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美学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实践美学的困境
如果说,在20世纪前半叶,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最大成就是把唯物主义反映论原理引入 美学理论、确立了唯物主义美学观念,即明确了“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文艺 的惟一源泉”这一基本思想的话,那么,20世纪下半叶,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最大成就则 是建立了“实践美学”。实践美学正是在对反映论美学原理的机械论弊端的反思和批判中建 立起来的,因而,可以说,它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发展。但是,在实践美学中 ,理性与感性,群体性与个性,必然、总体与偶然、个体之间始终处于一种矛盾的紧张状态 中 。一方面要为个体、感性寻找一个恰当的位置,留出足够的空间,另一方面却又以整体、理 性为基础、为核心,使得个体最终仍然没能走出泛逻辑主义和唯智主义的圈子,最后仍是不 免于落入历史理性主义的窠臼。这一内在的矛盾,使实践美学几乎就在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 也遭到了批评。
实践美学之所以陷入的困境,并不在于在它的哲学之中仍然保留了群体与理性的位置,也 不在于它把美学建基于实践基础之上。事实上,从整个哲学和人文学科发展的历史来看,实 践观点的提出,正是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的一个贡献。实践美学的困境在于,它把美学的哲学 基础和美学本身混为一谈了。美学的哲学基础是社会历史实践观念,应把美学放到整个社会 历史实践中去考察,并不等于美学本身的基础与核心就是实践。而且,对于实践概念的内涵 ,不能作狭义的理解,而必须对之进行新的解释。
二、实践与主体性
从人对世界的关系来说,人与世界的关系可以有多种,有物质的,精神的;有现实的,虚 拟(想象、幻想等等)的。人对世界的改造也有多种,物质关系的,制度关系的,精神、文化 关系的。从现实的活动性质来说,有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文化活动又可分为艺 术、宗教、审美活动等等。因此,实践也同样可以分为现实性实践活动和虚拟性实践活动。 现实实践又可分为物质实践、交往实践和精神实践三大类型。审美活动正是一种精神性实践 活动。
在前现代社会,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物质性实践关系,因为人对世界的最重要的 改 造活动是物质性的实践活动。也正因如此,以往我们只承认一种实践活动——物质性的改造 世界的活动。但随着科学技术普遍向生活实践渗透和工业社会对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 改变,实践的内涵也极大地拓展了。对于现代和后现代社会中的人来说,实践不再仅仅意 味着物质性的改造世界的活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制度的改造与变革同样重要。在某种意义 上说,制度的制定与变革,人际关系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可能是更为重要的 。一个社会先进与否固然要看它的物质生产力水平、它的生产方式,但在现代社会,有一些 更为软性的因素对社会的性质、对这个社会中人的生存质量来说,也许更为关键,比如人们 的交往关系。因此,在现代社会,不仅是物质性的实践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基础,交往的、 心理的、精神的、想象性的实践活动同样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基本元素。
综上所述,可以把实践概念的涵义界定为:实践是人或人类与对象世界之间所进行的一种 物 质的或精神的交流活动。这种交流可以体现为物质性或制度性的对对象世界的改造、变革, 也可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物质的、信息的或精神的交流,还可以呈现为对精神性的对象的 体验、感受。实践活动可以是现实性的,也可能是想象性、虚拟性的。
除了实践概念之外,实践美学的另一个重要范畴是主体性。事实上,对于美学来说,这个 范畴也许比实践范畴更为重要。因为,实践毕竟只是美学的哲学基础,并非美学本身的范畴 ,而主体性范畴则是实践美学本身的范畴。对主体性范畴也应该重新解释。
所谓主体性,是人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属性。即人在对象性活动中的主动积极性和能动创 造性。主体是活动的发出者、倡导者,客体是活动对象、承受者。抽象地说,一切能够进行 某种活动的生物都可以成为主体。但事实上,动物的活动只是一种本能性的谋生活动,它不 具备自我意识。只有人,才能有意识、有明确目的地进行某种活动。因此,严格说来,只有 人才能成为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人才具有主体性。也就是说,主体性实际上是一 种人性。但主体性并不是全部的人性。人除了具有主体性,也有作为客体存在的消极性和受 动 性。
因而,人作为实践主体有三个层次:个体、群体和类。对主体性的分析亦可如此进行。
综上所述,可以把人类实践活动初步列表如下:
任何分类都是有缺陷的。对实践的这种分类也不例外。比如,在把实践分成现实世界的和 虚 拟世界的实践活动两大类时,是很为难的。网络经济无论怎么说,说它是泡沫经济也好,或 是别的也好,它是一种经济活动,可以赚钱,可以带来可观的商业利润,这是毫无疑问的。 那么,网络经济是否应该划归到现实实践中的交往实践之中呢?又如,经济活动、商业贸易 、管理、制度变革这些活动是不是也可以说是一种物质实践活动?因为它们的确从某种意义 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但是,它们对世界的改革,的确又不是像农业或工业生产那样是看得 见摸得着的。
三、重构21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
明确了“实践”和“主体性”的含义之后,在这个基础上便可以建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大 概轮廓。
首先,这种美学是以实践论为其哲学基础的。实践论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础,当然 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础。从实践观点出发建构的美学,不是把审美看作孤立的精神和心 理现象,也不是把它看作某种绝对精神运动的阶段,更不是把它看作一种低级的认识方式或 阶段。它把审美现象放到整个历史实践过程中,从它在这个过程中的位置和特征出发去考察 它的特性。其次,这种美学应该包括三个相互支持的方面,三个支点,由这三个支点构成完 整的美学学科。这三个方面缺了任何一个方面,美学都是不完整的。这三个支点是:审美感 性论,审美思维论和审美文化论。因此,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以实践论为哲学基础, 由审美感性论、审美思维论和审美文化论三个部分所构成的关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学说 。
(一)审美基础论 这是对美学问题的哲学和人类学考察,是把审美活动放到整个人类活动 中 去考察、定位。它要解决的问题是:审美活动在整个人类实践活动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审 美活动与其它实践活动相比起来其独特性质、作用和功能是什么?审美活动与伦理活动、宗 教活动、认识活动的关系是什么?等等。总之,审美基础论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美学本体论问 题。
