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趋势与两岸经济互动_经济全球化论文

经济全球化趋势与两岸经济互动_经济全球化论文

经济全球化趋势与两岸经济互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两岸论文,趋势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世界性市场形成以来,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更加频繁,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和国际贸易的加速扩张,直接推动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流动和重新配置,促进各地经济逐步形成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使整个世界经济日益趋于一体。各地经济相互依存,汇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这就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这种全球范围的经济交融,对海峡两岸经济合作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两岸经济互动的启示

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产品和服务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壁垒不断减少的一种历史进程,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推动力是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发展,追求比较利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为海峡两岸经济的良性互动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推动两岸经济朝分工合作的方向发展

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各个方面,从而推动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寻求最佳的资源配置。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和影响下,世界性的产业结构正在不断进行调整,促进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并形成三个不同层次的国际分工格局。处于第一层次的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它们在高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逐步建立起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同时把某些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力密集相结合的产业大量向劳动成本较低而劳力素质较好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处于第二层次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包括亚洲“四小龙”,由于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实力,一方面紧随发达国家,致力于发展某些高技术产业,另一方面则把已成为夕阳工业的部分劳力密集型产业逐步转移到劳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处于第三层次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包括祖国大陆和东南亚国家,既大力吸收第二层次的产业转移,发展劳力密集型产业,又积极与第一层次的国家和地区合作,接受它们的资金与技术转移,发展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与劳力密集相结合的产业。可见,经济全球化首先是生产的全球化,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更加廉价的资源,资源配置受国界的限制越来越少。海峡两岸经济互动与合作关系正是在这一国际分工格局下恢复与发展的。从总体上看,台湾经济和祖国大陆经济大致分属国际分工体系中的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基本上属于垂直分工格局,但也互有水平交叉。

(二)知识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了两岸经济合作的聚合力

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知识经济(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转引自李长久《世界经济大趋势》,《国际贸易》1998年第7期。), 是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直接推动下应运而生的。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提出和实施发展信息产业的计划。据不完全统计,至2000年底全球将有1亿多台电脑入网, 互联网用户将达5亿,未来10年全世界将投资1万多亿美元用于建设信息网络,一个全新的“网络经济”、“网络社会”已经形成,互联网正把整个地球变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信息网络化推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首先,跨国公司更方便、更准确地掌握信息,进行超越国界、区界的投资,实施全球范围的最佳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其次,消费者借助互联网络随时购买世界各地的商品,普通厂商都能为远距离的市场提供服务;其三,全球外汇交易可以瞬间实现,而且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外汇市场的资金正以“光的速度”从一个市场转向另一个市场。目前80%的网上交易是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商务活动,再过若干年,几乎所有公司的商业活动都将通过互联网进行。在信息网络化的趋势下,海峡两岸经济合作将变得更加便捷,祖国大陆市场与台湾市场的联系将变得更加紧密,海峡两岸资源配置与组合也将趋于合理化。

(三)世界组织制订的多边规则日益完善,贸易和投资日趋有序和自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障碍将趋于减少

经济全球化是贸易体制的趋同。自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以来,主持进行了一系列关税减让和贸易谈判,并达成多项重要协议,为21世纪世界贸易有序地发展确立法律基础和规定。1997年2 月达成的“电信服务贸易协议”极大地促进电信业务的发展。1997年12月达成的“金融服务贸易协议”,规定70个参加方对外开放银行、保险、证券和金融信息市场,取消跨边界服务的限制,允许外国建立金融服务公司,外资可超过50%,享受与国内公司同等的进入市场的权利,并按竞争原则运行。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运转效率正在逐步提高, 平均每年受理贸易争端30多起,其中包括欧盟状告美国的“赫尔姆斯—伯顿法”违反自由贸易原则一案,并以美国推迟实施而告终。此外,各种区域性的多边合作机制也在不断发展,区域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在迅速发展。欧元已于1999年正式启动,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在向南延伸,亚太经合组织中的发达成员不迟于2010年、发展中成员不迟于2020年实现贸易与投资自由化。随着全球贸易与投资日趋有序,自由化步伐不断加快,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将越来越依赖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障碍也将随着两岸加入 WTO而趋于减少。

