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南传统园林空间表现方法论文_占瑶

身份证号码:36232219871230xxxx

摘要:园林空间的处理与否关系到整体的景观品质,近几百年来来我国传统园林因其追求自然、意境深远,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而其中的江南园林所表现出的丰富的空间渗透,能让游人融入到自然山水的意境。本文主要对江南传统园林的空间渗透表现方法与作用进行分析,供同行借鉴参考。

关键词:江南园林;空间渗透;景观设计

1 江南古典园林中的空间渗透与空间类型

空间渗透是在空间组合中通过空间的分割与联系适当进行变化,使空间产生音乐般段落分明又抑扬顿挫的节奏,从而产生丰富的心理感受。这种既分隔又联系、能产生空间节奏的空间渗透在江南园林中有着丰富地体现。江南园林多以“内向型”的私家园林空间呈现,通过对空间曲折開合的处理,巧妙安排园林要素,叠石理水,设置亭、台、楼、阁,对园林空间进行分割与联系。空间渗透的处理手法化解了有限的地理空间环境与丰富的意境表达之间的矛盾,产生了丰富的景观层次。

图1 园林空间分类

为了理解空间渗透处理手法在江南古典园林中的表现形式,我们将江南园林的园林空间按照空间特性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园林中依托墙体的分隔而形成的线性空间,这一空间尺度较小,包括墙体在内,我们称为“墙垣空间”;二是附属于单体建筑,结合墙体与单体建筑产生围合的较为规整的空间类型,包括建筑在内,我们称为“合围空间”;三是园林空间中的主体环境,内部相对开敞、由多种园林要素组合而成,我们称之为“园林环境空间”,即江南园林空间中最具有开敞性的游览空间,周以围墙,布置亭榭石木。

2 江南园林空间渗透表现方法

2.1墙垣的园林空间渗透方法

江南园林在空间布局的引导下,建筑、院落、宅院的墙体相互围合穿插,形成了线性的墙垣空间及不规则的墙垣空间。墙垣空间中墙体的分隔功能明确,通过墙体引导游线、阻隔空间,墙体亦成为园林造景的背景。墙面设置门窗是墙垣空间渗透常用的处理手法,墙体使人感知到身处建筑空间内部,同时,因墙体而产生的内外光线的对比,又将视线引导到外部的园林空间,丰富和强化了墙垣空间中的环境感知力。拱门及花窗是墙垣空间渗透表现的重要元素,墙垣上具有半透明性质的门窗对游线进行阻隔的同时也保持了视线的通透,在墙体围合下形成的不规则的墙垣空间中点缀植物、置石等元素,使墙垣两侧的景物通过门窗的开合营造视觉上的通透,也增添了小尺度墙垣空间的变化。

在墙垣空间中,基于门窗开合的渗透空间并非一成不变,建造者通过漏窗的形式及序列组合来增添情趣。以留院的一段墙垣空间为例,在进入留园后向右经由曲溪楼至西楼的一段墙垣空间,虽然较为封闭,由于侧墙上开了一列窗洞,使得内外空间渗透连续。从窗自身来讲,在保证“墙上开洞”的基本形式范围内,以透窗大小、花纹及通透度等形式的变化,结合建筑墙体使用功能来进行不同的纹样和尺度的变化。再从墙垣空间的线性特征来看,门窗的连续布置让空间在行走过程中又增加了一分动态上的渗透变化,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序列。此外,结合自然的四季变化和光影的变化,漏窗和门洞还制造出树影婆娑、山石嶙峋的景观效果,由此营造出了静谧且富有变化的园林意境。

在小尺度的墙垣空间中,人的环境感知力较为灵敏,空间渗透通常在墙垣空间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不仅包含了视觉方面的感知,还融入了听觉等。扬州个园以四季假山闻名,冬景院墙开圆孔24个,人在通过过道后,进入主景庭院前先在规则排列的空洞中窥见了冬山宣石的姿态,为墙垣空间增添了几分趣味。空洞冬日风起有声,呼啸肃杀,强化了冬山的空间氛围,墙垣空间的巧妙渗透更增添了园林空间的“灵气”,从而丰富了墙垣空间的感受。

图2 留园墙垣空间漏窗及门洞序列图

2.2合围空间中蕴含的空间渗透手法

合围空间以单体建筑为主体,结合廊、墙的共同围合,形成较为规整的建筑合围空间。这里的园林空间以建筑的使用功能为主,围合形成的院落空间可以看作是主体建筑园林化的延伸。合围空间中涵盖了更多的元素,除了墙体之外,还包括小品景石、图案铺装、园景植物等。

若墙垣空间的意趣在于墙垣线性空间渗透表现的形式变化上,那么合围空间渗透的处理则表现在庭院与建筑空间的关系上。首先,通过建筑墙体的开合来组织空间关系。拙政园的海棠春坞是一座精巧的合围空间。主建筑是一座两开间、硬山顶建筑,东西两立面设置花窗,并各设一小院,分别种植天竹和海棠。两个小院加上建筑两侧的开窗使建筑显得通透,两侧开窗弱化了建筑实体的体量感,小院及院内植物引人遐想,增添了的空间层次,形成了一种形式的空间渗透。此外,庭院设置景观节点,利用观赏角度的变化处理也是空间渗透独特的表现形式。海棠春坞的院中建筑三面围合,两侧以廊围合并连通外部,南侧正门所对即是院内叠石与植物配置的主景海棠春坞。小品将墙面作为背景靠墙面布置,两侧开敞的廊道为小品提供了不同的观赏视角,步移景异;而由室内向外看,小品也更加具有其完整性,增强了美感。

