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与武汉21世纪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武汉论文,发展战略论文,新经济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3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01)01—0018—06
江泽民总书记最近指出:“我们必须开阔眼界,紧跟世界潮流,抓住那些对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研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面对新经济的挑战,我国经济理论工作者,特别是生活在武汉市的经济理论工作者应该响应江总书记的号召,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情况,研究我国现实经济问题,特别是武汉市的现实相关的经济问题,从而为市政府制定21世纪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一、对20世纪武汉经济发展成绩与问题的回顾与思考
武汉市凭借“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和以拥有丰富物产资源的华中地区为经济腹地,20世纪以来逐渐发展成本地区最大的多功能经济中心和科技、教育中心。早在明末清初,汉口就因商贸繁荣而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并列为中国四大名镇。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汉口被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本已是内陆地区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的武汉商贸又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据1908年的统计,武汉的进口贸易额在全国各口岸的排名中仅次于上海而居第二位。随着商贸业的繁荣,武汉的金融业也发展起来。抗日战争前,武汉的外资银行已有10家,内资银行28家,其他金融机构则多达300余家。与此同时,武汉的民族工业迅速繁荣起来,当时的武汉已是全国五大纺织中心之一,钢铁、电力、机械工业也初具规模。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后,武汉的工业企业或大量内迁,或遭战火摧毁,到解放前,武汉工业刚开始繁荣就凋敝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汉以其区位优势成为国家工业化在华中地区的发祥地,赢得了国家大量投资,第一个五年计划确定的156 项重点工程有8项落户武汉,武汉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由1952 年的2.98 亿元增加到1982年的106.62亿元。仅30年时间增加了30余倍,武汉也由一个纯消费城市发展成为以钢铁、纺织、机械为主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全国性工业基地。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随着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的全面开发、开放,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重点逐渐向中西部转移以及跨世纪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工,武汉市迎来了再次创业的大好机遇。近几年来武汉经济加快了发展速度,并在大量引进外资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汉口商业金融城、东湖科技城、青山钢铁城、沌口汽车城为支柱的大武汉主体框架,武汉的金融业、汽车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正辐射到整个华中地区。必须强调的是,城市功能的发挥得益于发达的科教事业的支持。武汉现有高等院校35所,科研机构500余个, 每年向社会输送各类专业人才数万名,并有大批科研成果问世,这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比率也在逐步提高。武汉科教事业的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与上海,居全国第三位。武汉已成为我国内陆最大的科研与教育中心。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产生的某些经济发展问题使武汉作为华中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的功能发挥得很不够。如果不按新世纪的要求调整好城市发展战略,武汉已有的地位将难以保住。
首先,武汉与周边地区的经济互补性差,影响了武汉经济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吸引力,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下,武汉只是全国计划经济棋盘上的一颗棋子,缺乏自主规划、自我发展的积极性,而且省市政府之间存在着争国家投资、争项目的矛盾,必然存在重复建设和投资饥渴症问题。从产业结构来看,湖北省与武汉市轻重比例结构相仿,武汉建成了以纺织、钢铁、机械为主的工业体系,而纺织、钢铁、机械同样是湖北省工业以及华中地区工业的特色。长期以来,省市工业之间没有多少吸引力,有的只是激烈的竞争。
其次,武汉的传统工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竞争力差,缺乏活力,致使武汉作为华中地区工业中心的地位日益削弱。曾经一直是武汉市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武汉纺织工业,在全省几乎县县都有一个甚至几个纺织厂的湖北纺织工业以及华中纺织工业的竞争下,其经济效益每况愈下,其产值、利税由80年代初占武汉市工业总产值和利税的67.6%、23.3%,下降到90年代初的11.9%、0.6%。 现在武汉纺织工业已养活不了十多万劳动大军与十多万退休职工,不得不大批转产,大量职工下岗分流。其他工业产业的境况与纺织业相同。
第三,在计划管理体制下武汉形成的“工业门类齐全”的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了缺乏经济特色的劣势。由于要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各个“门类”中去,因而除武钢之外,各个“门类”都因投资不足而没有出现一个“世界500强”甚至“国内100强”的优势企业,因而以武汉企业为核心企业、以周边地区众多企业为外围企业的著名企业集团或“跨省公司”,尚未有一家建立起来。武汉创造的知名品牌也少得可怜。