(四)世界经济发展前景看好,为两岸经济合作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呈现持续增长势头。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200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4.2%。 世界经济的增长将有力地推动世界贸易进入新的增长期,预计世界贸易的增长率为6.7%。 作为世界经济第一强国的美国经济在新世纪初期仍将保持稳定的增长势头,其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继续领先其他国家,雄居世界第一位。作为世界经济第二强国的日本经济在经过10年的徘徊发展后,现正在实现恢复性增长,逐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欧盟经济在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动后,也在加快发展速度,2000年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3.8 %左右。东盟经济在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的洗礼后,已逐渐复苏,重新出现强劲的增长势头。由于上述国家和地区均是海峡两岸的主要贸易伙伴,祖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占各自总出口的比重均在80%以上,因此,美国、日本、欧盟、东盟等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进口需求的增长,将为大陆和台湾的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进而也为海峡两岸之间的贸易增长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二、海峡两岸经济的国际化趋向

经济国际化是“经济活动跨越国界在地理范围上的扩张”(注:彼得·狄肯《全球变动》,转引自李长久《世界经济大趋势》,《国际贸易》1998年第7期。),是经济全球化在一个国家或地区, 或生产厂商经济活动上的具体表现。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海峡两岸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各自不断迈向市场化与国际化,另一方面又日益走向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的道路,形成一种错综复杂的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

(一)祖国大陆经济国际化趋向

中国大陆走上对外开放之路,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一种客观反映。自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从封闭型逐步向开放型转变,日益迈向国际化,至90年代末,初步形成沿海、沿江、沿边、沿线,水、陆、空立体交叉,点、线、面多元交织的全方位开放格局。

祖国大陆的对外开放是在沿海开放的带动下发展的。80年代初,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后又增加海南岛;1984年又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由北向南分布在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上,形成沿海开放地带。 “黄金海岸”的建立不仅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对内地的经济发展产生冲击效应。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沿海地区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主要场所。

沿江开放主要指长江沿岸经济的对外开放,是中国第二轮对外开放的重点。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以上海浦东开放为起点,相继开放重庆、岳阳、武汉、九江、芜湖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 使沿江开放由点到线得以延伸。沿江开放使长江成为真正的“黄金水道”,不仅拉动了中国沿江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扩大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范围和领域,使长江流域的人力资源、水力资源以及矿产资源得以利用外资,包括台资加以开发利用。

沿线开放指沿铁路、公路骨干线附近的城市和区域建立外向型经济开发区,逐步向内地资源密集地区渗透。从90年代起,中国相继开放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石家庄、太原、合肥、南昌、郑州、长沙、成都、贵阳、西安、兰州、西宁、银川等15个内陆城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东起连云港,途经徐州、郑州、洛阳、西安、咸阳、宝鸡、兰州、嘉峪关、乌鲁木齐、阿拉山口,西至荷兰鹿特丹的第二条欧亚大陆桥沿线的开放。此外,东起秦皇岛,西至大同的大秦单元重载双线铁路直通出海口,使“三北”地区的“乌金地带”得以利用外资进行综合开发。内陆地区作为沿海地区加工出口业的原材料和能源基地,是祖国大陆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战略大后方。沿线开放不仅带动内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扩散的效应,而且为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提供了许多由沿海向内陆延伸的陆上通道。

沿边开放是随着边境贸易的发展而形成的。在2 万多公里的内陆边境线上,中国相继开放了数十个对外通商口岸,包括东北的黑河、绥芬河、满州里,西北的伊宁、喀什,西南的普兰、瑞丽、畹町、凭祥等边境商业集镇,发展对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缅甸和越南等国的贸易往来。沿边开放使内陆的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促进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并有利于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朝纵深方向发展。

