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探索、实践、创新——唯物史观视野下的中国道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史观论文,中国论文,视野论文,道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73(2014)08-0028-06 中国道路已成为当下人们谈论的热点,什么是中国道路,它的特点与内涵是什么存在多种解释。但中国道路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可以让人随意阐释,而是有确定性的内在规定;中国道路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现代化道路、市场经济道路或工业化道路,而是包含了复杂的关系和丰富的内涵。笔者认为,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依据,以四项基本原则为保证,以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为动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支柱,以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以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为奋斗目标。中国道路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这条道路之所以会产生并取得成功,就是因为它是以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为前提、以中国的现实国情为基础、以解决中国的问题为目的的。总之,中国道路的产生和发展是符合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它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本文以唯物史观的理论视野,用“选择、探索、实践、创新”这四个关键词,试图深入解读中国道路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p.585)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在100多年的艰辛探索和不断奋斗中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以小农和手工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以血缘和宗族为纽带的社会结构,以行政权力为中心的政治结构。这一经济结构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关系和封建专制主义政治权力,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如果没有外来势力的冲击,可能还要延续一段时间。这是中国古代社会曾经长期稳定不变和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可是到了晚清时期,外部世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小农业、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结构和专制主义政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19世纪40年代,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已经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已经逐步暴露,生产过剩危机不断发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不断激化。为了转嫁国内矛盾,寻找新的原料产地和产品的销售市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走上了侵略扩张的殖民主义道路。占领中国的广阔市场是它们的重要目标。 帝国主义用重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日益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危亡,民不聊生。救国寻路,民族复兴,成为中国近代的基本政治主题。但是,无论是农民阶级的反抗运动或者是封建统治阶级中开明派的自强运动,无论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或者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任务,更不要说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了。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爱国人士领导的反侵略斗争失败了,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失败了,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的改良运动失败了,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失败了。事实证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处于被西方列强瓜分豆剖、亡国灭种的边缘。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2](p.1471)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处在苦闷和彷徨中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全新的方向。向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方向前进,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演变的必然结论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中国走自己道路的可能性是从中国走西方道路的不可能性中产生的。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因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各种方案的尝试全部失败了,中国人民才选择了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因为各种主义和思潮如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等都尝试过,并且都破产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马克思主义,不是因为中共早期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有什么偏好,而是因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中国人民选择共产党的领导,是因为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都无力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救亡图存、民族独立解放和复兴的历史任务,只有共产党才能够使受尽屈辱、处于危亡边缘的中国进入历史的新纪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不是一句空洞和抽象的口号,而是在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牺牲以后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与中国人民得出的历史结论。 特殊的国情、特殊的社会性质和特殊的社会矛盾,必然使中国革命走特殊的革命道路和采取特殊的斗争方式。革命胜利以后,也必然走特殊的建设道路和采取特殊的发展方式。新中国成立以后的60多年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一个摇摇欲坠、风雨飘摇的残破河山,整治得井井有条,欣欣向荣,引起了世人的瞩目。这就产生了所谓的“中国道路”。所以,中国道路是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3]这条道路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来之不易的,必须倍加珍惜,精心呵护! 唯物史观认为,探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因,不应当从人们的头脑中去寻找,而应当从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规律中去寻找。中国道路的形成,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努力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的结果。和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相比,中国道路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质。不同的国家由于不同的历史环境和不同的民族传统,必然产生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形成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从而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这种独特性的发现,以及适应这种独特性的发展道路的开辟、形成和完善,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总的说来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反复实践的过程,即从不成熟到比较成熟、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当中国共产党人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却发现如何运用这个武器和以前选择这条道路同样艰难。中国的条件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分析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一差别决定了这条道路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只能靠中国人民自己去实践和探索。中国只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走自己的道路。为了找到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现代化建设道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做了大量的艰苦探索,这一探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至今仍然让人感受到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的创造才华。然而,后来的探索却出现了严重的错误。