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继涛20年研究综述_戴季陶论文

戴继涛20年研究综述_戴季陶论文

近20年来戴季陶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来论文,戴季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03)04-0134-04

据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建国至改革开放近30年时间内,大陆学术界对戴季陶研究基本上缺乏反应,论文论著基本阙如。80年代开始,状况有所改变,对戴季陶研究渐渐增多。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相关文章20来篇,传记1部。这些成果开始使戴季陶研究不断拓展深入。为推动该课题进一步深入发展,笔者试图将20年来研究情况作综述如下(注:因笔者的资料来源有限,本文综述的论文以大陆学界为主。)。

一、戴季陶政治思想研究

戴季陶一生著述颇丰,关于政治思想的文字很多。不管是辛亥前的短评,辛亥后的长篇政论,还是大革命时期的专门著作都表明其政治思想非常丰富。探讨戴季陶的政治思想,是戴季陶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史学界对此也开始予以重视,研究论文逐渐增多且研究逐步深入。

马佩英的《戴季陶政治思想论》是研究戴氏一生政治思想发展轨迹比较全面的专论(注:马佩英:《戴季陶政治思想论》[J].《史学月刊》,1997(3).(文章中提及同一作者论文不再另行注出,下同)。)。该文将戴氏一生概括为辛亥时期、五四时期、大革命时期和后期四个时期,并分别予以论述。指出戴季陶政治思想的发展轨迹总的方向是沿着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而设计的。他早年信奉君主立宪,实际上是走改良救国的道路。但很快转向三民主义,服膺民主共和。从辛亥到五四,戴季陶政治思想以三民主义为中心,始终没有超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框架。到了20年代以后,戴氏以建立纯正的三民主义为名,形成一套自己的思想理论即戴季陶主义。戴季陶主义后来发展为封建的法西斯主义,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思想。

马佩英不仅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戴季陶一生的政治思想,而且还进一步研究了其早年政治思想(注:马佩英:《戴季陶早期政治思想论略》[J].《河南大学学报》,1992(4)。)。她指出,辛亥革命前,戴季陶政治观点比较模糊,倾向于君主立宪政治,但不久即服膺共和。唐文权先生的《戴季陶集·序言》(注:唐文权等:《戴季陶集》(1909~1920)[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与刘利民的《20世纪初戴季陶政体思想演变论略》(注:刘利民:《二十世纪初戴季陶政体思想演变论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1)。)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后者则主要从政体角度进一步分析指出,从1909年到1911年,戴季陶政体思想发生了两次飞跃,即最初倾向二元君主立宪制,不久转向议会君主制,最终走进民主共和行列。该文还对这种转变的原因进行了多方探讨。

二、戴季陶与“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

五四时期,戴季陶受十月革命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发生了兴趣。在《民国日报》《星期评论》《建设》杂志上发表了大量谈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文章,曾在思想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戴季陶在这一段时间的思想活动如何评价,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分歧。

以史爱棠、高德福为代表的一派,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史爱棠在《论戴季陶主义》一书中(注:史爱棠:《论戴季陶主义》[J].民国档案,1988(4)。),认为五四时期戴季陶在宣传和研究中国革命问题时,明显地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右翼的要求。他似乎承认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但其实他的观点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言下之意否认戴季陶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高德福的《戴季陶与戴季陶主义》也持类似看法(注:高德福:《戴季陶与戴季陶主义》[J].历史教学,1980(5)。)。他虽然承认戴季陶在五四时期曾宣传社会主义并起过一定进步作用。但他坚持认为,戴季陶的思想体系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混合物,是和共产主义格格不入的。

但还有一些学者不同意上述观点。唐文权、段云章(注:段云章等:《宋庆龄和戴季陶——以孙中山革命事业为轴心的左右分趋》[J].《中山大学学报》,1993(3)。)、郭圣福(注:郭圣福:《五四时期戴季陶对马克思主义介绍和研究》[J].《学术月刊》,1990(9)。)、马佩英、王彦民(注:王彦民:《国民党理论宣传家戴季陶》[J].《历史教学》,1999(7)。)等人指出,五四运动前后戴季陶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宣传是相对积极的。在看待社会主义运动问题上还一度以比孙中山更激进的面目出现。他们大多认为,戴季陶是当时对马克思主义推崇比较突出的国民党理论家。他称赞马克思及其学说,率先译介了有关马克思及其著作的名著,并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分析社会政治问题,对一些错误观点思潮和攻击马克思主义的主张进行批驳,所有这些尝试的积极意义是应该肯定的。郭圣福还特别指出,戴季陶在当时已初步建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他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是比较认真的,将他指为马克思主义的敌人,并作为典型加以否定,实在是言重了,忽视了当时复杂的历史环境。当然,这部分学者也并不否认戴季陶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肤浅和局限。