第四,武汉的教育与科学研究事业虽在全国具有优势,但长期以来教育、科研与生产是两张皮,致使这一重大优势未给武汉市带来应有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而且因高等院校为社会输送的人才结构单一,社会常常不得不一方面“大材小用”,另一方面向外地或国外寻觅所需的许多专门人才,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虽有不少,但是因相关的体制与机制问题,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的成果却不多。
二、新经济的产生与基本特征
新经济是指以信息与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为基本内容的新兴产业的崛起并逐步成为社会经济支柱产业的新经济形态。由于新兴产业是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与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新型产业,是知识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因而又被称为“知识经济”。以消耗大量资源并不可避免会损害生态环境的采矿、火电、冶金等传统产业在20世纪发展到了顶峰,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传统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统治地位将由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所取代。
新经济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至90年代,美国的信息产业已有相当规模,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已成时尚,生物工程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也已初具规模。据1998年统计,美国网络业零售营业额超过了130亿美元,按其发展势头估计, 此后几年的增长率完全可以保持在200%以上。纽约股市能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700点一路攀升到90年代末的10000点,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属于新经济范畴的许多高成长性企业加盟股市和许多传统产业的上市公司通过新技术改造或高新技术企业联姻从而保证了企业盈利的不断增长。作为新经济领头羊的业已成为世界级大公司的微软、IBM、英特尔公司仅其品牌就值702亿美元、532 亿美元和390亿美元,分别列世界最有价值品牌的第2、3、4位。微软股票市值一度相当于我国深、沪两股市近千家上市公司股票市值的总和。20世纪80年代,当国民经济持续发展20多年的日本在钢铁、汽车、家电等传统产业方面已成为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之时,美国并没有千方百计去保持自己在这些传统产业方面已经动摇的霸主地位,而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集中科研开发力量,积极推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生物工程以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美国经济90年代持续九年多实现了“低通膨、低失业、高增长”的事实已证明,美国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新经济以迎接新世纪的到来是完全正确的。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传统经济领域曾不断创造奇迹的日本由于泡沫经济破灭、银行不良债权庞大,股市长期低迷,在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经济陷入长期衰退。美国经济与日本经济的一盛一衰正是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竞争结果的真实写照。新经济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萌芽,很快于90年代实现产业化并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这是善于模仿的日本在70年代奋起追赶美国时始料不及的。
与传统经济相比,新经济的最大特征在于:
第一,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传统经济发展的基础以自然资源为主,特别是以石油、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不可再生的资源为主,这些资源的有限性不仅制约了传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使生产力表现为人对自然进行征服与掠夺的能力,因而使经济效益的大小、物质财富的多寡成为人们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唯一标准;人们过分注重从自然界得到了什么、得到了多少,却很少关爱养育了人类的自然界,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受到人的生产活动的破坏。剥削阶级统治者甚至不惜通过大规模破坏人类生态环境、肆意践踏人权的战争手段聚敛财富。20世纪人类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和连绵不断的区域性战争,对于侵略者来说挑起战争的目的几乎都是为了掠夺别国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财富。新经济发展的基础则以人的智力资源为主,人的个体智力与群体智力都是可供无穷无尽开发的资源,而且作为智力成果的知识具有重复使用性与可继承性,因而决定了知识宝藏的无限增长和可开发性。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离不开创生了万物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只有与自然界和谐统一才能健康发展,因此,新经济寻求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保护与优化生态环境。
