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和谐多层次聚类度量模型研究_聚类论文

企业和谐态多级聚类测度模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型论文,和谐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92(2005)02-0068-05

1 引言

市场中的企业,所进行的产品生产或提供服务,随着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在普遍意义上讲,一定是若干经过专业化分工了的生产要素整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以寻求企业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之道为己任的企业战略研究,将其专注的重点由寻求企业资源(生产要素)异质性优势以获取优势租的资源基础论战略,转向聚焦于寻求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的和谐管理战略[1]。

从生产的角度,凭经验常识,在通俗意义上很容易理解,需要共同作用、缺一不可的生产要素之间协同的概念,或再专门术语化一些所谓的生产要素间的互补性概念。然而,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问题就不单单是对协同、互补性等概念的理解,而需要在定性概念理解基础上的量的把握,以及由此能够得到的管理操作。也就是如何实施由西安交通大学席酉民教授所提出的“和谐管理”。而后者可能更为关键和迫切。

本文在已有的关于和谐和互补性理论的基础上,以企业人和物协同生产的“和谐态”(在一定时间、技术和环境等条件下,企业的劳动、资本、管理和债权等各相关要素方所表现出的一种满意的企业运行和发展状态)概念为出发点,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理论,讨论对企业的和谐态进行测度的具体方法。当企业的和谐态可以进行数量测度时,和谐管理就由一种思想成为一种科学的可操作的企业管理方法。

2 文献回顾

对有关中外和谐思想以及和谐管理的文献在文献[2]中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回顾和评述。本文只对有关和谐的数量分析的文献进行回顾。

就我们的阅读以及对文献的检索,最早对和谐(互补性)进行数量描述是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关于生产函数表述的列昂惕夫生产函数Q=min{L/α,K/β},线性生产函数Q=αK+βL和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Q=AL[α]L[β][3]。列昂惕夫生产函数描述的是两要素间完全互补的情况。例如汽车运输生产的车辆和司机要素,一辆车必须至少配备一个司机。对于这种生产的管理,所谓的和谐问题实际上已成为完全机械的匹配问题。线性生产函数描述的是两要素间可以完全互相替代。例如食品面条制作过程中的手工面和机器面(假设其它因素,比如面条的口感,可以忽略不计)。这种生产的两要素之间不存在和谐问题,实际生产中使用的要素往往是角点解(也即只使用一种要素)。(C-D)函数描述的是现实中更为一般的生产状况。其中既包含了两生产要素间的互补性,也包括互替性。虽然多数研究用C-D函数描述现实生产,但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它用于管理的作用非常有限。列昂惕夫和线性生产函数,其中的参数α和β具有很明显的管理信息,但C-D函数中的参数A、α和β对企业管理来说(至少到目前为止的研究成果),所具有的可操作性的管理信息非常有限:文献中常常使用C-D函数用来说明生产要素Κ和L各自的作用或它们之间的相互替代程度,以及像美国的阿罗教授等用于在宏观上测定所谓的非体现性的科技进步的作用[4]。

许多西方经济学家通过实证的方法,说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类互补性现象。美国North Carolina大学的Tyler教授研究了技术产权与合作的互补性[5]。美国Boston大学的Cooper教授研究了组织人力资源和资本的互补性问题[6]。以美国Stanford大学的Milgrom教授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在代数学格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研究生产函数F(x)的超模态性质,来说明各生产要素间的互补性[7]。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汪丁丁博士,依据Milgrom等人的思路,通过建立概念格,对知识生产的互补性送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以唤起我国学者和管理者们关注互补性现象以及互补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8]。

对组织(或企业)的生产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互补性)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当属西安交通大学席酉民教授。他从系统论的视角,对系统要素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系统和谐的思想。进一步,联系企业现实,对包括具有能动性、复杂性的人的要素的系统进行剖析,对简单的平衡、匹配的协同概念进行了提升,提出了组织中物的谐(匹配)与人的和(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的新和谐观念(英语翻译直译为Hexie)。从企业管理的角度,他提出了两场(外部和内部环境场)、两轨(外部法制和内部规制)和五级嵌套优化模型算法的企业和谐管理方法。然而,由于缺少对和谐度的测定,正如他在《和谐管理理论》中所述:“和谐理论主要集中在思想和方法论层次因而可操作性不强”[2]。

