,决定着它较其他社会实践具有更广的普遍性。
管理活动不是一项独立的实践活动,没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对象,而是贯穿于其他社会实践中的。它的全部实际内容和一切具体形式,都要以其它社会实践为“载体”,依附于其它社会实践,不能离开其它社会实践而单独存在。其它社会实践,就各自有着特定的社会活动范围来说,它们可以彼此相对独立的存在,而管理活动如果离开了其它社会实践,则没有存在的余地。例如,在阶级斗争产生之前和消灭之后,就不存在阶级斗争的管理活动,在科学实验尚未独立出来以前,也没有科学实验的管理活动,等等。管理活动这种对于其它社会实践的明显依附性表明,它在社会实践的总体中,同其它社会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这种紧密联系就恰恰表明了管理活动的特殊性。
管理活动虽然要依附于其它社会实践,但这并不意味着管理活动只能是消极被动的、无所作为的,相反,它作为一种永久性和普遍性的基本社会实践,有着积极的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集中地表现在它对其它社会实践有巨大的制约作用。无论什么社会实践,要得以顺利开展,必须要有科学管理,其它一切社会实践的进步都必须通过管理活动的进步来实现。生产实践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现代的社会化大生产,其间的每一历史进步,都是通过管理活动的不断改善而实现的。在现代企业中,当其它条件基本相同的时候,由于管理活动水平和方式的不同,往往会导致企业之间生产上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巨大差异。管理专家法约尔,曾就任法国一家濒临破产的矿业公司的总经理。当时,他用来挽救该公司的手段,不是增加新的设备和技术,而是采用新的管理方式。他说:“尽管矿井、工厂、财源、销路、董事会、职工同原来都是一样的,只是运用了新的管理方式,公司才以同衰落时一样的步调复兴和发展。”〔3〕无数事实说明, 其它社会实践的诸因素只有通过管理活动才能变成现实的社会实践,其它社会实践的量的渐进和质的飞跃,都要有相应的管理活动才能实现。管理活动对其它社会实践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有一种加强和放大的作用。管理活动正是通过对其它社会实践的巨大制约性来发挥其特殊作用的。
管理活动的特殊性还表现在管理的任务上。管理活动的任务不象其它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那样,是为了发现客观事物的规律,或改变事物的存在形式,直接获得一定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实际上社会管理者很少亲自进行这样的活动。社会管理活动的任务是“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4〕。从而使集体有一个良好的结构, 把各种活动引向共同的目标。这正如一个乐队指挥,他并不直接作用于各种乐器,他的任务是指挥演奏者,通过对演奏集体的组织、指挥和控制而达到演奏的目的。
总之,人类的管理活动是多方面的,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这些不同形式的管理,都有自己特殊的对象、目标、方法和活动规律,但就一切管理都是受人类干预、控制的一种协调活动来说,它们又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有着一般性或共性。管理活动的一般性或共性表现在许多方面,但最根本的就在于它是人类的基本的、特殊的社会实践。管理活动的这种一般性或共性,是由其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决定的。管理活动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是管理活动共性中最基本的层次,而且是由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揭示出来的。
由于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科学地概括和总结了现代管理科学和现代自然科学,正确地反映了管理活动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因而是科学的管理观和方法论。管理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辩证发展过程,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改造客观世界、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的完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的基本观点。以这些观点作指导,从事管理实践而形成的关于管理的基本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的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中,管理观和管理方法论是辩证统一的。其中管理观是主要的、根本的,它是管理方法论的基础和指导。没有科学的管理观作指导,没有对管理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就不能顺利地研究和正确地运用管理方法。但是,管理方法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它要体现和影响管理观。没有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科学的管理观也不能得到具体体现和贯彻,最终只能流于空谈。
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作为科学的管理观和方法论,对于管理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管理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成为现时代管理精神的精华的最突出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务不仅是解释世界、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指导社会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同样,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的管理哲学,也不仅是要从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关系的角度说明管理的本质、规律和内在机制,更重要的是指导各个领域的管理实践活动,帮助人们总结管理经验,改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
管理活动是以人为主体并部分以人为客体的社会活动。人的行为总是以一定的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的。在管理活动中,无论是作为管理者的人或作为被管理者的人,都要用一定的观点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这就是管理观和管理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就是科学的管理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人们从事管理活动的直接的哲学指南。
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对管理实践的作用,就是为管理者提供科学的管理观和方法论。科学的管理观和方法论可以通过武装人们的头脑,直接指导管理活动的进行。作为指导行动的管理观和方法论不同,其管理活动的结果也就会不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管理者,如果能把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同具体管理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能付诸管理实践的话,那么,他就既能顺利进行常规的管理,又能高屋建瓴,有所创新,开拓新局面。反之,或者是以其昏昏,使人昏昏,或者只能做一个庸庸碌碌的事务主义者。同样,一个被管理者,如果没有用科学的管理观和方法论作指导,完全被动地适应管理者的指挥,就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突出的贡献。所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树立科学的管理观和方法论,对于管理实践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有着直接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对于管理者尤为重要。一切管理理论都是建立在一定管理哲学基础之上的,一切管理者都要受一定管理哲学的指导。管理哲学贯穿于现代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时时刻刻都在跟随着、教导着管理人员,影响着管理人员的观念、精神、意志、目标、思维和决策,不论管理人员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是指导管理人员(包括厂长、经理、领导者等)从事管理活动的科学世界观、认识论、价值观和方法论。无论何人,要成为一个深谋远虑、有所成就、无愧于时代的管理人员,必须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武装头脑,按照科学管理观和方法论去从事一切管理。许多急于实现现代化的国家,虽然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仿效过最完善的经济制度和方法,而结果却成效甚微。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那些国家中执行管理制度的人和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的人还不是现代人,他们还没有掌握现时代管理精神的精华,即用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作指导。
