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体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没有本体论?如果有,它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本体论?如果没有,其依据又是什么?这一问题是目前学界讨论中的焦点之一,它是对认识论问题讨论的进一步深化,触及到了哲学的基础。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问题的关系,有助于澄清过去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误解,摒弃错误观念,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问题研究的兴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在人们对哲学的传统理解中,认为本体是根基,是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的基础,它决定着整个哲学体系的基本路线,因而对本体论问题的讨论始终是哲学讨论中的重要内容。2.1978年以来,我国的哲学研究突出了认识论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对本体论的研究,这就使问题的讨论局限在传统的本体论框架之中而难以有突破性的进展,对本体论的研究重新突出正是人们反思后的结果。3.我国哲学界比较注重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但由于对哲学理论自身的批判特别是对本体论的批判进行得不彻底,使人们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上出现重大分歧,也使人们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不能深入,使许多问题的争论不了了之,从而造成政治批判代替了哲学批判,使我们对社会的不合理现象的批判难以切中要害。4.哲学要体现时代精神精华的特色,就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对现实产生指导作用,而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理解已明显地落后于时代的需要。更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本体论问题是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5.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西方哲学被逐步介绍到我国,他们对本体论的态度对我国的学术讨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尤以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影响更大。
在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有的主张物质本体论,有的主张实践本体论,有的则提出社会存在本体论,而另一些论者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终结了本体论。在对每一观点的理解上也有所不同。仔细分析这些观点,我们会发现这些分歧首先是基于对本体和本体论的不同理解而形成的。
一、对本体、本体论的不同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对西方哲学的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首先要弄清西方哲学中本体和本体论的含义。一种观点认为:本体论是关于世界的本原或本体的哲学理论,其主要来源于对古希腊哲学的本体论的理解。在西方哲学史上最早产生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力图从繁多的现象世界中寻求万物统一的根源,即本原或始基。巴门尼德第一个提出了“存在”概念,认为现象世界的背后是一个不能感知的、不变的、永恒和唯一的本体世界,它才是真正的存在。巴门尼德的本体与现象两个世界的思想被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所继承。亚里斯多德提出了“第一哲学”,它以“存在本身”或“作为存在的存在”为对象,寻求最初的根源或最高的原因,由此便认为本体论是研究变中之不变的实体性东西的学说。
一种观点认为,哲学本体论的本意是关于“有”或“存在”的学问,而中国哲学对本体的理解造成了人们对本体论的误解,因而导致了认为本体论是关于世界的本体或本原的学问的错误。德国哲学家沃尔夫第一次为之下了定义:“本体论,论述各种关于‘有’的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认为‘有’是唯一的,善的;其中出现了唯一者、偶然、实体、因果、现象等范畴;这是抽象的形而上学。”[①]这一观点被黑格尔所转述,这在西方是比较知名的观点,至今常被人们提及。
一种观点认为:本体论是西方人以其特有的语言形式和思维方式构造出来的范畴体系,它是一个纯粹概念的、超验的实在领域,其实质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它采用了概念逻辑的方法来进行论证,力求达到普遍必然性的领域,康德就认为本体论是纯粹(理性)概念的逻辑体系。[②]概念的推演并不能产生出新知识,也造成了一系列的二律背反。马克思则彻底批判并超越了本体论哲学。
一种观点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而其中的第一方面,即“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③]构成了哲学的本体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构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区别的根本标志。
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指称上的分歧
赞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本体论的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理解也存在分歧,主要可归结为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和社会存在本体论。
1.物质本体论
提出以物质本体论来指称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学者们认为,应当从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来理解本体论,坚定地认为自然界先于人的精神,存在先于思维而产生,精神是物质的产物,世界统一于物质,因此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和基础。恩格斯曾作出了明确的回答:“如果进一步追问:究竟什么是思维和意识,它们是从哪里来的,那末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中一起发展起来的;不言而喻,是人脑的产物,归根到底亦即是自然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而是相适应的。”[④]而唯物主义认识论就是从认识领域来揭示物质是精神的本质,世界统一于物质,而唯物史观是物质本体论在社会历史观上的运用所形成的。
有的论者就物质本体论提出批评意见,认为物质本体论以设定心物的二元分离为前提,物质只有在与精神的分离和对立中才能获得自己的规定,离开了精神,物质范畴不能成立,因此,物质本体论蕴含着无法排除的矛盾:一方面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又有逻辑设定的意义,不能离开人的存在而存在,这就造成了自在性与此在性、彼岸性与此岸性的二律背反,而以物质本体论为基础建构的哲学体系不可避免地具有反主体性、实证性和独断化的倾向,传统理解中的马克思主义落后于现实需要正是由此造成的。因而必须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2.实践本体论
