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山西商人商业文化的新解读--新发现的“商业理论”的介绍与研究_文化论文

对山西商人商业文化的新解读--新发现的“商业理论”的介绍与研究_文化论文

晋商商业文化的新解读——新发现的《生意论》介绍及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发现论文,晋商论文,生意论文,商业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笔者去晋中祁县作田野调查,发现了一个晋商民间商业书抄本,名为《生意论》。它以木板作封面和封底,中间用麻纸做成折叠式,约有4000字,文本没有段落之分,也无层次之划,作者是麻庆云和贾兆鸾。据当地一老者讲,麻、贾二人是祁县万川汇商号的掌柜,其他相关情况不得而知。从《生意论》内容可以肯定,作者是商人,且已久居商界;从其中夹杂的地方方言可以基本判定,作者是晋商无疑。文中用了“国家”一词,于此大致可以断定《生意论》是民国时期的商业书。《生意论》行文有前后重复、言辞不够畅达之处,且有不少错字和别字,可见作者的文化水平并不很高。

尽管作者文化水平不高,但是,《生意论》开篇却语出惊人:“经营之道,自古及今,所以贯通国家之命脉,周流天下之财源,取之以道,利己利人。”在这里,作者一改商人一贯的底气不足,理直气壮地把经商看作是“利己利人”的崇高事业,而且把商业提到了“贯通国家之命脉”的高度。虽然这里谈的是经营之道,但字里行间却充溢着作为“四民社会”中商人的自豪之情。在以往的商业书中,从商者却没有类似的话语表达,这分明是时代对晋商的影响。如清代徽州民间商业书《便蒙习论》中说:“人生世间,士农工商,各习一艺。既不能为士子,又无力于农工,势必为商贾矣。虽居四名之未(末),岂不学规矩乎?”(注:王振忠《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312页。) 言中之意,秉承的正是商为“四民之末”的贱商思想,似乎表现出对从商的某种无奈。《生意论》作者还列举“圣门高弟”子贡、“越国贤臣”范蠡及管鲍等商人楷模,称他们是“万古佳士”。作者认为,经商可以兴家业,成就“富贵功名”,凸显出商人的职业自信和清醒的角色认同。可见,时代的变迁对晋商已然有了一定影响。

总观全篇,《生意论》的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商人应该遵守的业务规范和准则。在具体说明之前,作者首先指出了经商的艰难,同时更道出了经商成功的好处:“初学生意,自家以来抛闪父母,游于他乡,虽有定省,或千里万里,俱未可知。托亲靠友寻找生意之处,就当用心习学,以为立身之所,庶上可以事父母以报养育之恩,中可以携兄弟以全手足之情,下可以顾妻子以备老来之根源;即至遇三亲六眷,亦可以吐气扬眉,不至于俯伏忍辱。”经商成功的种种好处中,作者特别提到对外“可以吐气扬眉”,这再次表现出从商者的职业自豪感,也反映了昔日晋中社会普遍的崇商意识。如晋商巨族常氏家族中常麒麟是拔贡出身,精通儒学,他从商后,有人劝他弃商入仕,他却说“子贡亦贤人也,吾从子贡”(注:穆雯瑛《晋商史料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8页。),说明他对从商并不感到自卑。与此相应,当地有谚云:“家有良田万顷,不抵日进分文。”又云:“买卖兴隆把钱赚,给个县官也不换。”这些谚语表达的正是昔日晋中民众对经商的欣羡和自豪。

要实现上述诱人前景,必须经过一番身心俱劳的磨炼:“凡学生意之人,清晨早起在诸人以前,夜晚睡眠在诸人以后,临事不用人唤,食在人后,做在人先,洒扫必须洁净,勿惜翎毛以避灰尘,勿仗势迫自行骄傲,勿因家富不服人使令,勿使奸诈以其人善。若闻间言,急速远避。见酒食不可近临,不择食,勿思美味,无事轻易不入厨房,不可嫌好道歹,无要事不多言。”

