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猜想活动的建构与运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幼儿科学猜想活动是指在科学探索活动中依托某种特定的环境及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围绕某一科学问题,结合自身已有的经验,通过对这一经验进行整理、加工,经过思维的冲突与再加工后形成的一种科学假设结论。它类似于科学假说,但幼儿的猜想不是科学假说,幼儿猜想与假设的对象是“人类已知,幼儿自己未知的”。幼儿科学猜想活动开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教学中要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时机,给幼儿充分的时间,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培养幼儿良好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幼儿感受到参与科学活动的乐趣,感受到科学的神奇。
当前,在幼儿科学猜想活动中存在着很多误区和不足,主要是:一是教师对幼儿科学猜想缺乏正确的认识,往往会以直截了当、直奔主题的方式处理猜想环节,缩小科学猜想活动的时间,部分教师把猜想等同于臆想,任由幼儿思绪飞扬,不加以引导,忽视幼儿猜想环节的思维过程,使探索活动失去了原动力;二是教师设计猜想活动时环境不符合、情境不恰当、知识积累不丰富,不知如何引导,往往越俎代庖,直接把猜想结果告诉幼儿;三是教师对幼儿猜想评价缺少开放性,存在着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和评价方式的封闭性,整个猜想过程中教师总是用语言来进行评价,而很少用记录、观察、实验等其他方式进行评价,有的教师忽略对幼儿猜想的评价,不能让孩子通过评价来了解猜想的科学性。
只有让幼儿做猜想、预测、假设,只有理解了“可能是什么?”“可能会发生什么?”才能真正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调动积极性,才能充分体现探究过程中幼儿的主体地位,使幼儿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人。
一、幼儿科学猜想活动的理论建构
基于上述理解,在实践中,我们以“科学猜想活动”为研究主线,以“做学玩合而为一”为操作理念,确立幼儿科学猜想活动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构建具有独特涵义的幼儿科学猜想活动基本架构(见图1)。
从上述建构中,我们可以发现幼儿科学猜想活动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科学性。即它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理论、研究者的已有知识经验和一定的事实而提出的猜想与假设。它的提出不但要以实验材料与经验事实为基础,而且要以幼儿已有的科学知识为依据,经过实践检验和证明。所以猜想与假设不是无根据的猜测和幻想。
2.创造性。猜想是在主体建构活动中,由外部知识与内部创造的不平衡达到暂时的平衡。因此,猜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猜想往往能透过纷杂的现象直接涉及事物本质,通过“经验具象”和“经验抽象”,重新安排已有认识,创造出新的经验形象,或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
3.个体性。不同幼儿的知识背景不同,心智力不同,对科学知识的体验各异,在猜想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也不尽相同。所以,面对相同的现象和问题,不同的幼儿会有不同的猜想,猜想的有效度也有所不同,体现出较明显的个体差异性。
4.推测性。猜想只有通过实践检验和证明,才能成为幼儿的科学知识。虽然有一定的经验基础或理论依据,但在其未被证实之前,它仍只是一种对研究问题答案的推断和假设。
根据上述理论建构和科学猜想活动的特点,整个幼儿猜想活动体系始终围绕“在猜想中获得科学,在科学中学习猜想”的活动目标,牢牢把握“大胆猜想、主动探索”的思想,以科学猜想活动为核心内容,通过“创设情景”“提供材料”“支持猜想”“操作实践”“再次猜想”“学习建构”等具体实践开展科学猜想活动。在开展活动的同时,又以“环境烘托”“经验积累”“教师引导”为辅助策略,激发幼儿猜想兴趣,积累相关表象经验,使科学猜想活动更具合理性。
二、幼儿科学猜想活动的实践运作
围绕“大胆猜想、主动探究”这一理念,根据幼儿活动的基本特点,以经验积累、科学猜想、操作验证为三个运作阶段。以上三阶段的指导与学习应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以便更好地促进幼儿猜想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这三个阶段的幼儿科学猜想活动的运作方式如图2所示。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兴趣激发猜想
