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价值论几个问题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论文,几个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就价值、价值哲学、价值转化学、价值转化工程等概念所建立起来的价值学体系,从与价值有关的价值与真理、价值与价值观、价值的构成与类型、价值的转化与价值的创造、价值的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而把价值工程的活动与搞活市场经济联系起来。
【关键词】 价值 价值观 价值转化 价值工程
人们无不在谈论价值。有自然价值、人类价值,有物质价值,也有精神价值。人们进入了价值世界。
以往的价值学说,大体反映在三个方面:价值观、交换价值、价值工程,他们分别属于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的范畴。黄锦奎编著的《价值转化工程》一书,提出了价值、价值哲学、价值转化学和价值转化工程等概念,建立了价值学体系,这有利于我们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去探讨价值工程方法的理论基础。其中与价值有关的几个问题,如价值与价值观、价值与真理、价值的构成与类型、价值的转化与价值创造、价值实践等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为价值工程活动指明方向。
一、价值与价值观
价值概念早先是以政治经济学的概念进入人们头脑中的。价值的最初形态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即商品的使用价值或商品价值。所以说,价值是商品有用性的抽象,它有喜爱、保护、尊重的意义。
东西方的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都认为:价值是区分自然和文化的标准。一切自然的东西不具有价值,或者说,可以不从价值的观点加以考察。反之,一切文化产物都必然具有价值,必须以价值的观点加以考察。这是因为,自然是从自身生长起来的东西的总和,它们有自身的特殊规律;文化产物则不同,它们是人们按预定的目的生产出来的。或者虽然它早已存在,但至少由于它所固有的特性而为人们特意保护着的。在阶级社会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认识,因而有不同的价值观。由此看来,整个关于人的历史是受价值指导的,没有价值,也就没有任何历史科学。在商品社会里,商品价值是人生价值的重要表现。
价值观是价值理论、价值哲学探讨的中心问题。它存在于各个不同的学科中,起行为导向的作用。所以说,价值观是行为动力学。
价值观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一种自觉的动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因而不同的动力,不同的价值观,就有不同的人生价值。
实际上,价值观的价值是先于商品的价值而存在的。只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价值对人生价值产生极大的冲击力,影响到人们的价值观,因而使有的人往往把商品价值与价值观的价值混同起来,甚至有的人在人生价值上赋上商品的“铜臭味”。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不应是商品价值去影响人生价值,而是应该用人生价值去影响商品价值,用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取向去影响商品价值取向,使之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价值与真理
真理是认识的范畴,价值是评价的范畴。在西方有关价值问题的研究中,真理被理解为构成价值的要素。康德学派就持有这种观点。实用主义也提出“有用就是真理”,进而把真理同价值等同起来,称“真理是价值”。
实际上,真理和价值是有严格区别的。
(1)真理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关系的概念。它意味着客体之间的质的合宜。当一个事物被客观地描述出来时,这是真理;价值是客体与人的生活之间的关系的概念,它意味着客体与评价它的主体之间的量的合宜。比如,“这是一本书”,它表述了真理;“这是一本好书”,则是一种价值判断。进一步说,真理是对客体性质的把握,或对客体之间性质的相同性的把握。因此,真理既可以是实体概念,又可以是关系概念。而价值只能是关系概念,而且,这种关系必须是客体与评价主体之间的关系。
(2)真理只能被认识,而价值是可以创造的。真理是通过认识得来的,对客体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是真理。在这层意义上,客体及其性质在人们的认识中是不能被创造的,价值则能被创造。创造价值,就是密切客体与人生活之间的关系,改善自然的通常次序,增强它对人生活的有用性,给人们带来利益和幸福。
(3)真理同人的感情是分离的,而价值实质上是客体与评价主体之间的感情关系。真理认识的获得借助于人冷静理智的观察,这其中认识主体作为第三者置身于客体与客体之外。价值则完全不同,价值的判断依赖于主体的需要,依赖于主体好恶的不同。客体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就有价值,主体需要的满足就是价值的实现。从价值方面出发,人们有时喜欢真理,但有时则是与真理相悖的。这在人们的认识中也表现了一种价值取向。
(4)真理是不变的,而价值是可变的,真理是正确反映客体, 并在日常生活中被证明了的科学认识。真理的不变性在于客体及其性质的确定性。当然,涉及到价值的真理似乎在变化,可是,一旦它成为可变的,那就不叫真理了。相反,价值作为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态,它随着主客体任何一方的变化而变化。客体方面,如果客体的固有属性改变了也就改变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态。主体方面,不同主体以及同一主体在不同时间和场合都会改变价值。
