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中的资源供给能力分析_中国统计年鉴论文

西部大开发中的资源供给能力分析_中国统计年鉴论文

西部民族地区大开发中的资源供给能力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开发论文,民族地区论文,能力论文,西部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02(2000)02-0006-05

我国西部是少数民族人口集聚的地区,据1990年的人口普查结果,西部少数民族人口有6584.68万人,占全国的72.7%。1995年底,全国156个民族自治地区面积为617万平方公里,其中,西部10省区自治地方面积为597万平方公里。可见,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在整个西部大开发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本文则主要从对西部地区资源供给能力的分析出发,探讨西部民族地区大开发中的资源供给战略和对策选择问题。

一、西部民族地区资源供给结构

从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但资本短缺,储蓄缺口,外汇缺口和财政缺口大。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的统计,我国民族地区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4.2%,草原面积的75%,森林面积的43.9%,林木蓄积量的55.9%,水力资源蕴藏量的65.9%。其中西部民族地区的土地面积占全国的58.5%,耕地的17.7%,林地的3.8%,草地的69.3%,待开发土地资源的61.5%,地表水资源的42%。煤矿占全国的39.3%,稀土、钾盐、镁、铬等矿产储量占全国90%以上,云母、盐矿储量占80%以上,汞、锡、锰、石棉、砷矿储量占60%以上,铜、铝、铅、锌占35%以上,石油、天气气资源均居重要位置。为更详细的了解这方面的情况,我们集中用西北地区的资源说明矿产资源、能源资源、陆地再生资源、国土资源,用西部的资料说明经济能量和人力资本方面的情况。

1、矿产资源。目前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已探明有经济开发价值的矿物有130多种,探明储量约有90多种,其中有色金属中的铢、铂、镁、钾、铍,非金属矿物中的盐、钾盐、石棉、溴等其储量均占全国首位。另外还有许多矿产的储量也相当可观。如新疆已发现的118种矿产中,有7种居全国首位,12种居第2位。甘肃已找到有用矿产111种,80多种已探明储量,产地近600处,有24个矿种的保有储量居全国前5位。宁夏已探明90多种矿产资源,青海探明90多种。

2、能源资源。西北地区的能源储量也很多,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等。全区煤炭资源预测储量有2万亿吨,居全国各大区首位,探明保有储量20多亿吨,居全国第2位。石油预测储量200亿吨,探明保存储量20亿吨,占全国的14.4%,天然气约3万亿平方立米。近年来又在新疆、甘肃、宁夏等地区陆续发现一些新的大型油气田。据最新地质勘探成果,仅新疆的预测石油资源蕴藏量可达300亿吨,占全国的35%,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占全国的25%,预测煤炭储量1.6亿吨,占全国的35.9%。青海的柴达木盆地也发现大量有价值的能源资源。

3、陆地再生资源。西北的水能资源的蕴藏量为8417万KW,占全国的12.5%,仅次于西南区(70%),居全国第2位。其中可能开发的水能装机容量为4194万KW,占全国的11.08%,次于西南(61.4%)、中南(17.8%),居全国第3位。太阳能居全国首位,大部分地区年辐射量在50232-83720J/cm[2],年日照时数2200~3200H。风能也很丰富,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四省区有许多地方的风速可达利用级,开发有巨大潜力。

4、国土资源及农产品资源。西北地区土地辽阔,总面积3057hm[2],已耕地面积1200hm[2],占全国的12.4%,人均0.17%hm[2]。另外还有800多万hm[2]的可耕地尚待开垦,草场资源面积为1.34亿hm[2],其中可利用的面积达1亿hm[2],占全国可利用草原面积的44.5%。农产品和农副产品资源优势更强,西北是我国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基地,全国5大牧区有3个在本区。银川平原、河西走廊、北疆灌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新疆、甘肃生产大量优质棉花,是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播种面积、单产、总产3项指标均属全国首位。西北的农副产品,如瓜果、药材、蔬菜、干果、干菜等在国内也是有较大优势的。