李占才则从劳工思想研究入手,对五四时期戴季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注:李占才:《戴季陶五四时期的劳工思想》[J].《史学月刊》,1987(4)。)。作者认为戴季陶在五四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发展变化的。他指出,在五四运动爆发开始阶段,戴季陶是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违背时代潮流。但不久发生转变,公开赞扬马克思主义,并确确实实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做出了积极贡献,应予肯定。

三、关于戴季陶主义研究

戴季陶主义事实上属于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它的地位独特,而且戴季陶被世人所知者往往是由于这一主义。因此,我们将戴季陶主义列为一个专题进行综述。

在现代思想史上,戴季陶以其主义著名。一部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不能不提戴季陶主义。事实上,学术界对戴季陶的研究也往往集中于对戴季陶主义的研究与批判方面。80年代,这一特点尤为明显。据笔者不完全统计,80年代发表的研究论中,关于戴季陶主义的就有5篇,而同时期关于戴季陶其他方面的研究论文仅2篇。在戴季陶主义研究方面,学术界意见分歧不大,大多是对戴季陶主义持批判与否定态度,只是学者们对此有不同的研究角度。

吕希晨在所著的《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述评》一书中(注:吕希晨:《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述评》[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对戴季陶主义出现的历史背景、政治纲领、理论基础及性质影响作了较全面的评述。他认为戴季陶主义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是继承冯自由派、西山会议派的反动衣钵,适应大地主、大买办阶级政治要求而形成的。他认为戴季陶主义是以建立大地主、大买办阶级专政的国家为政治纲领,以唯心主义民主哲学为理论基础,以反对阶级斗争,反对孙中山三大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戴季陶主义为蒋介石叛变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它在中国现代史上有着极其恶劣的反动影响。

韦杰挺的《戴季陶主义论略》也颇为详尽地阐述了戴季陶主义的含义、基本内容,反动实质、特点及影响,指出戴季陶所谓纯正的三民主义歪曲、涂改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是打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旗号来反对中国共产党,反对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反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成为资产阶级右翼和国民党右派反对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理论武器(注:韦杰挺:《戴季陶主义论略》[J].《湖南师范学报》,1983(2)。)。

高德福则集中论述了戴季陶主义的内容,将它明确概括为三个方面:(1)在思想上戴季陶提出了一个反动唯心的道统说;(2)在政治上反对阶级斗争,主张阶级调和;(3)在组织上鼓吹团体的排拒性,企图排挤共产党。

还有学者专门论述了戴季陶主义的特征。如郑佳明的《论戴季陶主义的主要特征》提出,戴季陶主义具有三个重要思想特色,即传统主义、道德主义和重生主义。它蕴含着较广泛和深厚的文化、哲学、道德思想内容,其理论有较广泛的思想和社会基础。该文特别指出戴季陶主义正是从这三方面歪曲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注:郑佳明:《论戴季陶主义的主要特征》[J].《求索》,1993.(1)。)。

关于戴季陶主义的性质,史学界有不同提法,吕希晨认为,它是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思想体系。马佩英也持类似观点,指出戴季陶主义和后来发展而成的封建法西斯主义,实际上就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思想。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资产阶级右翼的理论武器,实质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总之它属于资产阶级右翼思想体系。韦杰挺、史爱棠、高德福均持这种看法。

郑佳明则明确提出,戴季陶主义属于一种与封建主义联系很深的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思想,应纳入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因为它保持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的立场,有比较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保留了孙中山旧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虽然其封建保守色彩较浓,但它与封建顽固派的思想体系有本质的区别。

