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优势、产业控制与跨国公司关系研究_对外直接投资论文

垄断优势、产业控制与跨国公司关系研究_对外直接投资论文

垄断优势、产业控制与跨国公司关系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国公司论文,优势论文,关系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3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321 (2001)03—0010—04

一、市场不完全是垄断优势的根源

尽管在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方面,国际上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但是,主要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是建立在一个不完全竞争理论范畴,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谓不完全竞争是指由于规模经济、技术垄断、商标及产品差别等引起的偏离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寡头是不完全竞争的主要形式。金德尔伯格在1969年指出:“对外直接投资的兴旺必定是因为存在着产品或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包括技术不完全),或是存在着造成市场分割或政府对竞争的某些干预”。[1 ]这是因为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竞争面临着种种不利条件,如市场知识(Market Knowledge)获得障碍、高昂的交通、通讯成本以及政治歧视成本。所以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竞争要取得胜利并获取比当地企业更高的利润就必须拥有能抵消这些附加成本的某种优势。而在完全竞争下,所有的公司在生产要素获得方面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这意味着跨国公司并不具市场势力。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企业都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进行跨国经营。可以说,市场不完全是产生垄断优势的根源所在。

市场不完全给跨国公司带来的垄断优势主要有:一是来自产品市场不完全的优势,如产品差异、商标、销售技术与价格操纵;二是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全,为一些企业带来诸如专利、管理技术以及获得资本的特殊便利性等垄断优势;三是来自规模经济,跨国公司通过横向一体化或纵向一体化经营,可以取得当地企业所不能达到的生产规模,从而可以降低成本。上述直接投资理论的寓意甚多,其一,寡头垄断是跨国公司的重要组织形式。纯粹竞争性的工业部门不会出现直接投资。 海默(S.H.Hymer)和金德尔伯格(C.P.Kindleberger)借用西方工业组织理论对欧美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析发现,欧美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基本上都集中在寡头垄断程度较高的部门。其特征是资本集约程度高、技术先进、产品具有很大差别性。进入九十年代,这种特征呈不断增强之势(见表1)。其中,集中系数(CI)可定义为行业集中度绝对指数(CRn

n

)与行业平均比率的比值,其表达式为CIn=CRn/Ca,其中,CRn=ΣSi

i=1

,Si为i企业市场占有率,Ca为行业平均比率。其二, 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任一企业,尤其是拥有垄断优势的跨国公司对于接受当地合伙人搞合资经营都不感兴趣。金德尔伯格在《美国企业在海外》一书中指出:“由于外国公司拥有某些超越当地企业的优势,因此外国企业不愿与之分享特殊知识,这就是外国投资者不愿分摊股权,反对建立合资的重要原因”。这已为我国合资企业生命周期普遍较短的事实所证明。其三,上述的垄断优势均建立在市场不完全基础之上,因此要在国外市场保持和发挥这些有形或无形优势并能否从中获取收益取决于跨国公司必须对包含优势因素的资产是否拥有支配控制权。

表1 制造业跨国公司行业集中度(1993)

行业名称 CR4CR8CI4CI8

宇航 71.82 95.92 97.28

81.64

饮料 48.45 70.83 179.44 133.64

建筑材料 31.88 53.27 190.36

14.38

化学 29.73 47.49 337.84 279.35

计算机66.80 89.39 278.33 190.19

电器和电器设备31.59 51.26 367.33 301.52

食品 27.37 48.13 593.12 426.81

林业 30.49 49.45 100.56

84.53

工业和农业设备35.29 56.57 252.07 195.07

金属制品 32.66 55.72 133.30 114.30

钢铁 37.99 56.14 316.58 224.56

矿产和原油71.67 99.96 133.34

96.06

汽车和配件69.96 90.34 444.00 335.22

石油采选 45.34 62.58 98.75

82.62

烟草 87.71… 153.87 …

纺织 64.32 99.75 116.18 103.35

科技、摄影设备67.42 93.53 168.55 116.91

橡胶和塑料加工63.23 90.92 158.07 112.86

出版印刷 54.98 86.32 122.72 109.88

医药 28.81 50.22 180.06 156.93

资料来源:王松青,《竞争与垄断—关于跨国公司及其市场结构的分析纲要》,1997年第76页

二、对外直接投资是跨国公司向外扩张的主要手段

本世纪六十年代后,经济学领域逐渐开始了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正式研究,海默的垄断优势论和维农(R·Vernon )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具有代表性。这两个理论均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是寡头垄断企业发展与扩张行为的必然结果,从而为美国式的对外直接投资提供根据,说明它的合理性。海默的理论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对外直接投资是具有某种特定优势的寡头垄断企业为追求控制不完全市场而采取的一种行动方式。维农的产品周期理论的主要论点就是寡头垄断企业为了寻找新产品的有利生产地点而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然而,海默与维农均没有很好证明寡头垄断企业为何偏爱于对外直接投资,而不是出口、许可证贸易或间接投资,这成为该派理论的一个缺憾。