学者们在对物质本体论的缺陷反思后提出了实践本体论,这种本体论承认外部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但认为这一问题不是哲学研究的问题,而是实证科学研究的问题,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的自在自然只能被当作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前提,那脱离人的实践活动的自在自然是抽象的和无意义的,物质只能通过实践以扬弃的方式包含在哲学的逻辑前提即实践之中。而实践本身是自本自根的,是在自身之内并唯一地通过自身而被确定的东西,它打破了心物二分的模式,克服了物质本体论中的二律背反,避免了对思维和存在所作的发生学考察。实践本体论使本体论、认识论和历史观相互沟通起来,体现了列宁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块整钢”的思想。因而实践成为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唯一可能的逻辑前提。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所谓的“物”不再是指自在的物质,而是指人类实践本身的客观实在性,不是指自在物质的彼岸性,而是意味着此在性的实践活动的客观性,这样才真正做到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这就从根本上消解了旧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的自在性、直观性,真正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功能性特征,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在于“改造世界”。实践本体论的特质在于突出了人的存在和人的活动的本质的意义,这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的原则从过去物的尺度向人的尺度的转变,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革命性特征。
有的论者对实践本体论也提出了质疑,认为实践本体论把自然界的优先地位看作无哲学意义的问题,自在的自然不能构成人的实践对象,这样就把对象理解为实践本身,而且物质存在只是人的实践对象,从而混淆了物质与对象的区别。马克思哲学则认为物质是先在的,对象对人说来则不是先在的、既成的,而是历史地生成的,人的实践过程就是对象的生成过程,也是先在的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的过程,马克思没有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属人世界,我们也不能把实践看作整个世界的本体。实践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它改变了物质的存在方式,但并不创造物质本身,因而以实践本体论来指称马克思主义本体论是不当的。另外实践本身是包括意识在内的,因而实践本体论不能得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难以同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划清界限,而只有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才符合马克思主义。
3.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卢卡奇在其晚年写了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社会存在本体论》,对我国的哲学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们只概述其主要观点。卢卡奇把存在分为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自然存在统指无机自然界和有机自然界的存在物,社会存在统指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存在物。自然存在是一切社会存在的前提,因而他把自然本体论作为社会存在本体的一般本体论基础,但社会存在本体论又不能直接从自然概念中推演出来,这一过渡是一个从劳动开始的辩证过程,劳动的根本特点在于其目的性,紧紧抓住劳动问题是卢卡奇晚年思想的最重要的特征,通过劳动来理解社会存在。卢卡奇赋予社会存在以全新的内涵,它是一个包括一切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的概念,是存在和意识的统一体,在他看来,意识是在劳动中与存在共生的两个异质的环节。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是一个有机的总体,具有鲜明的过程性特征和历史性特征。卢卡奇的这一理论可以视为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有益尝试,对我国的哲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这一研究尚待进一步深入。
4.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本体论
有的论者认为:由于本体论是西方哲学史上用逻辑方法构造出来的范畴体系,是纯思辨的、超验的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正是通过对这种本体论尤其是黑格尔的概念本体论的批判而逐步创立唯物史观的。第一次明确表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这并不是对这种本体论的继承,而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根本改变了那种依据逻辑必然性来构造范畴体系的方法,确立了具体的、发展的实践辩证法。
另外一些论者则认为:在传统的理解中,人们普遍把本体论理解为关于世界本原或本体的哲学理论,这实际上是承认现象世界背后有一个永恒的、固定不变的实体,这种实体性的思维方式对人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目前思维方式的变革就要逐步消除这种影响,由此也可看出消除传统哲学的消极影响是何等不易。在马克思的哲学新视界中,马克思将唯物主义地理解了的实践放置到了一定的社会历史情境之中,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被放在历史的具体的人类实践生活世界中被重新界定了,基始的物质对象一旦进入人类社会历史就受到人的实践在一定形式下的历史改造,社会物质生活的一定方式构成人的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历史的产物,实践情境中的一定社会物质生活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构成马克思新哲学中的基本问题。马克思的这一变革实质上是思维方式的一种变革,即从实体性的思维方式向辩证思维方式的转变。
三、分歧的原因及研究趋势展望
当前学界对本体论的研究在不断趋向深入,马克思主义哲学要获得突破性的发展,本体论问题是难以避开的,关键是如何批判、继承并超越传统中对它的理解。这场讨论出现分歧的主要原因是:1.对本体论的理解尚存在较大的差异,往往也使一些讨论失去了共同的根基而陷入盲目争论中;2.对物质概念的批评很多,但尚未达成新的共识,重新理解马克思的物质概念已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之一;3.对先于人类而存在的自然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理解不一;4.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建构尚持不同意见。在这些问题上的分歧造成了学术讨论中如上文所述观点的分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问题的讨论触及了传统哲学中的根基问题,它大大深化了认识论研究,也使主体性问题在根基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说明,传统的实体性思维方式逐步被打破,辩证思维方式日益渗入人的观念之中,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总结过去的历史教训,适应时代的需要是哲学得以发展的根本动因。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面向中国的现实,面向未来的需要,才能在中国大地上获得健康发展。
注释:
[①]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第189页,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②]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573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③][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4页,第374—375页,1995年版。
标签: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本体论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观点讨论论文; 形而上学论文; 卢卡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