在这语言并不十分严密且夹杂着晋中方言的诸多要领中,一个勤勤恳恳、谨言慎行的学徒形象跃然纸上。这是概言生活中的学徒所为及其原则,具体到商铺之中,又有种种不同要求,同时兼及商业经验的传授:“门市以上,动坐有方,不可谈笑自若,聚首成群,有失生意之规。行事待人,克俭克勤,决不异样。不行不敬,且勿贪私利以败身,因小事以害大,此乃失身之道也。倘人窥见,羞愧难当,犹宜谨慎。有客在堂,不高声,不发笑。勤去装于倒茶,听其所谈;倘遇事体(事体,方言,这里指合适的人。),后为己用,承恩惠必怀酬报。诸凡事不知者,必须问人;柜上有事委之他处,须去急速来。忌去茶房酒肆,不交匪类之人;伙友中不说谎话,机密事不可向外实说。遇间暇时勤学算法,逢忙碌日事要经心,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图自在,不旷功夫,尽心竭力,不懒惰,不好闲。住钱铺,兑换银两分明,数目不致颠倒错乱。遇刚强,虽彼傲吾柔,可以柔言消傲气。逢老诚不可欺。至于他处人欺我敬,宜将敬意化欺心。卖货物务识真假,待买主满面春风。待买主,话自舒展,对答如流,随机应变;纹银不使假色,给戥头不少分厘,交来往有近有远。既当门市以悦人心,勿谓与已有益而悦,勿谓与人不睦而绝向日之好。凡柜上事务以及帐目等项,必须一问一答,事不遂心不出怨言,至近当思知足之念。随地银行,无非街市庙宇之中,铺面附银登市,何止于千两万两,庙宇之中,出入有门,不容闲杂人等往来。财帛与性命相连,凡失事者不少。看守银两尤宜谨慎,眼观四海,防备小人,不可轻易离别重地。耳目留神,凡听来路多寡,去向若干,约谋长落有准,放虚实不赊日限,此乃谨慎之道也。值钱货物必知各处秤平斗口之事,犯踌躇不耻下问。席前勿论老幼,必以礼貌相待。用厨人必问其食否,情理中亦须看破。讲生理观其动静,可买可卖,凭行市不戏己亦不戏人。观人物看其来脉,可刚可柔。虽年青不行婴儿之态,不叫他人之轻慢。干大事可行可止。如有千思万虑,迟疑不决,只恐难上算盘。不买过行市之物,一缺必有一臭;多买价微之物,一贱必有一贵。生意将成,如对心事,何在一二成钱,不图利重而起放心,疑则生变。事当急则急,当缓则缓。见利思义,不存妄想。钱粮一定春买秋卖,勿走险路,偶得侥幸,以为长策之计;勿走绝路,不顾□□,此失生意之道也。柜上之物,俱是东家之血本,不可过于奢华,虽是人物,而实损己。货物多寡,必知若干,其日用之需,皆有帐目。程途勿论远近,尤宜慎之。所有路资,不可过于奢费,此乃明心修身之道也。……至盛京之地,勿谓无拘无束,恣意置买俗物,耗费钱财,不思来路为难。轮流住家,不据大小分上,按定约期来住不差,不可误限。自铺自起身,收拾行李,必请照共见;其用钱文置买等项,俱有实迹,不作隐藏,此乃正大光明之道也。秋景正忙碌之时,人皆度困,食前饭后必下厨房察看汤饭,恐其饭冷汤凉。凡夏景炎热之时,蚊虫盛暑,人皆盹睡,既为一家之主,执掌千金事业,其关系非小,自可精细不可疏忽,以防不虞。更后临眠关门闭户,虽有人必须亲自照看,此乃谨慎小心之道也。”

上述种种规矩,涉及从商者的言谈举止、帐目算法、买卖货物、看守店铺、打听行情、商业机密等各个方面,且事无巨细,都有明确指点。概而言之,它要求生意人举止端正,礼敬于人;勤于学习,精于业务;见利思义,和气生财。对于主事者而言,则要求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

除了常规要求外,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特别指出要随时注意观察和物色人才,以便为己所用,并具体指点了方法:当客人来时,“勤去装于倒茶,听其所谈”。这无疑是作者作为从商者的亲身感悟和经验之谈,可谓现身说法,细致入微。此外,还有一些严禁之事,如要求伙友不赌博、不醉酒、不奢华:“禁赌博免生祸端,况上犯国法,论输赢无尽无穷,彼此反目,皆由于此。尤谨慎有酒不致酩酊,恐诬作非为,其于酒醉者十有八九,故曰酒能乱性。勿令华服以引众人。不思邪念,不迷心木(目),此本等之志也。”

伙计外出办事,也有特别的嘱咐和要求:“外城办事,第一不要车马鲜明,恐人暗算;住客店,铺设不要富丽,恐动人之眼目;过关隘,必带文凭,不漏税物,免生阻滞;不赴歌舞,不走娼门,不饮过量之酒,不昧良心帐目以行私弊。旷野之处,如路遇生人,不说真言实姓,恐匪人无端设计,冒充姓名以被诓害事。宜儒雅,不可彰名较著,此乃仔细之道也。”

真是其言谆谆,其情切切。这些要求的提出,一方面可以看出商人处处谨慎小心,同时也说明昔日商旅生活中存在着上述种种可能的风险,因此,商人随时随地都要收敛和警觉,以防不测,正像其它商业书也有类似告诫一样。