马克思主义学说从实践观点出发,从主体方面、从人的感性存在的角度去理解一切现实和 事物。从这种把整个世界理解为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观点出发,可以说,一切人和人的世界 都是实践活动的结果。从审美活动在人类活动中的定位来说,审美活动不是任何别的什么活 动,既不是认识活动,也不是物质性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也不是交往实践活动,而是一 种精神实践活动,是人与审美对象在情感、意志和意识方面的体验、交流和沟通。这种活动 不能改变任何客观世界的物理面貌,也不能改变人的自然面貌,如身高、体重等,却能塑造 和改变一个人的精神状况,使人的生命中理性与非理性因素更加和谐健康地共存,使人的心 理结构和审美趣味更加高雅脱俗,想象力和创造力朝着更有益于个体和整体的方向发展,使 每个个体的人格更为健全。
由此,美学所要解决的是人类审美化或艺术化生存的问题。因为,只有在审美境界中,人 才能达到“以一种全面的方式,把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据为己有”(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7页。)的理想境界,才能使对 象世界充分感性化,成为完全属人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现实。宗教的衰落,无神 论的普及,更使美学有了一种宗教般的作用:为人的生存提供依据,为漂泊的灵魂提供归宿 。只有在艺术的沉醉中,在审美的升华中,人生的意义和多彩多姿才得以充分展现。
(二)审美感性论 这是对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进一步规定。它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是
:审美活动的本质是什么?审美是如何发生的?它有哪些特征?成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具 体条件是什么?如果说审美基础论是从审美活动的“外部规律”对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考 察与研究,那么,审美感性论就是对审美现象的“内部规律”的研究与考察。即审美感性论 是对处于审美活动中的人的感性生命状态的研究,包括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的具体的心理学 分析、审美趣味的形成与变迁条件、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前提与条件等的研究。
建立在精神性实践和个体主体性之上的这种美学,其逻辑起点并不是“实践”或“主体性 ”,也不是“生命”,而是“审美感性”这几个范畴都是美学的重要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然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现实世界,那么,人与对象世界之间的关系就必 然被看成是人化和属人的关系,人所有的实践活动及其对象,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证明,是 对作为全面意义上的人的确证。如果说,自然科学还只是间接地“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 识的对象和使‘作为人的人’的需要成为自然的、感性的需要所做的准备”(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2页。)
的话,那么
,美学就直接是这种准备,因为审美是直接体现人的“人化”本质的活动,是直接针对人的感性生命的感性活动。因此,美学的出发点必须是人的感性生命。美学既是“感性学”,其 逻辑起点当然不能是别的什么东西,而只能是审美感性。
(三)审美思维方式论 审美活动中的思维方式既是一个美学和艺术学问题,又不仅仅是美 学和艺术学问题,因为它牵涉到对审美感受力的细致的、具体的、科学的专门研究。从具体 科学上说,它涉及脑科学、神经生理学、神经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和精神现象学等一系列自 然和人文科学。毋庸讳言,马克思主义美学在这个问题上是一个薄弱环节,而在这个问题上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关于艺术和审美思维方式的思想和当代西方的一些审美和艺术理论特别 值得我们继承和借鉴。
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中庄禅一路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理性思辨与情感想象并重、逻辑分析与 直觉体悟揉合的智性思维或悟性思维。它既不偏重于纯粹的直觉体验,使美学流于个体私人 经验的描述,也不进行纯粹抽象的形而上学思辨,从概念到概念进行抽象的演绎,而是把二 者揉合在一起,以直觉本真之心在没有任何遮蔽的条件下直接进入对象,去体悟和把握对象 。这种诗性或悟性思维方式以对世界和人生本体的纯粹思考为基础,以高度发达的想象和直 觉为主干。中国古代的“意象说”和“意境说”以及禅宗的顿悟说都是对这种思维方式的概 括和总结。此外,当代西方美学一些学说,如卡西尔的符号说、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说、克罗齐的直觉说、格式塔心理学派对视觉思维的研究和探索等,都有值得借鉴的思想。
(四)审美文化论 20世纪以来,随着整个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无论对社会公共政治生活还是对人们个体的私人生活来说,文化的重要性都日益凸现出来。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在文化中,审美的含量越来越高,文化中审美趣味、审美价值取向所占 的比例越来越大,位置越来越突出。那么,审美活动与人类其它文化活动之间是一种什么样 的关系?审美比重的增加跟席勒和马克思所期待的那种理想的审美社会之间有什么关系?是不 是那种社会理想的实现?审美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又是什么关系?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审美是 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发生和进行的。那么,审美是如何在文化中发生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 是如何影响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以及审美价值取向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 又是如何影响和渗透到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中去的?这些都是当代美学和文化学的重要内容 。因此,审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必然成为当代美学的重要课题,从文化角度研究审美现象必 然成为美学的一个重要视角。马克思主义美学作为一种关注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学说,对美学 的文化阐释和从文化角度研究美学问题必须予以充分注意。
标签:美学论文; 主体性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实践美学论文; 理性与感性论文; 西方美学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