5、经济能量。西部民族地区一方面资源存量丰富,但另一方面资源转化能力差,其原因是经济能量低下,资本形成严重不足,这可从下列三个表中看出。

表1:西部民族地区的两缺口(1995)

省区

区内总投资

区内总储著

储著缺口外汇缺口(净出

(占GDP%)

(占GDP%) 口占GDP%)

广西 39.4 35.1-4.3 -4.3

贵州 38.6 18.9

-19.1 -19.1

云南 40.8 42.9 2.1

2.0

西藏 58.2 58.1-0.1 -0.07

青海 47.0 32.4

-14.6 -14.5

宁夏 48.6 33.2

-15.4

15.3

新疆 57.4 39.9

-17.5 -17.5

甘肃 33.5 68.835.53.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

表2:西部民族地区的财政缺口

项目 广西云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甘肃

财政收入占GDP%4.8 6.08.7 5.2 6.5 5.3 6.1

财政支出占GDP%8.4 13.8

18.117.8 16.912.614.6

财政缺口 -3.6 -6.9

-9.4

-12.6-10.4-7.3-7.3

财政自给度(%)57.1 50.0

48.129.2 38.05

42.141.7

人均财政收入相当

于全国人均%32.6 23.0

53.132.4 40.247.232.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

表3:西部民族地区利用外资情况统计

项目全国广西兰州

云南西藏

青海 宁夏

新疆

甘肃

实际利用外

资(万美元) 5480416 78091 34253

75292411034 4975

28254 7387

外资占GDP

(%) 6.643.473.96

4.200.31

0.47 2.142.58 1120

人均利用外资

(美元)44.8

17.0 9.61.9 1.02.1

9.516.7

3.3

对外借款(%) 23.1

15.190.8

13.2

100.0

90.3 88.877.4

5.0

外商直接投资

(%) 76.9

84.5 9.2

86.8 0.09.7 11.222.6 95.0

外资投资(%) 16.83

9.353.19

2.02- 0.24 0.633.30 3.2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

6、人力资本。西部地区人才资源、特别是高层次的各类专家和领导人才短缺,与当前西部大开发的形势极不适应。由于资料的局限,我们现以全国民族地区人才资源情况对此加以说明。据国家民委的统计,1997年,全国少数民族干部即各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各类少数民族人才总量达270万人左右,其中,机关64万人,事业单位146万人,企业单位60万人,占全国总数的6.68%。人力资本开发显然落后。据统计,1995年我国东中西三大区人才总量分布情况是:东部为2088万人,每万劳动者中拥有人才885人;中部分别为1583万人和103人;西部(多为民族地区)分别为794万人和92人。领导人才资源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据1996年底的统计,全国少数民族各类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仅为35.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现在少数民族各类人才中中专学历占41.6%,高中学历占11.8%,初中及以下占11.4%。

二、资源开发中的现实矛盾

从我国西部民族地区资源供给结构来看,存量型资源非常丰富,而流量型资源相对短缺,这是一个现实矛盾。此外,不论是从西部看还是从全国的情况看,资源开发中的低效率和浪费现象也是相当严重的。就全国而言,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小,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且随着人口的增长还要下降。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中95%的能源和80%的工业原料依赖矿产资源供给,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的不足已日渐明显,根据我国矿产资源供需预测,主要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均在下降。在21世纪初,我国将有15种左右的主要矿产品难以满足供给,其中铜、石油、天然气、铬等需大量进口才能补齐缺口,可以说我国国民经济将面临资源短缺的长期矛盾。从矿物原料输入需求量与工业化程度的相关性看,未来50-60年内,正是我国矿物原材料消费高速增长时期。但目前的资源浪费现象的确使人担心。据调查统计,我国许多资源的回采率都低于国家要求的水平,更低于国际水平。例如煤矿开采的利用率,国家要求回采率达到70%以上,国际标准为80%以上,而我国国营矿只有30%,乡镇煤矿只有15%。单位能耗与日本相比,80年代是1:6,现在是1:10。

