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经验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理论论文,思想论文,高校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3)3-0062-04
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指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1]自“05方案”颁发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受到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主渠道作用。在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行阶段性总结,深化规律性认识,有利于打破壁垒,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朝着明显改善的目标扎实推进。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实效的前提条件
“05方案”颁发以前,在一些高校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抱有偏见的现象,导致某些高校领导和教师思想认识水平不高、重视不够、组织实施不力,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进一步凝聚共识,加强组织领导,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从2004年胡锦涛的“3·18批示”、“中央16号文件”到“05方案”的颁发,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让人感动,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普遍及时组织学习中央的文件精神,落实中央的各项工作要求。一是召开省级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集体学习中央文件精神。通过学习活动,各级领导和教师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更加明确了今后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善于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去思考问题。二是结合中央文件围绕一个主题举办论坛,分析本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形势和主要问题。通过集中研讨、交流看法,各级领导和教师进一步增强了紧迫感和责任感。三是组建理论宣讲团,深入到高校进行宣讲,将有关建议当场反馈。这种做法既使中央的相关政策、精神能够及时传达,又互通有无,使领导和专家更加准确地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情况,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实践证明,各级领导的认识高度和重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成效。
(二)加强领导,整体部署
为了更好地实施“05方案”和中央的相关要求,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对课程建设的宏观领导和整体部署。一是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实施意见,从学科建设、教学组织机构、教师选聘机制、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培养培训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全面安排和整体部署。二是成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和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领导、规划、指导“05方案”的实施。三是强化机构建设,明确要求各高校建立党委统一领导、主管校领导负责、学校相关部门相互配合的领导体制,督促省内高校成立由学校直接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只有领导重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在学校的教学体系中摆在应有的位置;部署明确了,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才能得到保障,从而教师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发挥和保护,教学效果才能不断改进。
(三)加强调研,重视督导
“05方案”正式实施以后,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积极采取措施,组织专家调研,制定督查标准,重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监督检查。一是本着“摸实情、出实招、求实效”的原则,组织力量进行专项调研,跟踪了解各高校实施新方案的情况,重点检查开课情况和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广泛听取学校领导、业务管理部门和广大师生对文件实施的意见,及时发现并推动解决问题,及时调整和推进实施工作。二是根据中宣部、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研究制定各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作为对高校实施新方案的督查标准。三是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学评估督查机制,将新课程方案实施工作,列为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列为评价和衡量学校以及领导班子工作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党建、教育教学、思想政治工作、和谐校园的评估体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各级领导和专家听课、调研都有记录、有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课堂教学和调研中发现的有关问题,使领导能及时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情况和教学水平,针对实际情况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二、强化学科支撑,提升科研水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实效的基础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6个二级学科建设为支撑,切实加强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是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水平的基础。经过努力,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
(一)搭建平台,加大学科建设力度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依托,为此,要积极搭建平台,加大力度,提升学科建设的水平。一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学科建设,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增强其责任感和归属感。二是进一步整合资源,调整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完善6个二级学科体系,做大做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课程建设提供对应的支撑,很好地带动了当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及课程建设。三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高校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搭建平台。通过积极努力,全国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的数量不断增加,各学位点的条件保障不断加强,较好地担负起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
(二)加大投入,提升科研水平
充足的科研和建设经费、有利的科研条件、良好的工作环境等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保障。只有将加大投入提高到“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培养‘四有’新人”的高度来认识,才能使经费投入与课程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性相匹配。一是加大经费投入。全国高校普遍增加经费投入,在每年年度预算中投入专项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考察、科研立项和课程基本建设等,保证教师的收入水平和办公条件,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二是加大专项课题比例。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一些高校普遍设立专项课题,研究新方案实施中的问题,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骨干力量集中开展研究,加强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三是强化教学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学科骨干必须承担教学任务,实现学科建设与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同时,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坚持教学研究与理论研究并重,以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学生关注的问题等为重点,通过对现实案例进行理论分析的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使任课教师有底气面对思想疑问和理论挑战,理直气壮地宣传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三、改进方式,创新方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实效的动力
通过调研发现,有许多学生最爱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有些学生则兴趣不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与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否对路有关。为此,许多高校都把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作为重点来抓。
(一)推进教学改革,切实改进教学方式
