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183;效率#183;取向——全民所有制经济分析》评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民所有制论文,取向论文,经济分析论文,效率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近年出版的关于国有制企业改革的众多著作中,王国刚博士撰写的由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结构·效率·取向——全民所有制经济分析》一书,很值得一读。它通过对全民所有制经济中各种关系的系统分析,通过对八十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反思,理清了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探索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目标和取向。
该书由一个导言和三篇构成。
在导言里,作者分析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任务和难点。认为,传统体制的根本弊端在于行政关系取代了经济关系,成为支配经济运行的基本原理、规则和机制。因此,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应该是实现经济运行的原理、规则和机制由行政性向经济性的转变。为此,它要完成两项相互关联的任务;一是使行政关系逐步退出经济领域,由内部支配转为外部约束;二是使经济关系逐步发育成长,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的基本原理、规则和机制。作者还认为,产权改革是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要推进产权关系的明晰化、深化产权改革,必须跳出在行政性产权关系中作文章的陷井,并改变单纯从政治经济学出发来讨论产权关系的习惯,将视野转移到经济运行上来,将着力点转移到法律机制上来。
第一篇为《结构论》。在这一篇里,作者首先考察了全民所有制经济中的主体关系及其结构。作者认为,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大致存在着两个层次的结构:一是经济的自然结构,二是经济的主体结构。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是主体结构的调整过程。在经济运行中一般存在着三大经济主体,即政府、企业和国民,三者的经济功能及其循环是各不相同的,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三者相互独立、不可替代的经济关系。但政府、企业和国民能否确立为相互独立的经济主体还取决于产权关系的状况。产权关系模糊是政府统管经济、劳动自治经济和双重体制经济的共同特点和缺陷。要使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必须实行政企分开,改变企业的行政身份和隶属政府的关系;企业与国民必须相互独立,改变企业与职工混为一体的关系。为此,必须理顺政府、企业和国民三者的产权关系,透明三者的产权权益界限。确定企业产权是理顺经济运行中政府、企业和国民三大主体关系的关键,也是实现三大主体定位的基础。作者接着考察了全民经济中的主体利益及其结构。认为,要使各经济主体充分发挥其经济功能,就需要理顺和保障各经济主体的基本利益关系。要理顺并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国民三者的利益关系,不能把眼界仅局限于收入分配领域,而必须从社会再生产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环节的有机结合中来完整地把握它们各自的利益,必须从责、权、利的三位一体上来确定它们各自的利益。并不是一切追求眼前利益的行为都应予以指责,一切追求未来利益的行为都应予以鼓励,政府是否代表着企业的未来利益需作具体的分析。在社会主义利益关系中,国民经济是全局,政府、企业是这一全局的局部,因此,只存在政府、企业这些局部利益服从国民经济利益的关系,不存在企业利益服从政府利益的关系。
第二篇为《效率论》。作者认为,效率是各种经济制度和各种经济运行机制运作的中心点。社会主义企业在传统体制中所受到的不是一般的资源约束,而是资源配置的行政性约束。改变这种行政性约束,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也是提高全民所有制经济活动效率的关键所在。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提高经济效率涉及到众多的具体机制和经济关系,作者将注意力集中于现实生活中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如计划效率和价格效率)和人们常常忽视的问题(如淘汰效率)上。作者将计划经济区分为社会性计划经济和政府性计划经济两类。前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设计的模式,后者是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模式。作者认为,政府性计划经济在追求经济效率上存在着诸多矛盾,这些矛盾将导致经济效率降低。这种经济效率的降低不仅表现为利润率下降、物耗能增加,而且表现为技术进步程度降低、经济结构优化受阻、结构效率不佳等方面。这表明政府性计划经济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需要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实行计划与市场的多元耦合。为此必须改革和调整一系列关系,其中包括:将计划主体、计划行为从政府扩展到整个社会;实行按产业性质的价格并轨、推动产业市场的形成;实行社会决策下的政府分产业进行的计划调节;实行全民资产的分产业管理,将投入民用品产业的全民资产从政府直接管理中分离出来。作者考察了风险效率和淘汰效率。指出,从社会角度来看,从经济运行的历史过程来看,风险和淘汰非但不是一种祸害和损失,反而是一种利益和效率。能否具有充分的风险效率和淘汰效率,直接关系着全民经济的实践成效和未来命运。市场竞争之所以具有优胜劣汰的强制力量,一个基本原因就在于它充分运用了风险机制。淘汰并非简单的否定,不是单纯的破坏和毁灭,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淘汰是促进资源节约、维护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机制,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是维护市场秩序、优胜劣汰的重要机制,因而充满了效率。
第三篇为《取向论》。所谓取向,就是如何选取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与经济发展方向并使它们相互耦合。改革与发展是相互关联的,不能孤立地讨论经济体制改革取向或经济发展取向,而必须从二者的关联中探求二者耦合的取向。这种取向从根本点上说,就是生产力发展的取向,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取向。在这一篇里,作者对改革取向的分析是极有新意的。作者认为,改革的立足点应是生产力标准。既然生产关系状况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既然改革是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适应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过程,既然社会主义目前所面临的危机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效率不高的危机,那么,立足于生产力发展要求,从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和分析相关经济关系和经济体制问题,认识和分析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就是我们的基本点。作者认为,改革的关键是行政关系与经济关系的分离。这就要求行政关系逐步退出经济运行领导地位,由内部支配关系转为外部约束关系,加速经济关系和市场机制的发育成长,使其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的基本力量。作者认为,改革的重心是企业改革与市场形成的联动。把企业造就成真正的商品生产经营者,积极推进市场机制尤其是价格机制的发育成长,是微观改革的“两位一体”任务。
不难看出,这是一本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力作,对现阶段企业改革的设计和政策选择,从而对建立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非常复杂,因而作者在这本著作里虽然提出了许多独创而深刻的观点,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