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货币形态创新与发展的基本动因与原则(注:1997年11月29日收到)经济人理性行为假设分析_货币职能论文

论货币形态创新与发展的基本动因与原则(注:1997年11月29日收到)经济人理性行为假设分析_货币职能论文

论货币形式创新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和原则(注:本文1997年11月29日收到)———种经济人理性行为假定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人论文,动因论文,假定论文,货币论文,理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自真正的经济理论产生以来,经济人理性行为假定就或明或暗地包含在所有的经济理论当中,并为经济理论的建立起着基本前提和论证基础的作用。这不仅在西方经济理论中莫无例外,而且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也是如此。所谓经济人理性行为假定,简单地说,就是假定人们的经济行为的一般特征就在于它的最大化性质。也就是,人们总是力求使他们所追求的那种经济利益尽可能地大,这一假定既然作为公理假设在一切分析商品经济的理论中发挥着基本前提和合理的逻辑推理方向的作用,那么,它对于我们对货币形式创新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和原则的研究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货币起源学说告诉我们,货币源于商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是商品矛盾运动中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商品是与交换联系在一起的。交换的发生无非是为了交换者利益的实现并且使其尽可能地最大化。否则,交换就不会发生,商品、货币也就无从谈起。交换的目的在于利益的实现及其最大化,而货币既产生于商品的交换又服务于交换的完成。因此,用经济人理性行为假定分析货币形式发展的根本动因问题不仅是合乎逻辑的,而且它对于把握货币形式创新原则和展望未来货币形式发展趋势也有着现实理论意义。

二、货币形式创新和发展历程及其分析

我们通过对各种各样的货币形式的理论抽象,可以把它简单概括为如下三种不同的形态:一是实体货币。它包括实物货币和贵金属货币。实物货币指从简单的、个别的、偶然的物物交换到相对固定的商品货币阶段的货币形态。贵金属货币指固定由一、两种贵金属(金、银)商品体本身或以它们为币材的铸币充当等价物的货币形式。二是纸制货币。它包括国家纸币(本来意义的纸币)和信用货币及信用货币的现代形态——现代纸币。国家纸币(本来意义的纸币)是指以坚硬的贵金属为后盾的、以黄金代表身份在经济生活中流通的纸制品。而信用货币是与黄金无关的,以信用为基础的、代表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纸契约。三是电子货币。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信用制度的日趋完善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电子货币是现在已出现的新的货币形式。

真正货币的产生是商品交换的价值形式发展到固定或相对固定地由一、两种特定商品承担等价物时的价值形式的表现。在货币形式出现前,商品交换的价值形式已经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历程。商品和货币的最早产生是源于人类早期个别的、偶然的直接物物交换。虽然这时的交换品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品,交换中也没有货币的加入,但通过抽象的理论思维仍然可以窥视到人类对自身效用或者说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在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获得有用品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而人们为什么要拿出其中的一些去与别人交换,除了用效用最大化或利益最大化别无解释。如果不是对利益最大化追求,就不会有交换的发生,商品和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直接的物物交换以实现交换者的最大利益,由于受到“双重巧合”的限制是极为困难的。为了克服这种困难,追求尽可能大地利益,人们在交换的实践中发现可以通过迂回的、经过多次的以物易物的方式,最终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物品。从而使简单的以物易物发展到扩大的价值形式。交易费用经济学认为,几乎每一笔交易都伴随着使交易完成的各种费用。若干次的交易所花费的时间以及交易过程的各种风险当然也都是费用。各种费用的增加,显然是对利益的损失,是不符合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则的。上述两种直接的物物交换的低效率,阻碍了人们对最大化利益的追求,使得用间接的、更有利于最大化利益实现的交易方式取而代之成为人们经济活动的客观要求。历史发展的实际也正是以交换一端固定或相对固定地充当等价物的一般价值形式取代了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是人们在交换中并不直接用自己的物品去交换他们所希望获得的物品,而是去交换其他物品,即他们确信会被拥有自己希望获得的物品的人所需要的物品。一种物品用于间接交换的次数愈多,它的用处就愈大,因而人们接受它的愿望也就愈强烈。最终它可能主要地用于实现交换,从而成为“货币”。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演变和发展只是由黄金取代了非金物品充当等价物的地位。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货币形式只是其他一切商品的关系固定在一种商品上面的反映。黄金之所以能够取代非金等价物品的地位,这同样是由于经济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行为所致。这我们可以从黄金充当等价物易于分割,便于保存,不易变质等自然特点中就可以看出,人们选择黄金充当货币就是为了方便交易,减少交易费用和避免价值的损失。同时,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使人们大大节省了精力,简化了簿记。可以料想,人们很难管理一个由成百上千种商品的实物数量单位组成帐面记录的会计制度,也难以从中看出究竟是增益还是损益。货币作为财富的有效保存手段也免除了人们为使物品价值不致损失而多次的交换活动,从而使用黄金作货币在保存价值中不需要或需要极小的交易成本,增大了人们的利益。这样就使货币形式由实物货币推进到了贵金属货币形态。

