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技的重大部署与规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科技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战略性任务,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决定由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着手编制中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科技部近期成立了专门班子,提出方案,组织力量,开展工作。
为配合此项工作,有必要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农业科技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与规划,这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对研究并提出我国中长期农业科技发展规划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创建与发展时期(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不久,百业待兴。就在那时,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提出和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简称《12年规划》)。周恩采总理亲自主持,确立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工作方针,从众多的科技问题中提出了13个优先发展领域,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616个中心问题。为了突出重点,经过反复研究和讨论,针对国家安全、工业建设、农业发展、资源开发、人民健康和科学前沿的重大要求,又进一步提出了12项重点任务,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实施,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精神。《12年规划》的成功制定与实施,使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得到了大发展,为“两弹一星”的成功、国防实力的提高和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在制定12年规划中,农业科学技术受到高度重视,始终成为重要方面。当时,农业部成立了以杨显东副部长为组长的农业科学工作长远规划综合小组,按学科、专业设立农学、园艺、畜牧兽医、昆虫、病理、土壤肥料、林学、水利、气象、农业机械、农业经济等11个小组,按照统一要求,完成了《12年规划》中有关农业4项共51个中心问题说明书的编写工作。共分解为330个研究课题,其中第45项“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研究”题目167个,占总研究题目的50.6%;第46项“荒地开发课题”的研究题目7个,占2.1%;第47项“扩大森林资源、森林合理经营和森林合理利用”的研究题目42个,占12.7%;第48项“提高畜牧业、水产业和养蚕业的产量和质量问题”的研究题目114个,占34.5%(畜牧业63个,占19%;水产业28个,占8.5%;蚕业23个,占7.0%)。
在召开的全国农业科学研究工作会议上,讨论并通过了《1956~1967年全国农业科学研究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了1956~1967年农业科学研究工作的重点任务,主要有:
(一)提高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综合技术研究。
——完成整理和鉴定主要作物的现有品种,培育高产质佳、抗逆力强的水稻、小麦、棉花、玉米、谷子、薯类、油料等作物新品种;
——研究制定不同作物区域性的耕作栽培技术,主要作物的需水量、灌溉时间、灌溉定额和灌溉方法;
——研究不同地区主要耕地土壤保持和提高地力的方法,红壤、盐碱土、沙土的改良方法和丘陵地的水土保持以及各种肥料的使用技术;
——研究主要作物病虫害防治、农药的试制和使用技术。
(二)积极研究经济、适用的农机具,对现有农具进行改进和提高。
(三)研究大规模开荒,扩大耕地面积的有关技术问题。
(四)研究提高牲畜增殖率,役用家畜的役用能力,畜产品的生产量和降低畜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的方法。
(五)配合国家经济建设加强农业经济的研究。
(六)农业电气化以及原子能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
在组织实施《12年规划》所确定的重点科研项目中,全国一盘棋,协同作战,联合攻关,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进行了作物品种资源征集活动,共得到53种作物约20万份品种材料。通过杂交途径开展矮化育种,1959年选育出耐肥、抗倒、高产的籼稻矮秆品种“广陆矮”,引进并选育出抗倒、丰产冬小麦新品种“南大2419”和“碧蚂1号”,种植面积分别达到7000万亩和9000万亩。引进的棉花品种“岱字15号”取代了斯字棉和德字棉,使单产提高了10%~20%,绒长增加2~3毫米。培育出新疆细毛羊和东北细毛羊,在家畜家禽开始推广人工授精技术等。但是,1958年的“大跃进”和1959年的反右倾,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农业科研机构下放,科技人员上山下乡,原定的规划项目难以实施。
1963~1965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务院召开了广州会议,提出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接着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制定了《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14条意见》(简称《科研14条》),进一步明确了科研机构的根本任务,纠正了精简过头问题。1962年9月,国家科委农业组召开扩大会议,讨论了农业科学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科学研究的建议,得到了毛泽东主席亲自主持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的重视,在公报中强调要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总方针,并强调“要特别加强农业科学研究”。随后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召开了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制定了<1963~1972年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内容包括:农作物、畜牧、水产、气象、农机、植保、土肥等19个专业,共1310个研究项目、3845个课题,其中重点项目124项、重点课题1006个,分别占总数的9.4%和26.2%。由农业部直属科研机构承担的课题占总数的30.5%,由地方科研机构承担的课题占总数的51.9%,由农业高等院校承担的课题占总数的17.6%。这个规划在实施中取得了一些成效。
1966年开始的十年动乱中,使我国农业科学研究工作遭受到严重浩劫,在“依靠七亿五”、“不依靠七千五”的错误思想指导下,掀起“搬神拆庙”、“下楼出院”等拆散专业科研机构的歪风,正常的科学研究被迫中断,大量的试验材料和基础数据散失,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但是,广大科技人员胸怀祖国,顶风逆浪,坚持科研工作。1972年,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林科技座谈会,编制了《全国农林科技重大协作项目》,共提出22项。同时,还编制了《农业、林业、牧业、渔业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共101项,其中重点科研项目31项、中间试验项目34项、新产品试制36项。1973年,在规划实施中,对项目做了调整,由原101项调整为47项,其中农业12项,林业、牧业、渔业各11项,橡胶1项,援外1项。