从国内外文献可以看出,虽然都已经对互补性(和谐)现象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但是其研究要么是提出和谐的思想,要么是抽象的数学描述,基本上都不具有现实管理上的可操作性。本文通过建立多级聚类分析模型,对企业的和谐态进行量化测定。

3 企业和谐态多级聚类测度模型

企业作为一个各种生产要素协同生产价值的团队(或实体),各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为了能够进行有效地生产,各要素间必须保持某种协调的关系。若不考虑要素中人的因素,仅仅考虑物的因素,那么这种协同关系可以根据生产技术的性质,利用运筹学方法,完全可以求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意蕴的要素间的配比关系,然而.若考虑人的要素,由于人的复杂性和人的劳动本身无法直接度量(实践中采用计件和计时两种度量方法),要想直接获得包括人在内的说明生产各要素之间互补、协同的配比关系非常困难。本文避开对劳动进行直接的度量,依据通常经济学对在市场条件下,经济活动中的人的基本假设,以及依该假设的推论——劳动要素在生产中所获报酬反映其贡献,通过建立模型并进行分析,获得包括人在内的所有被考虑的生产要素之间,其协同或互补性的简单的比例关系。以使实际企业管理在把握要素间和谐、互补的方向上具有了一定的可操作性。

3.1 基本假设

3.1.1 经济人理性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人理性,是指在给定的约束下,求目标函数的最大值。西蒙教授在研究决策问题时注意到了,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经济人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也就是不可能求得目标函数的最大值),从而,提出了著名的有限理性的观点。据此,本文中的经济人理性假设主要指作为生产要素的参与人:①其行动是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而做出,一般不会盲目决策。例如,管理者为员工支付报酬或资本家为经理人支付薪酬,一定考虑到了受薪者的贡献和相关的各种环境因素。尽管这种支付并非以某种确定的函数关系做出。②要素参与人具有学习能力。即可以根据某种反馈来调整自己的决策。如,支薪者对受薪人支付报酬的决策从动态的观点看,肯定依据受薪者的贡献不断进行调整。

3.1.2 企业生产函数假设

假设在企业生产中考虑三个要素:管理、劳动和资本(其它企业生产要素可以假定不变或其获得完全不受约束,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分析)。管理要素由支付给管理者的报酬表示:M[i]=MG[i]+ε1[,i](i=1、2、…、n),其中M[,i]为管理者在i期的报酬(可以是货币的或非货币的)。MG[,i]为管理的贡献。ε1[,i]为随机因素,假设其服从均值为零,方差为常数δ的正态分布。劳动者要素的报酬为:L[,i]=LG[,i]+ε2[,i],各字符解释同管理者报酬。资本要素由实际投入的货币资本量表示为C[,i]。各生产要素这种假设的实质是,对于管理和劳动来说,虽然不能保证每期所支付的报酬都与其贡献相一致,但由于假设经济人具有学习能力,通过学习、反馈调整,其报酬均值应与其参与生产的贡献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长期的博弈过程中这种均衡结果是可以实现的。

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i]=f(M[,i],L[,i],C[,i])+δ[,i]其中Q[,i]为第i期产出,δ[,i]为服从零均值常数方差的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该假设说明,不同时期的产出Q[,i]对于一定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来说,是随机变量,但其均值为生产要素的函数。也就是从统计意义(均值)上说,Q[,i]包含了各生产要素协同生产的全部信息。

3.2 建模的基本思路

(1)搜集企业的历史资料(Q[,i]、M[,i]、L[,i]、C[,i]),i=1、2、…、n得到一个四维序列。

(2)对Q[,i](i=1、2、…、n)进行一元聚类,设聚为m类,即S[,j](j=1、2、…、m)。其中S[,j](j=1、2、…、m)中包含全部Q[,i](i=1、2、…、n)中的g[,j]个样本,∑[,j](g[,j]=n。与Q[,i]相应的(M[,i],L[,i],C[,i])也就聚为m类。首先按产出进行聚类的目的是想要说明,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是不同的(比如在企业发展的不同规模阶段,管理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3)在对产出一次聚类的基础上,再依生产要素变量对S[,j](j=1、2、…、m)分别进行多元聚类。聚类按要素配比距离(本文提出)最小法进行。经多元聚类后对每一S[,j](j=1、2、…、m)可得到r[,i]个子类R[,k](k=1、2、…、r[,i]),每一个R[,k]中包含h[,k]个样本,∑[,k](h[,k])=g[,j]。∑[,j]∑[,k](h[,k])=n。

