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等教育研究,实施高教强省战略、高校扩张战略、科研兴校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论文,高等教育论文,高教论文,强省论文,科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0)02—0013—05
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研究在高教改革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并加强高等教育研究工作,使高教研究更好地为宏观教育决策服务,为高校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服务,这是高等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为切实加强河北省高教研究工作,现就有关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重视并加强高教研究工作是我省高教改革与发展的迫切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河北省高教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和新问题,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并加强高教研究工作。
(一)高等教育地方化、区域化的发展趋势和省级政府对高教统筹权、决策权的加大,迫切要求加强宏观层面的高教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育,多数中央部委属高校通过共建、联合、合并、划转等方式,转由地方来办,高等教育地方化、区域化的格局正在形成。在高等教育区域化格局基本形成的情况下,一个省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将主要靠本省的高等教育来培养。这和过去相比,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按照过去的体制和分工,中央部委属院校主要承担着培养高层次、高水平专门人才和行业所需人才的任务,对全国各省(市)和各行业所需人才有很强的调控作用。如,从层次上看,研究生教育主要由中央部委属院校来办;从量上看,全国40%以上高校毕业生由中央部委属院校培养。地方高校承担的任务非常有限,所设学科专业受一定限制,强调人才的应用性。
在新的格局下,全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资源再分配过程。哪些省的中央部委院校多、强,哪些省就占有更多、更强的国家高等教育资源,这就带来省域之间高等教育资源再分配的不平衡、不公平问题。如2000年2月调整的161所普通高校中,有97所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仅4省(市)就占了39 所,其中北京9所、辽宁9所、上海11所,其余20省仅占58所,还有7个省1所也没有。这次调整涉及到的778所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划转我省由地方管理的只有21所。经过这次改革,与其他一些部委属高校较多的省相比,我省高校的整体培养能力会相对降低。面对这种新形势,要努力办好省域高等教育,必须加强高教研究,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高等教育地方化、区域化格局的形成,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决策正确与否,就显得至关重要。高教管理权限的下放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也为高教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决策提供了条件。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80年代初期,我省高教研究工作曾一度居全国前列。后来便一直比较薄弱,转化成省政府重大决策的研究成果很少。主要原因就是在旧体制下高等教育研究,特别是宏观决策研究与应用相分离。在新的形势下,由于地方政府决策权扩大,研究成果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要求强化学校层面的高教决策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学校层面的战略选择和重大决策将对学校自身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各高等学校应及时组织力量对本校的未来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制定学校十年、二十年的发展规划,对一些重大问题形成决策意见,以免因研究不够、决策错误造成重大失误。学校层面的决策研究,应重点解决好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高校的科学定位和定向问题,即每一所高校在全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战略地位和发展方向的战略选择。在原有体制下,省域内各高校的地位和发展方向大体已经确定。但在新的形势下,原有分工格局正在被打破。原属国家部委的高校将由原来主要面向全国、面向行业转变为面向河北、面向省内各个行业,原来面向行业服务的、单一化的学科专业设置不适应河北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客观形势对全省每一所高校都提出了进行重新定位和定向的要求。当然,这项工作需要省政府、省教委进行宏观调控,但必须以学校为主,调动和发挥学校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高校要实现科学定位,必须加强学校层面的决策研究。就一定意义上说,学校的研究与决策起着关键性、决定性的作用。
2.省域内高校都应加强对全省和所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使面向行业服务的高校转变为主要面向区域经济社会服务。适应这一转变,不仅部委属高校应通过联合、共建、合并、划转等方式,由主要面向全国服务转变为主要面向所在省服务,而且省域内高校也都面临着既要为全省也要为所在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双重任务。这种发展趋势主要由下述四个因素决定:一是我省各市规模较大,人口较多,多数市人口在500万人以上, 多的达到八九百万人,甚至上千万人,对高校培养的人才有很强的吸纳能力;二是各省属高校需要所在地方政府的支持,需加强与当地政府和社会的合作,而任何合作都必须是互利的,要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高校就必须强化为当地服务的功能;三是省内各市的发展需要高校为其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四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各市加大高教投入,办好市属高校也需要强化省、市属高校之间的合作。为适应这种新变化,各高校必须加强对省域、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在社会需求与学校供给能力的结合点上下功夫,使本校的学科专业设置、教学、科研及科技服务等更好地为省域、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3.随着招生、就业制度和投资体制改革,学校将面临着四大市场的激烈竞争,即生源市场、就业市场、资金市场和技术市场的激烈竞争,学校将在市场竞争中经受严峻考验。高等教育正在由计划调节为主向以市场调节为主转变。由于国家对招生指标的控制和生源的充足,目前生源市场的竞争还不十分激烈,除少数院校的部分学科专业外,多数高校还没有出现生存危机,就业市场竞争则日趋激烈。随着国家劳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住房制度、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整个社会就业市场正在发育并逐步完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将主要受市场的调节。与此相适应,生源市场也将受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制约,一些学校、一些学科专业将因不适应市场需要而出现生源危机。由于实行成本分担机制,学校经费在主要靠财政与行政手段筹集的同时,也将通过资金市场去筹措。学校教育质量、科研及科技开发能力将决定学校在资金市场与技术市场中的地位与运行状况。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每一所高校要想在原有基础上有大的发展,必须从长计议,从长谋划,加强研究。特别是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结合、校内外结合、校领导与研究人员结合的研究队伍,不断研究国内外、省内外、校内外的经济、社会、教育的发展状况,谋划长远,及时提出对策。