这个问题在进入70年代后,由内部化理论以及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作出了回答。1976年,由巴克利(Buckley)和卡森(Casson )等人在《多国籍企业的未来》一文中提出了内部化理论,构成了西方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第二个转折点。所谓内部化是指企业为克服市场的不完备和市场的失败而在企业内部创造市场的过程。巴克利和卡森认为,在以前的跨国公司理论中,论者不外乎是试图用下列两种方式之一去修正经典理论:一是放松利润最大化假设,允许企业对其它管理目标的追求;二是放松完全竞争假设,正视垄断和寡占的存在。虽然巴克利和卡森赞同后一方式但坚持企业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假设,他们所关注的是由于市场组织成本引起的不完全竞争形态,尤其是中间产品市场的缺陷。

内部化理论所指的中间产品着重在于体现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技术、信息市场,如各种技术、知识、商誉、管理技能和市场信息等。这些中间产品有着特殊的性质,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类中间产品在经济活动中变得愈来愈重要。然而中间产品市场,特别是知识产品市场,技术、信息市场的组织是相当困难的。如市场失效,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容易失真、变形,技术会出现歪曲、扩散,一旦泄露便可为公众共享,类似于公共财物,从而使企业利用外部市场很难有效地协调和组织企业的经营活动。同时,知识产品的唯一性和共享性,使得知识产品在市场交易中往往只是使用权的转让,而不是所有权的交易,而且外部市场难以对知识产品进行正确定价。这无疑加重了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知识产品的“公共财”性质,即跨国公司及其子公司在发挥这些优势时,不会产生任何附加成本,对企业而言是追加的纯利。企业特有的技术和技能就是这方面的例子。可见,对于垄断优势发挥或者说中间产品通过内部交易,其成本往往要低于通过外部市场交易的成本。卡森和巴克利于1976年指出,内部化交易相对于外部市场而言有以下方面的优势:①增强控制和计划能力,②差别定价的可能,③避免双边垄断,④减少不肯定性,⑤避免政府干预。所以,垄断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维持其垄断优势。“几乎没有几家公司技术创新的初衷就是为了出售或转让技术”。[2](P123)

内部化理论回答了企业为什么要将独占的技术、信息、管理知识等优势在内部让渡,而不通过外部市场转让给别人。但企业也可以在国内加以运用,进行生产,然后远销国外,故内部化理论不足以充分说明企业为什么必然到国外去投资生产,更不足以说明投资的地理方向,即企业为什么向甲国投资而不向乙国投资。邓宁引进了区位因素回答了这个问题。区位因素是要研究企业的空间定位问题,即企业如何确定最佳的选址,以便使生产成本趋向最小。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折衷范式”,较为有力地解释了企业跨国经营方式的选择问题。即只有同时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时,企业才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见表 2)。

表2 三优势模式简表

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

(O)(I) (L)

对外直接投资 √ √ √

出口 √ √ ×

特许权转让√ × ×

注:表中“√”表示具备该项优势;“×”表示不具备该项优势

英国尼尔·胡德,斯蒂芬·扬认为:“跨国企业是在一个以上国家拥有(全部或部分)、控制和管理能产生收益的资产的企业”。[ 3](P3)可以说跨国公司的形成或扩张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果。因此有人认为,“跨国公司就是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4](P15)

三、产业控制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本质特征和直接动机

产业控制是指特定的经济主体通过市场或非市场的机制,主导或控制一个国家(地区)的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深度的现象。跨国公司产业控制是指跨国公司这个特定主体为了获取长期垄断利润通过其所拥有的垄断优势的市场力量或非市场力量抢占我国市场,排挤东道国民族企业的现象,是一个过程性控制。