贵金属货币的出现在商品经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社会财富的增加和人们尽可能大的经济利益的实现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无论贵金属作为货币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多么大的促进作用,不管金、银贵金属的自然特征是多么适合作为货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贵金属自然条块直接作为货币也是有碍于人们最大化经济利益的实现的。这不仅因为贵金属金、银在携带、分割、鉴定成色和称量等方面还有许多交易过程的不便,使交易成本增加,利益受损,而且金和银作为货币商品,使一部分劳动力和一部分生产资料必须每年用在金银生产上,这对社会来说,是仅仅由生产的社会形式产生的流通费用,这种费用,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增大,成为社会财富中必须为流通过程牺牲的部分。我们知道商品在流通领域是不会发生任何增值的,而为商品交换和流通耗费在流通手段上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显然是对利益的损失。马克思指出,在生产规模不变或者生产扩大程度不变时,只要这个昂贵的流通机器的费用减少,社会劳动的生产力就会提高。因此,为了减少贵金属自然条块作为货币在交易过程中的费用,创新一种具有一定重量、成色和形状的铸币货币形式,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了。铸币由于在流通中的磨损,使铸币的价值遭到损失,从而社会劳动和生产资料每年都必须有一部分用来生产或购买货币,以补偿磨损掉的铸币。这对社会生产的规模和利益相应地就是一种削减,同时,由于货币供应量受到金银贵金属产量的限制,使经济人理性行为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动受到了限制,这样,在人们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推动下,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将冲破货币金属的限制,创新一种新的货币形式将被提上议事日程。

马克思指出,金属铸币的名义含量和金属含量之间最初并不显著的差别可以发展到绝对的分裂。货币的铸币名称离开了货币的实体,而存在于实体之外,存在于没有价值的纸币上。这样,由于流通过程本身,所有的金属铸币或多或少地变成了自己实体的单纯符号或象征。人们在经济生活实践中正是看到了金属铸币流通中名义含量与金属之间分离的客观现象,并利用了这一客观事实,从而创造了一种新的货币形式——纸制货币。正如托马斯·梅耶等指出的那样,货币是一种标志,它赋予特有者支取经济商品和劳务的权利。我们愿意接受货币的原因是因为其他人在交换他们的商品和劳务时乐意接受它,货币本身不必具备任何像商品那样的价值,正如音乐会的入场券不必具备产生音乐的能力一样。在开始运用纸币时,是可兑换的纸币,也就是发行纸币的钱庄、商号保证按纸币上写的数字保质保量地兑换贵金属。这种无价值的纸币与铸币的混合流通,特别是纸币对贵金属的节约和经济利益增加的重大意义逐渐为统治者所认识,并最终为国家所垄断,成为国家纸币。马克思指出,国家纸币是直接从金属流通中产生出来的。这样用没有价值的纸制货币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不仅其价值大大低于所代表的金属货币,甚至毫无内在价值,节省了宝贵的贵金属资源,避免了流通中磨损对价值的损失,而且它便于携带、流通与结算等,从而大大节省了流通费用,提高了人们的经济利益,更有利于实现人们对最大化经济利益的追求。

