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综述_政治经济学论文

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综述_政治经济学论文

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经济学论文,理论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02)10-0043-0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一直是我国高校的必修课。相当长时期内,这门课的理论体系分为两大部分:资本主义部分以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作为理论基础,社会主义部分则围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展开理论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我国理论界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上也进行了大胆的研讨和探索,而且这种探索是与我国的经济改革实践紧密相连的,是互相启发互相促进的。结合教学的理论研究笔者认为最新成果总的体现在三大领域十个重大理论突破上。

第一领域是结合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对传统政治经济学原理进行再认识。主要是在坚持其阶级性的同时,更多地侧重于对马克思列宁经济理论科学性的认识及当今新情况的解释,即注意研究其适应社会化生产,反映一般经济运行规律的方面。如商品货币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经济也必须尊重和按照劳动价值理论、包括货币流通规律在内的货币理论和价值规律办事,克服和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趋势。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原理,反映的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性,对社会主义企业资本运行,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都是适用的。剩余价值分割理论中关于产业资本、利润、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商业资本、银行资本、借贷资本及利息、股份分司、股票、地租等等,抽掉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涵都是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不可替代的概念和理论。同时,有些学者还大胆研究了过去被全盘否定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如凯恩斯主义、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以及萨缪尔逊的经济理论等,在批判的基础上充分肯定了其中合理的成分。在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中,既坚持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本质不变的观点,又充分肯定其由于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调整及其宏观、中观、微观经济管理科学理论和经验的应用等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起的缓和作用,对资本主义生产力所起的促进作用。在对资本主义历史趋势的研究上,在肯定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必然性的同时,更多地注意了这个过程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第二个领域是对建国后我国经济建设经验总结的理论分析,主要是对毛泽东经济思想和实践得失的研究。广大理论工作者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出色地领导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又大胆地独立自主地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进行的不懈探索,取得的巨大成就,创造的可贵经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客观的评价。这方面主要有:

1.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包括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特征及其过渡性质和主要矛盾理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经济条件、政治保证及有利的国际环境理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一化三改”的基本经验和历史意义的理论等。

2.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包括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和党的中心任务的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两步走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各种关系,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进行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尝试的思想与实践,还包括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理论等。

3.关于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探讨。毛泽东为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是成功的,但为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虽作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总体上是不成功的。尽管如此,他在探索中那些正确的理论原则和正反两面的经验总结,为后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第三个领域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丰富而伟大的实践,对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和探讨以及对国内外经济改革与发展理论的研究与探讨。这部分成果突出,内容丰富,集中体现在每年都有新思想新理论的中央重大决策中,也体现在邓小平理论的教学研究中。归纳起来,至少有十大理论突破。

(一)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从马恩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后将取消商品经济的论断,到毛泽东时而肯定、时而否定,最终要取消商品经济的实践,商品经济的理论和观念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率领广大理论工作者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得出了“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科学结论,直到把国有企业定性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二)关于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理论。从八十年代初开始,理论界在重新学习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基础上,把重点指向了以下方面:

1.把消费需要放在再生产的重要位置,指出任何社会的生产都是为了满足消费需要,消费需要是推动再生产的重要动力,从而克服了过去片面的生产中心和生产决定一切论。

2.逐步承认了第三产业的地位、作用,冲破“两大部类”的局限,开始用三个产业的理论指导经济工作。

3.注重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比例关系,克服了单纯在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上做文章,长期实行高积累、低消费、低效益甚至不顾简单再生产的维持(对老企业长期不留折旧、不更新设备),只顾铺新摊子搞外延式重复建设扩大规模的恶性循环。

4.把再生产的平衡式做为实现条件放到再生产的首位,否定了把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摆在首位,把I(v+m)>Ⅱc的前提条件当做实现条件的理论。从而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平衡奠定了正确的理论基础。