(4)求h[,j][*]=max(h[,k]),h[,j][*]所对应的子类R[,j][*]就称为S[,j](j=1、2、…、m)类的和谐类。因为依统计规律,此类中包含的样本最多,也就是说属于大概率事件,其特征能够反映其母体的特征。其它不包含在此类中的样本,属于小概率事件,可以认为是其它随机因素影响的结果。

(5)求和谐类中各生产要素间的比例关系,我们称之为S[,j](j=1、2、…、m)类的和谐比。求解方法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在和谐类中直接计算各类要素指标平均数,将各要素平均数的比值作为和谐比;另一种方法是对于和谐类中各要素,再分别进行一元聚类,再按(4)小节的方法求出各要素的和谐子类,用各要素的和谐子类中要素指标的平均数之间的比值作为和谐比。

(6)在第(5)小节计算的和谐比的基础上,可以计算本文提出的企业各时期样本点的和谐度。

3.3 多级聚类方法及相关分析

第1步 收集研究对应于企业产出的生产要素的历史数据。根据所研究问题的目的,所涉及的生产要素可以是管理、劳动和资本,也可以是管理、研发和劳动,也可以是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和基层管理等。凡研究模型中不涉及的生产要素,可以假设其一定或满足和谐(互补性)要求。本文的研究假设企业的产出为Q,所涉及的生产要素为管理M、劳动L和资本C。所搜集的历史数据的周期可以为日、旬、月、季和年等,其周期的具体确定应依据企业生产技术的实际情况而定。例如食品制造企业的数据周期可以确定为旬。假设所得到的数据为{(Q[,i],M[,i],L[,i],C[,i]),i=1、2、…、n},n为样本容量。

第2步 对产出序列Q[,i]=(i=1、2、…、n)进行一元聚类。产出在“时间-产出”相平面内的散点图如图1。为使聚类更有效,宜采用密度聚点选择法[9]。如图1,在虚线框中取产出Q的加权平均值作为初始聚点。本例宜取三个初始聚点Q[,1][*]、Q[,2][*]、Q[,3][*]。然后,可按最小距离方法进行聚类。聚类谱系图如图2。图2中的Q[,i1]、Q[,i2]、…Q[,im]…Q[,ik]…Q[,il],为对Q[,1]、Q[,2]…Q[,n]进行聚类后的新组合。一般情况下,在对产值Q进行了第一次聚类后,会得到m个类,即类S[,j](j=1、2、…、m)。这些类可以解释为企业随时间发展而发展的产出增长层级,或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规模。

图1 “时间-产出”散点图

图2 聚类谱系图

第3步 在第一次聚类得出的m类的基础上,再对每一类S[,j](j=1、2、…、m)进行多元聚类。如第S[,j]类,其中包括g[,j]个样本点,∑[,j](g[,j])=n。我们不妨以第一类S[,1]为例予以说明。

S[,1]中包括g[,1]个样本点(不同时间段产出及其对应的要素组合),设这g[,1]个点为(Q[,11]、Q[,12]、…、Q[,1g1],)对应点的要素组合M,L,C为(M[,11],L[,11],C[,11])、(M[,12],L[,12],C[,12])、…、(M[,1g1],L[,1g1],C[,1g1])。针对本文研究的问题,现有的多元聚类分析方法中已有的距离公式均不适宜于解决本文所研究的问题。为了得出能反映要素间的协同(配比关系)对产出的关系,在对要素进行多元聚类时,必须使具有相似配比的样本点聚在一起。为此,本文设计出了能反映配比聚类的归一化配比聚类法。具体过程如下:先对{(M[,1i],L[,1i],C[,1i],i=1、2、…、g[,1]}进行归一化变换,即m[,1i]=M[,1i]/(M[,1i]+L[,1i]+C[,1i]),l[,1i]=L[,1i]/M[,1i]+L[,1i]+C[,1i]),c[,1i]=C[,1i]/(M[,1i]+L[,1i]+C[,1i]),得到了新的序列{(m[,1i],l[,1i],c[,1i]),i=1、2、…、g[,1])},所得的新序列普适地反映了各点要素间的比例关系。然后,对新的点序列{(m[,1i],l[,1i],c[,1i]),i=1、2、…、g[,1]}按最小距离方法进行聚类[10]。具体聚类结果类数的控制,可按使某一相似类所包含的样本点的数量占总样本点数量的比例达到某一给定的值,比如80%以上。则该类称之为和谐类,记为S[,1][*]。一般地,对第一次按产出Q聚类后所得的m类S[,j](j=1、2、…、m)中的每一类进行多元归一化配比聚类,可以得到不同的和谐类列S[,1][*]、S[,2][*]、…、S[,m][*]。

