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性别因素为基准看沿海与内地儿童自尊发展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准论文,沿海论文,性别论文,因素论文,内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74(2011)03-0065-05
一、研究方法
1.被试。采取整班抽取的方法,选取两地城市和乡村五所普通小学的四、五、六年级972名儿童,四所中学的七、八年级923名儿童,总计1895名。其中男童973名,女童922名,沿海女童456名,内地女童466名,沿海男童487名,内地男童486名。沿海立足广东省、内地立足吉林省选择样本学校的相应各年级儿童,两地样本校儿童具有代表性。通过培训样本校班主任,并由班主任发放、回收问卷,以邮寄和笔者直接取回的方式集中管理。
2.测查工具。本研究的测查工具是“儿童自尊量表(CSES)”,该量表是魏运华博士在研究中编制的,自尊的结构由外表、体育运动、能力、成就感、纪律、公德与助人6个维度组成。由这6维度建构的结构模型,经检验可以接受。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61到0.77之间,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6829。本文儿童的基本情况主要涉及性别因素。本文与笔者已有的相关研究所用量表是同一个,本文以两地儿童性别因素与自尊各维度之间建立起来的关系为框架;统计方法运用方差分析。
3.数据搜集与处理。采用团体测验法,由44位班主任教师担任主试,问卷的测验学校统一进行,测验时间为20分钟左右,由主试按指导语向被试说明测验要求后,儿童填写问卷,当时回收并逐一审核。在审核全部问卷的基础上,筛选未完成的问卷和明显不认真的问卷,有效被试为1895人。对问卷各项统一编码录入,所有数据由SPSS11.5进行管理和分析。问卷的信度指标如下:总的α系数为0.8278,各维度的α系数分别为:外表维度0.7017,体育运动维度0.6438,能力维度0.7687,成就感维度0.6469,纪律维度0.6415,公德与助人维度0.5623。量表的总体信度较高,分维度信度最后一个略微偏低,但和原设计相比,仍属合理范围。
二、结果与分析
1.沿海儿童自尊发展的性别差异。笔者对沿海儿童的总体自尊和自尊各维度进行了差异比较分析,考察表明:沿海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在总体自尊、成就感、纪律和公德与助人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外表、体育运动和能力维度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亦即在沿海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上,除了外表维度以外,在总体自尊和其它各维度上,沿海女童均比沿海男童有较高的自尊。结果见表1。
2.内地儿童自尊发展的性别差异。笔者对内地儿童的总体自尊和自尊各维度进行了差异比较分析,考察表明:内地儿童自尊的发展水平态势与沿海儿童自尊发展水平态势趋同。即内地儿童的自尊发展除了能力维度外,在总体自尊、公德与助人、纪律、成就感维度上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外表、体育运动维度上,女童强于男童,只是未达到显著差异程度;内地女童与沿海女童一样,比男童有更高的自尊。结果见表2。
3.两地儿童总体自尊及自尊各维度的性别差异。笔者对沿海和内地的女童和男童总体自尊和自尊各维度进行了差异比较分析,考察表明:两地儿童在总体自尊、公德与助人、纪律、成就感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外表、体育运动、能力维度上未达到显著差异程度;总体来看,沿海与内地的女童均比沿海与内地的男童具有更高的自尊水平态势。结果见表3。
三、讨论
自尊发展的性别差异在许多研究中得到了证实[1]95。在笔者的研究中,沿海与内地女童在自尊发展中均占优势,两地女童在总体自尊和自尊发展各维度上的发展态势均高于男童。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独生女父母育儿观的变化利于女童成长。笔者研究中的被试群体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根据对独生子女父母育儿观的调查发现[2]:(1)对独生女儿性格与人格特征的培养方面,虽然父母性格刻板印象基本上还是传统的,但在对待自己女儿时都在不同程度上希望能对传统加以超越,即吸取男性的优点来克服女性的弱点,即性别角色的双性化,淡化女性特征;父母对女儿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即拥有独立人格。(2)对独生女儿的职业期望方面,当今总体社会环境竞争激烈,个体的良好综合素质对人生价值的充分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女性与男性均是竞争的参与者,社会现实对女性的要求更为苛刻,要想使女儿在竞争中不被淘汰而立于强势,必须首先在性格上克服传统女性的不足,从事以教师、律师、医生等工作为主。(3)对独生女儿的社会性别的期待方面,总体主张是:巾帼不让须眉,女性要如同男性一样,要超越以家庭型、依附型、劳作型等为基本特征的角色,在更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争得一席之地,以事业型为最佳选择,充分实现人生价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父母对独生女童的高期望性别角色势必内化并践行于日常生活中,两地女童在父母的呵护、熏陶中成长。经历初级社会化的两地女童,在高期望性别角色如此凸显的家庭背景中,终将要真正成为中国妇女解放的实践者。独生女父母高期望育儿观利于女童成长。
