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现状与对策分析_科学论文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现状与对策分析_科学论文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现状及对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果转化论文,对策论文,现状及论文,社会科学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 0811(2000)01—0073—05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里科学技术包括社会科学,而且在我国目前,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有关键性”[1]。据统计,在生产过程中,固定资产投入增加1%,生产增长0.2%;熟练工人增加1%,生产增长0.7%;而优秀管理者增加1%, 生产则增长1.8%[2]。可见,社会科学应用成果的转化,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只有进入社会,被社会承认和应用,才能产生其价值,社会科学的功能才能发挥出来,社会对社会科学的需求才会增大,反过来促进社会科学的发展。这个过程,就是成果的转化。因此,大力促成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是提高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的有效途径。

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现状及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部分重要的研究成果为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的正确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围绕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如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的研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研究,对解放思想,促进观念更新,推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八.五”以来, 深入开展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问题的探讨,加大了对宏观战略和专题对策特别是经济建设问题的研究,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人权理论、新时期外交战略问题的研究等,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开放、发展、稳定等方面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全方位的智力支持。但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求之间仍存在着巨大的反差,相当多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未能转化或无法转化,社会科学研究未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尚未有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上重理轻文的思想十分严重。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性已获社会普遍认同,重视知识,尊重科学,珍惜人才已成为普遍的社会价值观。但是,同时也造成了另外一种偏见,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只有自然科学才是科学,只有自然科学家才是人才,社会科学及其研究人员倍受冷落。比如国家对自然科学研究有一套完善的奖励制度(即国家三大奖),而社会科学至今没有设立国家级的科研成果奖;自然科学设有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而这种被国家授予最高学术职位的荣誉却与社会科学家无缘;从政府投入来说,社会科学研究获得的资助远远小于自然科学,且差距越来越大,以1994年为例,当年我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基金的比例为18∶1,而同期的欧洲科学基金为4∶1[3]。社科界有一个著名的基金投入等式颇能形象地说明问题,即国家一年的社科基金数等于1.2公里沈大高速公路。另一方面, 在社会科学界自身存在严重的重基础理论轻应用实践的倾向。为学术而学术,为研究而研究,著书不立说,撰文不立论,认为只有基础理论研究,才是高层次的研究,才是真正的学问,才有学术价值。轻视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的结果,导致社会科学所具有的指导性、预见性,对理论界、决策层和社会实践部门所产生的科学的积极的现实作用的功能得不到体现,客观上,也影响了社会科学在现实社会中价值和作用的体现。

2.社会科学研究脱离社会需求、研究成果缺乏适用性。受传统思想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科学研究者大多醉心于经院式的自我封闭、闭门造车的纯理论的“学术”研究,研究脱离现实,淡化对现实社会的自觉关注,退化了对时代脉搏的敏感把握,不能从现实需要出发选取、选准课题,认为社会科学研究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可转化现实生产力,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不能成为商品,只要被学术界认可就行,无需进入市场。同时,受“左”的思想影响,社会科学研究重政治(意识形态)功能,轻经济(生产力)作用,重传统研究,忽视对现实问题的探讨,导致社会科学研究,“滞后”研究有余,“超前”意识不足,社会科学对社会改革实践的认识、预测、决策、咨询和指导功能不能充分体现,严重影响了社会科学成果有效介入决策和实际工作部门,降低了社会科学成果商品化、社会化程度,妨碍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3.重“个体生产”,轻群体攻关。这主要是由于:(1 )纵向资助课题的单个项目经费很少,导致课题组研究人员少,研究题型小; (2)受成果奖励排名和职称评定等的影响,研究人员大多希望自己牵头或独立承担项目,不愿与人合作,屈居人后;(3)缺乏众望所归的、 能起核心作用的新一代学术带头人。研究力量的分散,导致调研不深入,课题针对性不强,使成果缺乏可行性,不适应决策层和社会的需要。

4.政策导向的影响。开展社科应用研究,需要有良好的政策环境的支持。社会科学的应用研究根本目的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其成果不以理论论述见长,而以反映问题的深度和解决问题的程度为已任。而目前的职称评定,主要是强调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论文发表的刊物级别。评审专家亦多为学术专家,对应用性成果实际上难以论长短,一项应用研究成果与一篇论文等同评价,这是合理的。一篇论文一个人就可以完成,而一项应用研究成果则是许多人共同劳动的结果,把两种劳动视为同一层次,抹煞了应用研究的特点。应用研究成果在职称评定中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同时,在利益分配上也显得不平衡,如在科研工作量计算方面,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般以字数作为重要指标之一,无法体现应用研究成果合作人员多、周期长、费时费力大的特点。科研政策导向的偏颇还表现在社科成果评奖方面,比较注重论文和著作,而应用研究成果则涉及得很少,甚至没有。另外,应用研究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也很少被注重,应用研究成果有时难以或不宜公开出版或发表,给成果的确认及研究水平的评价造成困难,而目前还没有一套全面的、合理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办法,这就使不少应用研究成果得不到承认。

5.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机制不够完善,渠道不够畅通,也是影响社会科学成果成为现实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在科技领域已形成较完善的技术市场体系和中介服务机构,而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目前尚无健全的成果转化渠道,即使有,也不能保持经常通畅,好的成果不能及时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决策部门和实际工作部门的需求信息不能及时反馈,致使大批成果被束之高阁,不利于推动社会科学面向实际、研究实际,更不利于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应用。

二、加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对策

改革开放为我国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时代的发展迫切需要社会科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了良好契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应该具有两个前提:一是高质量、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成果,二是有促进转化的机制。

