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稳定期肺弥散功能检测意义论文_贾仲琦,王延群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稳定期肺弥散功能检测意义论文_贾仲琦,王延群

哈尔滨市第五医院 150040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弥散功能检测意义。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患者1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肺通气功能检查,CO弥散测定,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肺泡毛细血管血容量等。结果 中度组到极重度组DLCO、Dm、Vc占预计值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P<0.01)。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下降也逐渐显著。DLCO与Dm的相关系数为0.899,与Vc的相关系数为0.874,P均<0.01,Dm与Vc的相关系数为0.821,P<0.01。DLCO、Dm、Vc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显著线性相关性(P<0.01)。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稳定期肺弥散功能障碍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发展而加重。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弥散功能;稳定期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ignificance of detecting the pulmonary diffusion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 Methods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100 patients with stabl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Their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y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group,and 30 healthy volunteers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wo groups of pulmonary ventilation tests,CO diffusion test,pulmonary alveolar capillary membrane diffusion capacity,alveolar capillary blood volume,etc. were detected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percentage of DLCO,Dm and Vc in the moderate to sever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1). And with the aggravation of the disease,the decline is also gradually significant.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DLCO and Dm is 0.899,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ith Vc is 0.874,P is <0.01,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Dm and Vc is 0.821,P<0.01.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DLCO,Dm,Vc and the severity of the disease(P<0.01). Conclusion the stable pulmonary diffuse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s aggrav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verity of the disease.

[Key word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pulmonary diffusion function;stable period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以不完全可逆气流受限为特征,病情多呈进行性发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组疾病,除了累及肺脏外,还可引起全身其他系统的不良反应。肺弥散功能是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金标准,小气道炎症和纤维化、管腔渗出与肺通气功能下降有关[1]。随着疾病病程的进展,肺实质逐渐破坏,肺血管异常导致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弥散面积下降,导致低氧血症,出现高碳酸血症。弥散功能检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础病变的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探讨稳定期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检测弥散功能的实验研究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00例为研究组,排除急性发作期患者,合并其他肺疾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排除2周内使用过激素治疗或者2d内使用过支气管扩张剂治疗的患者,排除不配合检查的患者。根据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19例)、中度组(33例)、重度组(30例)和极重度组(18例)。研究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检测方法

1.2.1 检测仪器及方法 肺功能仪。采用两种混合气体进行检测,一种为CO 0.3%,He 14%,O2 21%,N2平衡混合气体,另一种为450PPm NO 和N2平衡的混合气体。

1.2.2 检测方法 首先对研究组患者行肺通气功能检测,根据结果对患者严重程度进行分组,然后进行肺弥散功能实验。患者坐位,吸入两种混合气体,进行2~3次潮式呼吸,做最大呼吸到残气位,再快速吸气到全肺气量,屏气4s,快速呼气,吸气时间<2s。仪器测出DLCO(肺CO弥散量)、Dm(肺泡毛细血管弥散量)、Vc(肺泡毛细血管血容量),DLCO经Hb校正后为实际测量值。对照组按照同样方法进行肺通气功能检测和肺弥散功能实验。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和F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或者Spearma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肺通气功能结果比较

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肺通气功能逐渐下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肺弥散功能结果比较

轻度组DLCO、Dm、Vc占预计值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中度组到极重度组与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P<0.01)。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下降也逐渐显著。

2.3 DLCO、Dm、Vc三者相关性

DLCO与Dm的相关系数为0.899,与Vc的相关系数为0.874,P均<0.01,Dm与Vc的相关系数为0.821,P<0.01。

2.4 肺弥散功能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DLCO、Dm、Vc占预计值的百分比随着疾病严重程度加重而逐渐下降,采用Spearman秩相关进行分析。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现不可逆的气流受限,其与肺部受到有害气体或者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关系。该病与患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化学物质、感染等有关[2-3]。其具体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明确,患者气道、肺实质、肺血管呈现慢性炎症变化,局部肺泡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聚集,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加。炎症细胞激活后释放多种炎性介质,而这些炎性介质可破坏肺组织结构,并促进中性粒细胞炎症反应[4-5]。病理改变主要为中央气道出现炎症细胞浸润,外周气道表现为狭窄、鼻塞、细支气管扭曲、炎症、杯状细胞上皮化生、平滑肌增生等,气道结构重塑。肺实质表现为小叶中央型肺气肿,呼吸性细支气管扩张、破坏,随着病情的发展,可伴有肺毛细血管床破坏[6]。CO2的弥散能力比O2大20倍,因此当出现弥散障碍时,主要表现为氧弥散障碍,甚至出现缺氧表现。