(5)真理和价值的差别,在于认识和评价两种心理机制的差别。主体获得客体复映在主体中的印象,这种活动叫做认知。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客体发生认知关系,主体就相应而动,这种活动叫评价。认知仅注意客体,是客观的。评价是对客体与主体之间相关力的衡量,是主观的。真理是由认知获得的概念,是认知的结果。价值是根据评价或作为评价的结果而得到的关于主客体相关力的概念。认知形成真理,评价形成价值。因此,区分认知和评价对于区分真理与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价值的构成和类型
新康德主义学派把世界划分为三个领域:事实领域、真理领域、价值领域。价值领域是对得、善、美的思想作出确定的世界,由此看来,价值是由得失、善恶、美丑六个要素构成的。前三者(得、善、美)是正价值,后三者(失、恶、丑)为负价值,另外还有无价值。如“有用”、“无用”、“有害”三个词,有用是正价值,有害是负价值,无用是无价值。
价值的类型,按价值哲学分类,有经济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还可按物质形态分类:有物的价值、人的价值、精神的价值。本文主要采用前一种分类方法。
价值类型的衡量标准是评价主体接触客体的过程中产生的反应性态度。因此,价值类型之间的差别不能归为客体自身性质的不同,而应归之为评价主体反应态度的差异。经济价值意味着在得失天平上衡量过的关系的性质。道德价值体现着在善恶天平上衡量过的关系的性质。审美价值代表在美丑天平上衡量过的关系的性质。
(1)经济价值。价值问题首先是经济学现象, 然后才推广到伦理学、美学等领域,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最初,经济学对价值的理解是对人们的生活的意义,是一种得失判断,因此,得失价值为其他价值的解释奠定了基础。
所谓经济价值,就是一个评价主体与能用得和失这两个对立概念规定的天平来衡量的客体之间的关系。“得”意味着获取、延长生命力;“失”意味着付出,缩短生命力。
在经济学中,价值可以在两种意义上理解:一是效用价值,一是交换价值。效用价值相对于个体评价而言,是主观价值;交换价值由社会评价,被社会普遍承认,是客观价值。
得失价值受到人的需要和客体固有性质的双重制约。客体固有的各种性质,只有在它们与人相关并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时,才具有效用;一旦人的需要变化,那么效用也就相应地增大和减弱。同样,主体需要不变,客体性质变化了,效用也会随之变化。所以得失价值即经济价值具有可变性。
(2)道德价值。善恶是公共的善恶,即善不是个体的和小部分的得,只有与公共利益相一致的得才是善;就一般存在方式而言,道德价值是由社会规定的,如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规范。
道德价值概念是在特定的范围内被使用的,善与恶是专门用于人的行为的词,而且,必须是有意行为才能适用于善恶判断。但是,又不是每个有意行为都能称做善的或恶的。善恶是指那些直接或间接对他人或社会发生影响并体现着品行价值的有意行为。自然现象、无意行为、经济事务的各种行为以及个体与个体相对立,社会与社会相对立,都不直接构成道德价值关系。所以说,善恶判断就是整个社会对它的组成部分——个体和一部分人的有意行为的道德评价。正义是评价善恶的基本原则。
人的本性由社会存在决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本性会发生变化。因此,道德价值的衡量不能从人的本性中去寻找,它受制于它所依赖的社会存在。同时,人的认知差异对其道德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3)审美价值。美就是那些在心里激起轻松愉快的惊奇,轻微地改变我们的感觉对象。审美价值的主旨着眼于兴趣,它是通过和人的感觉联系起来获得的。这是审美价值不同于经济价值、道德价值的差异所在,不同的人群、民族、社会、年龄、文化,审美观都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不仅仅用于自然存在,人的行为也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对人的行为的价值判断,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比较,可以阐明审美价值的特性。这是因为:首先,美与善并不是同一的。其次,从日常经验看,那些令人感兴趣的美的行为是善的。因而,审美价值是与兴趣关联的非功利感受。
四、价值的转换与创造
价值意味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功能与相关力。它根据对主体影响的程度可分为不同的级次,级次的升降起伏,导致价值两方面(肯定、否定)的互换。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被认为有价值的东西,随着主体、时间、场合的变化,会丧失它的价值,或提高、改变它的价值。一种价值由于价值递减而归为零时,再沿着同一方向进展,就会达到负价值的状态,如改变方向,可能又变为正价值。如扇子对人有送风给身体清爽的价值,在有电扇、空调的场合下出现,它就变为无价值的了。如果在它上面画画,使之成为装饰品,又变为有价值的了。废物利用也表明无价值或负价值向有价值的转换。
得与失、善与恶、美与丑在具体形态上的转换是通过两相比较所表现出来的。对于较大的得来说,较小的得就是失;一个被一部分人认为是善的行为,而对于大多数人构成危害时,这种“善行”就是恶;美与丑也有许多层次,在比较中能使人产生相反的感受。
在中国,肯定价值可以转换的人不少,但系统研究价值转化工程的第一人是黄锦奎。〔1〕价值转化工程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作为实践,将理想的价值转化为实践的价值;一个是作为评价,把抽象的、不可度量的价值转化为具体的、可度量的价值。两者都是依据一定理论的技术方法问题。
价值转化是分层的。有的能自动转化,有的不能自动转化;有的整体全部转化,有的局部部分转化;有的已被认识,有的还未被认识。
