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产业链与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链论文,发展思路论文,高技术产业论文,我国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目前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经达到世界第七位 ,GDP总量也已经挤身世界前列,并且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然而与此同时,我国的 科学技术竞争力排名却徘徊不前,根据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发表的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 》 ,在世界47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竞争力排序中,我国的排名为28,比上年下降了3名,而且 仍 然处在下降通道上(详见表一)。由此可见,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和我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很不相 称。在目前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各国都不约而同地将发展高技术产业作为基本国策,而高技 术 产业已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焦点,全球化也为各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切入点 。所以,如何有效地发展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将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
表一:我国历年科技国际竞争排名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科技27 28 20 13 25 28
排名
核心技术模式对优势产业模式
纵观世界各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作为后来者,赶超世界技术先进水 平的途径基本有两种。第一种是核心技术模式,即通过自主研发、收购或技术转让等方式, 以掌握世界领先的尖端技术为突破口,然后通过技术的商业应用、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市 场营销等一系列活动,最终建立起自己的高技术产业模式。运用这一种模式的主要代表为韩 国和日本。第二种模式则是优势产业模式,即运用自身的优势,首先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链 中的一环或几环中建立优势产业(通常是下游环节),然后运用在该优势产业形成过程中所积 累的经验和能力,逐步在产业链中向两端发展(通常是向上游发展),直至完全具备自主开发 的能力,从而形成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这种模式的成功典范包括台湾和新加坡等地区。
这两种模式,很难绝对地说孰优孰劣。那么,究竟哪种方式更适合于现在的中国呢?这就需 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核心技术模式难有可为
其实,早在知识经济到来以前,我国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上所采用的就是所谓的核心技术模 式。当时令人瞩目的两弹一星,就是我国采取核心技术模式的成功典范。改革开放后的863 计划仍然是这种思路的体现。但是,随着开放的日益深入以及知识经济的日益发展,我国的 这种核心技术发展模式却开始出现了问题,比如在半导体芯片的生产上,中国其实早已在86 3计划中将其列为攻关重点,然而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却始终没有达到可以商业生产的地步 ,直到1999年和NEC合资建立的华虹投产后才开始有了自己的半导体芯片产业。还有更多的 项目则一直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而无法进行商业应用。显然,这种核心技术模式已开始不能完 全满足新形式下我国高科技产业产业发展的需要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方面。
首先,随着技术在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其所需的资源也越来 越多。尖端核心技术尤其如此。以256兆DRAM内存为例,总共花费了超过10亿美元的开发费 用,由IBM、东芝和西门子三家公司经过数年的研究才于1995年开始商业生产。而我国经济 基础薄弱,每年全国的R&D投入只占GDP的不到1%(详见表二),和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 以掌握关键技术为主要突破口同他们竞争显然为时过早。
表二:R&D经费国际比较 (亿美元,1999—2000)
中国
美国
日本
德国
法国
俄罗斯
韩国
研发822470
1301
501327 43 91
费用
占GDP 0.83% 2.79%
2.83% 2.33% 2.23% 0.94%2.83%
比例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网
其次,我国的R&D资源比较多的用于基础技术的研究,导致研发投入结构不合理,技术研发 机构的投入比重过大(详见表三),而企业自行研发投入比例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核 心技术的研发与市场脱节的情况,以及需要花极大的气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现象,使 得 原本有限的资源遭受到了不应有的浪费。
