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本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质论文,准确论文,完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理论性概括,这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清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两年多来,理论界在学习、理解、阐述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本质论时,分歧意见颇多。为了准确、完整地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山东师大政法系研究生与导师举行了一次研讨会,发言者从不同角度谈了个人学习体会。现选出五篇在这里发表,相信对加深学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有益的。
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本质
初新才
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讲话在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时,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并且放在突出的地位上。同时,邓小平同志还指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都说明了邓小平同志对发展生产力的高度重视。
邓小平同志把发展生产力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经过充分酝酿、思考后才提出来的,在时间上有一个递进的关系。
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观念和“加快发展生产力”的问题,这时是提出社会主义发展的总的目标,同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念,后将这一观念发展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84年,邓小平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我们的政治路线,是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除非打起世界战争。”1985年,邓小平同志又说:“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在这里,邓小平同志已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效率和制度合理性联系在一起了,而不仅仅把发展社会生产力视为一种任务。1987年,邓小平同志再次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认为中国目前的发展状况对社会主义来说还“不够格”。这里,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生产力标准问题,即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社会主义的质的标准。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最终把发展生产力确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同志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且摆在突出的地位上,引起了理论界的瞩目和争论。有的同志提出,发展生产力是一切国家、一切社会形态的共性,为什么把它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呢?关于这一问题,仅仅从理论上回答,是不够的。邓小平同志把发展生产力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现代的国情出发,得出的深刻结论。这一理论主要是从现实着眼,具有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功效,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的务实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体说来,其主要依据为:
第一,将发展生产力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为了突出拨乱反正的针对性,将人们从对社会主义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中解放出来。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为什么没搞清楚?从理论上来说,就在于忽略了甚至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个基本观点。我们党从1957年起,改变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到60年代前期形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在生产关系上追求“一大二公”,没有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因而经济的发展非常缓慢,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本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但“四人帮”却鼓吹“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使社会主义与贫穷划上等号,这就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声誉。因此,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解决好”。他还说:“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可见,“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发展生产力,显然是有鉴于沉重的历史教训,要努力纠正几十年来对发展生产力的忽视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曲解。这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都有利于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将发展生产力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要求提出来的。现在,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特别尖锐。1987年4月,邓小平同志就实事求是地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小平同志讲的“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实质上就是指生产力不够格,远没有达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生产力状况和要求。目前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少,使社会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二是一部分现代化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平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同时存在;三是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和贫困地区,同时存在;四是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的科学技术水平不高,文盲、半文盲还占总人口近四分之一的状况,同时存在。总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是比较低的,用生产力标准来衡量我们搞的社会主义是不成熟的。因此,邓小平同志把发展生产力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并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摆在突出位置上。
第三,把发展生产力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针对当代世界的实际提出来的。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范围的新科学技术革命日新月异。资本主义世界一方面存在诸多深刻矛盾,另一方面,在新科学技术革命中不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少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生产力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这个情况使社会主义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这样的压力和挑战面前,社会主义应该作出怎样的战略决策?唯一可能和正确的选择,就是努力发展和提高自己的生产力,使社会主义在这方面应有的优越性进一步显示出来。认清这种形势,把生产力摆在突出的地位来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具有新的时代内容。
把发展生产力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人感到难以理解。确实,孤立地依据生产力标准,在实践中无法区分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要正确理解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应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联系起来,全面地、辩证地把握。片面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都是不正确的。因为邓小平同志的本质论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他在强调生产力重要性的同时,并没有忽视生产关系的质的规定性。譬如,他在1986年接受美国记者电视采访时就说过:“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这就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根本手段和终极目的统一。我们只有抓住这几个统一,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邓小平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视角
张同奇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谈话所概括的社会主义本质内容中,没有明确提到公有制。有人据此认为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我认为这是对邓小平同志论断的片面理解。对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即全面的和发展的观点来理解,要从这一理论的形成过程和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进行系统的考察,这样就会得出公有制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正确结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楚的。应当承认,从马克思到毛泽东,在主张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更多地强调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更多地强调了社会制度方面的特征。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譬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讲的社会主义,所讲的消灭剥削和实行公有制,是以发达的资本主义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前提的,所以他们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中,革命的基本点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我国,受“左”倾思想的长期影响,片面强调生产关系,认为社会主义就是“一大二公”,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四人帮”更提出了“穷社会主义”的谬论,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迅速发展。鉴于历史上的惨痛教训,邓小平同志从总结历史经验和拨乱反正的角度出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则较多地论述了生产力这一层次。邓小平指出:“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要全面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首先应认清它产生的历史背景,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邓小平同志强调生产力,他却从未忽视生产关系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从未忽视公有制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性问题。