四、戴季陶政策思想研究

戴季陶政策思想是以其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的,研究戴季陶,不能不涉及其哲学思想、戴季陶一生著述颇多,但关于哲学思想的文字并不太多,且大多分散,难以找到系统完整的哲学论著。这一点在其早年尤为突出。1925年以后,他抛出了所谓“纯正的三民主义”。为了寻找理论依据,他先后写下了《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民生哲学系统表说明》《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等小册子,集中阐述了其民生哲学理论。关于戴氏哲学思想研究,学术界在论述戴季陶主义时往往有所涉及,因为民生哲学理论本身就是戴季陶主义的组成部分。当然,专门论述戴氏一生哲学思想的文章并不多见。孙琰是少数系统探讨戴季陶一生哲学思想的学者之一(注:孙琰:《戴季陶》[A].李振霞、傅云龙主编:《中国现代哲学人物评述》[C].(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孙琰以1925年作为分界点把戴季陶的哲学思想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并结合其政治思想的前后变化,予以分别论述。对于前期哲学,孙琰称之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哲学思想。作者从宇宙观、时空观、社会历史观和伦理观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详细探讨,并得出结论,在这个时期,戴季陶的哲学思想中,理论观点十分庞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交错构成了一个尚不具备完整体系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理论形态。该哲学思想理论具有革命民主主义的性质。

1925年孙中山逝世之后,戴季陶哲学思想发生了转变。孙琰认为,戴氏曲解了孙中山的社会历史观,抛弃了其中包含的唯物主义因素,在先验唯心主义基础上,构筑了所谓的民生哲学。孙琰将戴氏民主哲学概括为两个方面,即“生存欲望说”和“仁爱基础说”,并指出戴季陶构筑民生哲学理论的目的是,蓄意用民生哲学对抗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用“生存欲望说”否认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观点,用“仁爱基础说”否认唯物史观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说。这种民生哲学实际上起到国民党官方哲学的作用,开启了国民党官方哲学的先河。

五、戴季陶的对外思想与活动

戴季陶一生与日本结下了不解之缘,少年时代即负笈东渡,对日本社会了解比较深透,曾被称为近代中国的“知日三白眉之一”(黄遵宪,周作人)。戴季陶对日本的认识成为了人们关注的范围。关于戴季陶对日本的认识,赵英兰的《论五四前戴季陶的对日外交观》(注:赵英兰:《论五四前戴季陶对日外交观》[J].《史学集刊》,1998(3)。)和李洪河的《论五四时期戴季陶的反帝思想》(注:李洪河:《论五四时期戴季陶的反帝思想》[J].《北方论丛》,2001(6)。)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赵英兰指出,戴季陶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认识相当深透,在当时思想界是罕见的。文章从四个方面概括了戴氏的对日外交观,即(1)以夷制夷的联美制日外交主张。(2)以暴易暴抵抗日本武力侵略。(3)以殖产救国抵制日本经济侵略。(4)平等、自由、互助基础上的真正中日亲善。作者认为,这些对日外交思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是解决当时燃眉之急的良策。当然作者也指出,其外交方针有消极意义。认为他对日本政府和军界抱有幻想,这种消极思想影响深远,曾延伸为蒋介石政府对日外交所遵循的基本思想。

李洪河主要从反帝角度,整体研究了五四时期戴季陶的对外态度和认识。李文论述了戴季陶对帝国主义侵华的认识,指出他对帝国主义的揭露和剖析,无论在广度或深度上,都是他同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们所不能比拟的,显示了他的爱国情怀。尤其是他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分析独到精辟,这些方面应予以肯定。作者也认为戴季陶对日本的认识直接影响了后来国民党政府的对外决策。

戴季陶是一个亦儒、亦佛、亦官的复杂人物。晚年皈依佛教,为班禅弟子,法名不空,而且他对佛学颇有研究。正因为如此,戴季陶对佛教的起源地——印度颇有兴趣。李娟丽、严雄飞的《抗战时期戴季陶与中印文化交流》对戴季陶与印度关系作了论述,肯定了他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贡献(注:李娟丽等:《抗战时期戴季陶与中印文化交流》[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3)。)。

