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 安徽 合肥 230000
【摘要】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转运满意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症科的30名护理人员,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15)和对照组(n=15),对照组护理人员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护理人员采用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观察两组的转运状况,并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来了解两组患者对于转运的满意情况,分析其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在急症科急危重症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使得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采用无缝隙护理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其运作效率,还能提高患者对转运的满意度,从而有效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管理;急症科急危重症;转运;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331-01
急症科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任务最重、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后的必经之路。一个完整的医院,必须要建立对应的急诊科室,而急诊科的工作水平是整个医院工作水平的缩影,直接反映医院的急救医疗、护理质量与人员素质。[1]很多疾病具有一定的突发性,而且在生活中,存在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事故或者疾病,都会使得一个原本健康的个体面临着生命危机。急诊也就是所谓的紧急救治与抢救,是紧急状况下的治疗。其存在保证了人们在突发疾病或者意外伤害中,能够在最快时间内得到专业、科学的救治。无缝隙护理管理是美国最先提出来的一种管理理念,其以人为本,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医疗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引进了无缝隙护理管理,并在医疗实践中对其加以应用,当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院就自身使用无缝隙护理管理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转运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应用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症科的30名护理人员,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15)和对照组(n=15),观察组护理人员男性5名,女性10名;年龄22~41岁,平均年龄(28.98±2.27)岁;工作年限:1~5年8名,6~10年4名,11年以上3名;文化程度:中专4名,大专5名,本科及以上6名。技术职称:主管护师6名,护师6名,护士3名。对照组护理人员男性4名,女性11名;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29.08±2.24)岁;工作年限:1~5年7名,6~10年5名,11年以上3名;文化程度:中专5名,大专4名,本科及以上6名。技术职称:主管护师7名,护师3名,护士4名。所有护理人员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护理人员使用常规护理管理方式;观察组护理人员使用无缝隙护理管理方式。在该种护理管理中,其大致步骤为:
1.2.1 集中培训 无缝隙护理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方式,其有别于我国常规护理。在护理人员所接受的教学培训中,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涉及该项内容。因此,很多护理人员在进入急诊科急危重症工作时,还不具备对应的护理技能。[2]在进行无缝隙护理管理时,必须要对其进行集中培训,保证护理人员掌握到对应的护理技能。而且培训,通常以集中模拟培训为主,主要包涵两个模拟内容:急危重症的模拟抢救、不良事件的模拟训练。除却模拟训练外,还包涵了专家培训、技能培训。培训内容以急救理论知识,各种急危重症得到临床意义为主。
1.2.2 考核准入 无论是常规护理还是无缝隙护理,其实际上对于护理人员的准入都具有一定的门槛,为了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建立对应的考核机制,从而确保每一位进入急诊科室的护理人员都具有其专业素质。
1.2.3 无缝隙护理管理 急诊科急危重症交接对于整个医疗过程来说十分重要,不仅威胁着患者的治疗状况,严重者还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医院急诊科中,必须要保证其交接工作的质量。[3]无缝隙护理转运流程:(1)转运前患者准备。针对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测量分析,并对其管道等检测是否已经固定;(2)人员分配。转运不是某一个护理人员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其涉及多项内容,患者交接、患者资料交接等,所以其管理中,需要明确每一个护理人员的具体工作内容,保证其落实;(3)物品准备。如转运箱、转运单;(4)电话通知接收单位,并与其介绍患者的大概状况,以让其做好接受准备;(5)转运中保持安全合适的转运体位,并进行合理的调整;(6)密切观察患者状况,并做好对应的记录;(7)快速全面的完成交接工作,并做好对应记录,制定交接单;(8)确保双向交接。[4]
1.3评价指标
采用医院自制的护理人员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本次研究中一共发放了60份问卷,所有问卷均得到回收,回收率为100%,且问卷设计的所有题目,均作答,答题率100%。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 )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在急症科急危重症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患者满意度为96%、家属满意度98%;对照组患者满意度78%,家属满意度8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医学的概念上来说,当意外发生后,存在一个黄金6分钟,有99%的急诊患者都因为错过了黄金6分钟而丧失了应有的治疗效果,甚至走向死亡。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也就是其本身所面临的发病相对突然,且病症十分恶劣。这时就需要一个急诊与ICU的交接,也就是所谓的转运,这个转运的过程对于患者的健康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严重者,甚至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当前医院建设中,不断加强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的转运管理,希望既能够保证转运的速度,又能照顾患者感受,保证患者的健康状态。
无缝隙护理管理的本质是针对护理服务中存在的遗漏进行完善,从而达到全面护理得到目的。[5]而在急诊科急危重症交接工作中,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可以将原本分离的两个科室关系加强,从而使得整个转运过程的双向性更容易实现。在实现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患者及时得到治疗,避免潜在风险的存在。[6]同时,无缝隙护理管理规范了整个转运流程,强化了护理制度,使得医院的运作效率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通过本文研究,笔者认为,其具有较大的临床适用价值,应该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苏琴,顾琴,黄华.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提高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转运满意度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3,21:139-141.
[2]董建兰,居伟. 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无缝隙护理管理实施的有效性分析[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36:162-164.
[3]管穗丽,谢凤如,谭杰. 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急诊科护理中综合应用[J]. 临床医学工程,2015,03:363-364.
[4]魏兰. 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交接过程中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分析[J]. 齐鲁护理杂志,2015,20:18-20.
[5]顾琴,张红,黄华,苏琴.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J]. 中国护理管理,2013,04:109-110.
[6]于舒,杨红云. 急诊-ICU承接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的评价研究[J]. 吉林医学,2016,03:705-707.
论文作者:黄蕊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30
标签:缝隙论文; 患者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满意度论文; 急诊科论文; 危重症论文; 急诊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