(三)关于劳动力商品的理论。传统观点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因此劳动力是不是商品,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改革开放以后,这个长期无争议的问题引起了理论界的激烈争论,首先肯定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即在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中中国雇工的劳动力是商品;进而又承认在公有制企业中劳动力本质上不是商品,但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又具有商品的形式及外观;现在理论界主流派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最关键的生产要素的劳动力,为了优化组合,合理配置,合理流动,必须经过市场(劳务市场和人才市场)才能实现,因此,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劳动力应该是完全意义上的商品。

(四)关于市场经济体制理论。邓小平冲破了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二者水火不相容的传统观念束缚,经历三个阶段,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一步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第二步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念,从思想方法上把“主、辅”的板块、混合结构,变成商品、市场经济与计划和公有制溶为一体的化合结构;第三步,在党的十四大上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彻底把计划与市场从社会根本制度的范畴解脱出来,变成不论姓资、姓社都可用的经济体制、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包括,其产生的背景、条件和基本内涵、基本框架等理论;市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理论;健全的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理论等。这是重大的突破,是空前的认识飞跃。

(五)关于所有制理论。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和基础,也是社会性质的决定性因素。加强和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主要是国家、全民所有制,限制、消灭其他非公有制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可动摇的原则。经过几年的大胆探讨,党的十五大确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努力寻找公有制的各种实现形式。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起着主导作用。个体、私营和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摆脱了非法地位,而且改变了“补充”、“附属”的地位),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党的十五大将公有制为主体地位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用“制度”固定下来,具有稳定性、可靠性。它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反映了在所有制问题上理论研究的最新最高成果,对完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六)关于按劳分配理论。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按资(包括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剥削,是资本主义,只有按劳分配才是社会主义,而且这仍是资产阶级法权。党的十五大关于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的论述,这一点是对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研究的最新概括。

(七)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科学论断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这是邓小平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主要的理论成果之一,它在高于社会主义特征的层次上,突出了生产力目标和人民利益目标来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社会主义具体模式、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特征(即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八)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最大的实际,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初级阶段理论包括含义、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包括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理论。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上,我们虽没有象苏联那样超前和肓目,但也经过了多年的曲折,上述正确理论认识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逐步成熟的。

(九)关于资本的理论。这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概念,核心范畴,传统理论认为它和社会主义是对立的。因此,这是全部经济理论中最后突破的一个“顽固阵地”。随着改革的深化,使人们愈来愈认识到,资本运营是市场经济中一种普遍而有效的做法,搞好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必须走资本运营之路。十五大在党的最高文件中第一次使用了“资本运营”概念,确立了资本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对资本的研究表明,资本可以作多重理解,它一方面是生产关系范畴,另一方面也是生产力的范畴;单从生产力的角度看,资本可以理解为一种生产要素,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必须严格计量的生产,要求增殖的生产。即使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它一方面体现了剥削关系,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体现着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在社会主义现实中以资金代替资本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动摇了资本学说的科学性,使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陷入无法克服的自相矛盾中;丧失了利用这一宝贵财富的机会;为现实的经济改革理论设置了障碍。正确区分和运用资本、资金和资产概念,确立社会主义资本及资本运营机制,是激发企业活力(特别是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实现国家间接控制,理顺经济关系,与世界经济运行接轨的重要途径。

(十)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论。在发展问题上,我们有过沉痛的教训。党的“八大”,提出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确定了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正确理论和路线。后来由于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毛泽东主观上的错误指导,使党放弃了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的正确方向,先是违背客观规律肓目追求高速度的“大跃进”,后又以阶级斗争为纲,大批“唯生产力论”,直至发动“文化大革命”造成十年内乱的严重局面,使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甚至面临崩溃的边缘。

邓小平关于“发展”的理论,至少从三个方面深刻而系统回答了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为什么要抓紧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其基本要点是:1.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发展;2.要以经济为中心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3.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4.必须依靠科技走集约型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主要矛盾和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发展”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最鼓舞人心的理论要点之一。它为排除经常出现的各种干扰,树立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坚定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连同由此制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和目标,成为统一人民意志、凝聚人民力量、鼓舞人民斗志的核心理论。

[收稿日期]2002-05-20

标签:;  ;  ;  ;  ;  ;  ;  ;  ;  ;  ;  

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综述_政治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