特别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这样的错误理论指导下发生的“文化大革命”,更使中国社会陷入了严重的内乱,经济社会发展遭到重大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思想理论上的拨乱反正,我党吸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不断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些问题,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总结和研究这一段历史时,笔者想强调和说明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是在探索中取得的;同样,挫折和失败也是在探索的过程中产生的。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我们向新的目标迈进的宝贵财富。 彻底否定改革开放前30年的新中国历史,否定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史,把改革开放前30年的历史和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就是历史虚无主义。中国道路当然主要是指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但是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改革开放前近30年的建设成就,没有前30年建立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制度,也就没有今天的中国道路。改革开放前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为中国道路的开辟准备了思想基础、物质基础、制度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一般说来,四项基本原则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前30年确立的;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是中国道路开辟以后的30多年取得的。正是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才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而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更进一步坚定了中国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底气和决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这两个方面构成了中国道路的核心内容。这条道路是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而且实践证明这条道路选对了,选准了。任何力量都无法动摇中国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4](p.3)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的话,斩钉截铁,落地有声,字字千钧,充分反映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诱入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5](p.505)实践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国道路的鲜明特色。唯物史观的基本特点和中国道路的鲜明特色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高度的一致和统一。中国道路这个概念本来就不是从什么文本中找出来的,而是从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判断中国道路是否存在,不能根据什么文本,只能根据客观现实;检验中国道路是否正确的标准,同样不能根据文本和人们的观念,而只能依据实践。中国道路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和逐步完善。有人指责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一说法和那一说法;还有人鼓吹中国应该放弃马克思主义而照搬西方新自由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理论。这些都不是从客观的现实出发,而是从某一文本或者某种观念出发的主观判断。 “摸着石头过河”是中国道路实践特征的通俗和形象的说法。“石头”就是指中国的具体而特殊的国情,“过河”就是指实现民族复兴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摸”就是指实践。因此,“摸着石头过河”实际上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实事求是。“实事求是”这四个字,既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且几乎能够被所有的中国人理解和接受,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高度概括和提炼,是我们今后必须高扬的理论旗帜。中国道路的实践特色,就是在实事求是的理论旗帜指引下,研究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开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 “摸着石头过河”,意味着中国道路不是从既定的观念出发,而是从客观的实际出发,从解决当前的问题出发,而不断向前推进的。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创新的源泉。中国的所有改革举措,都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基础展开的。列宁说:“还不善于着手研究事实时,总是先验地臆造一些永远没有结果的一般理论。”[6](p.11)这样的“改革”往往是很少能够成功的。当年,戈尔巴乔夫进行所谓“改革”,鼓吹“民主”和“人道”的社会主义,发表了《改革与新思维》,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设计了苏联改革的“蓝图”,但是却搞乱了人们的思想,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造成了“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悲剧”。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在“华盛顿共识”的指导下,对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设计的改革方案也是头头是道,既有“路线图”,又有“时间表”,但结果给这些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这些国家陷入了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停滞、人民贫困、社会动荡。“华盛顿共识”信誉扫地,这样才产生了“北京共识”。中国的改革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改革。改革在实践中探索和前进,在实践中检验改革的成败得失。 说到中国道路的实践问题,笔者想顺便谈谈对当前关于“普世价值”争论的认识。普世价值到底有没有?人类社会是不是存在着共同的价值观?这是一个可以进行讨论的问题。但是目前国内有些宣扬“普世价值”的人不是在讨论有没有普世价值和什么是普世价值,而是把西方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说成是普世价值,又把中国目前存在的一切不好的东西都归结为共产党的“一党专政”和社会主义的“专制制度”,认为中国现行的制度和体制是违背普世价值的,只有实现“多党制”、“私有化”和“军队国家化”的“普世价值”,中国才有前途,才有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为什么要以西方有识之士也认为不可持续发展的资本主义制度来取而代之呢?至于西方宣扬“普世价值”的目的就是要让其他国家的人民认同西方大国的价值观和发展道路,把世界纳入有利于西方大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轨道,使西方的优势和既得利益能够得到长期保持。举例来说,如果美国的老大地位不保,其发展所依仗的美元霸权、政治与道德使命、国际话语权、对国际经济组织的控制权、盟友关系等都将受到猛烈冲击。所以,奥巴马总统反复强调,美国绝不当世界第二,美国还要领导世界100年。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好处”,从利己主义的角度来看,当世界“老大”的感觉挺好。从美国的角度来说,有这种念头也属于正常,但是其他国家必须头脑清醒、心中有数,不能被“忽悠”。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适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中国道路取得成功的客观现实证明,资本主义道路不是世界上唯一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还存在着超越“资本的逻辑”、符合这些国家实际情况的多样化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因此,“普世价值”的争论不是一般的学术争论,而是具有深刻政治背景的制度之争和道路之争。 “摸着石头过河”,也意味着中国道路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中国道路是在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学习其他国家现代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和西方世界不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取经”的传统,而没有“传教”的习惯。在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善于学习是一个重要内容。随着中国道路的不断发展,中国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只有重视学习、不断学习和善于学习,我们才能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考验,顺利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进行了14次政治局集体学习。各地各级党组织和领导机构,都相继建立了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文章指出:“大家认为中国谦虚,美国傲慢。中国以自己的榜样来领导,而美国则以训斥、制裁乃至导弹来领导……中国模式并非十全十美,但它已经丰富了整个世界在这个问题上的政治探索和智慧,从而也增加了可供选择的政策。”[7]笔者认为,这一评价是比较公正和客观的。 “摸着石头过河”,还意味着中国道路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同样,也是可以通过实践加以克服的。唯物史观不辩护任何落后和错误的东西,它在本质上说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在实践中修正错误,是唯物史观与生俱来的特点和品格。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道路不是平坦的,而是充满了艰难险阻。邓小平晚年说过:“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8](p.1364)在中国道路上,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前所未有。