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阅读 语文
一、创设情景,形成情感期待
在阅读教学中,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可促使学生把作品中的文字还原成画面,从而让学生在受到情感熏陶、感染的同时,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意境、情趣的理解。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有了积极的情绪投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会自觉建构理想的学习目标,以饱满的情感投入学习,期待激情澎湃的参与,主动去学习,真正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形成热烈的氛围,实现理想教学效果。
1.依据教材内容创设情景,触发情感
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说过:“积极的情绪会造成情绪高涨,会强化人的智力。”只有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直观形象的画面、有声语言的暗示及刻意改变的环境都能带动学生的情感态势,获得激励价值。讲授《虎门销烟》这一篇有关历史题材的文章时,为了弥补学生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因年代久远、知识了解的不足,而产生的情感隔膜,我用组图展示了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列强向中国大量输送鸦片及当时满清子民在鸦片的麻醉下生活的史实,引发学生对这一事件关注,这一张张生动、直观的画面激起了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心,在有效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肤浅向深化发展,远离毒品、爱国拒侮之情油然而生。这种积极的情感触动将会持续引导学生投入到对文本的阅读中,并将伴随着整个学习活动过程。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景,丰富情感
有道是:“生活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生活的本身是丰富多彩的,老师无法教给学生生活的感受,但可以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体验,获取独特的情感,借以拔动学生情感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有了亲身经历,主动投入到阅读活动中的兴趣就会增强。
在教学《蚕姑娘》一课时,正值春季,是养蚕的季节。在此之前,我便鼓励学生养蚕,要求观察蚕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每隔三天相互间进行一次交流,把自己的观察结果告诉大家。在不断沸腾的交流中,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再带领学生走入《蚕姑娘》的阅读中,因为有了亲自的实践,情感是真实的、全新的,学习的自觉性增强了。情感的积极作用让学生阅读的兴趣十分高涨,从而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景,在积极的活动中激发潜在的智慧,让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中自然流淌,使课堂充满着人文情怀,从而带动认知。
二、走进文本,寻找情感共鸣
小学语文各版本教材的内容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在教学中如能充分运用教材,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悟教材,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就会大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1.在朗读中体验情感
朗读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的朗读是体验课文情感的佳径。语文教学本身就是语言教学,课文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诗意美会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只有让学生不断触摸语言文字,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与文本进行真切交流,用心灵去拥抱语言,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获得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凸显人文性,实现教学的和谐互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学生所获得的情感价值也有所不同,默读、小声读、分角色读以及教师的范读都会在不同层面带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学生在欣赏优美的语言文字的同时阅读便成为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情绪。
2.在感悟中体验情感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这种影响有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丰富情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阅读中,注重理解感悟,会加深语言文字的积累,领会文章的思想含义,作者所倾注的情感与读者的思想感情才能产生共鸣。茅盾先生曾说:“理解文章应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生活中去。”因此,阅读中要把握教材的研读价值,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文章中人物丰满的形象,领悟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让自己的情绪受到感染,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因而促进教学。
3.在想象中体验情感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因此,阅读时,依据教材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一个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继而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意蕴和情感,也就是说,想象力是阅读的重要能力。如《蜗牛的奖杯》一文中,蜗牛因贪图虚荣把奖杯背在身上导致奖杯变成硬壳而飞不起来时,启发学生想象假如自己就是这只蜗牛心里是怎样想的?对蜗牛的批评、同情、鼓励之情感染了学生,学生思维的灵感由此迸发,课堂充满了活力,阅读的热情高涨起来。
三、拓展延伸,激励情感升华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教学中要借助这个例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求。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的价值取向进行拓展训练,使学生情感和心理在多重材料的影响下产生共鸣,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意蕴,深化情感体验,使教学主旨得到完美的补充和全面的体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最佳路径》一文讲述的是运用创新方法获得成功的典型事例,格罗培斯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路径设计方案给了我们启迪,故事所蕴含着的巨大价值将成为激励学生思维、情感、语言的契机。在教学完《最佳路径》后,我为学生设计了如何改进西瓜销售方法的延伸训练:一条公路穿越一片瓜地而过,身为瓜地的主人该怎样做?这一设计使学生与教材、课内与课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难于抑制的自信在这一刻得到了急切的宣泄,学生独特的尝试,不一般的创新,出乎意料的妙想给了我惊喜,他们都在寻找生活中的最佳。在创新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深了,并且不断地感悟文本,超越文本。蓄积的情感自然真切,体验多元深入,自我的潜能得到释放,激活了学生,激活了课堂,使学生的思维、情感、语言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达到教学的和谐统一,阅读质量得到提升。
可见,重视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文章中的情感真正融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投入到阅读中去,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内涵,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积极地美化情怀完善人格,使学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达到协调统一,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吴燕. 情感体验和初中生语文阅读教学[D].苏州大学,2014.
论文作者: 徐亚哲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5
标签:情感论文; 学生论文; 这一论文; 自己的论文; 文本论文; 课文论文; 语言文字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