六、其它方面研究

1.关于戴季陶与孙中山主义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戴季陶歪曲、篡改和伪造了孙中山的思想,是打着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旗号反对马克思主义。戴季陶没有继承孙中山的事业和思想,是孙中山的叛徒。戴季陶主义是对孙中山三民主义彻底歪曲和篡改,是伪三民主义,假三民主义,与孙中山三民主义毫不相干。大多数学者都持这种观点,如韦杰挺、高德福、马佩英、段云章等。与彻底否定论不同的是,郑佳明认为戴季陶只是歪曲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但保持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的立场,有比较深厚的民族主义色彩,保留了孙中山旧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也就是说与孙中山思想有一定继承关系。

2.关于戴季陶早期文化思想。戴季陶早年对文化问题比较关注,曾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提出了一些比较进步的主张。在这方面,黎洁华作了一定探讨(注:黎洁华:《戴季陶早期文化观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1997(6)。)。黎洁华从中西文化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文言与白话的关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作者认为戴季陶早期已认识到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积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但他却未曾真正全面彻底批判清理过封建文化传统对自己的影响,在新旧交替时代里不可能创造一种完整意义的新文化,而只能产生新的文化的某些因素。作者指出,戴季陶这种文化观与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密切相关。

3.关于戴季陶的评价问题。高德福认为戴季陶是反动论客,是国民党反动派的一位臭名昭著的理论家。他认为戴季陶在第一次国内战争开始时是民族资产阶级右翼代表,具有反帝和反共的两面性。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后期已经不再是什么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而成为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和走狗,其一生均是反动的。

与彻底否定论不同的是,史爱棠等人坚持认为戴季陶是民族资产阶级右翼、国民党新右派在政治理论上的主要代表、国民党新右派的理论家。但并没有明确他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

王彦民等人则将他定性为国民党理论家,主张对戴季陶进行分阶段的评价。王彦民指出戴季陶早年在追随孙中山,对辛亥革命和反对北洋军阀统治作出了一定贡献,五四时期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应予肯定。大革命时期则成了反共理论家。他亦儒亦官亦佛,既曾参加革命而又反对革命,实在是个非常复杂的人物。马佩英也主张对戴季陶一生进行分段评价。李洪河则集中评价五四时期的戴季陶,认为戴季陶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小结

总之,近20年来,学术界对戴季陶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无论是广度上或深度上,该课题研究都有了新的成就。从横向来看,研究的范围日益广泛,涉及了政治、哲学、外交、文化等多个领域。从纵向来说,研究的深度也在逐步深入,由80年代批判大革命时期的戴季陶主义到90年代关注其辛亥时期、五四时期乃至抗日战争的戴季陶。而且,学者们不但注意从纯文本分析,也开始全面考虑当时的历史现实、社会环境、传统文化土壤、研究对象的社会经历及其性格对戴季陶的影响。总而言之,80年代以来,学术界在戴季陶研究课题上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当然,研究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资料整理不够。台湾在戴季陶资料整理方面已经出版了多卷本的戴季陶相关文集,而大陆方面,据笔者所知,迄今为止正式出版的集子只有唐文权等先生主编的《戴季陶集1909~1920》,但这个集子只收录了戴季陶辛亥至五四这一段时期的作品。其次,研究性专著缺乏。目前,关于戴季陶的传记著作,仅有范小芳等人合著的《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注:范小方等:《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而研究性权威论著基本上没有。另外,就具体问题研究而言,也还有许多值得深入的地方。戴季陶一生著述颇丰,涉猎广泛,对政治、哲学、边政、教育、宗教、学术、外交等方面均有相当的论述和见解。而学术界对此研究不够全面或者有所涉及但不够深入。尤其对辛亥时期和国民党政府时期的戴季陶研究不够(注:笔者近年来对戴季陶早年思想活动进行了一些探讨,笔者硕士论文《二十世纪初戴季陶宪政思想初探》,对这一时期戴季陶宪政观进行了分析。)。比如,戴季陶曾长期担任考试院院长,对国民党政府考试制度作过许多工作,这些努力及其影响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总而言之,近20年来,关于戴季陶研究这一课题有了较大发展,但从戴季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及他本身丰富的思想活动内容来看,20多篇文章肯定是不够的。它仍然是一个需要继续探讨下去的课题。

标签:;  ;  ;  ;  ;  ;  ;  ;  ;  

戴继涛20年研究综述_戴季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