一方面是资源需求上升,另一方面却是资源供给能力下降,这就是我国西部地区资源开发的又一现实矛盾。根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结合西部民族地区的现状,就目前资源开发的思路而言应作如下思考:

1、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仍是当前发展战略的首选目标。对广大西部民族地区来说,发展仍是首选目标,只有经济的快速增长,才能不断消除贫困,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的生活水平。而且发展的主要途径在近期和中期将仍是资源开发,这是因为,西部地区的工业开发除资源型工业外,暂无别的大型可选项目,从资源型工业向加工型工业的转化需要一个历史过程。虽然在目前西部某些民族地区已有一定规模的加工业,但从西部整体而言,资源工业仍占主导地位。所以说,适应这次西部大开发的宏观背景,西部民族地区还是应把资源大开发选作主要战略目标。

2、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要按可持续发展理论来进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是主张建立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不是主张不开发资源。根据我国的国情,开发西部地区的资源,实现大开发的目标,决定了我们不能再走只重视数量增长,不考虑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而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指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高度制订大开发的战略和对策。

3、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要按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所谓大市场理论核心是讲大循环,即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要做到规模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西部地区的资源主要分布在民族地区,目前的开发环境十分不利,一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1994年以来原有的许多民族地区经济优惠政策已不复存在,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实力削弱了;二是宏观调控体系的影响。资源分布在西部,但资源产品的流通权却在中央政府,资源产品的低价格统一调拨体制损伤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利益;三是地方财源和经济能量的影响。民族地区多数地方财源狭小,经济扩张能量低下,致使资源开发企业普通存在规模小、效率低、重复性大、内耗高的问题。因此,西部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急需解决政策支持、产品支配权和规模效益的问题。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不仅要在运行方式上参加市场大循环,而且要在体制创新上参加市场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使资源开发战略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经济动力。

三、民族地区资源供给战略的选择

1、存量资源优势的开发战略。众所周知,西部地区有巨大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陆地再生资源、国土资源及农产品资源。对于这些资源优势的开发可以有三种思路和方案:一是大力增加投入,多开矿山多办企业,通过数量扩张实现数量大开发;二是关停并转一部分中小资源型企业,创办为数不多的资源型企业集团,实现高效大开发;三是维持现有资源开发规模,以联合开发为体制形式,多极发展为目标,实现全面大开发。很显然,第一种思路不可取,因为违背了市场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第二种思路可取,但成本太高。因为民族地区的资源型企业除个别中央直属企业外,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关停这部分企业就意味着断绝相当部分经济来源,规模效益可能上去了,但社会成本却上升更快,各方面难以接受。相比较而言,第三种方案比较稳妥。这一方案有三个意思:一是稳定规模,西部资源的现有开发规模已相当大,近期内不宜再进行数量扩张,因为我们所具有的资本供给能力、技术供给能力、市场总供需关系等不宜做这种选择。二是联合开发,建立西部各省区的宏观协调组织加大对中小资源型企业的调控力度,立足并转,鼓励联合经营,适度扩大个体规模。西部省区也可多搞些跨区域,跨行业的项目和企业。三是多元发展,指以资源开发为中心,大力发展依托资源开发的新兴产业,新型产品,开辟新的市场。