1.提高认识,重视社会科学研究,切实提高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科学。”充分肯定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的作用和地位,与自然科学同样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必须引起我们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一是决策层和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社会科学的价值功能,重视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尽快制定出适合社会科学自身特点的奖励政策,加大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加强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的建设;二是研究者自身要提高对社会科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要舍得下功夫,舍得投入时间的和精力,以积极的态度来从事社会科学研究,争取多出精品和有社会应用价值的产品。

2.更新观念,调整研究方向,切实加强社会科学的应用研究。国家教委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广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要进一步改变唯书、唯上的思想定势,牢牢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面向社会,进行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贴紧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为法制建设服务,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做出贡献;为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对策,为各层次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信息服务。”这就为我们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即社会科学研究要顺应时代潮流,围绕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广阔的社会开展研究,注重应用研究,抓住一些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难题和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提高成果的应用价值。长期以来,社会科学成果的价值观念,历来一般以学术价值为主,很少重视决策价值、经济价值,集中表现在不大重视应用研究。社会科学史上,曾有这样的记载:享誉西方世界“脑库”的美国德林软件公司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向美国政府提供7个字的科研成果:“中国将出兵韩国”,标价500 万美元, 后以280万美元成交,那是在侵朝美军全线溃败后, 美国政府才把“昨日黄花”买下的。在国内,也有一个主意使每年可节电2500万度的实例,那就是上海决策者利用了专家们的意见,筑库取用长江水为宝钢工业用水的方案。近年来,复旦大学经济学科的教师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世界主要国家市场经济体制比较、我国宏观经济决策、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税收和货币金融政策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可喜的成绩,解决了目前国家经济发展中的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南京大学历史和法律学科的教师在研究秘密社会史的基础上,对如何控制黑社会势力蔓延,预防犯罪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对策,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4]。因此,广大研究者在抛弃各种偏见和禁锢,走出认识误区, 更加贴近实际,重视改革开放提供的用武之地;要脚踏实地研究和探索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努力创造适用的精神产品。这样,才能使社会科学研究更多地被社会承认和应用,更多地实现其转化。

3.更新研究方法和手段,借鉴和应用自然科学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和现代化的研究手段,使社会科研究成果具有可证明性、可检验性、决策支持性。由于当代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变得更活跃与复杂,不少问题仅仅用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已经解决不了问题,需要借鉴、应用自然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如前几年学术界曾一度就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争论不休,当学者们应用自然科学的控制论方法加以思考和研究后,问题才得以基本解决。同时,研究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要求其研究方式更注重综合,更注重应用,更注重定性和定量的结合,要求采取实证考察、多参数信息处理、变量间的复杂选择和优化组合,以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证和系统分析,最终订出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这就需要应用现代化的研究手段。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为研究手段的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更新与进步,还会引起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深刻变革,促进思维方式和科研模式、程序、手段、评价的更新换代,成为新理论甚至新学科的“催生者”。因此,社会科学研究自觉地与自然科学联姻,借用自然科学研究的有关方法,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准确度和精确度,而且促进了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向可操作性方向发展,增强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应用的可行性。

4.优化队伍组合,集中力量,群体攻关。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越来越多的、错综复杂的重大问题,攻克这些综合性的大课题,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调动多学科力量,仅靠个体力量,各自为战,是无法胜任的,它必须依赖群体力量去完成,甚至需要依靠跨地区、跨国合作的方式才能解决。目前,西方国家涌现了大量诸如“思想库”,“智囊团”等形式的学术研究群体,他们因其人才密集、力量雄厚、研究成果优质高效而日益受到本国乃至世界的重视和瞩目。相比之下,我国社会科学“散兵作战”的研究方式很难使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真正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应注重对研究群体的组合和培养,使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从传统的“个体生产”走向“社会化大生产”,使社会科学研究在综合研究、现实研究、实证研究等领域尽快上水平、上台阶。在这方面,南京师范大学做出了成功的实例,近年来,该校综合法律、经济、政治、管理等学科专业人才,组建了中国现代化研究学科群,对我国当前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很多成果被政府及有关决策部门采用,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5]。

5.调整有关政策,加强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政策导向,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创造条件。如在成果奖励方面,设立社会科学应用成果奖,奖金数应高于或等于著作奖的数额;在工作量计算方面,应考虑应用研究成果的合作人员多、周期长、费时多、费力大的特点,合理计算,对已转化、产生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研究成果,加倍计算工作量;在评定职称方面,应着重注重科研成果质量,特别是要把科研成果在改革实践中是否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作为重要的标准和依据,不要一味强调科研成果数量和发文刊物级别;建立系统的成果评价体系,使那些难以或不宜公开出版或发表的成果,只要其研究水平一经确认,就一样得到承认并允许申报各种科研成果奖。对成果转化成绩突出的科研工作者,在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和成果评奖方面应予以必要的重视,给予相应的荣誉;研究成果被决策部门和实际工作部门及企业采纳,并用于实践产生积极效果,视其效果程度大小,给予适当的奖励;对有突出贡献,产生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社会科学应用成果,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一样,予以重奖,以鼓励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开展社科成果的转化工作。

另外,还应拓宽转化渠道,加强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管理的措施,建立畅通的成果转化渠道,使成果进入实际,研究者研究出来的应用性强的成果被决策层用于实际,成果才能转化,就是说,只有在实际需要与成果供给相吻合时,转化才能实现。既然如此,仅从一方面努力,难以如愿,必须沟通双方联系,拓宽成果进入实际的渠道。研究者要多研究实际部门急需弄清的问题,并多宣传成果的意义和价值,决策层提高转化意识,克服双方的封闭状态,以提高成果转化率。

总的说来,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还没有引起社会和研究者的足够重视,管理部门要多做这方面的工作,以便尽快使研究成果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

收稿日期:1999—02—11

标签:;  ;  ;  ;  ;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现状与对策分析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