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管理、企业和社会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要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技术,而且要有科学的管理哲学作指导。现代管理中有些问题并不是技术性质的,而是哲学性质的。任何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具有科学的企业哲学和企业精神。否则,尽管有了先进的机器和设备,有了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技术,也难以保证它成为最佳管理的企业。所谓“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用户就是我们的上帝”,“服务第一,利润第二,利润不过是社会对企业投的信任票”等等说法,都属于企业哲学和企业精神。这些“软件”,是非常重要的。我国活力28集团之所以能够从10多年前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微利企业,发展成为颇有知名度、跻身全国轻工200 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如一地坚持了以人为本,积极倡导和培育了企业精神——“活力”精神,并以此凝聚职工队伍,把“敢为人先的风险意识、灵活善变的经营策略、争创一流的竞争观念、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逐步变成为广大职工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有的企业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这也是一种企业哲学和企业精神,只不过是一种错误的企业哲学和企业精神罢了。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和清除一切错误的企业哲学和企业精神。在国内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中,任何企业都要在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的指导下,建立自己科学的企业哲学,树立自己科学的企业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是企业哲学和企业精神的核心和基础。它代表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心理定势和文化定势,把传统管理体系只重物转向了重视人的精神需要和价值追求,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打开了通道。它开创了现代企业管理的新思路,认为工人不只是简单的“经济人”、“社会人”,同时也是企业和社会的主人。这种对人更全面、更深情的关注,是人类的又一次进步。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一个良好的、适于人的价值和人格充分自由、全面发展的“小气候”,是每一个人心灵的向往,是发挥人的创造力的根本所在。无论从企业的自身发展,还是从企业的社会属性来看,企业都不应只是生产、盈利的场所,用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教育广大职工,提高人的素质更应是我们社会主义企业的价值取向。一个企业的企业哲学和企业精神往往与企业家的素质、个性密切相关。一个企业家的成功代表着一个企业的成功。在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企业中,优秀的企业家应当用正确的企业哲学和企业精神把职工各自的追求、爱好、利益统一到企业的集体标准上来,创造出一种适合企业情况的哲学氛围,以激励人、培养人,使企业的价值观和人生的价值观达到完美的统一。
用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指导管理实践,对于搞好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具有更大的紧迫性和更加现实的意义。科学管理是社会主义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要搞好社会主义企业,必须切实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目前,影响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质量和效益的因素较多,技术落后、设备落后、管理落后等,均严重遏制着国有企业的发展。但是比较来说,管理似乎更为落后。根据国家计委技术经济研究所1993年对北京、上海等8省市2586家企业亏损原因的调查, 影响企业亏损的宏观管理因素和政策性因素仅分别占9.2%和9.09%,而企业自身经营管理因素则占81.71%。现在一些企业管理不严,纪律松弛,浪费严重,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在这种情况下,怎么会有生产经营的质量和效益呢?科学管理是现代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必要条件和内在要求,是企业生命之所在。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以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为指导,从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关系的角度,研究企业管理中的各种问题,揭示管理的客观规律,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是多方面的,不仅要注重生产管理,还要搞好经营管理、成本管理、资金管理、技术管理、队伍管理,要建立一套完备的科学的管理体系。企业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是一种文化,它受着社会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特别是哲学思想的影响。加拿大学者克·霍金森说过:“哲学是管理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核心部分,不论管理者是否意识到这一点。”〔5〕现代管理的时空跨度大,信息流量大, 需要处理的关系十分复杂,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具有较强的哲学思维能力。“就管理者是组织成员中的特殊阶层来说,他们的哲学素养有助于增强他们处理组织事务的权力和对组织事务的理解力”〔6〕。从这个意义上讲, “倘若哲学家不会成为管理者,那么管理者必须成为哲学家”〔7〕。 只要企业的管理者以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为指导,认真改善和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就可以在不增加设备、投资和人力的条件下,大大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及其管理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改善农业生产的管理,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就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同样,在许多工业企业里,通过合理改组和管理,实行租赁制、承包制、厂长负责制等新的管理体制,在没有增加设备和人力,也没有增加投入的情况下,有的生产能力提高20%—30%,有的还提高50%,有的甚至提高一倍。这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对于社会主义管理实践的巨大作用。
毛泽东同志讲:“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8〕只要我们深入研究和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管理干部和广大职工认清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的性质和意义,掌握其基本精神、观点和方法,自觉地运用于管理实践,必将大大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21页。
〔2〕转引自(苏)波波夫著《管理理论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
〔3〕转引自(日)占部都美著《现代管理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5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67页。
〔5〕〔6〕〔7〕(加)克·霍金森著《领导科学》,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第12页、第16页。
〔8〕《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第383页。
标签: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管理科学论文; 哲学基本问题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现代主义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生活管理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