4.随着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学校的权力加大了,责任与风险也加大了,更需要加强学校层面的研究,以保证学校决策的正确性。《高等教育法》及其配套法规政策的实施,使高等学校正在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在招生、学科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内部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教师职务聘任等方面,学校将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决定学校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将由校长及其领导班子来作出决定。因此,校长的责任也相应加大。要保证决策的正确,需要转变主要靠领导者个人决策、靠经验管理的办法。校长要有一个参谋班子,善于使用外脑,使学校管理机构由单纯的执行机构变为一个相互制约的封合的管理系统,使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有机结合,即决策咨询→决策执行→反馈→决策咨询→执行……使学校决策真正实现民主化、科学化,内部管理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以科研作基础。
可见,无论是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高校自身的发展,都要求加强高等教育的研究。同时,高教体制地方化、区域化格局的形成及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也为高教研究成果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二、实施高教强省战略、高校扩张战略和科研兴校战略是21世纪省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三大主体战略
(一)建设经济强省和教育强省必须建设高教强省
在21世纪,我省作为内环京津外临渤海的沿海大省,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必须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的进程。要建设经济强省,必须首先建设教育强省。没有教育强省,就不能提供建设经济强省所需的良好的劳动者素质基础和人才基础。要建设教育强省,必须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都进入全国先进行列。要实现这些目标,在不断增加投入、改善物质办学条件的同时,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和管理者队伍。师资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主要依靠高等教育。因此,建设高教强省不仅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来的客观要求,也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乃至高教自身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尽管我省高等教育从规模、结构、层次到办学水平等方面看,还够不上高教大省和高教强省,还没有进入全国前列,但如果我们不从长远谋划,奋起直追,提出并按照建设高教强省的目标去搞规划,定措施,抓建设,那就会坐失良机,再过十年二十年,河北高教的落后局面不仅不会改变,反而会在其他省大踏步迈进的情况下,更加落后,会更加制约全省教育、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
什么是高教强省?所谓强和弱,既是相对的,但又有实质性的要件。建设高教强省是相对于全国各省来讲的。高教强省包括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两个方面。首先,要建成高教强省必须有一批进入国内先进行列的名牌大学,创办一批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重点学科专业、重点实验室。其次,有一批学校及学科专业在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知识创新上居于国内领先位置。这是质的规定性。量的规定性主要是教育机构总规模、大学入学率、高中毕业生升学率、本科教育规模和质量、研究生教育规模及教育质量等指标必须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二)实施高校扩张战略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战略选择
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看,任何一个国家都将经历三个阶段,即精英教育阶段、大众化教育阶段和普及教育阶段。按照规划,到2010年,我省高等教育应进入大众化阶段。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这是我们必须做出的选择。
我省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必须使18岁至22岁适龄人口的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按照新口径计算,必须使现有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规模由目前的近30万人扩大到90万人以上,即增长2倍以上。要实现这一目标, 无非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以外延发展为主、内涵发展为辅,新建改建一大批高校。如果有70%的大学生为全日制大学生的话,全日制大学生应为63万人,按5000人的校均规模计算,需要有126所高校,即在现有高校基础上,再增加80所高校; 如果有50%的大学生为全日制大学生的话,全日制大学生应为45万,需要有90所5000人规模的高校,需再建44所高校。在今后10年内, 不论是再新建80所还是44所5000人规模的高校,都是不可能的。即使有财力保证,由于师资缺乏,教育质量也将无法保证。因此,采取以外延为主、内涵为辅的发展战略是不可取的。
能否通过实施内涵为主、外延为辅战略而达到目的呢?也不行。因为我省现有高校由于校园面积较小,多数院校培养能力已经饱和,即使能大幅度增加投入,仅靠现有高校内部挖潜也无法使现有高校在校生总规模再增长2倍。
实现我省高等教育大众化只能采取高校扩张战略。所谓高校扩张战略是指充分利用并大力开发省域内和省外特别是京津高校的资源,使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市县之间、高校与其他教育机构之间,实现多方面的联合与合作,在国家政策法规允许的条件下,使现有高校通过扩张的方式,大幅度提高其培养能力,并且在这一扩张过程中,使教育质量保持相对稳定。高校扩张战略采用的是外延发展的形式,实行的是内涵发展的内容,是外延发展战略和内涵发展战略的有机结合。