“四沿”发展和东西兼顾的开放趋向,使中国大陆基本上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的全方位的口岸开放格局。至90年代末,中国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扩大到250多个,其中水运口岸和陆运口岸各120多个;二类口岸增加到400多个。这一开放网络克服了沿海与内地、 东部与西部的“板块分割”,组成了中国经济有机的整体,从而为台商进入祖国大陆投资经商提供良好的机遇,为海峡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二)台湾经济国际化趋向

台湾经济自80年代起开始逐步迈向国际化,涉及的层面包括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引进外资与技术等一系列涉外经济领域。主要内容有:在贸易领域,开放岛内市场,降低进口关税,解除非关税壁垒,减少保护色彩,逐步推行贸易自由化,让外国商品在台湾市场享受公平竞争待遇;在对外投资领域,放宽台资出岛限制,鼓励劳力密集型等夕阳工业向外转移生产据点,并简化对外投资审批手续,解除或放宽厂商资本额度、负债比例、获利能力、投资行业等限制;在引进外资上,取消侨外资本直接投资的各项限制,全面开放金融、保险、租赁、服务业、旅游业等外来投资领域,对外资企业的外销比例、自制率、股份比重、盈利汇出等规定也逐步放宽或解除。

经济国际化是台湾经济政策从高关税保护走向自由、开放的重大转折标志。在经济国际化政策的影响下,台湾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已明显提高。在取消关税障碍方面,因各种税率呈普遍大幅下跌趋势,平均名目关税税率从1982年的31%降至1998年的6%,平均实质关税税率同期也从8%降为4%,预计在加入WTO后再降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3.5%的平均水平。在消除非关税障碍方面,台湾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尤其是为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逐步开放岛内消费市场,放宽大批外国商品进口,如农产品、烟、酒、化妆品以及高档消费品。台湾市场的对外开放,一方面强化了市场竞争机制,提高了岛内厂商的竞争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刺激了民间消费,提高了市场购买力,对缓和通货膨胀压力、稳定物价起一定作用。

经济国际化促进了台湾经济对外扩张从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转变。由于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台湾大量轻纺加工制造业不得不向外转移,与当地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相结合,以继续保持在生产成本上的竞争优势,而近在咫尺的祖国大陆则是台商生产据点外移的最佳去处。祖国大陆低廉而充沛的劳工、广袤而廉价的土地、丰富多样的原材料资源以及深具潜力的巨大市场,与台湾相对充沛的资金以及生产制造技术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比较利益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强大的生产竞争能力。基于经济利益的需要,未来台湾以资本输出为主的对外经济扩张,将主要是扩大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据台湾“经济部”资料显示, 截至1999年6月,台湾对大陆地区投资累计21 849项,137亿美元, 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40.41%,占台湾对亚洲投资的三分之二, 是台湾对东南亚投资总额(占15.35%)的2.6倍。

表1 台湾对亚洲地区投资统计投资地区 件数(件)

投资地区 件数(件) 金额(亿美元) 占对外投资总额(%)

中国大陆

21849

137.22 40.41

印尼 160 5.29 1.56

泰国 262 9.00 2.65

马来西亚 23413.99 4.12

越南 174 7.34 2.16

新 加 坡 26711.07 3.26

菲 律 宾 135 5.43 1.60

柬 埔 寨 -- -

其他 76615.84

合计

23847

204.38 60.19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投资业务处,转引自章怡:《台商对外投资动向》,香港《经济导报》周刊2000年2月28日。

三、两岸入世与经济互动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需要全球化的经济管理。当经济全球化趋势正在逐步削弱国家对国民经济管理的同时,也出现了如何以最佳方法管理日益全球化的世界经济的问题。WTO作为囊括全球各国、 各关税领域的世界贸易组织,通过多边谈判与区域性协定,建立起一整套的贸易投资机制,把全球95%以上的贸易以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纳入其所规范的范围之内,真正担任起“经济联合国”的角色。因此,世界贸易组织代表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海峡两岸加入WTO, 不仅有利于提高各自经济的国际化程度,而且有利于增加两岸经济合作的机会,消除两岸经济交流的障碍,促进其朝互补互利的方向发展。