国家纸币或者说本来意义的纸币,是信用完全没有发展条件下,国家强制投入代替金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符号,它不仅可与金币混合流通,而且这种纸制货币与金具有完全的可兑换性。这就要求发行纸制货币的主体必须掌握足够数量的贵金属货币储备作后盾,任何不顾金的储备的多发和滥发纸制货币,必然带来经济秩序的紊乱,并招致经济利益的损失。商品经济和货币发展史证明,这种没有摆脱与黄金直接联系的纸品本位货币制度是不会持久发展下去的。如四十年代布雷顿森林会义确定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双挂钩”形式,使美元纸币执行着彻底的“价值符号”的职能,随着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使最适合、最需要充当世界货币的黄金也不得不退到国际间经济交易的后台,只在小额的领域之内实现自己的职能。美元与黄金在七十年代的脱钩,特别提款权的创设,纸币“硬通货”在国际之间的流通,就是货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创新和发展的一个例证。它无疑也是以利益最大化为动力和原则的。从由黄金作后盾的纸制货币发展到与黄金无关的纸制货币,就意味着货币形式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信用货币以及现代经济中普遍流通的信用货币——现代货币。信用货币是在信用高度发达条件下,与金不直接发生关系的货币新形式。马克思指出,信用货币是直接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而由出售商品得到的债券本身又因债权的转移而流通。另一方面,随着信用事业的扩大,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也在扩大。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取得了它特有的各种存在形式,并以这些形式占据了大规模交易的领域,而金银铸币则主要被挤到小额贸易的领域之内。他更清楚地说,同样作为财富的社会形式的信用,排挤货币,并篡夺它的位置。信用货币虽然失去了坚硬的黄金支持,但它有经济生活广泛地信用关系作基础,从我们分析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来看,信用货币最为主要的是节省了稀缺的贵金属资源,人们可以利用生产费用低廉的物品,用银行帐簿上的记录、纸片来代替了生产成本高昂的金和银。同时,现代社会中各国流通的现代纸币都是以法律形式发行的,具有统一性的通货。它既便于携带,又能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发行不同票面的钞票,这样使人们交易更为方便。此外,各种票据、有价证券和票证等作为准货币的创新和发展,同样遵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是经济人追求最大化利益的理性行为所致。

货币是历史的产物,它的发展始终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信用制度的日臻完善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货币形式必然在经济人利益最大化理性行为推动下发生重大的变化。正如乔尔·库尔茨曼指出的那样,现在金钱不再是一个“东西”,而成为一个体系,一个由成千上万台类型电脑构成的电脑网络。在金钱的新世界里,连最大的银行都不再需要金库,这些银行将钱存在电脑磁盘和电脑磁带上,不再雇佣四肢有力的警卫看守这些钱,反而聘请头脑发达的数学博士和软件专家写出电脑密码来保护这些钱。这种电子货币用电子计算机来贮存、转帐、购买、支付都要比各式各样的纸币来得迅速、方便、安全和节约。这虽还不完全是一种现实,但它预示着货币形式创新和发展的一种趋势。

通过我们上面对货币形式创新和发展历程的分析可以看出,货币形式发展的根本动因就在于人们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货币形式创新也遵循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则而推进。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经济生活中有商品的存在,就必然有货币或准货币的存在,货币形式的创新和发展必然以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最高宗旨——利益的实现及其最大化为动力和原则。一切有利于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货币形式必然得到发展,而有碍于利益最大化的货币形式必然被创新,从而实现高一级的货币形式对低级的货币形式的替代。当然,货币形式的创新和发展是与商品经济本身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任何脱离经济发展实际的货币形式“创新”和“改革”不仅注定要失败而且将导致经济的衰败,而顺应于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货币形式的创新和改革必然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标签:;  ;  ;  ;  ;  ;  ;  ;  ;  ;  ;  

论货币形态创新与发展的基本动因与原则(注:1997年11月29日收到)经济人理性行为假设分析_货币职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