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是反映中重度气流受限的有价值的指标,具有变异性小、易于操作等优点,可以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对预测健康状况、病死率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其不能完全反映患者复杂的严重情况。肺泡破坏以及毛细血管床丧失均可导致弥散功能受损,出现一氧化碳弥散量的下降。呼吸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弥散面积、气体溶解度、弥散距离等影响气体的弥散[7-10]。肺弥散功能的检测对于判断肺气肿情况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基础病变的具有重要的意义。Dm(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量)反映气体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过程,Vc(肺泡毛细血管血容量)反映气体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程度[11-12]。肺CO弥散量测量是通过测量单位时间、单位压力差下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进入毛细血管血液中的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轻度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弥散功能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稍有下降,但尚属正常。轻度稳定期患者可已经出现FEV1、FEV1/FVC下降,但是其弥散功能基本在正常范围内。轻度患者已经出现气流受限,FEV1占预计值%、FEV1/FVC与气道的炎症存在相关性,但是在疾病的早期,对气体交换的影响并不大,因为早期不存在明显的肺血管的损伤和通气血流比值失调,因此对轻度患者肺弥散功能影响不大。

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FEV1、FEV1/FVC持续下降,而患者的弥散功能也在持续下降。中度到极重度病情患者气道慢性炎症导致气道壁的损伤,而损伤和修复的反复发生,导致气道壁重塑,平滑肌增生,瘢痕组织形成,这些导致气道狭窄,气道阻塞导致肺泡通气量的下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出现肺弥散功能障碍。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DLCO和Vc在中度即出现显著下降,而Dm下降不如前两者明显。Dm主要受到弥散面积和弥散膜厚度的影响。慢性支气管炎症导致气道阻塞,最终发展为肺泡膜的破坏,弥散面积减少,同时因肺泡以及毛细血管壁炎症反应,间质增生,血管壁增厚等导致弥散厚度增加,但肺气肿时肺表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泡壁变薄,弥撒膜厚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因此,总体上,导致反映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量的Dm下降程度不如DLCO、Vc显著。在相关性分析中显示三个之间具有相关性,并且三个指标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

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稳定期肺弥散功能障碍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发展而加重,并且DLCO、Dm、Vc三个指标见具有线性相关的关系,三个指标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具有线性相关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蒋雷服.弥散功能测定及结果评估[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32(8):584-586.

[2]沈国忠,杨金荣,许永江,等.CRP和纤维蛋白原与慢性肺阻塞性疾病急性加重的关系[J].浙江临床医学,2013,15(9):1375-1376.

[3]时永红,毕淑敏,张春梅,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5):3810-3812.

[4]孟凡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测定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与血清纤维化指标的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 杂志,2013,27(9):873-874,877.

[5]张琳.AECOPD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改变及沙美特罗替卡松的治疗效果[J].医学综述,2014,20(3):527-529.

[6]Liang Bin-miao,Xu Zhi-bo,Yi Qun,et al.Associ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13,17:3205-3208.

[7]陈文霖,黄美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细胞因子研究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3(8):681-683,686.

[8]林雪梅,吴永泉.结缔组织病的肺功能及血气变化[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2):61-62.

[9]郝书亭,马俊义.结缔组织病67例肺功能检测分析[J].临床荟荦,2008,23(22):1639-1640.

[10]陈淑娟,刘锦铭,孙兴国,等.肺栓塞患者肺功能特点的研究[J].国际呼吸杂志,2013,33(8):587-592.

[11]梁斌苗,袁玉如,何太灵,等.肺泡膜弥散和肺毛细血管血量特征在不同级别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表现[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47):9479-9482.

[12]Xie C,Rong Z,Li Z,et al. Measurements of membrane diffusing capacity and pulmonary capillary blood volume in normal subjects and patients with mild emphysema[J].Chin Med J(Engl),1996,109(11):840-847.

论文作者:贾仲琦,王延群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6

标签:;  ;  ;  ;  ;  ;  ;  ;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稳定期肺弥散功能检测意义论文_贾仲琦,王延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