第二,经济发展以人为本 传统经济的发展是以财富形态存在的货币资本与物质资本的生产和积累为基本动力,新经济的发展则以人力资本的开发与利用为基本运行动力,人的价值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人力资本也是资本,也应得到增值,因此,企业的利润不再像传统经济时代被完全分配给企业的出资人,而是在分配给出资人的同时还要分配给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一般劳动者。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大公司陆续出现的股票期权制度和职工持股制度必将成为全球企业管理中的主要激励制度,企业管理不再是为了管住人并让人成为“经济动物”,而是被看成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的手段,其目的是对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三,经济的发展必将改变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露端倪的新经济预示着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网络经济的出现、便捷的通讯、发达的交通使世界逐渐“变小”而成为一个“地球村”,致使经济全球化潮流来势凶猛。生产者之间竞争的广度与深度和分工协作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在加剧,按顾客要求生产个性化产品和坐在家里上班的理想正在得到实现。虚拟大学、虚拟工厂、网上购物、多媒体通讯将成为时尚。显然,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会越来越长,人们将有条件接受更多的教育,享受更多的文化生活,人的全面发展将成为现实。因此,教育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将伴随高科技产业一同成长并成为新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伴随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逐步改变而实现的。
三、武汉市21世纪发展战略的目标定位、指导思想与战略措施
新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经济尚不很发达的中国,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只要我们能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并认识生产力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作用,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紧跟世界潮流并从国情出发和从省情、市情出发制定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就一定能迎接新经济的挑战。
20世纪的武汉已成为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工业基地和文化教育中心,根据本文对武汉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成绩与问题的分析和对新经济基本特征的把握,笔者以为21世纪武汉应按新经济的发展规律,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充分利用武汉的科技、教育与文化优势,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革传统产业,将武汉建成中部地区发展新经济的领头雁与动力源,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因此应该将武汉市21世纪发展战略的目标定位为: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现代化多功能中心城市。制订武汉市21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应该是:
第一,更新观念,加快创新改革步伐 新经济作为新观念的产物不断引起人们的观念更新。将生产与消费联系得更紧密的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的诞生就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商业的传统认识,基因工程与生物制药的出现则让人们对人类自身的认识有了突破性进展,并看到了被传统医学判为“不治之症”的疾病有了被治愈的希望。新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创新。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是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动力之源,是下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武汉市迎接新经济的挑战,必须建立创新体系,既包括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也包括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然而在体制创新方面我国做得还很不够。据国际权威机构近期公布的“全球各国竞争力排行榜”,我国科技竞争力排位比一年前下滑了3位,名列第28位, 主要是“企业之间的技术使用程度”与“企业与大学之间在技术转移程度”这两项重要指标(分别排名第35位和第30位)拖了后腿。竞争力较差也是武汉市经济集中表现的问题。因此要建立新经济首先应改革束缚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传统经济体制,破除地方主义、本位主义、大而全、小而全的落后观念,帮助人们树立崇尚分工协作与追求经济一体化,从而加强国家竞争力的新观念。
第二,以人为本,全面开发人力资源,优化生态环境 我国的教育事业虽发展很快,但是一直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因而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原因有三:一是我国的财力有限,政府对教育的投资长期不足。二是人们一直把教育视为上层建筑,长期不允许民间资本参与办教育。第三,受见物不见人的传统思想影响,经济管理者把买机器办企业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而把办学放在附属地位。因此,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加快教育改革步伐,让教育发展进入快车道。一方面敞开办学大门,允许民间资本包括外资投向教育领域并接纳投资者参与教育管理,让教育通过产业化建立自我发展机制;另一方面开展活泼多样的教育形式,特别是应填补以普及现代科技知识为主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这一空白。据有关部门对我国40万个企业总经理的调查,不懂英特网者竟超过9成,足见我国教育存在赶不上经济发展需要的缺陷。 以人为本还要求改革劳动者的生存质量,优化生态环境。50年来伴随着传统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人们的生存环境却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大气污染问题、缺水问题、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问题以及“大城市病”问题等等。以牺牲生存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得的经济发展不可能持续下去。在进入新世纪发展新经济之际我们一定要把改善环境质量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并拿起法律武器与继续破坏环境者作坚决的斗争。