2.商人的修身养性之道。《生意论》强调,生意人不仅要精通业务,同时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不走邪巷,不道他人之短。不歉(欠)外向帐目,光明正大,不思义外之财。不听优唱,不听耳目之语,浪费钱财。勿言人短,勿夸己长,待人接物,一团和气,勿使骄傲以责人。静坐常思己过,居气养体不可放肆。凡于茶食之物,先敬人而后敬己。听苦口纳良言。运力量不逞匪夫之勇,致伤身体,终成废人。举止端严,不施轻狂之态,令人不雅。动作谦和,不致骄傲,人皆高看。合屋中屈己待人,和容悦色,必恭必敬,敬人者如同敬己,不敬人者不指人敬。不多言,勿生是非,忍耐何妨。或无容人之量,或无怜念之心,或无爱人之意,或无敬人之礼,或无德处于人,有此等念头,安得占人珍重?欲人珍重者,不得勤学,岂争礼而怪人不善?奉承人恐非正大,勿谓能事,眼空四海,目中无人。不笑人出身卑贱,人有志气,说什么山河易改,秉性难移,是英雄能大能小,能屈能伸,可以随方就圆,此乃丈夫之志也。勿谓错一着便使终身丧胆。不出焉为一世小军,缺一步而阻生平之谋,没心计何日成人。勿念贤不思,思齐之后,转加嫉妒之心,造事生端,暗献谗言。以害人料想发迹,只怕费难。事业临身,经营在己之时,更宜先正己而后正人,言语不致癫狂。可以严重上合天理,下顺人情。施恩惠,人皆感念为怜恤。不向前(钱),不傲物,不失礼,不使燥以假。人以忠信为主,不致言行相违。”

上述种种劝谏,意在要求商人有“容人之量”和“爱人之意”,礼敬于人,不论老幼尊卑;要有胆有谋,念贤思齐;应忠信和睦,言行一致。

通观全篇,作者不厌其详,反复谈及修身养性之道,特别强调商者要谦恭有礼,与人为善,要光明磊落,宽容大度,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这说明儒家思想已经成为晋商恪守的商业准则和行为依据,这在晋商其它商业书中也有阐释。如晋商柄记《贸易须知辑要》中说:“说话第一要谦恭逊让,和言悦色,言正语真,方成正人君子。但凡言语,不可行于讥,需检点留心。”(注:张正明《晋商与经营文化》,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47、49页。)又云:“生意都要自己修,不可自误,但价钱要公道,称要准,货色要剔选搭配。”(注:张正明《晋商与经营文化》,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47、49页。)这里讲的也是商人应有的谦恭有礼和公正诚信。这些商业原则也反映在晋商的诸多商谚中,如:“和气生意成,冷言伤人情”;“买卖不成仁义在”;“货有高低三等价,人无远近一样亲”;“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仁中取利真君子,义中求财大丈夫”。可见,昔日晋商的理想形象是公正诚信的谦谦君子,而不是见利忘义的市侩之徒。换言之,儒家的思想光环始终围绕并影响着昔日晋商的商业生涯,晋商也以养成儒者气度为荣。

明代蒲州商人王文显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善士者引先王之经而绝货利之途,是故必明而有成。故利以义致,名以清修,各守其业,天之鉴也。”(注:李梦阳《空同集》卷44。) 王文显这段关于商人道德的话语,表达了商人与士并无高下之分,他们可以具有同样的道德情操。于此可以看出晋商的修身养性与儒家道德的同一性。

