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艳
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530007
摘要: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所以对于水环境的保护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可以有效的了解地下水环境的状态,及时发现地下水环境存在的问题,通过相关的数据分析,对于城市建设过程中给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科学的预测,进而提出相关的改善措施维护地下水环境的健康。在这个过程中,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目前,我国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地下水环境的健康维护来说影响重大,对此,本文阐述了目前我国提出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背景,分析了地下水环境评价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而对完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措施展开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问题分析
1提出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背景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各地区间的地形地貌以及水资源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且由于各地降水量的不同,各地水资源的存储量差异也很明显,所以我国地下水资源在各地区的分布存在不平衡的问题。而且,我国各地经济发展存在差距,在水资源的开发应用方面不仅存在使用量的问题,也存在水资源利用率不平衡的问题,很多地方对于水资源的开发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对于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措施不到位,导致了很多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地下水资源污染和短缺问题,这就使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存储量和开发面积不断减少,给地下水资源的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因此,必须要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有效的保护,大力推广和应用地下水资源影响评价工作。
2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问题探讨
2.1包气带的防污性能较难判断
包气带是指地面与地下水水面之间与大气相通的,含有气体的地带,它既是地下水环境的屏障,也可成为污染源,包气带的防污性能较难判断。表1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列出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参照表,根据此表,需得到评价区岩(土)层单层厚度、渗透系数及分布情况,才能对包气带的防污性能进行明确的等级划分。任何一个参数的偏差都可能导致对于包气带防污性能的错误判断,且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地方包气带为两层或多层结构,如果仅以第一岩(土)层作为划分依据,可能会低估包气带的防污性能,从而使环评工作等级划分产生误差,导致评价结论不够精确。
表 1 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
2.2水文地质资料获取渠道相对局限
评价区、场地环境水文地质资料的精度达到评价及预测的要求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导则》规定的一级评价完成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所采用的数值法亦需以精度足够高的水文地质资料及足够的相关参数为前提。因此,水文地质资料是完成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支撑。鉴于环评工作者基本不掌握上述数据资料,其对历史累积的水文地质资料尚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当前,历史积累的地质水文资料不够全面,加之水文地质补充勘查、试验需要专业的设备、技术及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导致环评工作者获取水文地质资料的渠道相对局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进度和精度。对此,一方面,环保部门应与地勘部门进行沟通、合作,让其根据地下水环评工作的数据需求,增加相关地质参数的勘测;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加快基础数据的共享服务建设,实现数据获取途径的便捷化、多样化。
2.3地下水调查评价范围的确定
地下水调查评价范围的确定首先要进行线性工程与非线性工程的划分。非线性工程项目可采用公式计算法、查表法及自定义法进行调查范围的确定。其中,公式计算法要求建设项目的水文地质条件较为简单且已获取公式计算所需要的所有参数。查表法相较简单,可根据环评工作等级查出相对应的调查评价面积,同时保证该面积范围包含了重要的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自定义法可根据评价区实际的水文地质条件自行确定调查评价范围。上述三种方法中,公式计算法最为精确,但需要足够的参数;查表法简单,但不容易把握选定调查评价范围的准确度和有效性;自定义法未给出具体的要求,要保证确定的调查范围能够真实地贴近评价区地下水的环境现状,环评工作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
2.3.1地下水水质问题
一般情况下,地下水水质的评价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查水质现状,二是确定污染状态。再具体调查过程中,首先要对该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进行分析和确定,根据分析结果合理的确定有针对性的影响评价方法。其次,我国相关的影响评价文件可以作为借鉴,调查和分析工作可以先进行小范围的开展,对于地下水质情况进行了解熟悉,结合国家相关的水质规定标准,采用标准指数法方法,在进行大范围的调查,从而实现地下水质问题的全面调查。
2.3.2地下水水量问题
在进行具体测量工作之前,工作人员首先要了解当地的地质情况,了解水量的大概情况,利用当前具备的资料和方法条件,结合此次水量测量的目标,有针对性的选择评价方法,以确保水量测量的准确定和合理性,这也是水利测量的可靠的前提条件。其次,对于地下水的存储量和补给量进行详细的调查,要全方位的进行水利的科学性测量,而且相关的额操作要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进行,评价结果务必要详细准确,才能够为后续工作提供科学的数据指导。
2.4地下水质的评价方法选择
《评价导则》中规定的水质现状评价方法是标准指数法,其他方法还包括单项指数法和矩阵快速评价法等。地下水质评价要判断出水质现状是否符合国家颁布的水质标准,比如《地下水质量标准》中的3类或4类标准等。采用该方法可以得出地下水环境的污染因素和污染情况,但不能体现水质现状相对于背景值的污染程度和项目污染因素。因此,还需要对照天然条件下,评价范围内的地下水水质情况。天然背景值可以采集同一系统内远离污染源的水样进行测试,或根据历史采样数据进行确定。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出地下水污染因素、途径及发展趋势。
2.5地下水水质监测孔设置
当前,由于城市用地比较紧张,而偏远地区开发力度较小,发展空间较大,因此,多数项目的选址都定在了偏远地区。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民用取水井作为地下水水位监测的据点,可省却大笔的资金和人力、物力,但是居民的取水井一般深度较浅,仅到达浅层含水层,因此无法满足多个含水层监测的要求。在偏远地区进行钻探工作的成本较高,因此专用的水文监测孔数量较少,无法满足地下水环评工作的需要。在此背景下,一方面,针对部分情况特殊的偏远地区,如开发力度极低,基本维持在原始自然状态的山区,对地下水水质监测孔的设置要求可适当降低;另一方面,要加强针对专用监测孔的投入,适当增加监测孔的数量,为帮助环评工作者顺利开展工作,取得更精确的评价成果奠定硬件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是地下水污染防治及项目工程建设的重要工作,可以反映出地下水质现状,预测工程项目建设可能给地下水带来的污染。做到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以更加准确的对地下水污染的范围进行预测,保障水环境的安全。当前由于人类活动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地下水质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污染,造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因此,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地下水环境的调研与监管力度,科学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从而做到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地下水环境。
参考文献
[1]娄凌杰.浅析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若干关键问题[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12):150.
[2]淳晶,詹爱军.有效分析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若干关键问题[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5):168.
论文作者:梁艳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8
标签:地下论文; 评价论文; 水环境论文; 地下水论文; 水质论文; 水资源论文; 水文地质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