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二院西固医院 甘肃 兰州 730060)
【摘要】目的:本文就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收治的108例中风后遗症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54例。参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法,实验组加用中医针灸疗法。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实验组NIHSS评分、ADL评分的改善程度优于参照组,均P<0.05。结论:应用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效果显著,对促进神经功能、生活能力恢复均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针灸;中风后遗症;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9-0313-02
中风是神经血管疾病的的统称,现代医学将该疾病称之为脑卒中和脑血管意外疾病,患者发病后易出现肢体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或后遗症,对其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本文为提高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对我院2015年收治的部分患者实施中医针灸疗法,已经获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研究过程及数据做如下汇总:
1.基线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分析
选择我院在2015年收治的108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均符合《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并结合MRI、CT等检查结果被确诊。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50例;年龄在47~73岁之间,平均(62.5±4.1)岁;肌力分级:0级32例,I级38例,Ⅱ级25例,Ⅲ级13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54例。将两组患者的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对比,P>0.05无明显差异。
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本次研究均知情。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法,使用长春西汀、维生素B1、维生素E、尼麦角林等药物进行治疗,用药剂量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而定,共治疗2周;同时配合按摩、推拿、功能锻炼等康复疗法。
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针灸治疗;上肢瘫痪者可选择其曲池、合谷、外关等穴位;下肢瘫痪者可取其双肾俞、阳陵泉、悬钟、昆仑、解溪、足三里、风市、环跳等穴位;语言障碍患者可取其廉泉、通里等穴位;口眼歪斜患者可取其颊车、四白、阳白、承浆、地仓等穴位。以上均对毫针、针刺点进行常规消毒后,采用平补平泻法进行针灸,得气后留针30min左右,每日1次,连续针灸10d,休息3d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6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2]
经治疗,患者无口眼歪斜、肢体不协调、语言不流利等症状,且能够生活自理,则为基本治愈;患者存在轻微口眼歪斜等症状,基本可生活自理,肌力改善范围为Ⅱ~Ⅲ级,则为治疗显效;患者口眼歪斜等症状有所好转,日常生活能够部分自理,肌力改善范围为I级,则为治疗有效;未达到以上标准则为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研究数据进行整理及统计,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结果行卡方值检验;NIHSS评分、ADL评分的比较结果行t值检验;当P<0.05时为组间比较差异性显著。
2.研究结果
2.1 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经不同疗法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15%(53/54),其中基本治愈11例,显效29例,有效13例,无效1例;参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45/54),其中基本治愈3例,显效23例,有效19例,无效9例;实验组对比参照组更高,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0.05。
2.2 NIHSS评分、ADL评分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ADL评分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参照组,t检验结果显示P<0.05;详见表2。
注:a为与治疗前比较P<0.05;b为与参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中风后遗症是指由各种脑血管意外引发的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障碍等病症,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还会为家庭及社会增加一定负担,故为中风后遗症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以往临床中常为患者采用药物、功能锻炼等方法,但由于病情复杂、个体性差异大等因素,部分患者难于获得理想的康复效果;故我院主张为该类患者加用中医针灸治疗。中医认为中风是因外邪侵入、血瘀、痰浊内滞等致使患者脏腑失养、气血不调,而诱发肢体不遂等后遗症,故其治疗当以通脉活络、活血祛瘀为原则[3]。针灸是一种中医特色疗法,能够通过穴位刺激、经络传导作用促使血脉循环,进而达到调节脏腑、通经活络的作用;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可有效扩张其小动脉,利于血液流动及神经功能恢复[4]。此次研究中,参照组予以常规疗法,实验组加用中医针灸疗法,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实验组NIHSS评分、ADL评分的改善程度优于参照组,均P<0.05;这足以说明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应用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可有效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汤建文.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88例[J].中国医药导刊,2013(8):1461-1461,1463.
[2]余倩颖.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7(24):28-29.
[3]班东林.中风后遗症康复治疗研究综述[J].中医药学报,2013,41(2):112-114.
[4]孙云廷,王淑玲.不同针灸方法在中风后遗症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3):432-433.
论文作者:李永珲,吴晓刚,徐国栋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7
标签:患者论文; 实验组论文; 针灸论文; 中医论文; 评分论文; 中风后遗症论文; 歪斜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