3.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经商必需的。因此,处理好与周围人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生意论》具体罗列和指点了伙友之间协调关系的方法:“初出门路,懵懂□知,苟有一朝之错,勿指其名,暗中指点,善者追思己过,改却前非,且从莫大之情,亦是有余地步。虽他之非,亦当寻思己过,改却前非。合铺中伙友,或有朋情知己知交,只须詹(原文如此——笔者注)而不厌,不可过于亲近。第一要财帛分明,免生后患。铺中之事皆有三分纳气,譬如往常谈论人非以为得意,窃恐谗念□□,便起斗牛之壮恨(狠),结百代之冤,其真愚鲁太甚者也。大丈夫行为出正,无私下作欺心事,故无愧于天地鬼神,岂惧化外人谗念,总然不以唾骂焉然,此乃大度容人之道也。当以和睦为主,敬上而怜下,勿越规矩,不僭分,见人有起有坐。虽有机谋智慧,不露夺乖卖俏之情,此得人缘之法也。领财东资本是为终生所托,与伙计同心货殖,当念义气高风之化也。宜宽宜忍,和气致祥。办大事恒相议论,如宾如客。倘有犯颜,忘却千日之好,动念一日之非,有疑忌当面说明,一笑而释其恨,此乃从容涵养之志也。调理上下人等,事宜公然,不相(向)亲谊而背人。伙计之内,但有可原,不犯生意之大忌,不轻易算人。烦亲赖友,非同容易,规矩准绳可成方圆之志也。遇事大为周济,广施成人之美。无论大小人等,或年齐未归,家中应用之物代为办理,比常时更加鲜明,不为义,不长财,只说为德,免伊父母倚门之望。或有忘记衣服,念人善与收讫,来时交附(付),此乃宽裕之道也。用伙计出外经营,未明胜负先问劳苦,勿使恢(灰)志。幼年往往逞勇,常诫以保重。遇隆冬朔气凛凛烈烈(冽冽)之时,或有艰难贫苦之家道,举目无亲,当斯时也,必问其衣也,此得人心之道也。待伙计不分厚薄,有功不可声扬,恐人自是有过即(节);有过即可训明,恐人不知。待伙计,己有过亦必训明于人,虽然责己而实示众。至于他处闲谈,只论经营之道,不可说伙友贤愚。贤者有人聘请,愚者除此无他,恐生怨言,此乃积功德之道也。合铺中愚贤不等,面前必观其志,背后必观其行,量材作用,见贤者举之,见不贤者时时相劝,以化其不贤之心。且人生世间,既在生意之内、局面之处取求衣食,所图者利耳,所为者义耳。人为万物之灵,岂轻言所动耳!譬如有二人年仿,事务不等,更皆一智一愚,人皆向智者,少向愚者。世人眼俗,只知锦上添花,谁宜雪里送炭?但愚者心路未明,不堪能事。智者自有灵便,人皆支用。愚者能安本分,不添外务,将来有智成人;智者虽有聪明,好做油滑,终久无益于身。三分向智,七分向愚,庶几相得矣。慎之!”

这些告诫涉及伙友之间、掌柜与伙计间的相处。作者提出,对待初学生意之人,要指点有方,以得人心;伙友间,要宽容大度,义气当先;对于主事者而言,对伙友要量才使用,轻重适宜。总之,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协调好各种关系,营造出宽松和谐的人际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和气致祥,形成群体力量,从而使生意畅达。

笔者曾见到清代祁县修善村商人武氏父子鸿雁往来中父对子的类似劝戒:“诸伙诚心相待,宁让人,勿使人让我;容人,勿使人容我;宁吃人亏,勿使人吃我亏。有益则让人受,有劳则费己身,彼或以为我总以诚,日久自能感乎,无不可处之人。”字字句句,语重心长,表达的是晋商和睦共处、忍让为怀的处事之道。这样的理念,与传统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团结和谐的人际伦理一脉相承。这说明昔日商人的经营和生活是在儒家道德伦理支配的框架中运行,同时也反映出儒家伦理道德无所不在的渗透力。

就内容而言,《生意论》与今日所见各种商业书一样,都对从业者的日常衣食、言谈举止和买卖营销等具体规范提出了详尽的要求。所不同的是,《生意论》还用大量篇幅谈及修身养性之道和人际关系协调,且反反复复,不厌其详。这说明作者高度重视从商者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协调,也反映了晋商对商业兴盛、商业道德、人际关系的密切关联了然于心,体悟极深。在传统中国重视人际伦理的氛围中,这样的商业理念无疑是商业成功所必需的。

值得注意的是,《生意论》一扫昔日商人惯有的卑怯之态,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其职业的热爱与自豪,这是《生意论》与其他商业书相比之特别所在。据此,我们似乎有理由相信,晋商的角色认同意识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凸显。

最后,《生意论》作者以长者老成之口吻对生意人作了诚恳奉劝:“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幼时只图安然自在,不专心致志,到老来何以为生?那时经营不到头,尤且奔波劳苦,何日了然?总(纵)少年兴运,借父母之光,不足为奇。最怕中年不识不知,欲非生意之道也。又在生意之中不知生意之规,懒惰成性,百无一能,毫无愧悔,尤恐不能忍耐,反以傲气冲人,诚为同人笑耳。鄙词之陈数百余言,尽通生意之全道,全其大小节目,兼有仁义之术,功德之妙,生意之道可于是而得矣。”朴实的言语中,传递出自立自强的敬业精神和创业热情。的确,正是凭借这种精神和热情,晋商才走出贫瘠,走向辉煌,也才有了昔日的意气飞扬。

总之,参悟和解读晋商商业道德与文化,《生意论》是个难得的文本。与其它商业书比照而观,可以使相关研究进一步深化。

标签:;  ;  ;  ;  ;  

对山西商人商业文化的新解读--新发现的“商业理论”的介绍与研究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