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培养教育_教育的目的论文

论培养教育_教育的目的论文

浅谈养成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多,对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培养和养成重视的不够。如果照此下去,既不利于对跨世纪人才整体素质的培养,也会对我国今后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对青年一代进行养成教育,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一、养成教育的涵义和基本内容

养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对“四有”新人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侧重于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行为训练、严格管理等多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

养成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知、情、意、行”四大要素。

其一,养成教育的“知”,即认知,也就是认识。人和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生存和发展,首先就是要认识世界。因为对于客观世界能否认识,是决定人是客观世界的奴隶还是客观世界的主人的关键。人们只有先认识世界然后才能去改造客观世界,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正像列宁所说:“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自然规律是在我们的认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使我们成为‘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隶。一经我们认识了这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志和我们的意识而起着作用的(马克思把这点重述了千百次)规律,我们就成了自然界的主人”。[1]通过养成教育,使青年一代既能获得对于自然科学有所认识,也要对于社会进行认识,只有具备了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有能力。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有句名言:“无知是智慧的黑夜,没有月亮,没有星星的黑夜。”人们如果没有某一方面的知识,也是很难具有某一方面的能力。

对于每个人说来,一切科学认识都是必要的和有益的。对于青年一代来说,最重要的是自我认识。在自我认识中突出地表现在对自己行为的认识。所谓行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指的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认识自己的行为是否与人们所总结、规定、形成了的行为规范符合、一致。符合一致要坚持,不符合一致就要进行控制,达到导向、控制、调节自己行为的目的,这是关于养成教育的“知”。

其二,养成教育的“情”,即情感亦称感情,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表现,它也是心理要素的核心内容。因为情感与人的需要、目的紧密相联,而需要和目的又直接决定着人的活动方向。凡是对需要有促进作用的东西,就能引起积极的情绪状态,于是就作为稳定的情感而巩固下来,对人的行为便起促进的作用。与之相反,便引起消极的情绪状态,也会作为一种情感而巩固下来,对人的行为就起阻碍作用。不论是积极或消极的情感,都是由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不同关系产生的不同情感,而这些不同的情感造成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态度,从而也就驱使人们以不同的精神状态去从事各项活动。而养成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依靠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环节中,通过科学管理、严格要求,激起青年的无产阶级情感并使之巩固下来,以促进他们对革命事业的积极行动。

情感往往通过激情或热情表现出来。积极的情绪可以成为动员人们积极地投入活动,调动全身心的力量去完成正在从事的活动的巨大精神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目的的”。[2]在人的活动中,激情或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事业的成败以及在科学探索中是否有所发现。巴甫洛夫对青年在献身科学事业中的要求是,除了要他们循序渐进和谦虚外,还“要有热情”。“科学需要一个人有极紧张的工作和伟大的热情。希望你们热情的工作,热情地探讨”。[3]通过养成教育,使青年一代的无产阶级感情同革命的坚定性结合起来,牢固的树立起强烈的感情信念,在事业上就能达到最高成就。特别是作为情感最高形式的道德感和理想感,是最具特色的情感,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本质力量去追求自己的事业,完成祖国和人民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种崇高的情感的激励下,历经千难万险,取得革命的胜利。在深化改革的今天和21世纪的将来,青年一代更需要有崇高的道德和理想,才能在任何困境中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其三,养成教育的“意”,指的就是人们的意志,它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凡意志都是有目的的,没有目的,也就没有意志或无需意志。正象费尔巴哈所说:“在没有追求幸福的愿望的地方也就没有意志,而如果有的话,至多也只是任何东西也不希望的叔本华式的意志”。[4]但人的目的不止一个,而是多方面的。在这多个目的并存的情况下,只要不是凭空捏造,其中绝大部分都有实现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发生心理上的冲突、碰撞,使意志薄弱者在各种意见之间莫衷一是,左右摇摆,而意志坚强的人则不唯书、不唯上,从实际情况出发,当机立断作出决定并付诸实践。

意志对人的创造性活动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没有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精神,就不可能把创造活动坚持到底去取得创造性的成果。对青年一代进行养成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对他们意志的培养和坚定信念的养成,为21世纪世界性的人才竞争打下基础。