图3 海棠春坞分析图

合围空间中的空间渗透通过空间的围合来表现,相比墙垣空间,合围空间中有了“空”的余地,才有了“看”与“被看”的必要条件,结合借景、对景等形式,空间渗透也更加丰富。拙政园枇杷园合围空间中设庭院,景物靠墙布置,具有宽敞的空间感,北侧假山上的绣绮亭因地势而成为枇杷园院内的借景,南侧嘉实亭也因空间的开敞与其产生对景的效果。

围合而产生的合围空间形成的“空”与传统绘画中的留白相似,绘画中的留白为画面营造出空灵的意境。中国传统造园的空间艺术处理与古代文人山水画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对于空间的处理超越了西方空间透视、时空序列的制约,在对山水自然描绘中糅合了心理综合,带有超然的主观性、客观性、辩证性的综合描绘。这与园林空间的组织有异曲同工之妙,空间渗透带给游览者视觉上的自由与通透,与绘画中通过远法及笔墨程式,依靠观者的阅历、经验、修养、想象力来补充、丰富和延伸画面相类似,皆可营造充满宇宙生命意识的博大山水空间境界。然而相比绘画,园林空间中的“留白”与实体景物的联系更加密切,富有步移景异的变化,这也是园林空间独特的魅力所在。

2.3园林环境空间中的多重空间渗透

江南园林中的园林环境空间是最为开敞的园林空间,汇聚了地形、叠石、池水、植物、亭台楼阁谢等最为丰富的元素,通过这些元素巧妙布置来彰显园主包含个人意志的造园理念,是江南园林中的高潮部分。环境空间包含了主體建筑与院墙及边界,水域、植物、观景建筑成为空间渗透表现的载体,在开阔的空间下形成富有变化的空间渗透。

园林环境空间的定义不仅指空间中的园林构成要素,还包括空间中水域的倒影、远处的景物以及目之所及的天空。水域是空间渗透表现的重要元素,大尺度的水域形成的开敞空间为观景远借提供了条件,平静的水面借来了建筑、山石、植物乃至阴晴变化的天空,极大地增添了空间渗透的趣味(图4)。

图4 拙政园游空间水域

园林环境空间中对于空间主从关系的处理是空间渗透变化表现的关键,山水、植物、亭台楼阁在此体现出丰富的变化。以拙政园为例,其园林环境空间在空间渗透的处理上别具匠心,沿袭明代基础的中部环境空间围绕水体进行空间的阻隔与联系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园林中部环境空间面积约13000平方米,水面约占三分之一。水主体作湖泊型,湖中设山林一组,主要景面朝向远香堂,主景前水域面积最为开阔。湖南延伸一带状水面,当做水域的从体,尽端临一半亭下。此上架风雨桥——小飞虹及廊桥变体小沧浪,尺度宜人,以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水阁三间,南窗北槛,两面临水。东西两侧亭廊围绕,构成一个闲静的水院,空间的围合处理与主体水域形成对比,使得视觉空间渗透上的变化更加丰富。

图5 拙政园多重空间渗透分析图

园林环境空间的渗透也表现在相互呼应上。拙政园主体水域中部叠山,以湖中土山为主,布置歇山顶的“雪香云蔚”,远香堂与土山顶的雪香云蔚亭相互遥望。东山点缀六角的北山亭,东西两山相连,体量上形成对比,东山以为陪衬。西山见山楼一带叠山,是湖石的从体,它构成主景建筑远香堂眺望的远山背景。拙政园湖面最开阔的东西两侧空间也得到了巧妙地运用,利用园林环境空间的大尺度,湖面东侧向西将园外城区的塔楼渗透进园林空间内部,在的水面的衬托下形成了极为深远的空间,成为园林点睛的妙笔。

园林环境空间中的空间渗透还表现在多重元素之间的藏与露之中。亭台楼阁榭等园林建筑为游园观赏提供空间的同时,也成为“被看”的景色。亭或建于水间、或置于山上,四面开敞,周围以低矮植物营造亭面的开阔;远处的楼阁在植物的点缀下或稍露檐角,或以白墙成为姿态植物的背景;台榭在水域边缘,与水面掩映成趣,建筑、植物也是游园空间渗透中的主角(图6、7)。

图6 留园植物空间渗透 图7 拙政园植物与建筑藏与露

3结束语

江南园林中的空间渗透,通过墙垣空间内外的开合变化、建筑内外的空间联系、空间元素的主从处理以及园林实体的藏与露,表现出了趣味变化的景观层次,在现代城市景观发展的洪流中仍然带给人们丰富的景观体验。空间渗透手法结合其他园林要素,也表达出了园林建造的主题与意境,这都将是江南园林在当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传承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童寯.江南古典园林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论文作者:占瑶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4

标签:;  ;  ;  ;  ;  ;  ;  ;  

中国江南传统园林空间表现方法论文_占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