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邮亭圩镇中心卫生院 外科 425009
【摘 要】目的 探讨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采用SPSS16.0生成随机数字将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88例小儿腹股沟疝患者分为小切口手术组和传统手术组各44例,观察手术效果。结果小切口手术组手术时间(22.32±4.62)min,术中出血量(6.13±1.35)ml,住院时间(3.56±1.02)d,手术切口长度(2.03±0.44)cm,上述指标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3801、25.3090、13.4753、14.8556,P<0.05)。观察组阴囊血中发生率为0,复发率为2.27%,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3.13±0.68)d,对照组阴囊血中发生率为13.64%,复发率为15.91%,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8.79±1.26)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或t=6.4390、4.9500、26.2220,P<0.05)。结论 采取小切口经腹疝修补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效果显著,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降低复发率。
【关键词】小切口;腹疝修补;小儿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气属于临床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于先天性解剖异常或者后天腹壁薄弱引发,临床分为腹股沟直疝和腹股沟斜疝,目前主要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方案,近年来本病呈现高发趋势[1]。小儿属于腹股沟疝气高发人群,主要是患儿处在胚胎发育期腹膜鞘状突发育不完善不能发挥正常功能,患儿腹腔中网膜与小肠进入未完全合并的腹膜鞘状突内,一般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2]。为了对比两种手术方案治疗儿童腹股沟疝气疗效对比,我院进行了观察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实施治疗的88例儿童腹股沟疝气,采用SPSS16.0生成随机数字分为小切口手术组和传统手术组各44例。
小切口手术组44例,男18例、女26例,年龄2-9岁,平均年龄5.46±1.36岁,其中直疝8例,斜疝32例。传统手术组44例,男19例、女25例,年龄2-8岁,平均年龄5.51±1.42岁,其中直疝6例,斜疝3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情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1)患儿经CT或者X线确诊为腹股沟疝气;(2)获得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及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2排除标准:(1)合并肝肾功能异常的患儿;(2)伴有精神、认知功能障碍。
1.3治疗方法
小切口手术组:患者麻醉满意后患侧耻骨结节上方行1-1.5cm手术切口,逐层进行切口,分离到腹外斜肌的肌腱膜手术过程中不打开腹股沟管,在外环口部位分离提睾肌与精索,翻开精索内侧部位寻找疝囊并显露疝囊口,提起疝囊后唇缝合到腹膜上缘,关闭腹腔后将疝囊前后唇进行缝合,术后给予常规抗炎等支持治疗。
传统手术组:采取传统手术方案对疝囊进行高危结扎,术后支持方案同小切口手术组。
1.4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手术切口长度。对患儿预后进行随访分析,记录复发率、发生阴囊血肿情况以及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6.0进行处理,所有计量指标均采用均数±标准差( )进行统计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值<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小切口组和传统手术组手术情况对比详见表1。
注:与传统手术组比较aP<0.05。
2.2 小切口组和传统手术组患儿预后对比详见表2。
注:与传统手术组比较aP<0.05。
3讨论
小儿腹股沟疝气属于外科常见疾病,由于腹股沟三角区域在下腹壁和大腿交界部位,腹壁大动脉经过此部位,临床按照疝气和腹壁大动脉位置分为直疝与斜疝。目前认为本病发生主要是腹股沟周围的结构未发育完全,导致出现切口,而且这一区域组织薄弱,容易造成腹腔内的脏器朝向体表突触形成疝气;另一方面由于鞘突闭锁不全或者无法完全闭锁引发了腹腔与鞘突之间连接,新生儿在出现腹内压后会造成腹腔脏器滑入这一区域导致了先天性斜疝发生[3-4]。本病导致患儿出现下腹部坠胀、腹部疼痛以及营养不良等体征,部分男性患儿还会由于疝气的挤压造成睾丸正常发育受到影响。传统的手术方案为疝囊高位结扎,但是这一术式会破坏患儿腹股沟管正常生理解剖,损伤了这一区域血管神经结构,容易造成患儿术后发生阴囊水肿、睾丸高位等并发症,且术后复发率明显升高[5]。
我院采取了下腹部小切口手术进行治疗,该术式采取腹横纹进行切口,不需要对疝囊进行剥离,因此不用将疝囊的周围组织进行分离,因此不会损伤患儿精索血管和输精管,也避免了传统手术可能出现的阴囊血肿[6]。此外部分嵌顿性斜疝患儿可以将疝内容物进行复位,避免了腹股沟径路损伤患儿肠管,也方便医师观察疝内容物,对于合并有疝内容物坏死或者穿孔的可以将切口延长,轻松的进行坏死肠管切除吻合,防止传统手术方法需要重新选取切口的弊端[7]。我院在手术过程中总结以下经验,一方面切口避免靠近右侧,术前可采取标记的方式便于手术中快速准确进行定位;另一方面在寻找疝囊时要小心的分离提睾肌,必要时采取牵拉睾丸辅助确认疝囊;此外由于小儿的精索相对细长,手术过程中容易造成损伤,操作过程中应注意进行保护[8]。
综上所述,采取小切口经腹疝修补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效果显著,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降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欧小勇,王家文,韩丽娜.下腹部小切口经腹疝修补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对比研究[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6(4):55-57.
[2] 靳军.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疗效及可行性评价[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4):501-502.
[3] 谢佛良.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评价[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6):1129-1130.
[4] 李鹏,郭正团,郭新奎,等.腹腔镜与传统方法治疗近期反复嵌顿的小儿腹股沟疝的比较[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3,13(3):243-245.
[5] 吴玲玲.小儿腹股沟疝的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6):1045-1048.
[6] 张会迎,林忠亮,黄壮生.下腹横纹切口手术治疗小儿双侧腹股沟疝及鞘膜积液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学,2015,39(9):1065-1066.
[7] 路平.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在小儿疝气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吉林医学,2015,36(16):3539-3540.
[8] 欧扬,黄俊伟,朱玉林,等.二种术式在儿童腹股沟疝中的疗效比较[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8(3):249-250.
论文作者:宋成明,徐凌勤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3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4
标签:腹股沟论文; 手术论文; 小儿论文; 疝气论文; 切口论文; 患儿论文; 小切口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7年3月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