其四,养成教育的“行”,指的是人的所作所为,即人的行为。马克思主义认为,行为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自觉的能动活动。人要进行活动,就是依照一定的规矩而活动,即平常人们所说的无规矩不能成方圆的意思。按哲学的语言来说,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之中,就得遵从该社会的政治、法律规范、伦理道德规范。只有按照一定的规范活动,才能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人的能动作用,也只有如此,社会才能有序,个人才能为社会和他人所承认。否则就会产生越轨的行为,走上违纪犯法的道路。为了使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深明此理并自觉的遵守各种规范,必须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

二、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养成教育对青年一代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以及自主意识的确立都是十分必要的。

从对青年一代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行为规范的养成看。

第一,养成教育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必须。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同一般精神文明一样,有文化的和思想的两个方面,特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思想方面,最重要的就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纪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方面,它规定着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思想方面,又必须依靠养成教育。所以,只有重视对青年一代的养成教育,才能使每个青年都能用社会主义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正是由于这个道理,所以邓小平同志一再提出全国人民要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主张,这充分说明对青年一代进行道德、纪律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遵守纪律等行为规范的养成,又必须依靠养成教育。

第二,养成教育为推动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日益淳厚所必须。我们中华民族,一向重视道德建设。古人把高尚的道德看作是立国的根基,认为“德惟治,否德乱”,[5]意思是说以道德为规范来治理国家,就会天下太平,不以道德治理国家,就会天下大乱。我们今天之所以重视道德建设,是因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于跨世纪的青年一代来说,他们正处在一个社会迅速变革时期,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科学和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而养成教育又为推动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日趋淳厚所必须。因此,只有通过养成教育才能使青年用社会主义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起到推动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日益淳厚的作用。

第三,养成教育为养成严格的纪律所必须。纪律是指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遵守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自己职责的一种行为准则。革命纪律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所在,是革命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纪律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起着维护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作用,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行动,搞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保证。如果我们对青年只抓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对他们进行遵守纪律的培养,甚至将其视为无关紧要的小节,当他们走入社会以后,就会把一些不良的坏习惯带到了工作、学习中去。如睡懒觉、不叠被、不吃早饭等,甚至工作不负责任,严重违反劳动、工作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为了使青年能养成遵守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对青年一代进行养成教育实属必要。

从对青年一代自主意识的确立看。

自主意识,指的是主体的意识有自主的一面。什么是主体?马克思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6]既然人是主体,其本身内在的就包含着自主的意思。但人的自主行为是以人的自主意识为前提的。因为社会制定的种种行为规范,不能直接使行为者的行为具有自主性,它只有通过人的观念系统,使它形成直接指导自己行动的自主意识,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主性,而养成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要确立青年一代的自主意识。自主意识一旦确立,就成为一种思想,一种观念存在着,它能自觉地发放出指导人们行为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的表现是:

第一,可以培养青年一代的自制能力。人的坚强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做到自制。心理学研究表明:“多数人都有为自己的行为、信念和感情辩解的动机。当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时,如有可能,他(或她)会尽力使自己(和其他人)相信,这是一种最合逻辑、最合情理的事情”。[7]一般说,在目标尚未确定之前,主体会尽量占有信息,考虑各种目标的得失、方案的短长,而目标一旦确定,便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只是寻找那些对决定有利,使自己放心的信息,以获得自己决策正确的安慰。特别是当目标、方案开始施行,无可挽回的时候,更易萌发出一种心理:努力肯定自己的决定,选择是“正确的”来维护自己,以致在出现明显失误时,还为了个人的面子、地位而拒绝对目标、方案加以修正或终止执行。这显然是一种需要克服的脆弱的心理。克服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自主意识培养自制能力。

第二,可以保持自我生存。当外界刺激超越了生理的一定限度,危及生命安全时,自主意识就要选择保护措施,使生命保持生理平衡,甚至延迟生命的死亡。原苏联心理学家普拉托诺夫在他的《趣味心理学》中讲述这样一件事:在一次战役中,一位信使驶向拿破仑。在呈递信件的时候,他在马鞍上左右摇晃。“您受伤啦!”拿破仑问。“不,我被打死了!”说完之后,使者从马上跌下来,死去。这就是自主意识所发出的巨大精神力量。