(一)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机会明显增加

两岸入世后,大陆经济与台湾经济都将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社会,并立即享受GATT/WTO历经50年8个回合多边谈判的关税减让成果, 取得各成员的最惠国待遇,对两岸的社会经济,尤其是双方的对外经贸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海峡两岸经济合作关系而言,也将引发巨大的商机(注:高长:《加入WTO后两岸三地经贸关系展望》, 台湾《两岸经贸通讯》1998年2月,第30页。)。

首先,入世所拉动的经济增长将创造无限商机。两岸加入WTO后, 由于国际市场对两岸产品,尤其是中国产品的限制减少,中国的出口贸易将大幅扩张,据WTO秘书处估计,每年将有6%~26%的成长速度,从而拉动GDP2.9个百分点,增加2000多亿元人民币的产值和几百万人的就业机会(注:李泊溪:《加入 WTO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港澳经济》1999年6月。)。 这种经济增长潜力将吸引台商进一步到祖国大陆投资设厂。同时,台湾经济的增长也将为两岸经济合作创造更多的商机。预计今后一个时期,台湾的经济增长率将维持在6%左右, 其经济发展将促进岛内市场需求,带动自大陆进口的增长。根据台湾“经建会”的研究报告,两岸加入 WTO后如果未引用排除条款,在2000—2004年,台湾GDP将增加 1.72%,贸易顺差将减少27亿美元。另依“中华经济研究院”的研究表明,两岸入世后若台湾维持对大陆的进口管制,但解除投资管制,是对台湾最有利的政策组合,估计到2005年止,台湾制造业整体产值可望增加375亿美元,而祖国大陆整体产值则增加 1335.8亿美元,台湾对大陆仍享有 306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注:徐东海:《两岸经贸可望更上一台阶》,台湾《联合报》2000年3月23日。)。

其次,关税的降低及非关税措施的减少将促进两岸贸易的发展。加入WTO后,中国外贸体制改革将进一步加快,关税持续调降, 非关税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进口将大幅增加,有利于台湾产品对大陆的出口。如大陆关税的降低,将使台湾的纺织品、化纤、电子资讯产品、塑料及塑胶制品对大陆的出口进一步增加。同时,由于大陆对台湾的贸易优惠同样适用其他国家,大陆市场的竞争将更为激烈。从台湾的市场开放看,由于各国和地区要求台湾以发达地区的身份“入世”,意味着台湾未来将被要求实行较高的自由贸易标准,面对更大幅度开放市场的压力。台湾对大陆产品进口限制的减少,将加大其对大陆纺织品、农产品、钢铁及农工原料的进口。

其三,入世所带来的市场开放将促进两岸投资关系的发展。加入WTO 后,大陆承诺将实施《与贸易相关的投资协定》和《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保护协定》,取消对外资企业国产化比率的限制性措施,并保护外资企业技术优势的发挥,这将有利于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吸引更多的台资。由于许多投资领域的限制将逐步取消,大陆市场将更加开放,尤其是第三产业将有更多的机会容许台商参与。但是,由于大陆的市场开放是针对所有WTO会员的,因而也会吸引外国大企业前来投资, 台湾企业的竞争压力将增大。如果台湾方面自我设限,继续限制台商赴大陆投资,拒绝两岸直接“三通”,台湾企业将失去商机。另一方面,由于台湾将开放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台湾企业也将面临大陆企业强有力竞争的冲击,其不少产业,包括农业、运输业、精密制造业、石化、塑胶、纺织、成衣、金属与非金属矿产品等,竞争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其四,投资与贸易环境的改善将有利于两岸经济合作的发展。由于中国大陆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投资环境逐步改善,各项有关投资、贸易经营的法律、法规将进一步健全,政策措施的透明度增强,对台商的吸引力将增大。如建立完善的投资管理机制、税收机制,改革进出口管理体制,规范许可证管理以及进出口商品检验等,将使大陆的经贸法规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使投资及贸易政策更加规范化,对外资包括台资权益的保障走上正轨。同时,中国的价格体系将进一步与国际价格接轨,有助于提高两岸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两岸产业分工,对产业内贸易有推动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加入WTO后, 台商原来在祖国大陆享受的超国民待遇将逐步被取消,跨国公司的涌入将对大陆台资企业产生排挤效应,尤其是对中小企业形成严峻的竞争威胁,部分弱势企业将逐渐失去其重要性,甚至可能被淘汰。

