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_华夏文明论文

历史教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_华夏文明论文

历史教学莫忘“国际理解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教学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期中,笔者听了一节高一历史课,内容是岳麓版历史必修Ⅰ第15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师讲到《辛丑条约》签订时,让学生看课本插图,讲解说:当初侵略中国的是8个国家,签订条约时增加了3个国家:比利时、西班牙、荷兰,这些小国觉得中国好欺侮,也来“捞”一把。刚讲到此,下课铃响了。一位男生指着另一位男生随口说了一句:“你祖先侵略中国!”被指的同学脸一下子红了,嘴里嘟囔着,气愤地走出了教室。教师一下子愣住了,过一会儿缓过神来,才从同学那儿知道,被指的同学是中比(利时)混血儿,而教师对此一无所知。

由彼及己,笔者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一次讲授历史必修Ⅰ第21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内容时,笔者投影显示了日军杀害中国人的很多图片,播放了《南京大屠杀》视频选段,整个过程学生积极认真听课,并不时有学生愤恨地说“杀到日本去”。但笔者也注意到一位平时成绩很好的女生一直趴着,难道她身体不舒服?后来才从同学那儿了解到,她是中日混血儿(父亲是日本人)。真是愧疚!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男生离开教室”和“女生趴着”的尴尬局面呢?除了教师没认真“备学生”,没了解学生具体情况,一个重要原因是:日常历史教学中没有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是指以各国普遍关注的“人权、和平和民主”为宗旨,以促进国际理解为目标,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措施,培养具有国际理解品行和能力的人,促进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同发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国家和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宽容,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国际理解教育在中国发展历史很短,但它愈来愈受到重视,因为随着全球多极化和多元文化并存趋势的加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中国需要以全球的眼光来看待各种文明。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将来肯定会有更多的外国学生进入普通学校上课,渗透国际理解教育迫在眉睫。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在这方面占有特殊优势,无疑要承担重任。实际上西方很多国家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美国的《全国标准(历史)》强调:“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现在的学生更需要对世界史和创造不同于美国的思想、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其他许多文明国家进行全面了解。通过一部选材平衡和范围广泛的世界历史,学生们可以了解世界的多种文化以及所有文化中共有的人类情感和存在的共同问题。学生们会由此养成通过别人的眼光评价事物的习惯,并且逐渐认识到,通过研究其他国家,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尤其重要的是,对世界多种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培育彼此宽容、相互尊重的内涵和文明精神。日益多元的美国社会和日益彼此依存的世界要求我们具备这种品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国也日益重视这个问题。《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怎样在日常历史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观呢?

一、全面客观地叙述历史,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真相

中日关系史一个敏感的话题是日本侵华,教师应告诉学生包括南京大屠杀在内的历史事实,让学生警醒,不要忘记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珍惜中日友谊来之不易。但也应该全面地告诉学生日本侵华历史,置于特定背景下看待历史,以免学生“仇日”变为仇恨所有日本人。如日本侵华的历史背景,对日本文化颇有了解的戴季陶在《日本论》一书中指出,日本地理位置有利弊,一方面,它很难创造一个“世界特殊的文明”,因而不断地向他国学习,体现了“向上心”;另一方面,它的贪得无厌,咄咄逼人,又体现了“岛国的狭隘性”。在幕府末期,压迫日本的外国势力有两个,一个是来自北方的俄国,一个是来自南方的英美诸国。为了摆脱困境,它采取了“大陆进取政策”和“海洋进取政策”。加上清政府腐败无能,不断向西方列强割地赔款,“缺乏自信力”,这无不加剧日本侵华的步伐。很显然,当日本民族的生存受到威胁时,便将自己的痛苦转嫁于他国身上,给他国带来伤害。肯尼斯·韩歇尔在《日本小史》一书中讲述了天皇神祗的故事——男神伊壮诺尊和女神伊壮冉尊及诸神。随着国家的建立,这些神祗故事被统治阶级利用,以确保地位合法化。于是,天皇是神的化身,是天照大神的直接后裔,由此推出,尊重他、服侍他是理所当然的事,不是责任,也不是权威。二战期间,天皇掌握有限的权利,是国家“天人合一”的象征,而政权真正掌握在政阀军阀手中。所以说,日本侵华战争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法西斯军政统治者,而广大民众只是怀着对天皇的“自然表现”做了他们该做的事,成了政治家的玩偶。因此,看待这场战争,应持“国际理解教育”观念,区别对待不同人的立场,不能“一棒子打死一群人”。

二、承认各种文明的差异性,积极学习先进文明

如讲到17世纪前期以后和18世纪中西文化发展的不同途径时,可以把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特别是法国的启蒙思想与中国清朝文化,特别是乾嘉考据学加以比较,这种对比和联系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近代落伍的根源。它既是对西方近代思想文化传统中精华的肯定,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清后期闭关自守和文化禁锢政策的批判。这是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把“爱国主义”情感建立在更开阔的“国际理解”基础上的。

三、辩证看待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

孙中山在评价义和团运动时说“它是对西方新文化的否定”,这里肯定了西方国家文化的优点。如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对殖民地而言,是一场灾难,但他们又不自觉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他们在这些地区传播新思想和新生产方式,带来先进的制度,他们开始了全球范围内人类交往的新时代,并把世界联成一个整体,这应肯定。又如在分析鸦片战争的背景时,我们就要联系世界史内容,回忆同一时代英国的发展情况,与这一时期的中国进行对比,从中发现两国的巨大差异,让学生明白即将发生的这场战争就是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之间的一次碰撞,是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一次征服活动。而战争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中,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无疑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走向解体、艰难迈向近代文明的开始。这也吻合马克思的“双重使命”论。他说资本主义对亚洲的侵略“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殖民主义的侵略必然在殖民地“造成社会革命”,“造就新的生产力”,“播下新的社会因素”。尽管这不是侵略者的主观愿望,但先进文明在这里依然发挥了其不可抵抗的作用。

概括说,要使学生具备“国际理解教育”观念,在历史教材的编写上,要尽量做到客观,符合史实,避免使用含政治色彩的词语、产生“潘多拉效应”,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对历史事件作出判断和思考;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和教学技能,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教师可以采用道德体谅模式,对换角色,培养学生的辨别和思考能力;历史教师要学会把握自己的情感,依据历史知识素材,自我调控情感,当柔则柔,应刚则刚,教师若情感表达过分偏激,对外国侵略咬牙切齿,对中国败局痛哭流涕,这种不恰当的表达,会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判断;作为政府还要创造条件,保证国家或地区间教师与教师、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跨国对话。

当然,这里说渗透“国际理解教育”观念,不等于否定“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各国的历史教育都强调“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情感的培养,这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传统文化的本色,是符合国家利益的。但“爱国主义”不等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应将“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与“国际理解教育”作为相互统一体来看待。“国际理解教育”对于强化历史的社会教育功能,培养中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健全人格教育,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标签:;  

历史教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_华夏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