一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许多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他们主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大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进行专题讨论和专题调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学校通过随堂反馈、问卷调研、网上互动以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把学生关心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收集起来,然后组织专家团队,对问题进行分类分层分析,进而确立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丰富和深化教学内容。二是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有些高校根据本校的有利条件,探索出了一些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其中清华大学的研究型教学、北京大学的专题式教学、上海大学的“项链模式”、大连理工大学的案例教学,在全国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三是深化教学改革交流。通过组织开展“精彩一课”、“精彩多媒体”、“精彩教案”、“优秀教学案例”等活动、组织公开教学比赛、教学观摩以及召开专题研讨备课会等。为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搭建平台。注意总结推广各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定期将学校工作创新点进行宣传展示,定期编辑出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通讯,免费供任课教师学习交流。
(二)创新教学和考试方法,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一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针对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单一、灌输式教学、吸引力不强的状况,全国高校普遍更新教学理念,采取“内容新、方法新、语言新”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二是积极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师在运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普遍采用视频、音频、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的省市统一制作了4门课程的全套多媒体教学课件,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有效地增强了吸引力。三是建设教育网站,实现资源共享。有些省级教育部门建立了省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站,把各门课程的教学资源挂在网上,使广大师生依托网站进行资源共享,互动交流,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四是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研究探索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点和正确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考试考核方式。采用“课上课下相结合、平时期末相结合”的综合考试方法,构建闭卷与开卷、笔试与口试、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等相结合的测评体系,这些举措不但减轻了学生考试的压力,而且进一步激发出学生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受到学生的欢迎。
(三)积极拓展实践教学模式
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环节,也是教师和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师生开阔视野、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因此,高校普遍积极拓展实践教学模式。一是编写实践教学指导手册。以课程为单位,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实践教学指导手册,对教学实践环节的设计思路、组织形式、解决问题等进行梳理设计,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为教师的实践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二是建立多个教学实践基地。有的学校安排专门的时间、配备专项经费,建立一批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赴农村挂职锻炼,开创了高校和地方党委政府合作的新创举。三是实践教学制度化。为了满足教师和学生强烈的社会实践需求,各地努力建立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和保障体系,各高校按要求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课程,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单独下拨经费,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了解国情、体验社会、增长才干。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使教学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四、培训骨干,提升素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
切实加强队伍建设,从教师选拔、培养、评价等各个环节,培育一批教学科研骨干,形成一批在当地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教学名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水平的关键环节。“05方案”的实施以及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知识能力结构、教学方法手段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师队伍的数量已经能够基本满足教学要求的情况下,提升教师的素质就成了当务之急。
(一)完善专兼职教师选聘机制
一是实行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按规定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标准,严格把住入口关,确保新任教师具有高起点、高素质、高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事关政治立场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不得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二是充分利用本省高校资源,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提升他们的学历和水平。经过几年的努力,广大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增强,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另外,按照中央和省委文件要求,加大教师的引进力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数量有了较大增长,促进了教学秩序的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选聘高素质的兼职教师。有些高校建立了开放、灵活的人才配置机制,吸引、鼓励校内外相关专业学术带头人、符合条件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兼职承担教学任务,积极探索建立校际之间的教学协作机制。
(二)重视发现和培养骨干教师
一是依托“精彩一课”评选等活动发现骨干教师。把每一届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的获奖者,都列入骨干教师资源库,作为重点对象加以培养。同时,还从各高校长期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中选拔一批功底扎实、业务能力强、有工作热情的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加以培养。二是加大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对确立的骨干教师,积极创造条件,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平台。推荐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和研讨会,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三是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桥梁作用。在高校营造开放、合作、互动的氛围,鼓励骨干教师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促进各高校之间的交流和均衡发展。骨干教师在各自学校通过传、帮、带等多种形式,辐射身边教师,带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构建全方位的培养培训体系
理论素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发展的支撑点。通过开展系列培训活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一是完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院级四级培训体系,结合实际开展岗前、日常和骨干培训等工作,通过理论研修、委托课题、结对带教等多种形式,开展有重点、分层次的全员培训。二是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加大培训指导力度。专家委员会针对教材内容、知识点的变化,及时组织各学科教研组成员进行学习讨论,解答疑惑。同时,专家指导委员会还要承担每次开课前的全员再培训工作,确保新课程的开课质量。三是通过集体备课会、教学观摩、现场报告、专题研讨、考察交流等形式,对教材难点、理论热点、前沿信息、教学改革等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讨交流,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视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四是积极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把教师在职学习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途径,提升教师队伍的学位学历层次,按不同比例给予学费资助。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呈现出积极健康、稳步推进的良好态势。正如李长春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面加强,从根本上扭转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度弱化的状况。”“任课教师的精神面貌和业务水平有了很大改观,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满意程度显著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