跨国公司产业控制理论源于海默等人的“垄断优势论”。海默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不同。其一,证券投资只涉及到资本的转移,其目的在于获取国际间的利率差。对外直接投资不仅仅是资本的流动,而是具有“一揽子”本性,这种“一揽子”不仅包括资本,而且还包括技术、商标和管理技巧等一系列所有权要素,它是一种“伴随着投资企业长期控制的资本移动”。[1]其二, 它不是消极地为国内“剩余资本”寻找出路,而是在国内积蓄的垄断力量的基础上对国外生产和市场所进行的垄断控制,以攫取更多的垄断利润。控制与垄断构成对外直接投资的本质特征和直接动机,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果必然是垄断的国际化。而对外直接投资作为跨国公司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它决定并反映了跨国公司的性质和动机。所以,从根本上说,跨国公司无非是垄断资本国际化的产物和组织形式。

该理论指出:企业走向国际化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充分利用“独占性的生产要素”优势,控制国外经营,借以控制东道国市场。在海默看来,对外直接投资的关键在于控制企业,以避免每一个“结合点”成为独立的市场和经济利益单位。投资者要求对企业的控制权的原因是为了排斥东道国当地企业的竞争,或是为了让投资进程中付出的技能和能力获得足够的报酬。其实质乃是培育母公司所有的某些垄断优势。因为,当地民族企业的强大,技术能力的提高,竞争力的增强,对于世界性的跨国垄断企业来说,意味着其垄断地位可能被动摇,市场份额的缩小和利润的下降。可以说,大企业一旦确立垄断地位,垄断资本就要垄断一切市场。“就不仅要从国内市场(本国市场上),同时还要从国外市场上将竞争者排除掉”,[5](P35)也就必然从国内垄断发展到国际垄断。

产业控制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本质特征和直接动机的论断,已为后来的研究所证实:美国关税委员会70年代初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1970年美国跨国公司在加拿大6个高新技术行业具有垄断地位,其中, 化学行业总产值的85%,电机业的82%,仪器业的90%,非电气机械业的80%,橡胶业的98%,运输设备业的90%被在加拿大的美国跨国公司占据。在墨西哥的跨国公司也有类似的情况(见表3)。在中国, 跨国公司通过控制技术、股权、品牌、成本以及产业价值链中的“战略环节”,已经或将要控制我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轮胎行业、轻工业、机械工业、洗涤品行业、医药行业等重要行业。

表3 墨西哥计算机、通讯、电子设备、汽车产业的市场结构 单位:%

行业 市场结构 支配厂商 外商企业 集中度CR4

所占份额

计算机寡头竞争 外商企业 50

58.7

办公机械 寡头垄断 外商企业 80

73.5

家用电声、像电器 寡头竞争 外商企业 71

53.5

通讯设备 寡头垄断 外商企业 53

61.7

整车制造组装 寡头垄断 外商企业 86

71.1

发动机及总成 寡头垄断 外商企业80.8 76.2

电子零配件寡头竞争 外商企业92.2 83.1

Resource:Wilson Peres Nunez,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Indusrial Development in Mexico,Development Centre,OECD 1990,P19,110

四、结论与启示

1、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及其市场集中效应,归根到底, 是它们所拥有的、建立在市场不完全基础上的垄断优势,尤其是无形资产上的垄断优势作用的结果。

2、 产业控制是由跨国公司垄断市场的天性和追求利润长期化的最终目标所决定的。所以产业控制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甚至是发达国家)引进外资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其在不同国家的区别主要在于外商自身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不同,而不是其价值取向的差异。

3、当然, 产业控制归根到底是东道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双方竞争博弈的结果。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大量的产业市场是建立在市场不完全基础之上的竞争性市场。在外国直接投资进入之前,发展中国家即使存在较高市场集中也是建立在非市场(主要是政府政策)行为基础之上的,这种产业市场的“歧视性”进入壁垒,对拥有垄断优势的跨国公司而言,这种壁垒不成其为壁垒。这种散、乱、差的市场结构的直接根源在于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发育的不成熟,其突出表现在官商勾结、盲目竞争、地方保护主义,它们给跨国公司进占市场,实施产业控制,加强其垄断优势造成良好机会。这点对我国有很大的警示作用。所以我国在入世之后关键在于加速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企业与政府共同推动民族企业间的资产整合,增强民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筑跨国公司产业控制的壁垒,变被动防御为积极进攻。

4、跨国公司在发展中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 其主观目的绝不是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工业,而是为了他们自己能获得更多、更长久的利润。因此,引进外资只是我们扶持、发展我们国内企业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相反,这应是我们利用外资的终极目标以及判断外资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基本立足点。

收稿日期:2000—11—14

标签:;  ;  ;  ;  

垄断优势、产业控制与跨国公司关系研究_对外直接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