粉碎“四人帮”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初步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拨乱反正,把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社会主义的不正确认识转变过来。针对“四人帮”提出的“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的谬论,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的,它就站不住”,“我们拨乱反正,就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正是基于这一点,在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极力倡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一个根本性的战略转变。邓小平提出的80年代三件大事的核心是经济建设。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而且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如剥削制度的消灭和生产资料的公有、按劳分配、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恢复,是重新对社会主义进行正确认识的开始。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初步形成阶段。这一阶段,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在全面改革中进行的。继农村改革成功之后,从1984年底开始,党把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放在城市,并相应地开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从而党开始重新构建关于社会主义任务和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的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党的十三大报告,阐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并列举了这一理论的十二个基本点,构成了“特色理论”的大体轮廓。在这一理论形成过程中,邓小平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一再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从两方面逐渐展开并初步成形。第三个阶段,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全面形成阶段。以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邓小平主要从生产力的高度来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指出社会主义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要使生产力得到最快的发展,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依据。只有生产力迅速发展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社会主义才有生命力,才有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这一新的论断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个质的飞跃。但是,邓小平的这一论断并没有抛弃他以前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表述,而是在以前论述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在把公有制为主体这一社会主义本质作为前提的条件下,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的更准确的概括。发展生产力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共同构成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他始终是从两个视角来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一方面,为了划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原则界限,确保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进行,他多次论述了公有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动摇的地位。邓小平指出:“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现在讲的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下开展的。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正是由于在这一点上毫不动摇,才使得我们能够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国际剧烈动荡的环境中处变不惊,在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几度泛起并酿成动乱的情况下,确保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固。但仅仅从这个视角来把握社会主义本质是不够的,所以在另一方面,为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邓小平还从社会主义发展的条件性,社会主义对生产力发展的依赖性和不断突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角度来把握社会主义本质,他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正是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才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我们所进行的改革开放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正因为这样,才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不断繁荣、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邓小平正是从两个视角的统一上来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既看到社会主义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看到社会主义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二者缺一不可。
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不是社会主义本质
姜秋实
邓小平在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时,没有提到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那么这两点是不是社会主义本质呢?这是个重要的原则问题,我们必须作出明确的回答。只有正确地解决这一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才能真正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说:“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这就是说,决定一个社会的性质的,主要是该社会的生产力状况以及同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判断一个社会的性质,首先要看它的经济基础。既然与一定的生产力相联系的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的性质,那么,作为生产关系基础的所有制的状况,必然同社会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社会主义社会就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早就讲得明明白白。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向全世界宣告:“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
一切剥削制度的经济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怎样才能消灭剥削?是仅仅依靠发展生产力来消灭剥削吗?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有了很高的生产力水平,为什么不能消灭剥削呢?可见,要消灭剥削,还是必须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
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怎样才能消除两极分化呢?世界历史已经表明,各种私有制社会不可能消除两极分化。封建社会的农民为平均地权奋起抗争过,结果是以失败而告终;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思想家主张消除经济上的不平等,最后也不过是一个美丽的肥皂泡。20世纪的现实告诉人们,只有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两极分化。在公有制条件下,采取有利于劳动者的分配制度,以人们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由此可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同公有制、按劳分配是同一的。它们是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同样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否也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呢?对此,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出发,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公有制和其他所有制形式,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是主体和补充的关系,即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关系。我们是在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础上,允许、鼓励其他经济成份和其他分配方式的存在和适当发展的。我们知道,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因此,作为主体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决定了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也是我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既然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同样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那么,为什么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新概括中没有提到这两点呢?