第三,在全球知识爆炸的今天,尖端技术更新淘汰的频率有所加快,科学前沿日新月异, 昙花一现的技术比比皆是。比如前一阵子在中国炒得沸沸扬扬的机顶盒技术,现在已是悄无 声息了。与此同时,技术先进的东西也并不一定会形成市场,比如IRADIUM公司的铱星系统 就轰轰烈烈地倒下了。就算是最近的3G移动通信系统其前途也仍不明朗。新经济的这些特点 增加了我国在实施核心技术战略过程中除技术因素以外的变数,使我们很难定义什么才是真 正有前途的尖端技术,这种情况下的研发活动,其风险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四,在自主开发核心技术的过程中,企业往往需要政府给予足够的保护,以使研究该技 术的企业在此技术未完全成熟前或达到规模经济前免受外来先进产品的竞争。日本和韩国在 其电子工业的起步阶段,除了在资金上大力扶植外,也都不约而同地在本国采取了很严格的 保护政策,从而使这些企业能够实施垄断高价,并赢得了10到20年相对平稳的发展时间。可 是在全球经济的日益开放的今天,我国已经没有可能再象日韩一样对自己的高科技市场采取 那样的保护,所以核心技术模式将在外来先进技术的夹击下难以存活。
最后,即使国内企业确实掌握了一些世界先进的高技术,由于我国市场的需求同发达国家 往往存在差别,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其产品在国内也可能没有市场,从而必须远渡重洋 到发达国家寻求发展,增加的成本不说,对陌生市场把握能力的欠缺以及过大的市场距离加 上与当地企业的竞争,也可能足够使其“走出去”的战略夭折。
总而言之,在当今新的经济形式下,核心技术模式这一曾经在很多国家应验过的,并且也 在我国取得过相当成就的战略,将不再能够最有效地促进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我国应当 适时改变策略来发展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
优势产业模式大有可为
在以日韩为代表的核心技术模式国家因政府对企业过多的财务支持而陷入金融危机的时候 ,台湾、新加坡等地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成就就自然而然地跃入我们的视野。虽然这两地在发 展高科技产业时的具体政策仍有区别,但他们都成功利用了全球产业链,结合自己的优势首 先建立了有竞争力的行业,然后再引导这个优势行业向绝对的高技术发展。这样既成功避免 了在一开始就花巨额投资搞研发核心技术的风险,又保证了企业能始终拥有足够的市场来不 断推进技术创新。如今,象新加坡的硬盘制造,台湾的内存、主板制造都已经在世界上占 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那么,中国目前到底适合不适合使用优势产业模式来发展自己的高科技产业呢?答案应该是 肯定的。主要有以下这些原因:
首先,正如前面所说,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已经将产业链细分到空前的程度,而这种加 长了的产业链模式恰恰赋予了包含在其中的技术(核心的、非核心的)以更丰富的经济涵义, 也就是说,一个企业往往只需要在某一个环节上拥有过人的本领(不一定是核心技术),就可 以在国内或国际市场获得巨大成功。如美国的戴尔公司,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脑公司, 但由于其在部件采购、分销及服务上有自己独到的优势,从而一举从默默无闻挤身到世界电 脑公司前列。中国幅员辽阔,国内企业的条件本来就差别很大,而加长的产业链将使这些企 业更容易找到自己拥有优势的切入口,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加入这个行业,迅速增长,最终向 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发展。
其次,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国际交易费用大大降低:技术的发展使得国际运输及通信 不再像以前那样昂贵,WTO及各国开放政策的发展使得关税及各种非关税壁垒大大减少。这 为高科技企业的跨国产业合作铺平了道路,也使得一国的优势产业能够迅速跨越国界,将这 种优势延伸到全世界。
第三,由于国际上高科技产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出于对降低成本和增加竞争力的考虑,许 多 成功的跨国高科技公司都在全球寻找合作伙伴,将非主要业务分包出去,从而把精力放在自 己最擅长的部分。这种趋势同我国采取优势产业模式的发展方式正好相契合。与通过并购或 技术转让等方式向他们直接获取核心技术相比,这种垂直产业分工的模式将更符合这些跨国 高科技公司的主观意愿,从而能更容易或更经济的得以实施。
第四,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我国拥有新加坡、台湾等地所不具备的一大优势,那就是一个 巨大的国内市场。这一方面使我国企业在和跨国高科技巨头们的合作谈判中拥有更大的侃价 能力,比如在1999年开始投产的NEC华虹8英寸硅晶片生产线,本来NEC公司是旨在获得控股 地位的,但由于中国巨大市场的吸引力以及有关方面的坚持,最终该公司仅取得了28.6%的 股份。另一方面,巨大的国内市场可以对参与国际产业链的国内企业产生有力支持,使他们 能够在更短时间内积聚必要的资金进行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在满足巨大国内市场需要的 时候,国内企业有可能率先建立起自己的新的市场标准,从而在竞争中占得优势。比如VCD 机的生产,由于我国巨大市场的支撑,形成了自己的标准,结果使我们的VCD产业竞争力空 前壮大。在当今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时候,标准的掌握有时比技术领先更有用,比如著名的 WINTEL标准,很难说WINDOWS和INTEL在技术上无出其右者,但由于他们掌握了市场标准,自 然就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有一种观点认为,参与国际间的产业分工将使我国的高科技产业永远处在为别人打工的阶 段,不能享受高科技所带来的超额利润。诚然,在中国的一些行业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但 这并不是优势产业模式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比如印度的软件行业,这是一个典型的出口导向 产业(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打工”导向型),但经过近20年的发展,印度软件成功摆脱 了低级加工的阶段,向概念设计、模块设计的高层次靠拢。又如台湾的PC设备生产工业,有 类似的起步,但是现在不仅能够自行设计内存、主板,而且正准备推出自己的CPU。当然, 这种产业升级也需要政府政策的不断变革来加以促进,但在现阶段而言,优势产业模式对促 进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将是经济的和有效的。