在科学活动中,注重创设互动的、探索的、开放的情境,为幼儿提供一个平台,搭建一个支架,满足幼儿的探究需求,使幼儿在科学活动猜想环节中乐于探究、勇于创造。在实践中发现,材料的难易程度会影响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造力的发展。如果材料过于简单,幼儿很快获得结果,便失去了猜想的愿望;如果材料过于难,幼儿就会不知所措,科学猜想兴趣不高。因此在提供材料时,材料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如:在沉与浮的科学猜想活动中,第一次我投放的比较容易猜想的物品,如石头、铁、树叶、瓶盖等,第二次我投放的是木头、纸、沙子等逐步增加难度,让孩子根据特性科学的去猜想。同时材料是开放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自由探索。
2.丰富体验,积累经验,以体验丰富猜想
新的知识是从已有的知识中构建的,如果幼儿对探究的问题缺少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支撑或完全未知,那就只能凭空猜想。教师要引导幼儿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有根据的提出猜想与假设,使他们明确提出猜想与假设的依据,这样就会逐步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应为幼儿奠定丰富的知识经验体系。在选定主题后,教师应花费相应的时间,进行一系列由浅入深的、具有连贯性和整体性的铺垫活动,使幼儿在一次次活动中形成内在的逻辑联系,并增强自身知识经验的积累。
3.科学设计,步步追问,引导幼儿深入猜想
当幼儿确定研究的问题时,在兴趣的驱使下,他们都会积极地根据问题进行自己的猜想。在这个环节里,教师的指导不是要对幼儿的猜想进行评判,重要的是通过老师的追问,关注他们猜想背后的思想,引导幼儿进行推理,进行理性的猜想。如教师问“你是怎样想的?”“你的理念是什么?”让幼儿在说出解决问题办法的同时,还要说明自己是怎样想到要这样解决的。
在老师步步追问下,幼儿就会梳理思路,理性猜想也就逐步显现。同时要尊重幼儿的猜想,哪怕是不完善的猜想,既然是猜想,肯定会有一些错误,这时,教师绝对不能用简单的指正方式直接告知其错误所在。而是要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蹲下身来,与孩子交流,“你为什么这么想呢?”要允许幼儿犯错,然后通过幼儿亲身在实验、证明、交流、质疑中用真实的事实来纠正以往的认知错误。
教师不能对幼儿的任何一个猜想做出好坏与否的评判,哪怕是一个最好的评论,这会引起其他幼儿因此而失去信心,进而限制幼儿思维活动的广度。只有当教师真正做到了尊重幼儿,让幼儿感到老师是非常理解他的,才能使幼儿产生高度的心理安全和轻松愉快感,他们才会真正的敢说、敢想、敢探究、敢创造。
4.合理引导,扶放结合,注重猜想有序性
理性的猜测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猜想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关键,它与推理相辅相成,有利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思维策略。教师掌握一定的策略,引导幼儿进行有效、理性的猜想。
围绕“大胆猜想主动探究”的幼儿科学猜想理念,根据幼儿活动的基本特点和不同的猜想内容,开展不同形式的猜想活动,主要有:事实性猜想(主要猜“是什么?”)、规律性猜想(主要猜“会怎样?”)、方法性猜想(主要猜“怎么做?”)和原因性猜想(主要猜“为什么?”)。上述四种猜想类型难度不同,运用时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水平差异,建议后两者在中大班运用。在幼儿猜想后,教师可追问:“你为什么会这样想?”引导幼儿说出猜想的理由和依据,从而鼓励幼儿有根据地进行猜想。
5.开放评价,体验成功,推动开展理性猜想
在猜想后的评价验证阶段,要通过实验操作来验证猜想,支持幼儿按照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对于幼儿的各种猜想,教师都要加以重视并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来证实或推翻自己原先的猜想。教师往往会让幼儿预测问题的解决办法和产生原因,但在实验操作时幼儿的想法常被搁置一旁,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支持幼儿按照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支持他们通过实验获得科学经验,同时通过自己观察记录、同伴评价、教师总结等方式,帮助幼儿不断提高幼儿的理性猜想。
而且,教师要引导孩子对自己提出的猜想进行评价、反驳、修改,逐步了解猜想错误的原因,证明猜想正确的原因,就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这样不仅满足了幼儿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还培养他们大胆的探索和批评精神。
教师对幼儿的猜想首先要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幼儿能够猜想的,都是非常可贵的,他们的猜想可能是经过思考出来,也有可能是源于原有的经验,还有可能是毫无根据的异想天开,是错误的,不符合逻辑的。无论哪种情况,教师的评价都应该以尊重幼儿的猜想为前提。
而且,教师要引导孩子享受猜想成功的喜悦,让同伴或自己来说一说自己的猜想,通过验证,感受自己猜想成功的喜悦。只要幼儿的猜想能得到自己、同伴、老师的认可,幼儿一定会更乐于猜想,从中体验猜想的快乐。我们还要特别注意保护猜错的幼儿,所以,最好要用多种形式来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