首先,不提不等于否定这两点。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没有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不能实现的。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许多谈话中对这个问题讲得非常清楚。
关于公有制与社会主义关系的问题,邓小平讲得很精辟。他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我们的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过去四年我们就是按照这个方向走的,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可见,坚持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不搞两极分化这两条原则,如果把这些排斥在社会主义本质之外,那就不可能坚持社会主义。
关于按劳分配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邓小平也有深刻论述。他说:“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就是说,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不会产生资产阶级,因为我们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到本世纪末,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方法,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理。”从这些论述可以明白不误地说明,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本质题中应有之义。
其次,没有突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与目前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特点有关。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准确、科学的讲法是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而不能再象过去那样只讲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了。虽然,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不能仅局限于说明初级阶段,而应当对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适用,从社会主义的最终要求讲,当然是要实现单一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但是强调这一点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行政策。这样,在表述上就有一定困难。
最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突出了追求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性。邓小平同志经常讲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共同富裕。为了突出这一目的性,没有提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因为这两点虽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但是相对于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这两个原则来说,只具有前提条件和方法手段的意义。这就是说,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与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不处在同一个层面上,它们本身至多是一种阶段性的目的,而不是最终目的。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既然是在突出目的性,因而对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就没有必要加以特别强调了。
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特征的关系
崔良桐
科学社会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很多,但他们都没有直接论述过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也没有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个科学概括,而在他们的著作中却描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共产主义原理》、《资本论》、《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党中的倒退倾向》等著作中,都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在经济上,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生产,按劳分配;在政治上,消灭阶级和阶级剥削,建立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在思想上,无产阶级思想占统治地位,集体主义代替个人主义,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在这些诸多特征中,主要有两点,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二是按劳分配,其它都是二者的派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此,社会主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资本主义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按资分配。一句话,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的特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指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就是邓小平同志所概括的五个方面。社会主义的特征是指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理论界意见分歧不大,而对于社会主义的特征,论者的看法差别较大。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的特征是社会主义的外部表现,是现象。我认为,这一观点是不恰当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种事物具有多种属性,但有着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之分。本质属性作为事物的具体化,是事物本质的进一步扩展;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就可以更加深入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如果把社会主义的特征看作是社会主义的现象,而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那么社会主义的特征就不再是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志。另外,现象的东西是不稳定的,易变的。如果把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看作是现象,就等于说它们是不稳定的、易变的,因而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就可以不坚持,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特征的关系,必须全面领会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特征的内涵。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论,包含着三个层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属于第一个层次,主要讲的是社会主义生产力方面的内容:“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属于第二个层次,主要讲的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方面的内容:“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属于第三个层次,它不仅涉及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且还涉及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三个层次之间具有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首先,就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关系来看,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手段。其次,就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关系来看,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目的,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再次,就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来看,发展生产力就是目的,而解放生产力则是手段。由此可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其它一切都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只是社会主义的手段。从社会形态更替方面讲,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在代替它以前的旧社会制度的时候,最初在客观上都是解放生产力,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一次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都是如此。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都是前所未有的。所不同的是社会主义自始至终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而其他社会只是在它们发展的一定阶段上能够解放生产力,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一旦到了后期就必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即使如此,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在不改变自己的统治地位和不放弃政权的条件下,也要通过对生产关系作某些微小的改良和改革,以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否则,他们的生产和消费就会停滞或倒退。由此可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是社会主义特有的现象,而是一切社会形态更替和每个社会形态自身发展都共存的现象。即使将来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或者说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也还要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众所周知,一切剥削制度的深刻经济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要消灭剥削,使广大劳动人民摆脱受奴役的地位,首先要消除剥削制度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生产资料私有制。正因为这样,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庄严宣告:“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使广大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消灭剥削的前提,也是社会主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消灭剥削的另一个前提,也是社会主义另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是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以人民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而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实行的是“按资分配”。按劳分配是直接反对不劳而获的,它是消灭剥削的强有力的经济手段。列宁曾把按劳分配称之为“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正是强调了按劳分配反对剥削和消灭剥削的特征。