实施高校扩张战略,必须建设一批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多元化巨型大学。在这种巨型大学中,既有研究生社群,又有本科生、专科生社群;既有学历教育,又有非学历培训。这种多元化巨型大学承担着培养人才、生产知识、服务社会的任务,将成为区域性学术中心。目前,高校扩张的趋势正以强劲的势头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由北京市外企服务总公司投资50亿元、占地1 万亩的华北大学城已在廊坊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建。该大学城全部建成后,能有效地缓解京津等地高校扩招所面临的校舍紧张问题,可容纳15万名大学生和1万余名教职工, 成为我国最大的大学城。在廊坊大学城的带动下,我省将产生若干个由多元化巨型大学组成的大学城。
实施高校扩张战略适应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需要:一是适应了市县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可大大缓解各地高考升学压力;二是适应了省域内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加快发展的需要;三是适应了京津高校扩大规模的需要。1999年京津两市有普通高校85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8%;本专科在校生32.6万人,占全国总量的8%;在校研究生5.74万人,占全国总数的24.6%;普通高校正副高职教师2.18万人,占全国总数的13.2%,其中正高职教师占全国总数的17.7%。经过高校体制改革,一大批中央部委属高校采用合作、合并、划转等方式由北京和天津来管理,北京、天津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77%,相当多的高校培养能力与生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这将使不少高校培养能力闲置。同时,经过调整,仍属中央部委属的京津高校将逐步改变僵化的按计划招生的体制,特别是随着办学自主权的扩大,这些高校受自身扩张与发展的需要,也必将把我省环京津地区作为其发展的依托。我省各市县和各类高校都应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为京津高校扩张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高教强省、高校扩张战略的实施必须以科研兴校战略为基础,三者具有内在统一性
高教强省战略是我省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质的目标,高校扩张战略是我省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量的目标。高教强省战略强调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以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为目标,同时也应强调扩大高教规模,高教大省是高教强省的基础。高校扩张战略则侧重扩大高校的培养能力,扩大高教的整体规模,同时也强调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高教强省战略和高校扩张战略是我省21世纪高教发展战略的内在统一的两个方面。不论是高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还是高教规模的扩大,都要求加强高教研究。各高校应该组织专门力量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使决策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实现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的有机统一。
三、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努力开创我省高等教育研究工作的新局面
(一)要把高教研究摆在高校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
高等教育从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向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转变,其最大的根本性变化是高校由奉命办学转变为自主办学。适应这种转变,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决策研究和教学研究,这是关系到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各高校应结合本地本校实际,进行系统研究,并制定本校的发展规划。高校领导者,特别是校长,要高度重视高教研究工作。
(二)要加强学校教育研究机构和专兼职研究队伍建设
目前,我省高校党政管理机构庞大,不少学校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但高教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却普遍薄弱。各高校在机构改革中应抽调一些人员组建高教研究室或高校教学研究室,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系统研究。
(三)建立健全推动全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制度、机制和政策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力量,也是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主体。教师素质的提高,一靠学习,二靠研究。要从目标责任制、学科与专业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科研与管理方面,对如何推动全员参与科研教研作出规定,形成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师资水平,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大力开展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要培养大批的创造性人才,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必须把教学改革摆在突出位置。开展教学实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为大量的创造性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更好的环境与条件,并逐步形成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教学理论。
(五)努力增加教育教学研究投入,制定并实施省、校、系三级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规划
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要以课题方式来组织实施。学校内部要改变经费拨款方式,按照课题的需要增加投入,把一部分经费改为课题费。各高校要设立教育教学研究专项经费。这种投入与建校舍、买设备、抓师资培训同样重要。长期以来,一些高校不重视这方面的投入,认为高教研究工作可有可无,这是一种错误观念。高校应把教育教学研究经费与课题规划统筹考虑,统一布置。
(六)各高校要建立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评价制度和奖励制度,注意将研究成果不断运用到管理实践和教学实践中去。
收稿日期:200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