2.教师的性别角色观利于女童发展。中国社会性别角色文化对男女两性具有不同的要求,“勇敢”是对男性个体寻求生存、追求发展的必备特征,对男性“勇敢”的要求高于女性,并重在勇于担当、果断、独立;对女性“善”的要求则重在“相夫教子”、温柔、体贴等。教师性别角色观虽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是,调查显示,教师的性别角色观利于女童发展;女童在优秀学业表现、班干部担当、好学生评比、亲密师生关系和良好同伴关系中,均有人数上的优势,相反,男童在这诸多方面均处于劣势;男童在学业表现落后、冲突型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网瘾等方面的比例往往高于女童。教师心目中期许的女童,既具有善良、温柔、乖巧等女性角色特征,又具有独立、自信、积极、勇敢等男性角色品质,这正是教师性别角色观的双性化倾向的具体体现。现实生活中,这种人格特质双优的女童,在中国的沿海与内地,乃至国际层面,已是较普遍的现象。女童拥有诸多获得“积极的”自尊“情感体验[3]”的机会,教师的双性化性别角色观利于女童发展。
3.男童自身多重危机,亟须关注。男童问题不仅限于学业,在体质、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均面临诸多麻烦。2005年,教育部第5次全国学生体质监测结果表明[4]:中国男童增高、增重了,但在耐力、柔韧性、肺活量、力量、速度,以及视力指标上却连连下降。男童体质状况危机给未来的国民素质和国家安危埋下隐患。各种成长热线、咨询机构、网瘾戒除机构中,需要帮助的男童多于女童;男童的多动症、学习障碍、智力障碍、自闭症等常见的心理疾病,男童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女童。2007年,全国工读学校中的男生比例高达86.30%,是女生6倍多。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所需人才类型正逐步向知识型、服务型转变,男性在就业市场中的先天优势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来自男童自身的种种迹象表明,男童不具备女童诸多获得“积极的”自尊“情感体验[3]”的机会。未来社会的男性将面临更多挑战。中国沿海与内地的男童低自尊现象,折射出“男童危机”这一亟须关注的教育现象[5]。
四、建议
以上讨论表明,沿海与内地儿童自尊发展特点与性别因素具有重要关系。为促进两地儿童健康成长,笔者倡导如下建议。
1.家庭、学校、政府与社会应强化对社会性别理论与实践的认识。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贝姆的双性化理论模型引起性别角色研究领域的极大关注。1974年,贝姆将性别角色分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四种类型。性别角色是由一定文化所认定的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系统,同时还包括那些被看作是构成男性和女性的基本态度和情感[6]。国外社会性别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理论框架,即以社会性别的生物性、活动与情趣、社会性特征、性别的社会关系、非语言交流特征为主体的性别角色发展,以性别价值评价为主体的性别平等意识的发展。当下中国沿海与内地,乃至全国儿童的性别教育就有了方向。如儿童早期的性别角色认同教育,双性化人格教育,性别平等意识的教育等[7]。
2.发挥政府的根本作用,力争在全局上解决男童危机。
3.切实提高中小学男教师比例。
4.创造条件,让父亲担当起育儿责任。要彻底拯救男童,真正还男童自尊,就要让父亲切实担负起养育男童的责任,这一点已在家庭、学校、政府与社会间达成共识。
五、结论
(1)沿海与内地儿童自尊发展特点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2)沿海与内地儿童自尊发展特点,以性别因素为基准考察,女童比男童更注重在总体自尊、成就感、纪律和公德与助人维度上的发展;
(3)沿海与内地儿童自尊发展特点,以性别因素为基准考察,女童并不比男童更在意外表;
(4)沿海与内地儿童的自尊发展,以性别因素为基准考察,两地之间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收稿日期:2010-12-23
标签:性别角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