第三,创造条件,尽快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 新经济的出现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只有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并成为风口浪尖的弄潮儿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国民经济,否则将会扩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有因此赶不上世界潮流而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加入WTO 就是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的重大举措。多年来中国政府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逐步按WTO要求调整相关经济政策,制定相应的经济法规, 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终于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很快我国将会成为WTO的成员。然而加入WTO不是目的,让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协作、 发展壮大自己才是目的。因此,我国的企业不应该是政府之间进行WTO 谈判的旁观者,而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按国际竞争形势调整自身的生产经营,特别是走资产整合之路,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按WTO规范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迎接加入WTO的挑战。
第四,加强法制,保障新经济运行秩序 新经济仍然是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新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通过加强法制建设来解决。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修改、完善和丰富现有法律法规并运用高新技术手段于执法过程中。正如江泽民总书记2000年8月5日接见6 位国际著名科学家时强调指出: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控制自然和人自身的能力。但是,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工业的发展带来水体和空气的污染,大规模的开垦和过度放牧造成森林与草原的生态破坏。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涉及人自身尊严、健康、遗传以及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伦理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因特网可以迅速、广泛地传播大量有用的信息,但也存在大量信息垃圾和虚假信息。如何区别网上哪些信息是真实的?哪些信息是被歪曲的?科学技术本身难以做到这一点。在破案方面,网上通缉逃犯和利用DNA技术鉴定人的身份等高新技术手段已普遍得到运用,这还不够,还应有更多高新技术手段运用于破案工作。
第五,正确处理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关系 新经济并非是超越了传统经济时代的一种独立阶段和历史序列,二者并非是对立关系。其实,新经济必须以传统经济的一切成果为基础并以传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因此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产业,让传统产业焕发青春是新经济发展的基本内容与动力。面临新经济的挑战,传统产业的经营者并非无事可干,而是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有志气并有智慧者如能及时抓住这个机遇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产业就能开拓传统产业新的发展天地。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和战略定位,实现武汉21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应该是“一个改造,两个保持,三个建立”。
一个改造是指用高新技术改造仍有生命力的传统产业。武汉市的纺织业与食品业曾经有过长期辉煌,今天却衰落了。但是应该看到,衰落的只是纺织业与食品业原料的生产与加工方式,这两个行业的寿命却是万世永存,不会衰败的,因为人不能不穿衣、不吃饭。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国美国以及法、英、意、日等国每年都依靠农业、食品工业、服装工业赚取大量利润,武汉市为什么不能千方百计保住这两个利润源呢?因此,只要用高新技术改造这两个行业,不断推出新型面料、新款服装、健康食品、营养食品、绿色食品并创造出像皮尔卡丹、耐克、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这样的名牌,那么这两个行业必然能焕发青春并能成为武汉新的经济增长点。武汉人喝珠江水、吃广东饼干、穿浙江衣、福建鞋的令人尴尬的现象会尽量减少。