所以,对于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战略而言,我国可以稍稍将着眼点从定义和获取核心技 术向研究国际高技术产业链转移,根据自身的优势,在这些产业链中找到适合的并能够取得 竞争优势的一环加以突破,先建立起优势产业,然后再建立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产业 。
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议
为了使我国能够更好地利用国际分工的优势,在国际高科技产业链中找到自己具有优势的 环 节而予以优先发展,应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首先,要积极地推行开放政策,特别是在投资和市场准入方面。由于目前高科技产业的核 心技术及市场都主要掌握在少数发达的跨国公司手上,中国要参与国际高科技产业的分工, 就必须和世界上的这些跨国公司进行交流合作,而国内的投资环境及市场准入的情况,将无 疑成为这些公司在选择合作伙伴时的重要参考标准。新加坡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从一无所有 到成为HDD硬盘生产大国再到IT设备生产大国,其推行的全面的市场和投资开放政策可谓功 不可没。此外,世界上还有许多拥有同中国类似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他们也不约而同地将发 展高科技放在了战略地位,如印度。所以推行更开放的政策将使我国在同这些国家的竞争中 取得优势,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以合作或投资的形式将其高科技产业转移到中国。
其次,我国应该努力地在国内为这些高科技产业建立一系列配套环境,包括基础设施、配 套工厂、人才培养等。新加坡之所以在上世纪70、80年代成为世界上八大硬盘生产商的 首选生产基地,除相对的人力成本优势外,优良的配套环境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特别是在 后期,后者起的作用大大超过了前者。如该国拥有一大批精密器件生产企业,可以为硬盘制 造提供必要的人才、生产经验、以及零件;便利的港口及陆路交通,可以方便物资间的流动 ;独特的技术人才引进政策使其能够吸引众多海外的人才参与本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等。
第三,在强调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政府也不能忽视其对技术创新上的政策引导。 比如鼓励资助企业进行市场导向型的技术研究,建立专门的研发机构进行集中研发实用技术 ,向企业提供无偿技术支持等。在这方面,台湾和新加坡都做得很好,如新加坡在1986年开 始施行的“国内产业升级计划”,就通过雇佣在外资企业工作的在职人员,参与对本国企业 的技术和管理改进。而台湾的工业技术研究所则利用政府投入集中攻关的方式研究技术并提 供给中小企业,其中就包括了笔记本电脑的部件及界面的标准化技术,成为那时台湾高科技 产业的重要推动力。
第四,继续加强国内的知识产权法律建设,尽快与世界标准接轨。目前,虽然我国在知识 产权的立法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在有些地方,比如商业秘密的保护方面和国际惯例还 存在一定差距。同时在执行方面,出于各种原因,更是显得比较滞后。这一方面将增加外国 企业向中国投资时的疑虑,从而阻碍我国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将挫伤国内 企业在进行技术研发时的积极性,不利于我国企业在加入全球产业链之后的产业升级。
第五,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减少地区行业垄断,促进公平竞争,培育消费市场。前面 已经分析过,中国存在巨大的潜在市场,如果能够有效地对这个市场进行开发,不但可以为 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也有利于我国形成自己的产业标准,从而占领知识经 济时代竞争的至高点。但由于我国市场化的时间比较短,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完善,非公平竞 争比比皆是,这一方面会影响企业自我技术研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垄断而产生的高价 格也会阻碍消费市场的发展,从而使整个产业缺乏前进的动力。比如上海大众在同德国合资 建厂的十多年后仍然没有获得自行开发汽车的能力,因为其垄断的地位使其不创新也可以获 得超额利润。
优势产业模式其实和核心技术模式一样,都是落后国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其最终目的也是要掌握领先的核心技术从而建立起有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但由于和核心 技术模式的产业发展切入点不同,其对资源、政策扶植的需求以及发展轨迹同核心技术模式 有很大的不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这种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无疑更加符合我国现阶段 的需要。所以我们应该花更大力气贯彻这一模式,使中国早日拥有自己的高科技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