(二)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障碍将逐步清除

入世后两岸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自然要履行各自的权利与义务,遵守和执行该组织的基本准则和规范。在国际经贸规则的制约下,两岸政策因素对经济合作的干扰作用将趋于减弱。

1.台湾对大陆经贸政策将面临调整

台湾以“单独关税区”加入WTO当然需要遵守其协定的规定, 并承担各项应尽的义务。但是,台湾现行的大陆经贸政策与WTO 的基本精神相抵触(注:王新奎:《世界贸易组织与发展中国家》,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47页。)。未来加入WTO,台湾当局将面临重新修改其长期坚持的间接、单向的大陆经贸政策,放宽台湾资金流向大陆,开放大陆资金入台,取消大陆产品进入台湾的限制,对人员交往、资源流动、纠纷处理作出符合WTO有关规定的调整。

在两岸贸易关系方面,目前台湾产品输往祖国大陆远远大于大陆产品输往台湾,这主要是由于台湾当局单方面限制大陆产品进口,对大陆工业品进口仅占其进口总项目的60%,而农产品不到20%。入世后,台湾方面必须调整这种贸易歧视政策,进一步放宽大陆产品入台,尤其是农产品的市场开放幅度要明显增大。

在两岸投资关系方面,按照WTO的投资自由化原则, 台湾当局对大陆的投资政策需作修正与调整。对于台商赴大陆投资,除已开放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还应进一步开放技术密集型产业、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投资以及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业投资;对台资企业在大陆投资金额的限制也应解除。另一方面,应根据WTO的公平、公正原则, 开放大陆企业到台湾进行投资,以改变目前两岸单向投资的格局。

此外,海峡两岸还可以利用WTO 的多边贸易协定及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处理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中出现的违规行为及贸易纠纷,使两岸贸易与投资中的不正常现象受到制约,一系列经贸问题得以解决。

2.台湾当局将难以采用排除条款

台湾当局是否对与祖国大陆的经贸关系采用排除条款,一直是各界关注的问题。如果台湾对祖国大陆引用GATT第三十五条或WTO 第十三条关于成员之间权利义务排除适用条款(Non-Application), 不仅影响到台湾加入 WTO的进程,而且也是对其经济向外扩张的自我设障。此外,按WTO章程规定,任何一缔约方对另一方使用排除条款, 必须获得三分之二成员的通过。在外商纷纷想通过两岸入会之机打开双方市场大门的情况下,将有许多成员反对台湾使用排除条款。在这种情况下,台湾恐难采用排除条款,而会引用所谓的安全条款( Safeguardprovisions),即GATT第十九条对特定进口产品采取紧急措施,如全球性的关税提高及数量限制等,或依据GATT中对非市场经济体(nonmarket economies)所设立的特别防卫条款( Specialsafeguadprovisions)机制,针对某一特定成员(注:王丽容:《加入 WTO对两岸金融市场之影响》,台湾·台湾综合研究院《台研两岸产业与投资》双月刊1998年 5月。)。但是,WTO是多边协定,有强制执行的机制, 即使台湾可以使用安全条款和特别防卫条款,也很难将两岸经贸置于WTO规范之外。

可见,两岸加入WTO的实质意义在于,双方都与WTO成员相互减少甚至消除贸易与投资障碍,进一步开放市场,在WTO 的国际规范下从事自由公平的经济竞争。两岸只要在WTO 的自由贸易架构下开展经济交流与合作,共同融入全球经贸体系,就能从双边和多边的贸易扩张中获得正面的贸易效益(thewelfaregainfromtrade), 从而使两岸经济合作进入一个新的互动期。

标签:;  ;  ;  ;  ;  ;  ;  ;  ;  

经济全球化趋势与两岸经济互动_经济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