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大多数中学教师的尴尬与超越_新课改论文

新课程改革中大多数中学教师的尴尬与超越_新课改论文

新课改中多数中学教师尴尬处境与超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处境论文,中学教师论文,新课改论文,尴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走过了酝酿准备阶段,进入试点实验阶段。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任何改革都有成功与失败两种结局。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同样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督导评价工作,及时纠正改革中出现的偏差,以保证改革最终取得实效。

本文正是基于上述的思考,以笔者的实际工作为背景,力求在保持一种距离感的状态下,对改革中教师尴尬处境进行粗浅的思考,以就教于读者,引起有关人士的关注。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及教师的应对困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眼于现时代的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立足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开发,为使他们成为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打好基础。由此出发,此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定位在:1.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过程方法的掌握以及基本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2.注重综合化课程,以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让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更有效地融合起来;4.强调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强化课程研究。教师的角色也由原来的课堂管理者、知识传授者、学习过程的控制者、教科书的实施者、教书匠而依次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知识学习与发现的参与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帮助者、教科书的开发者以及教学过程的研究者,……。如此多的角色及其要求,即使在知行统一的层面也存在着明显的方法、技能上的差异,更何况新课改是以此为基础,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呢?可以说,相当一部分老师是难以在短时间内跟上改革的步伐的,他们处于变革的适应阶段而深感困惑。尤其是信息资源较为匮乏的城镇及农村教师,积极应对上述变化所面对的挑战更艰巨。

如关于新教材的使用,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新课程标准与新教材之间,仿佛出现了一片不确定性的开阔地”。教材不再是有着惟一正确答案的,一字不可更改的经典。强调创造性培养的教材在内容的阐述中留给师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它们往往是无法穷尽问题的答案,如语文教材中一篇课文的续写,数学教材中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设计等。“这之间出现的隔离、疏远、弹性”,为实践者提供了更大的主动建构的空间,也是需要实践者“予以架构、沟通、充实的教学课题”。可以认为,这个教学新课题的解决与否决定着学生最终的成长,具有广博而精深的文化与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教师才有可能驾驭之。同时在上述的建构中、在师生的互动中、在和谐而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对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学方法、技能、教育机智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支持性环境的缺失及教师的不利处境

如果说变革中的适应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话,那么我们的外界支持性环境的构建则会有利于帮助教师们实现上述过渡,减少适应不良,然而审视一下我们的社会、家庭、学校自身及相应的行政机构在扮演这一变革过程中的促进者、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中又是如何行为的?

首先,新课改新理念与实践条件存在反差。

在引进某些新的理念、做法甚至内容时是否有更多的理性思考,课改中的“本土化问题”是否已受到关注,比如目前受到推崇的“合作学习”能够在多大面积上推广?“课堂上人人都有展示的机会”的理念又是在多大规模的班上可以实施?我们能为学生“动手做”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我们强调“动手做”,可又做不了时,结果又将如何?全国著名教师魏书生在2001年的一次讲座中提到,在课改前我国初三物理课有19项实验,而同期的德国相同年级与学科的实验为245项,而我国仅仅这19项也许仍有一些学校没有条件来完成。我们在现有条件下学习人家的“动手做”可行吗?北师大著名的孙喜亭教授以“基础教育的基础何在?”为题,已连续撰文,对改革的定位表示忧虑。他在文中提示我们:“基础教育应奠定好儿童、少年的健康身体的基础、公民品德素养的基础、专门人才的基础、从事劳动的基础。而这四个方面基础的统一点就是文化科学知识。文化科学知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和轴心。失去基础和轴心,所谓的‘五会’、‘创新’、‘能力’等,皆是虚幻的。”

其次,新课改新思路与滞后的教育管理体制的不和谐。

初中以上阶段升学考试制度改革的步伐小于新课改,小学的升学考试制度放得过早,小学生的基础素质受影响,也直接给初中的教学带来困难。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的考试指挥棒作用仍然存在,致使某位业内人士很风趣地说“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其生动的预示着新课改在某种程度上还没有摆脱传统的升学考试制度的束缚。与此相关,社会对学校,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重心。本人身边的一所高中由于某年考出了本市高考状元,于是该校的新生入学以及高考辅导班即使价格高于其他兄弟学校仍是爆满;同样,由于多数中考的区状元出于某所初中,该学校便被默认为区重点初中,成为学生、家长瞩目的地方。相反,家长们很少去考虑一所学校办学者的理念,看一看孩子在学校中都有参加哪些活动的可能,除了学知识以外孩子还能有哪些人生所必需的收获……。社会、学生家长给学校施压,学校则将其加倍的传给老师们。教育教学管理体制,职评晋级等教师评价制度在偏重分数的约束下,束缚了教师的手脚。访谈中发现,即使教育教学理念已经更新的教师,在现有的评价标准下,为了保住自己的一份工作,为了有晋升、拿更多奖金的机会,而放弃了改革,同时现有的评价、奖惩制度增加了教师群体中的竞争强度,激化了矛盾,影响群体合作,致使教师在彼此孤立、貌和神离的氛围中工作,缺少真正的放松与互助,而这些又恰恰是克服眼前适应不良所必须的。本人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及访谈的结果表明,多数教师渴望交流,他们为缺少一个可以坦诚交流的环境而遗憾。另外,繁琐而无意义的事务性工作,大大增加了教师的精力投入,尤其是中学教师,他们每天在校工作时间一般都超过10个小时,再加上晚上的备课时间,劳动强度可想而知,怎么有可能去开发课程,去研究学生与教学,现状不改,教师根本没有精力由“教书匠”转变成“研究者”!

最后,社会各界的支持不够。

据了解,在法国推行“hands on”项目中,社会上有专门的“教学仪器公司”为每一节教师可能选择的内容准备了必要的仪器设备,避免教师在备课之外的无谓劳动。而我们的老师常常为一节评优课或示范课忙上一个月甚至更长,各种资料的查询,教学仪器设备的准备,简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与此同时,其他课则往往因为这一节课而“牺牲”。

至于法律支持,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学生受教育权的相关文章屡见报端,而本人在1994-2002年间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资源中以“教师教育权利”为关键词进行查询,一无所获,而有的是“维护学生的受教育权”的相关文章。的确,在普及义务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今天这固然重要,但要考虑教育权与受教育权之间的平衡问题,没有教育权利的良好实施,受教育权的保障将成为一纸空文,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被“教师行使正当教育权利的法律保障”所困惑。媒体的宣传对成熟的受众是一种教育,而对幼稚的人们则往往造成一种误导,新闻采编者最好具有更宽阔的视野与思维,全面、客观、公正的做好舆论宣传。

总之,媒体的宣传、挑剔、指责带给教师的是恐惧,家长的高期望、寄托、恭维带给教师的是压力,社会的轻视、缺少支持带给教师的是哀伤与艰辛……种种不利条件使教师形成了严重的无力感,使多数教师在政策与实践的夹缝中生存、煎熬,惟有少数超脱者能够心平气和的享受教育过程中的苦与乐。

面对现实寻求超越

面对改革不能一步到位的现实,“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而我们也正在改变自我中改变着社会。教师应努力做到:知识、理念的更新(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教育教学行为);教育教学及研究能力的提高(不断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减少低效,甚至无效的劳动);心理调节意识及能力的增强(提高自身修养,努力寻找心灵的支点,尽心感受教学工作中的快乐);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积极的角度理解改革中暂时性问题的不可避免,以饱满而理智的态度投入到改革之中,坚信从我做起的必要)。

标签:;  ;  

新课程改革中大多数中学教师的尴尬与超越_新课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