价值转化是动态过程,是事物发展过程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表现。
价值不仅可以转化,而且可以创造。转化也是一种创造。
肯定客体对主体的影响,逻辑上并不导向对价值存在于客体自身的证明。因为在价值关系中,主体也影响客体,价值是被创造的。创造有发现和评价的意思,创造价值体现了价值关系的主体性的方面,价值意味着客体对于我们的愿望来说是有价值的。在这层意义上,客体与我们价值关系是由主体赋予的。如一块石头、一只动物、一种花草,作为一般的物存在,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可是,它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地点、特定的对象,都可表征最神圣的偶像。各民族中这种自然崇拜可以说比比皆是。这些至高无尚的价值象征并非基于事物自身的固有性质,它作为信仰和崇拜偶像是主体评价和赋予的结果。价值关系中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性。通常情况下,价值的大小按主体需要的程度和评价的水平来衡量。
价值的创造特性,可以创造出“马克思的‘为人类谋利益’”、麦尔斯的“价值工程”,也可以创造日本的“创价学会”这样的政治性的宗教团体。可见,价值观与世界观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受其影响。
五、价值世界中的价值工程
价值工程的理论与方法,是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经济强调自由竞争,当时的古典经济理论,也偏重于微观经济研究,很少注意宏观经济的社会价值,企业家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价值工程的方法就是从物质替代、降低成本等经济观点开始的。70年代以来,随着福利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系统思想出现,价值工程方法则由只考虑产品的使用功能与引用,发展到考虑美学功能与产品的寿命周期费用,认为价值工程可用于一切为取得功能而发生费用的领域。
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自然环境受到了很大的损害。在对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人们观察到工业化对社会生活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随着西方社会学和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的发展,要求经济发展转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环境价值、社会价值及环境社会评价被提了出来,随着工程技术,如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和技术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于是技术价值、智能价值又被提出来,这一切都说明人的作用、人的价值越来越突出,这一切都对价值评价、价值工程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
价值工程工作者在从事价值创造与价值转换活动时,也在从两方面得到飞跃。一方面是改进产品设计与制造,在降低成本、优化结构时,创造新的产品,取得较大的价值;另一方面是扩大价值工程工作领域,在价值创造价值转化、提供价值服务的同时,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取得较大的价值。
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很快,人们追求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好。人们在追求自身价值的同时,也有条件追求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东西,为人们提供需要的功能是永远不能得到满足的,所以价值的创造与转化是无穷尽的。
价值工程、价值创造工程、价值转化工程……都追求较高的价值,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有的价值是可以以金钱来衡量的,有的价值是不可以金钱来衡量的,我们既要追求用金钱来衡量的价值,即得到某些美的价值,更要追求不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价值,如善的和某些美的价值。我们可以广泛地进行价值分析评价,但不可以把一切都价值化、商品化。因为大量美的、善的、物质的、精神的东西都是无价的。柴油盐米本是无价的,只有在秤斤论两时才成为有价的。
价值工程、价值创造、价值转化都是人为的行为,他们的学说是指导行动的理论,都受一定价值观影响。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一定的价值转化与创造工程。产品、谋略、点子、策划、价值等都有好有坏。我们应建立起让大多数人都认为好的产品、谋略、点子、策划、价值,让其发扬光大;让大多数人都认为不好的产品、谋略、点子、策划、价值受到抑制的机制。
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给人的行动以导向,使之为它的实现而不断追求,一个人的价值观都在不断变化,变化着的价值观代表它各个不同阶段上的价值导向,何况还有千千万万的人呢?
树立改造社会、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价值观,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价值观指导价值工程实践,用美好的人生价值、崇高的精神去统帅物质的价值,去指导价值理论研究的实践,使世界成为更美好的价值世界,是我们研究工作者的光荣职责和任务。
注释:
〔1〕黄锦奎:《价值转化工程》,湖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