在经济领域,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在政治领域,是权力腐败问题;在社会领域,是贫富差别问题;在意识形态领域,是“左”右思潮的干扰问题;在生态领域,是环境恶化问题;在国际上,则是西方大国的遏制问题,等等。中国道路是在不断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中走出来的,“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我们正面临着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国道路要求我们知难而进,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积极进取,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一步一步地推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展人民的福祉,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道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提炼中国道路的特色,总结中国道路的经验,归纳中国道路的意义,就是一个理论创新的过程。通过归纳、总结和提炼,科学回答中国道路是从哪里来的,中国道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道路取得成功的“法宝”是什么,中国道路存在哪些困难和挑战,如何应对,中国道路的深远意义是什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而产生的。它的历史使命不仅是为了解释世界,而是为了改变世界,即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逐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丰富中国道路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关于中国道路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第一,深化对中国道路内涵的认识。如前所述,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是中国道路确定性的内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紧密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很好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例如,经过反复的实践和探索,我们现在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少数人富裕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没有物质文明就不能说是合格的社会主义,没有精神文明也不能说是合格的社会主义,等等。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描绘的社会主义还是比较抽象的和原则的,如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等。这些基本原则当然是必须坚持的,但是,这些原则必须和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必须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大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p.373)这一论述,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又符合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还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 今天,随着中国道路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仍然需要长期反复深刻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例如,面对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现在认识到:分配不公不是社会主义,腐败蔓延不是社会主义,环境恶化不是社会主义,弱肉强食和穷兵黩武也不是社会主义,等等。根据党的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构想,社会主义在经济上是富强的、政治上是清明的、文化上是繁荣的、社会关系上是和谐的、在生态环境上是美丽的、在对外关系上是坚持和平发展的国际战略的。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坚持社会主义的科学构想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统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情况的结合,在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理解社会主义的真谛要义,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 第二,不断拓展对中国道路外延的理解。随着对中国道路内涵理解的不断深化,我党对中国道路外延的理解也在不断拓展,不断丰富和完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理论思考和战略部署。党的十二大确立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明确了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总体布局。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的认识又有了新的拓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论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再到“四位一体”、“五位一体”,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略更加成熟、发展目的更加明确、发展内涵更加丰富,展现了中国道路的外延不断拓展的生动历程,这一生动历程,恰恰是唯物史观揭示的客观规律在当代中国活生生的运动过程。 第三,及时总结和提炼中国道路的成功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把党的领导、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称为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三大法宝”。中国道路之所以能够给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肯定也有它的“奥秘”和“法宝”,即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由于中国道路还在发展中和前进中,前面的道路还很长、很复杂和艰巨。因此,要对中国道路的基本经验进行系统和科学的总结,从中揭示出中国道路的发展规律,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和探索。但是,毕竟中国道路已经走过了30多年了,我们现在可以对这条道路的基本经验进行初步的和大体的归纳和总结。笔者认为,就主要方面来说,中国道路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同样也有以下三大“法宝”: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这是中国道路取得成功的思想基础;二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处理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在党的领导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持稳定,这是中国道路取得成功的政治保证;三是执政党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中国道路取得成功的力量源泉。 第四,深化对中国道路的理论研究和理论概括。理论是道路之魂。一个国家在走向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一定会形成相应的理论,如果缺乏这样的理论,即使已经实现了经济和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也很难说是具有典范意义的现代化模式。纵观世界现代化进程,西方诸大国在取得经济与政治成就的同时,也形成了相应的理论成就。如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英国的经验主义、法国的启蒙思想、德国的古典哲学、美国的实用主义。这些理论成就,承接并表达了相应的文化传统,是所在民族与国家现代化基本经验的总结,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引领着世界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道路发展规律的理论反映。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精辟的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9](p.12)这一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我党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个理论体系不是封闭的和僵化的,而是开放的和发展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精神的新思想和新观点,进一步深化了我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为中国道路的胜利前进提供了行动指南,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道路丰富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类历史发展道路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理论,引导中国走上了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并且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世界意义。在中国道路上,我们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我国的经济总量上升到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更加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民族的百年梦想。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站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10]这是何等豪迈的誓言,中国道路是何等伟大和壮丽的事业!何谓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就是道路自信的具体和生动的体现!标签: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时政论文;