新经济并不排斥农业,而是要求传统农业高科技化。农业仍是新经济时代的基础产业。长期以来农业经济在华中地区经济中一直占有较大比重,武汉市要在调整产业结构时十分重视提高农业经济的地位,不能将农业仅仅定位于“菜篮子、米袋子工程”的战略地位,而应该用高科技手段改造农业,并在江河湖泊、平原、丘陵等不同地区建立若干个种植蔬菜、粮食、林木、花卉与养殖家禽、家畜、食用鱼、观赏鱼等高科技农业示范园。使农业成为武汉经济的支柱产业并使武汉成为华中地区发展高科技农业的领头雁与动力源。全国农业用地仅689 公顷的弹丸之地新加坡也十分重视农业。为了提高农产品消费的自给率,减轻进口压力,新加坡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将农业用地的40%即264 公顷建成了十个农业高科技园。短短几年时间,用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果蔬生产全过程的无土栽培法推广到全国,使新加坡1997年的果蔬自给率比90年代提高了28%;由于广泛使用细胞移植法培育和繁殖花卉,花卉生产在今天的新加坡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支柱产业,仅胡姬花出口,每年就可创汇3000多万新元;新加坡已建成的4个高科技养鸡场,每天能向市场提供100多万枚鸡蛋,这是全国日消费量的50%;高科技还使新加坡每年出口的观赏鱼创汇7000多万新元,已经占到全球观赏鱼贸易总额的20%以上,亚洲金融危机也未能阻止新加坡的花卉与观赏鱼出口增长势头[1]。武汉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不缺乏高科技人才,只要各方面给以高度重视,高科技农业一定能很快发展起来。其他有一定生命力的行业如建材行业也应该加大科技改造力度。这种改造不仅能恢复武汉的活力,而且改造本身也能为华中地区传统产业改造树立样板。
两个保持就是通过改革、改造保持钢铁、汽车产业的优势。武汉的钢铁、汽车产业在华中地区,乃至整个内陆地区都有自己的规模与技术优势,要保持优势,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要把产权制度改革提上议事日程,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革管理制度并对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争取建立以武钢、富康轿车厂为核心企业或总公司,以华中地区众多同类和相关企业为外围企业或子公司、分公司的大型企业集团或“跨省公司”,并要争取发展成大型跨国公司。二是加快技术改造步伐,让传统产业增加知识含量。武钢既要开发多品种、多规格、多用途的钢材,又要开发新型的钢材替代材料。神龙公司则不仅要尽快实现富康轿车整车的国产化,还要能增强自主开发适合中国大众需要和适应中国城乡道路特征的新车型的能力,并尽快达到规模效益,否则武钢也好,神龙公司也好,它们的发展前景都是不容乐观的。
三个建立是指建立“一个中心,两个基地”,即建立金融中心和信息产业基地与生物工程特别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金融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心脏、血管与血液,没有金融业的支持,现代经济大厦不可能建立起来。武汉是中国人民银行九大分行之一的所在地。武汉在华中地区要发挥汇聚与分流资金的功能,就应该借全国金融业改革之机,引入现代化管理手段,全面发展货币、证券、期货等金融业务,建立一个以武汉为中心并能辐射到全国的安全高效的华中金融网。同时,还应适度引进外资银行,这样做既有利于引进外资,又可以引进竞争机制和金融业的先进管理,促进金融业的发展。60年代才建国的新加坡虽国土面积小,资源不足,但凭借扼守欧亚海运之要冲与伦敦、东京两大国际金融中心中继点的优越地理位置而实施“金融立国”战略,短短的十多年时间,新加坡就发展成国际著名的金融中心,与此同时,发达的金融业推动了新加坡经济的全面繁荣,致使新加坡以亚洲经济腾飞的“四小龙”形象跨入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武汉市有发展金融业的良好基础和人才优势,而且信用卡业务、电子商务比较发达,电话委托证券交易与网上证券交易也开始普及,江汉路金融一条街与中北路金融一条街已雄居大江南北,市政府应因势利导,规划好华中地区金融中心的建设。
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全国是成立最早的开发区之一,虽然其发展不尽如人意,全国性的信息产业基地和软件基地至今尚未建立起来,但是不必遗憾,正如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所言,让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巨大生产力要有一个过程,要细心策划,配套发展,耐心等待,急躁不得。因此,市政府应下大力气,重点扶持信息产业与生物工程特别是生物制药业,让光电子工程、红桃K工程规模不断扩大, 相似工程不断增多,以形成辐射整个华中地区的信息产业与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依靠武汉的科研教育与人才优势,“中国光谷”已开始在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落户,市政府应给予鼎力支持,让其早日建成。
要实施“一个改造、两个保持、三个建立”的战略,归根结底要进行教育与文化体制改革,并实现产业化。武汉的文化教育虽十分发达却未形成文化教育产业。武汉市在新经济时代一定要加快对文化教育产业的培育并在构建新的产业结构时给文化教育产业一个突出重要的地位。超级工业国美国不仅同时是农业大国,而且同时也是文化教育产业大国。美国的一部《泰坦尼克号》影片就给片商带来了10亿美元利润,相关的录像带、影碟、歌曲碟、广告更创造了上百亿美元利润;NBA 职业篮球赛的门票以及电视转播权,NBA商标、 广告长期稳定地创造着可观的利润;美国出版的工商管理教材和在各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托福,GRE 考试也给美国带来了滚滚财源。美国许多大学每年的创收额比武钢的年利润还要高许多。全美最大的公立大学密芝根大学每年的收入高达29亿美元,最大的私立大学斯坦福大学的收入也有16亿美元。美国的大学甚至可以是上市公司。美国最大的大学上市公司是阿波罗集团股份公司。阿波罗公司股票于1994年12月上市时的价格不足1.5美元,到1998年12 月则上涨至32美元,股价上涨了20余倍,公司股票市价总值已达25亿多美元,公司的总资产由4400万美元猛增至3亿美元,年收入则由1.3亿美元增至3.9亿美元。阿波罗公司所属的5家全资子公司即包括菲尼克斯大学、西方国际大学在内的5所大学在美国30个州有114个校区,主要为在职人员提供工商、法律、资讯、师范、护理等专业的学士学位与硕士学位教育,学生已达7万人[2],社会效益也是相当可观的。武汉市是华中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和国家指定的中南地区高校师资培训中心,考试中心,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加快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及管理体制改革,精心培养与发展武汉的文化教育产业,将武汉建成华中地区的文化教育产业基地。
跨入21世纪的武汉,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运筹帷幄,苦干巧干,依靠知识创新重塑武汉作为华中地区最大中心城市的新形象,才能保持武汉的地位。我们有理由相信,武汉能在20世纪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也一定能在21世纪成为华中地区发展新经济的领头雁与动力源,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现代化多功能中心城市。
[收稿日期]1999—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