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心理系 510515;3.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幼卫生系 510080
摘要:目的:通过被试判断的准确率验证Gaydar的存在及局部判断依据。方法:向45名被试(绝对异性恋31人,非绝对异性恋11人)展示41位模特(绝对异性恋20人,非绝对异性恋21人)的面部照片,报告模特性取向及判断依据。结果:①全体被试的判断正确率为56.7%,高于随机概率。②女性被试的灵敏度(t=-3.24,P<0.01)和阴性预测值(t=-2.291,P<0.05)均高于男性被试。③比较绝对异性恋与非绝对异性恋的正确率、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以及高正确率组与低正确率组被试的判断依据,未发现统计学差异。结论:Gaydar存在于异性恋和同性恋群体中,其中女性被试有更强的识别同性恋者的能力。
关键词:Gaydar;性取向;面部特征
The Effects on the Perception of Sexual Orientation by Facial Clues
Abstract: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xistence of Gaydar and detects by which perceivers judge others’ sexual orientation. Forty-five participants are showed with forty-one photos of faces and required to report the target’s probable sexual orientation and their basis. The currency if all participants is 56.7% which is better than chance. The sensitivity(t=-0.32,P<0.01)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t=-2.29,P<0.05)of female participants are higher than these of male.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Gaydar exists in both homosexual and heterosexual community and female participants are more capable of distinguishing homosexual target.
Key words:Gaydar;sexual orientation;facial clues
在社会生活中,存在一种可以通过非直接暴露的方式识别他人性取向的现象,这种现象被同性恋社群和研究者称为Gaydar,这一概念是在同性恋群体的交往互动过程中产生、命名和发展的[1]。
国外多年前开始已经对于是否存在Gaydar这种现象进行了验证——性取向可以根据视频片段、声音线索 被准确地判断出来;甚至可以通过时长为1秒的无声视频片段中的非言语行为被识别出来。此外,根据动态视频片段中的某一帧画面判断性取向,也有高于随机水平的结果。一些研究人员还注意到其他非语言的表现如走路方式、姿势、眼睛注视、手势对于提示性取向的作用。
1.对象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1.1.1模特及其照片
本研究共招募48名志愿者作为模特提供供被试判断所用的证件照及生活照各1张。48名模特来自全国不同地区,年龄在20-29岁之间。每一名模特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保证其自身不泄露关于实验中接触到的信息及研究者也不会泄露被试的个人信息。证件照标准为:照片需使用白色背景,头部及身体占照片的下2/3,人像在相片矩形框内水平居中,免冠,表情自然,可化淡妆。照片要求JPG格式,比例横版4:3,尽量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拍摄,大小不低于1M。共收集到48张照片,研究者根据预实验结果,将一些面部特征并不突出的照片删除,最终选出41张照片,作为正式实验的材料。其性取向分布主要为:绝对异性恋,没有对同性感觉和同性恋行为,比率为20(41.7%);以异性恋为主,有偶然的对于同性的感觉,但无行为,比率为4(8.3%);以异性恋为主,存在无计划或非主动的同性恋行为,比率为2(4.2%);以同性恋为主,存在无计划或非主动的异性恋行为,比率为3(6.2%);以同性恋为主,有偶然的对于异性的感觉,但无行为,比率为2(4.2%);绝对同性恋,没有对异性的感觉和异性恋行为,比率为10(20.8%);总计为41(100%)。
1.2被试
通过自愿形式招募34名被试,其中同性恋4人,异性恋30;男性15名,女性15名以做预实验之用。
以相同方式招募45名被试,其中男性18人,女性26人;绝对异性恋者31人,非绝对异性恋者11人,2人没有性行为及感觉做正式试验之用。
每一名被试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保证其自身不泄露关于实验中看到的照片内容,研究者也保证不会泄露被试的个人信息。
1.3量表及问卷
采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金赛性取向量表调查模特和被试的一般情况以及自评的性取向。采用自编的面部特征对性取向判断影响调查表调查被试判断模特性取向的依据。
1.3.1 一般情况调查表
采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模特和被试的性别、年龄、出生地及长居地、工作。
1.3.2 改编金赛性取向量表
金赛性取向量表是金赛(Kinsey)于1948年编制,共分为0-6七个等级,其信效度良好[2,3]。在金赛量表的基础上,研究者进一步将性取向分为9个等级,分别为1为绝对异性恋,没有对同性感觉和同性恋行为;2为以异性恋为主,有偶然的对于同性的感觉,但无行为;3为以异性恋为主,存在无计划或非主动的同性恋行为;4为以异性恋为主,同时有对同性和异性的感觉和性行为,但在比例上异性高于同性;5为双性恋,对同性和异性的欲望同等,没有偏向,环境决定性对象的选择;6-9为与1-3对应的同性恋等级;X为没有性行为、感觉。
