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系统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的必然要求和基本内容。我们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高度,加深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加大推进素质教育的力度。

素质教育是中国对世界教育理论的贡献

一、素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土概念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明、具有尊师重教传统的古国。中国历史上产生过一大批杰出的教育家,为人类贡献了丰富而深厚的教育思想。当今中国是全世界教育人口最多的国家,在经济不够发达、教育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支撑了近五分之一的世界教育人口,并且保持了较高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值得总结,有深厚的教育思想需要提炼,这其中,素质教育就是中国最生动的教育实践和最具民族性、本土化的教育思想。很多人曾经为如何翻译“素质教育”的概念颇费踌躇,最后大家普遍认为,在国外古今教育史上,没有一个现成的教育概念能与之直接对应,国外的博雅教育、人文教育、质量教育等概念,都不能完全等同于素质教育的概念,不能很好地体现素质教育所包含的真正意义。素质教育是中国民族化、本土化的教育概念,是中国教育实践的生动展现,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具有开放的性质,具有发展的空间,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理论概念,是中国教育对世界教育理论的重要贡献。就像“道”、“功夫”等中国文化概念一样,“suzhijiaoyu”已经作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翻译名词被接受,并越来越受到国际的关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其他国际文献中,素质教育一词已经越来越频繁地被使用和介绍。毫无疑问,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国的深入实施,将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国际影响。

二、素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中国化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素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对人的片面发展的否定,是人的体力、智力、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充分的、自由的、和谐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始终是我党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早在1934年江西中央苏区,毛泽东同志确定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时就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当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后,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强调在我们这样一个近12亿人口、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根本大计只有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99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就教育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形成全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环境。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可见,强调素质教育在我党的历史上是一脉相承的,是结合中国国情,根据发展阶段,承传文化传统,用人民群众易懂易记的语言,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国化。

三、素质教育是对教育规律的本质性把握

教育基本的、主要的功能是培养人,在培养中发展人,实现人的潜在价值,提高人对社会贡献的能力。人从生理意义上的人成为社会意义上的人,根本的变化取决于人通过教育获得了社会素质。社会素质高低,决定了人的发展程度和发展前景。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能力、德行等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不断更新。能够适应这种变化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能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才是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素质教育正是把握了教育的这一本质特征和时代对教育的本质要求,引导着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正因为这一理论的提出,深刻反映了教育的本质规律和本质要求,自从素质教育的理论提出来以后,它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旗帜,成为衡量教育成败得失的标准,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厚动力,成为广大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追求。

四、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

我们用占世界教育经费百分之一、二的比例,承担了近五分之一的教育人口,并取得了伟大的成绩,我国教育发展的大多数指标都走在发展中国家前面,在许多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也走在前列。但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经费还不充分,教育提供还不充分,教育条件还不理想,与人民所期望的良好教育还有很大差距。在全体人民越来越重视教育的背景下,有些矛盾还比较突出。比如教育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存在明显差距,择校现象严重;升学竞争压力大,学习负担较重;人们受到的教育与受高质量教育的期望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等等,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要求。尤其在今天,人民群众享受良好教育的愿望空前高涨,在物质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的情况下,人们对教育关注普遍提高,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民生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也成为让人民群众得到切实实惠的现实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正是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也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途径。

素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内在要求

一、素质教育是优先发展教育的内在要求

2006年8月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更加明确地指出,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意义,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第一个重要方面。优先发展教育从外部条件说,关键是财政投入优先保障,而从教育内部要求说,关键就是实施素质教育。只有实施了素质教育,教育投入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财政投入是物质保障,素质教育是财政投入得以发挥最大社会效益的内容保证。

二、素质教育是人力资源强国的内在要求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十七大提出的教育发展纲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是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战略要求。而要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关键在于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造就千百万各级各类优秀人才。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深刻阐述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紧迫性。他要求全党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要加快科技进步,大力改革和发展教育。要认识到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关系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大局的一件具有战略性的大事。1998年,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知识经济的挑战,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了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和深化了这一战略思想,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教育发展的纲领。从人口变人力,从大国变强国,关键是人的素质,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所以素质教育是人力资源强国的必要保证。

三、素质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包括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机会公平是起点,过程公平是重点。素质教育有两个维度,一个维度强调的是要实现人在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一个维度强调的是对所有人都要实施良好的教育,“同在蓝天下,享受同样的阳光”。特别是强调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关爱。教育固然与设备、条件有关,更主要的是与受教育过程中的内容有关,与怎样受教育有关,与受什么样的人的教育也就是师资水平有关。素质教育强调的正是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内容,革新教育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师资水平。良好的教育过程可以减轻教育机会不公平的负面影响,得到比较好的教育结果;教育过程质量差,则可能放大机会不平等带来的负面影响,带来不好的教育结果。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使所有受教育者都得到良好教育。