到1976年和1977年,将《1972年全国农林科技重大协作项目》和《农业、林业、牧业、渔业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合并,编制出《1976、1977年农、林、牧、渔业科学技术发展计划》,1976年安排了51项237个课题,重大协作项目69项;1977年调整为37项184个课题,重大协作项目45项,经全国科研、教学单位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在十分困难条件下,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如籼型杂交水稻实现了“三系”配套;利用小麦和黑麦远缘杂交选育新物种——八倍体小黑麦在西南、西北部分高寒地区示范推广;家畜家禽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在各地应用;马传染性贫血病诊断与疫苗研制成功等,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二、调整与发展时期(1978-1985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农业科学技术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78年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组织制定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纲要》,确定8个影响全局的综合性科学领域、重大新兴技术领域和带头学科,共提出重点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08项,其中农业方面有18项,主要是:对重点地区的气候、水、土地、生物资源以及资源生态系统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方案;总结研究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合理的群体结构和丰产栽培措施,研究与农业机械化相适应的农业技术体系,制定农业机械化区划;发展育种理论和育种新技术,培育农作物和畜禽优良品种;研究黄淮海盐碱旱涝地区、南方红黄壤山丘地、西北黄土高原和沙化等低产地区以及沙荒、沙漠的综合治理;研究快速增加有机质培肥土壤的途径以及科学施肥技术,发展生物和化学模拟固氮;研究农作物主要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发展生物防治;在北方旱粮产区、华北粮棉高产区和南方水稻产区建立大面积农业现代化综合试验研究基地;农业生物种质和遗传理论及应用研究;农业生物生长发育理论及控制技术的研究;研究草原建设,发展草地畜牧业的综合技术和草原畜牧机械,建立现代化草原畜牧业科学实验基地;机械化养猪、养鸡、养牛、养鱼的综合技术和配套饲料的研究;研究畜禽主要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营养代谢病的防治技术和现代化检疫、消毒、防疫新技术等。同时,还组织编制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包括《农业科学技术》、《畜牧业渔业科学技术》专业规划。组织编制了全国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包括《农业生物学》和《农业工程学》规划。上述规划、纲要和专业、学科规划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实施中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但是由于起点高、步子大,难以全面落实。1978年后,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调整。农林部组织有关科研、教学单位的专家,编制了《1978~1985年全国农牧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其中农业方面18项,畜牧方面7项。
1980年12月,国家科委召开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着重讨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针和有关措施。1981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国家科委党组《关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方针的汇报提纲》。农林部根据《汇报提纲》精神和国家科委的部署,组织有关专家于同年9月编制了《农业科技工作“六五”规划和后十年设想》。农林部提出今后农业科技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
——农业科研工作要紧密结合生产,针对当前农业生产和长远发展中带有战略性和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按其经济效果和技术可行性确定轻重缓急,优先安排对生产易见成效的项目;
——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对发展农业生产确是必要的,要统筹安排,合理部署;
——要充分发挥现有科研机构的设施潜力,扬长避短,加强协作,加强综合性的研究;
——我国农业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和新技术应用,起步晚,基础差,对加速提高农业科研的理论水平关系极大,要从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技术条件出发,把引进、吸收、消化国外科学成就作为重要途径。
根据上述原则,分别提出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其中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1项,重大科技推广项目18项,重大科技引进项目7项。
1983年,根据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的部署,农林部组织有关专家编制了《农牧渔业科技工作“七五”规划和后十年设想《草案》)。这个规划是根据中共十二大确定的中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要求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内,力争实现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番的宏伟目标,并明确提出:“在今后20年内,一定要牢牢抓住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这几个根本环节,把它们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客观分析了中国农业生产和科研的基本情况,提出了农业科技工作的方针和政策,确定了科技进步的总体目标,主要是: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努力改善物质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在探索农业现代化的技术途径和措施上取得重大进展,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和现代装备,因地制宜进行农业技术改造,使农牧渔业各主要部门,有计划地转移到新的技术基础上来。
——把精耕细作优良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力争到20世纪末,将经济发达国家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已普遍采用的先进生产技术,选择适合我国需要的得到基本普及,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农林牧渔结合的高产、稳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态系统,使我国种植业和养殖业主要产品的单产达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世界先进水平;具有资源优势和特色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如新技术应用、农产品标准化、农业环境保护、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利用和农村能源等,以及农业生物遗传、生理、生化、生态等基础理论研究领域,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充实加强,发挥基础学科指导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装备农业的作用,并进一步开辟新的农业增产途径,增加科学储备。某些优势专业、学科和技术领域,力争有重大进展和新的突破,保持国际的领先地位。“七五”规划和后十年设想,分别提出一批重大项目,其中重点科研项目10个大项、60个课题,重大成果推广项目共30项,新技术引进项目共20项。在实施中,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三、改革与发展时期(1985~2000年)
这一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非常重要时期,科技进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88年6月,国家科委组织制定《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1990-2000-2020),选择24个具有战略性的重点行业或领域,其中农业作为重点行业和领域之一,并确定由农业部牵头,水利部、林业部、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参加。农业部成立了《纲要》编写领导小组和《纲要》起草小组,历时5个多月,编制出《中长期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纲要》(1990-2000-2020),作为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配套文件之一,同时并附有畜牧、水产、热带作物、农业机械化、农业气象、农业生物技术、农村资源和环境保护、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等专题纲要。