2、经济能量短缺的开发战略。西部民族地区普遍存在资本的供给能力不足、创汇能力低下、地方财源建设落后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是现成的,关键是实施过程中的难度极大,体制和环境方面的掣肘作用太大,成本太高所致。利用这次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建议各民族地区的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把抓战略落实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开发不是战略越多越好,而是首先要选对战略,其次要落实好。为了解决能量供给不足的问题,从宏观选择上考虑,应重点解决下列几个问题:一是资本溶合问题。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不论谁单独投资建设大型工业项目都有困难,因为自身经济能量太小。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是西部地区,至少是西南、西北地区的省区内部搞资本溶合、一体化发展,如联合勘测设计,合资入股办企业,共同承担国家项目,共同承担外资大项目等。二是大量引进和高效使用外资。中央政府引导外资向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流动,采取措施扩大民族地区的外资规模。优化外资利用结构,努力降低外资利用成本,在现阶段首先要争取更多的官方的发展援助和优惠贷款。合理配置外资,提高外资利用效率。外国资本对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作用几乎完全依赖于民族地区的使用情况。外国资本,无论是贷款还是直接投资,若用于生产区内消费的奢侈品,增加非必须性投资,那对于经济发展就没有积极作用而言,不仅如此,这种投资还会挤出区内储蓄。因此,民族地区在利用外资的投向上,应鼓励外资投向生产性的、具有高度社会优先权的项目。在现阶段,重点应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深度开发上。可以利用发展援助、外商BOT方式或在国外发行债券(ABS)方式,加速民族地区的交通干线建设改造,邮电通讯建设和能源建设。在外资的地区布局方面,民族地区引进外资的区域重点主要应包括沿江地区、沿河地区、沿道地区(国道、省道)、沿欧亚大陆桥地区、沿边经贸中心城市及已具有开发条件的自然资源富集地区和可能成为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地区。三是利用公债筹集资本。中央政府应放松对民族地区的公债管理约束,允许民族地区的地方自治政府、大型企业公司,根据经科学论证的开发大项目,向公司内部、或社会公开发行债券,以此解决资本短缺的问题。为鼓励民族地区外贸企业的投资积极性,还可考虑报请中央政府批准,在民族地区实行略高于汉族地区出口退税率政策。

3、开发新兴产业,用产业振兴弥补资源型工业结构的不足。民族地区要发展资源优势工业,但又不能长期依赖于资源工业的单一结构,应开发新兴产业,使经济结构更丰满,更具有调整的可行性。这方面的战略对策选择主要有:一是积极培育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我国西部民族地区除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外,还有许多外地少有产业和产品,应加快开发。如甘肃甘南的蕨菜和临夏的民贸,新疆的哈密瓜和沙产业,青海的钾盐,云贵的热带雨林和旅游业等。应把这些稀缺资源尽快当作现代产业来开发,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大力发展有较高使用价值的高新技术产业,民族地区追求高科技不能脱离实际,而要追求实践价值,着力解决资源开发和结构调整中的技术难关,并有选择地在电子与信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及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方面增加投入。三是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国55个少数民族由于生存环境、历史演变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奇异风光和色彩斑澜的民族风情,这既是一笔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也是一宗价值极高的旅游资源。在国务院已公布的11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中,少数民族地区就约占一半,如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新疆的天山天池,青海的青海湖等,都是著名的佳景胜地。此外,少数民族地区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也形成了一种“人无我有”的独特的人文社会旅游资源。如历史遗迹和美丽的神话传说,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风情,琳琅满目的民间工艺品和著名的土特产品。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快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四是抓住机遇,发展民族地区的知识经济。西部民族地区要牢固树立知识价值观,充分认识知识经济的价值,将推崇知识、智慧和创造,作为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价值观念的核心。加强知识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在研究开发,信息传播以及教育培训等知识经济基础设施方面增加投入。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结构的水平提升,依靠技术进步来解决资源供给与产业结构、产品供给结构与产品消费结构不一致的深层次矛盾,依靠技术进步解决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问题。要强化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强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鼓励企业开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姻合作,开发科技产品以及研究改进生产技术和培训科技人才。

[收稿日期]1999-11-29

标签:;  ;  ;  ;  ;  

西部大开发中的资源供给能力分析_中国统计年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