四、素质教育是丰富终身教育的内在要求

素质教育不仅是大、中、小学的教育理念,而且是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的教育理念;不仅是学校教育的教育理念,而且是社会教育的理念。总之,素质教育是大教育概念。提高终身教育的质量与吸引力,也依赖于实施素质教育。当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目的、对象不同,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也有所不同,这是必然的。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是相同的。现有素质教育的理念和经验,对开展终身教育无疑是宝贵的资源。

素质教育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素质教育以人为本

教育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最直接、最现实、最感性的领域。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天然命题,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就是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本。以学生为本是以所有学生为本,为所有学生的共同成长提供同样的条件和关爱,不分种族、不分性别、不分经济条件,一视同仁。以学生为本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反对重智育、轻德育,反对重书本、轻实践。以学生为本是以学生的生动活泼的发展为本,反对死记硬背,反对封闭训练,反对题海战术,反对以过度延长学习时间为特征的粗放式发展。以学生为本是以学生的差异为本,重视差异、尊重差异,发展特色,重视因材施教,反对整齐划一、削足适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素质教育旨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人的素质,政治意识、价值取向、思想方法是最重要的素质。把个人的发展与对社会的贡献结合起来,把个人的自由与社会的责任结合起来,把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与社会道德的养成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内在要求。只有充分发展的人,只有个人的潜在能力得到最大的挖掘和实现,个人才能对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只有把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的位置,个人的价值才能最大化。素质教育正是努力追求这种完美的结合。通过素质教育,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学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造就千百万能够辨别是非、抵御风浪、战胜非马克思主义挑战的一代代新人。

三、素质教育重在提高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是国际人力竞争最重要的能力,是社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是审时度势的正确判断,也是具有鲜明针对性的明确要求。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是创新人才优势和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江泽民同志强调,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能力不足和创新教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是我国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高分低能是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而创新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又具有天然的联系。创新首先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其次创新能力要在社会实践中锻炼,也是在社会实践中体现,最后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社会实践面对问题,通常是现实的、综合的、变化的问题,往往形成对书本知识的挑战,需要综合运用知识加以创造性地解决。创新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点,也是难点。以贯彻十七大精神为契机,把实施素质教育推上一个新阶段,是时代的现实要求。

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国家推进,全社会参与

实施素质教育无疑是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任务,但素质教育绝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素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不仅表现为它在理论上的正确性和先进性,而且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教育与全社会发展的关系,深刻反映了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素质教育极大地受制于教育的综合社会条件,比如财政制度、用人制度、就业制度、人才选拔制度、评价标准、传统文化观念,等等,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只有依靠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推进,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素质教育才能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胡锦涛总书记深刻地指出,要形成全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环境。提高全社会的认识水平,特别是各级领导的认识,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二、创新制度,重点突破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从理念到行动,关键在于制度性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与我国教育的大发展相辉映,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现代教育制度逐渐健全,教育立法进程明显加快,一系列教育制度和教育法的制定,保证了教育稳步健康的发展。但由于我国人口多、教育压力大,就业竞争激烈,素质教育始终受到一些瓶颈性制约。突破这些瓶颈,仍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比如考试制度。考试制度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很大。我国的考试制度特别是高考制度,随着不断改进,已经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公平。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如何处理全国性考试与区域性考试,政府考试、学校考试与社会考试,书面考试与行为考查,一张试卷与多种需要的关系,仍在探索之中。再比如招生制度。近年来义务教育实行就近入学,高等教育实行“阳光招生”,克服了多年来招生工作中的一些弊端。但招生制度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从理论上说,招生制度取决于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招生制度决定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如何处理好招生制度和考试制度的关系,还有新的空间。再比如如何处理均衡发展彰显特色的关系。教育均衡发展是每个学生享有同等教育权利和公共教育资源的合理要求,取消重点学校是历史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学校办成一个模式。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而是在一定办学标准基础上的特色发展。如何建立一种资源分配公平、办学积极性创新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学校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的政策制度环境,同样是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三、把握关键,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为了把优秀人才吸引到教师队伍中来,为了使教师成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教师工资优惠政策的制定,特级教师荣誉的设置,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到西部和农村地区教师工资转移支付,免费师范生制度等,教师待遇不断提高,不仅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而且大大强化了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十七大报告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放在了重要位置,特别是把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放在了突出地位。随着教师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施得到了可持续的保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仅要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还要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关心教师的成长,为教师成长提供制度性保障,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师德水平,使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标签:;  ;  ;  ;  ;  ;  

素质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