这个《纲要》是在国内外调研和背景材料分析的基础上编制的,提出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是:根据党的十三大确定的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和我国农业生产规划设想,到20世纪末,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18900亿元,农村人均年纯收入800元,人均粮食占有量400公斤,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农业科学技术重要领域达到80年代初的国际先进水平,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增产的作用从现在的35%提高到50%左右。到21世纪20年代,农村社会总产值持续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粮食达到500公斤以上,城乡居民膳食结构从小康型转为营养型;生物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和新的突破,并在农业的主要领域中应用,形成和发展一批新型产业;农业生产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发展,初步建成繁荣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科技工作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20年代的根本任务,就是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可行的先进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为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不断拓宽新的领域,增强新的科学和技术储备,为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开辟新的途径。
根据上述总体目标,到20世纪末和21世纪20年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任务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广辟食物来源,改善城乡居民膳食结构;选育作物、畜禽、水产新品种,建立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农牧渔综合增产技术;区域综合开发治理技术;农产品贮运、加工、包装和综合利用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和农业工程研究;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技术、新技术在农业上应用;农业应用基础研究;现代化宏观经济和科学管理研究等。
1990年,在《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远规划纲要》的宏观指导下,农业部继续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确立“科技兴农”的战略思想,提出了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八五”计划,其目标为:
——到20世纪末,农业科学技术的主要领域达到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在某些优势领域或学科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
——紧紧围绕农业生产中带有方向性、综合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组织力量,联合攻关,争取水稻亚种间杂势利用,小麦、棉花、谷子等作物强优组合,油菜“双低”高产组合实现配套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中低产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和治理研究,为本地区的粮食单产在“七五”基础上提高15%以上;旱地农田自然降水利用率、农作物及畜禽鱼良种普及率等有明显提高,动植物疫病危害损失率显著下降。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重点抓好一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以及节水、节肥、增产增收为目标的集约化综合管理生产技术等,使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率有较大提高。
——根据世界农业生物技术发展动态,以国内外生物技术领域基础性研究的新成果为起点,立足于我国自然资源和常规技术的特点与优势,在应用基因转移、细胞融合、组织培养技术提高粮棉油作物品质、抗逆性和农作物病害、畜禽鱼疫病的诊断、防治的新方法、新制剂研究等方面取得新成果。
——继续加强农业基础性研究,在粮棉油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主要作物、畜禽鱼的高产、抗逆、品质等性状遗传规律方面取得新进展。
根据上述发展目标,“八五”农业科技重点任务和建设项目,主要围绕重大科技攻关、新技术新成果试验示范、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并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效。
同时,国家科委组织编制了《农业科技“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远规划》,全面分析了改革开放15年来取得的成就、面临的严峻挑战和艰巨任务,以及面向“九五”和2010年的发展目标,包括:科技发展水平目标、体系设施建设目标、人才培训目标和科技体制改革目标。还提出了规划期间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1.粮、棉、油、糖等持续增产重点技术的示范推广;2.主要“菜篮子”产品高产优质高效技术示范推广;3.农业持续发展关键技术攻关;4.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工作。在实施中,逐步形成了“三个层次”、比较完整的农业科技计划体系。其中,属于第一个层次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迅速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为实现我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服务,有8个科技计划。属于第二个层次是高科技及其产业化。为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原则,“有可为,有可不为”,加强高科技研究开发与跟踪,进而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有2个科技计划。属于第三个层次是基础性研究,根据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特别是交叉和综合的主导趋势,加强基础性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有4个科技计划。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取得一大批重要的科技成果。据初步统计,1950~2000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认的科技成果约5万项,其中受到国家、部门奖励的重大科技成果8256项,这些成果不仅有很高的科技水平,而且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测算,科技进步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在“一五”期间,只有5%,到了“九五”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45%。农业科技的进步和贡献率不断提高,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不同历史时期,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的实施,有成功的,也有不尽人意的,但总的来说,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规划,极大地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总结历史经验,对于研究并提出新时期的农业科技发展规划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收稿日期 2003-09-29)
标签:农业论文; 科技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中国农业论文; 项目组织论文; 生物技术论文; 三农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