1.4试验流程
1.4.1 试验地点及设备
实验地点为心理学实验室,实验设备为笔记本电脑及配套的投影仪
1.4.2 试验流程
每名被试被要求单独进行照片观察及判断、完成调查表,并且在过程中不受到外界干扰。研究员使用幻灯片播放形式向被试展示照片。照片展示时间为20秒/张,根据Ruled等人的研究,在极短(50ms)的时间内通过静态面孔图像对被试的性取向进行判断即有高于随机水平的结论,且判断的准确性不随展示时间的延迟而增加。同时根据预实验中被试对于展示时间的反馈,本实验将照片展示时间设置为20秒,既给被试以充分的时间对照片进行识别和判断,又避免造成过于冗长的实验时间。在20秒中要求被试根据照片中模特的面部特征在自编性取向判断问卷报告被试性取向,0为异性恋,1为同性恋。同时,对于判断为同性恋的照片,需要再选择出做出该判断的面部特征依据。20秒后自动切换下一张,不可回看。
实验结束后,要求被试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和金赛性取向量表。
1.5 统计方法
1.5.1 被试判断正确率相关统计办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结果指标共有五个,包括正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正确率指的是被试正确判断模特性取向的概率,即被试判断模特为同性恋而模特实际性取向也为同性恋与被试判断模特为异性恋而模特实际性取向也为异性恋的次数与总判断次数之比;灵敏度指的是被试从同性恋人群中敏锐地识别出同性恋的能力,即被试判断模特为同性恋而模特实际性取向也为同性恋的次数与同性恋模特总数之比;特异度指的是被试从异性恋人群中特异地识别出异性恋的能力,即被试判断模特为异性恋而模特实际性取向也为异性恋的次数与异性恋模特总数之比。
根据上述指标,通过SPSS对正确率相关数据及分组进行相关比较以验证Gaydar及其参照依据。
2.结果
2.1 不同性别被试判断模特性取向的结果的差异
不同性别判断模特性取向的结果指标如表1所示,全体成员的判断正确率为56.7%,高于随机概率50%,由此可以推断人群对于性取向的判断是基于一定的依据而不是随意猜测的结果。
通过比较不同性别被试的判断其对于模特性取向的正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可以发现,女性被试的正确率、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男性被试,而特异度则低于男性被试,但只有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不同性别被试判断模特性取向的结果中,女性被试的灵敏度高于男性而两者的特异度无显著差异,这说明女性从同性恋样本中正确识别出同性恋的能力高于男性,而两者从异性恋样本中正确识别出异性恋的能力无差别。这可能是由于女性在寻找合适的交配对象时,需要考虑如果她所找到的交配对象是同性恋男性,那么她被拒绝的概率会增加,成功交配的概率会降低,为了提高自己成功交配的概率,女性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从同性恋人群中识别出同性恋的能力,而男性可以凭借武力去得到交配的机会,所以即使遇到了同性恋女性,无需获得对方的配合,在进化的过程中,无需发展识别同性恋和异性恋的能力。该结果与Berger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女性被试识别同性恋的准确性更高。
根据被试判断性取向的正确率高低分组比较的结果表明,当被试以模特的眼睛走形、嘴型、唇型以及鼻子和耳朵去判断模特的性取向的更能准确进行判断,但该结果并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由于样本量过小,导致差异不显著。与之相似的是,Rule等人在研究中发现,根据仅有发型、嘴或眼睛的照片判断男性性取向,均有高于随机水平的结果[4-5]。
参考文献:
[1]Nicholas C L. Gaydar:Eye-gaze as identity recognition among gay men and lesbians[J]. Sexuality and Culture. 2004,8(1):60-86.
[2]Kinsey A C,Pomeroy W R,Martin C E.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 1948[J]. Am J Public Health. 2003,93(6):894-898.
[3]Drucker D J. Marking Sexuality from 0–6:The Kinsey Scale in Online Culture[J]. Sexuality & Culture. 2012,16(3):241-262.
[4]Rule N O,Ambady N,Adams R B,et al. Accuracy and awareness in the perception and categorization of male sexual orientat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8,95(5):1019-1028.
[5]Hughes S M,Bremme R. The effects of facial symmetry and sexually-dimorphic facial proportions on assessments of sexual orientation.[Z]. US:NorthEastern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Society,2011:5,214-230.
论文作者:程佳月1,唐培源2,杜青芸(通讯作者),王旭祥3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8
标签:模特论文; 异性论文; 同性恋论文; 性取向论文; 正确率论文; 照片论文; 高于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