第三,可以提高青年一代对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保持高度统一的认识能力。人类生存一开始就是以群体为基础的,因此人类的共同利益成为人们活动的前提。但人类的共同性与自我的个性要求总会有不一致的地方,因此自我与社会的矛盾必然会产生。为解决这一矛盾,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达到平衡一致,就必须发挥自主意识的作用。马克思说:“人应当……了解自己本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计这些关系,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根据自己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8]这里讲的“真正依照人的方式”和“自己本性的需要”,就意味着人要遵守业已形成了的众多的行为规范,以导向、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使其行为脱离动物性、野蛮性而走向文明,使人的行为更加自觉而高尚。

三、基础教育阶段是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

基础教育阶段指的是幼儿、儿童、小学和中学时期。这一时期之所以是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是因为:

第一,是由这一阶段教育的特点决定的。这一阶段教育的特点是:(1)正面灌输为主,不允许教师撇开国家的统编教材而另搞一套,也不能根据教师的好恶,在课堂上宣扬个人的观点。由于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在这个时期对青少年不论是生活习惯、思想行为、品行学问等都会产生好的影响;(2)这一阶段的活动群体性较突出。如课间、课外活动,春游活动,瞻仰活动,参加英模报告会活动,参观乡镇企业的实践活动,以及参与大型的有意义的展览活动,均是以群体的活动方式进行的。由于长期的集体生活,会使青少年的组织性、纪律性得到锻炼和加强,并且对他们成人以后树立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也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3)家庭的配合教育。这一阶段的的青少年基本上是不脱离家庭而生活和学习的。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尽管教育的方式、方法有不科学的地方,但总的方向应该说是正确的,思想的灌输是健康的。这一特点,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学校教育的弥补和加强。从以上这些特点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教育,对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一个关键时期。

第二,是青少年的思维特点决定的。青少年时期思维的最本质特征是感性的个体思维,它只能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不能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尽管一个生理上正常的儿童对事物、现象一天可以提出上百个为什么,但由于缺乏社会的实践,最终对一个事物的原因还是不能深刻的理解。也就是说,青少年对客观事物的接触,只能知道“是什么”,很难知道究竟是“为什么?”这说明青少年时期的理性思维能力差,感性认识较突出。由于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基础教育阶段是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因为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使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而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不能只靠理论的说教,更重要的是通过感性的身教才会有更好的效果。例如,从儿童开始直到成人后,都在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节俭道理,但真正使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懂得一粒粮食来之不易的,还是要通过感性的辛勤的劳动和教师、家长的身教,才会在青少年的思想上产生铭心的感受并见之于行动。

第三,是由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决定的。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特点是:(1)富于理想。理想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生奋斗的目标,它推动人们去探索和追求,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要抓住青少年的这一特点对他们进行理想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美好理想的实现是要经过奋斗才能达到的。把握这一关键时期,通过养成教育,能够起到振奋他们的精神,激发他们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学习热情。(2)好胜心强。青少年时期的好胜心是强烈的,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是关键的黄金时期。学校抓住青少年的这一特点,对他们进行谦虚礼貌、诚实守信、勤劳节约的美德教育,能够培养他们的积极进取,自强好胜的自主意识和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3)强烈的自尊心。自尊心强是青少年心理上的一大特点。我们利用这一特点,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对祖国的文化、历史、民族传统产生强烈的热爱,对自己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引起关心,从而树立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4)义务感和荣誉感。少年儿童正处在天真烂漫时期,他们很少有私心和杂念,他们付出的只能是义务,索取的是以受到老师,同学和家长的赞扬为心理上的满足。通过这一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教育,就可以起到规范他们未来行为的作用,使他们走入社会以后,能够公而忘私,坚持真理,勇于献身,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宝贵生命。所以这一阶段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

总之,养成教育是对青年一代进行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也是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做人的教育。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教育进一步深入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只要重视并长期坚持养成教育,必将结出丰硕的社会主义的果实。

收稿日期 1994—11—22

注释:

[1]《列宁选集》第2卷,第19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3页

[3]《巴甫洛夫全集》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版,第1卷,第16—17页

[4]《费尔巴哈哲学选集》上卷,第428页

[5]《尚书·太甲下》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8页

[7][美]阿伦森:《社会心理学入门》,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

[8]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第3分册,第250页

[9]《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1986年版,第181—182页

标签:;  ;  ;  

论培养教育_教育的目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