第4步 在和谐类中计算要素的和谐比。计算可以有两种方法。(1)直接计算和谐类中各要素指标的加权平均数,得到{(M[,j][*],L[,j][*],C[,j][*]),j=1、2、…、m}。然后计算三个要素之间的比值,得到各类的和谐比。(2)对和谐类中的各要素分别进行再聚类。在每个要素的再聚类中可控制所聚类的某一子子类的样本比例大于某一给定的数,比如80%。再由该子子类内样本指标的平均值{(M[,j][*],L[,j][*],C[,j][*]),j=1、2、…、m}来计算和谐比。

第5步 比较分析。经过以上4步,可以得到m个和谐比{(M[,j][*]:L[,j][*]:C[,j][*]),j=1、2、…、m}。依各类中的和谐比,可以进行比较分析。(1)一般而言,若各组和谐比的比值比较接近,则可以认为该企业的发展为要素规模不变型的发展,这类企业和谐比对企业管理和预测具有十分明显的意义。(2)若各组和谐比有相当大的差异,则可以解释为该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生产要素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在企业管理上要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实施相应的和谐管理。(3)若在第3步得出的和谐类S[,1][*]、S[,2][*]、…、S[,m][*]中,每类相对应的产出Q[,1][*]、Q[,2][*]、…、Q[,m][*]在(产出-时间)相平面内的散点图在一条直线上(或具有很高的拟合优度),则说明本文所建模型得出的和谐比具有很强的管理意蕴。

第6步 计算企业生产中各要素协同作用的和谐度[2](席酉民教授所称谓的标量函数)。一般情况下,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诚如本模型第1步的聚类结果),所应有的和谐(以和谐比表示)是不同的。在每一S[,j](j=1、2、…、m)中,和谐比为(M[,j][*]:L[,j][*]:C[,j][*]),j=1、2、…、m。对和谐比进行归一化得(m[,j][*],l[,j][*],c[,j][*]),j=1、2、…、m。任给(M[,i],L[,i],C[,i])∈S[,j](j=1、2、…、m,i=1、2、…、g[,j])。归一化后得(m[,i],l[,i],c[,i])。则和谐度为

H[,ji]=

则H[,ji]为大于或等于零的正数。若H[,ji]=0则为最好的理想和谐。H[,ji]越大表明企业生产要素间的和谐状况越差。

4 结束语

本文建模的管理意义在于,将经济和管理文献中要么被认为难以精确表示,要么使用复杂的形式化描述的和谐(互补性)现象,归结为用一个便于企业管理,且与现实企业管理相一致的概括性极强的报酬或价值指标来刻画,然后通过简单的比例关系来说明。

由于人在思维、感情、行为和需求等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复杂性,因此现代系统论认为,凡是有人参与的系统均为复杂或超复杂系统,其隐含的意思是研究和分析该类系统似乎不能用简单的方法。但是,对于企业中的人来说,如果视其为一般的人确实复杂无比,有时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甚至感到束手无策。然而,若视其为生产要素的人,其最主要的目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目标)就是获取为支付其它消费的收入,其作为人所表现出的复杂性在企业范畴内必然纳入作为生产要素所应表现出的单一性的轨道。因此,对企业管理者来说,一般没有必要把本属自然人所表现出的复杂的特性,纳入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的范畴来着意考虑。不可否认,虽然作为自然人的一些特性肯定会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表现出来,但是,除了为获取收入而在企业所应表现出的生产要素人的特征外,其它非生产要素人所有的特征,在统计意义上一定不会显著地表现出来,且影响作为生产要素人所应有的特征。所以,本文用一个具有高度包容性的报酬指标,来刻画生产要素间的和谐性或互补性,就不仅仅是合理的,从企业管理的现实看也是必然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

本文提出了测度企业的和谐态(互补性)的理论分析模型,其中的基本假设虽均以现代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为依据,但其与现实的吻合程度仍需进一步地进行实证检验。因此,继本文的理论模型,后续研究还要对本文模型所得出的结论进行实证分析。

标签:;  ;  ;  

企业和谐多层次聚类度量模型研究_聚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