邓小平同志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述中,虽然没有把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用文字具体表现出来,但实际上已包含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内容。“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际上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按资分配是产生阶级剥削和压迫,产生两极分化和贫富差别的根源。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就要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用按劳分配代替按资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生产领域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创造了前提条件,消除了产生剥削和两极分化的根源;按劳分配在分配领域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提供了经济手段。邓小平同志曾多次谈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问题,他说:“我们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批判了‘四人帮’那种以极左面目出现的主张普遍贫穷的假社会主义。我们坚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的原则。”由此可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特征,否定了二者,也就否定了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在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概述中,字面上没有出现“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除了以上所述原因外,还有另外的意义,即:一是防“左”,避免脱离我国生产力的实际状况对社会主义作不切实际的空谈;二是与我国现实相吻合,即包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各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状况。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特征之间是一种既相互区别,又内在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本质决定和制约着社会主义特征,社会主义特征从属于和体现着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同志正是抓住了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特征,然后从特征深入到本质,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首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准确完整地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
刘庆刚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用五句话作了概括:“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论断是前所未有的,因此,人们的看法不一是很正常的。
有人认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能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其理由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哪一个社会不是在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呢?把与其他社会相同的东西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强调,就失去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
我不赞同这种观点。因为这种观点实际上割裂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本身固有的联系,孤零零地看待这两句话。我认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五句话之间不是平行的关系,不能将这五句话理解为:社会主义本质一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五句话表述的是一个过程,即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过程,它们是统一的整体,有着内在层次联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真谛,是现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唯一终极的价值取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手段,是实现社会主义最终目的即共同富裕的手段。这五句话之间内含一种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前者是后者实现的前提和手段,后者是前者的最终目的。邓小平同志在这里用了“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等动词,生动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过程,搞社会主义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没有前途的,落后不是社会主义;同样,生产力发达了,却出现了两极分化,出现剥削,大部分人都很贫穷,这也不是社会主义,对此邓小平早就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片面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或不是社会主义本质,而不与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联系起来,是不能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也不能体会出邓小平这五句话的深刻含义。
还有人认为生产力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只有社会主义公有制才是社会主义本质。
我也不赞同这种观点。因为这种观点也是没有把社会主义本质论作为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来理解,割裂了这五句话之间的内在联系。邓小平同志是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统一的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历史唯物论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过来对生产力有促进或阻碍的作用,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毕竟是第一位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既要求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又要求生产力的社会化,没有生产力一定程度的社会化,就没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因而也就没有社会主义,因此,在论述社会主义本质时,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但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并不意味着我们忽略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从邓小平本质论的字面来看,确实没有提到公有制,但实质上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已包含了公有制的意思了,因为在私有制社会里,我们不能设想能够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公有制对于社会主义不是可有可无的,没有公有制,我们就不能保证共同富裕。但公有制毕竟是第二层次的,发展生产力才是第一层次的东西。因此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结合的角度论述社会主义本质是符合历史唯物论的,因而是科学的。过去我们在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过分强调了生产关系的重要性,过分强调了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原则,忽略了生产关系的生产力基础和决定作用,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是社会主义,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构筑社会主义大厦,而没有或很少考虑到生产力水平的实际,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很大的挫折。邓小平同志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角度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正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实践的产物。因此,它既符历史唯物论,又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有具体的指导意义。
如何把握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意义?不少的人着重于从哲学和理论的角度去探讨,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我认为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要实践意义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首先,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反对“左”和右错误倾向的胜利成果。在当前,“左”的表现就是从教条出发,思想僵化,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右的表现就是以资产阶级自由化为主要代表的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想倾向。这两种错误倾向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严重危害,而在今天则以“左”的错误为甚。邓小平指出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把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来讲,这无疑是反对“左”和右错误倾向的有力武器,它使中国改革大业摆脱了姓资姓社的无谓争论,有力地促进了全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更有利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讨。
其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紧紧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反映了时代的大趋势。邓小平同志第一次将生产力引入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这是对社会主义学说的一大贡献,这对于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今的时代是以经济与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谁不注重发展生产力,谁守旧自封,谁就有可能被开除“球籍”,更别说争取社会主义的前途了。邓小平同志将发展和解放生产力摆在首位,正反映了这种时代的要求,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更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它是历史的大趋势,是有强大号召力和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运动今天虽然遭受了挫折,但历史的车轮必将朝着这个方向滚滚向前,任何妄图阻碍它的力量终将被历史所抛弃。
最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反映了我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日益成熟。反映一个党是否成熟,很重要的一点就要看它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合乎实际,是否能够很好地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如果说,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第一次被写入党章,这标志着我党关于民主革命理论和政治上完全成熟的话,那么在党的十四大上,把以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写入党的政治报告则标志着我党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40多年的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所达到的又一次理论和政治上的成熟。
标签:共同富裕论文; 公有制论文; 两极分化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生产资料所有制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属性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按劳分配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